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立體書不可思議

7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立體書的魅力】

什麼是立體書?有人說立體書就是會動的繪本,也有人說立體書是書中的插畫變成立體形狀或模型的書。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我總是會回想起第一次接觸立體書的經驗。

一九九三年十月九日,我剛走出北英格蘭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就碰上突如其來的大雨,趕緊鑽進教堂廣場邊老街口的書店躲雨。二十年後回想起來,要不是那場大雨,我可能沒有機會寫這本書了。我永遠忘不了進到書店第一眼看到的場景:一張古樸的大方桌擺滿了書,桌子的另一頭有座睡美人城堡模型立在攤開的書頁上。我的視線完全被城堡吸引住,心想模型怎麼可能從書上蹦出來?原本以為只是讓人DIY的紙模型,走近一看竟然是書!

拿起旁邊未拆封的新書,帶著莫名的驚喜在心中默唸書名《The Fantastic Fairy Tale Pop-Up Book》最後面這幾個單字「pop-up book」的同時,我迫不及待一手放下新書,一手抓起有睡美人城堡的展示用書,想看看「pop-up book」到底是什麼書,所以我像尋寶一樣把書轉來轉去,用不同角度研究城堡模型。把玩了許久,果然看不出什麼名堂。我還是不放棄繼續翻開下一頁,沒想到才翻頁翻到一半,睡美人城堡居然可以收起來,而且下一頁灰姑娘的場景也同時彈出來!

突然間,我就像調皮的小鬼,不斷在睡美人和灰姑娘這兩頁翻來翻去,無視旁人的眼光,完全陶醉在紙模型不斷收合和彈起的過程。當時還是女朋友的太太很喜歡故事書,為了和太太分享讓我陶醉的瞬間,我買下了生平第一本有立體模型會彈起來的書。後來回臺灣之後才知道「pop-up book」翻譯成「立體書」,所以當時我自然而然認為立體書就是有立體模型會彈起來的書。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接觸立體書的經驗跟我二十年前類似,理所當然認為有立體模型彈起來的書就叫立體書。隨著收藏不斷地增加,我對立體書的視野也更加開闊,直到後來才發現,立體書並不完全與立體模型劃上等號,有立體模型彈出來的立體書只是立體書中的一種形式而已,叫做「彈起式立體書」,其實立體書的形式包羅萬象。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現代形形色色的立體書是歷經七百多年演進的結果。簡單來說,只要內容加入機關、模型,甚至道具,或者讓插畫呈現立體視覺效果,不管使用方式,而且可以裝訂、折疊或者收納成「書」的樣子就是立體書。所以市面上常見的「玩具書」、「遊戲書」、「機關書」、「拉拉書」和「翻翻書」等都是立體書。而這些名稱都是作者或出版商根據採用的技術或形式來決定,例如利用各種機關讓插畫動起來的叫做「機關書」,例如用拉桿機關的叫做「拉拉書」,用翻蓋機關的叫做「翻翻書」;如果整本書攤開成一座劇場的叫做「劇場書」,變成一棟娃娃屋叫做「娃娃屋書」,或者展開後有軌道讓發條玩具繞著跑的就叫做「發條玩具書」。

和一般書籍相較起來,立體書除了以機關或立體模型為主,文字或插畫