好書試閱

1.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
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老子把我們老祖宗傳統文化的原則抓住,指出做人處世與自利利人之道--「曲則全」。為人處事,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只此一轉,便事事大吉了。

南懷瑾認為,處世不要走直路,走彎路才能全,處理事情轉個彎就成功了。比如說小孩玩火,直接責罵干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轉個彎,拿一個玩具給他,便不玩火了。這就是「曲則全」的妙處。
南懷瑾有個朋友叫侯承業,心直口快,常因直言批評別人而得罪人。有一次,當辦公室沒有其他人時,南懷瑾便請他進來,寫了兩句話送給他:「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然後他接著說:「你同富士(指侯承業的妻子王富士)最大的不同點是,富士做每件事情的出發點是為別人好,去幫助別人,就是她批評或指責了別人,別人還是心存感謝。而你呢,雖然最後目標是一樣,也做了好事,但出發點不同,你是認為別人做不好,所以你一定要做好,你是不服氣,所以你做起來很辛苦。你可稱是儒家所謂的『中流砥柱』,而富士是道家所謂的『順其自然』,也就是順勢,知其力,用其勢。」
侯承業認為南懷瑾這幾句話,指出了他一生最大的毛病,是非常中肯的。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批評。

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在上面這個故事裏,南懷瑾先生實際上是用了「婉轉批評」的「曲線」法則。他選擇在辦公室無人的時候與侯承業面談,並在談話中,將他與其妻在批評別人時的不同出發點及方式進行比較,含蓄地指出了他因直言而得罪他人的缺點,聽上去沒有一句批評之語,卻句句中肯、句句入耳,因此侯承業才能夠愉快地接受。南懷瑾先生只稍稍轉了彎,就一下子達到了批評的目的,真可謂「以曲求全」、「以曲求直」。
幾何學上說:空間上最短的距離是直線距離。不過,在人世間處世,最短的距離卻不是直線的距離,而是曲線的距離。因為「曲」,則更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曲」,許多事更容易達成。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只此一轉,便事事大吉。」如果把他這句話換個說法就是:處世要講藝術,即要講求婉轉的美。
「曲全、枉直、窪盈、敝新。」老子數語,點破處世的精髓,深得南懷瑾先生推崇。不錯,人世間很多事情,思路一轉,變直為曲後,便可化腐朽為神奇。以言談為例,善於言辭之人,講話婉轉而圓滿,既可達到目的,又能皆大歡喜。
「曲」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比如:柔和、變通、圓融、靈活、彈性、應變、適應、隱藏、低調、退讓、適度妥協、忍辱……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實際上是為了不折斷正直。有時候,適當的彎曲是一種理智。
彎曲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
彎曲不是毀滅,而是為了退一步的海闊天空,是為了讓生命鍛煉得更堅強。
彎曲不是妥協,而是戰勝困難的一種理智的忍讓。
人世之旅,坎坷多多,難免直面矮簷,遭遇逼仄。彎曲,就是在生命不堪重負的情況下,效仿雪松柔韌的品格,適時適度地低一下頭、躬一下腰,抖落多餘的沉重,以求走出屋簷而步入華堂,避開逼仄而邁向遼闊。唯有如此,人生之旅方可伸縮自如、遊刃有餘、步履穩健,一路好走。
為人處世,善於運用巧妙的曲線,懂得彎曲並敢於彎曲,是一種本領,更是一種智慧。

2.首先要適應現實
大師知行錄
南懷瑾說: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著要有用處、有價值。其實啊,人生的價值,自己覺得沒有用的,最有用;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活一輩子就好了,這是莊子的結論。看起來非常消極,對於社會、世界、人生是諷刺的;實際上,他一點都不諷刺,只是告訴我們四個字:「世路難行」。……世間這一條道路,很難走的;生命要很有價值,自己處理生命要很有藝術;要懂得在哪個環境,應該要怎麼樣做。如果不曉得自處,會招來侮辱、招來傷害。
……
這些過去歷史上的人物,也不錯啊!為什麼呢?有理想,有抱負,尚未得志時,不妨在個性上將就別人一點,先取得別人的信任,肯與你合作,以後,才慢慢地引導他們走上大道:「先合作,然後引之大道。」那也是一種處世的辦法啊!

南懷瑾所謂「要懂得在哪個環境,應該要怎麼樣做」以及「先合作,然後引之大道」,簡而言之就是「先適應,後改變」、「先生存、後發展」。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抗日戰爭時期,南懷瑾曾到過四川。在此期間,他為了找碗飯吃,來到一家叫做《金岷日報》的報社。當時,櫃檯上坐著一個老頭子,南懷瑾便上去請安,問能不能在這裏找到一份差使。老頭子把他打量了一下,問他是哪裡人,不是日本人吧。那時候的人都很怕日本的特務或漢奸。他連忙說:「我是浙江人,逃難逃到這裏,想找一份差使,好有碗飯吃;隨便什麼事都行,倒茶掃地也幹。」
這時,坐在裏面的老闆聽見了,伸出頭來看看,就叫他進去。南懷瑾還是那句話:流浪到大後方來,舉目無親,沒有飯吃。老闆就說:那好啊,你就來上班,我們缺一個工友,掃地的。他當天就在那家報館上了班--掃地。
這個老闆姓許,在一邊看了一會兒,便把南懷瑾叫過去,對他說,看樣子你不是幹這種事的人。然後,許老闆又問他會不會寫文章。他不敢說大話,只說自己在私塾裏念過「子曰詩云」等等。許老闆馬上出了一個題目,叫他寫一篇文章。南懷瑾大筆一揮,許老闆看了非常滿意,就讓他當了報紙的副刊編輯。
報社也就那麼幾個人,所謂編輯,除了經常寫些文章外,什麼雜事都要幹。不過,對於南懷瑾來說,吃點苦算不了什麼,總算有一個立足的地方,有一碗飯吃。

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毋庸置疑,當年的南懷瑾先生已經深諳「彎曲」二字的真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寧願放下文人的架子,從掃地做起;之後由於才能不凡,被任命為編輯。他這樣做,與陶淵明提倡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並不矛盾。後者需要放下個人的氣節與尊嚴,前者放下的只是所謂的「臉面」與「文人架子」,是一種適應現實的靈活做法。
現代社會是需要這種「先適應、後改變」、「曲線生存」的處世態度的。在社會變遷中,人們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生活節奏加快,交通工具增加,電子系統豐富,這些都會導致個人的情緒紛擾甚至身心疾病。這時,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健康,就要看他對生活的變遷,是否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許多人行走於社會,常常帶著一股闖蕩江湖的俠氣,在碰壁後更是毫不妥協,最後在與諸多社會規則的抗爭中倒下。
不過,還有另一種人,他們似乎並不強大,甚至處於弱勢地位,卻能夠在來自各個方面的壓迫中頑強的生存。因為他們懂得適應,肯將自己的身體暫時扭曲,從而在壓迫的縫隙中向上發展。終有一天,他們會擺脫束縛和壓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同樣是沒有改變自己人生的意志和追求,懂得適應的人卻更能生存於社會。
如果將「先適應、後改變」的曲線生存法則,運用在更具體的現實生活中,那就是,許多失業者或者初次求職者,應持有「先就業、後擇業」的就業觀念。雖然此種做法的利弊還處於爭論之中,但起碼它是一種積極面對現實的態度。目前的「現實」,就是面臨二○○八年全球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寒流,和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這個現實,「先就業」就是一種適應現實的做法:先解決生存問題及工作經驗的問題,然後「再擇業」,以圖發展,求得人生的改變。看來,南懷瑾先生的智慧,對今人的確有很大的現實啟迪意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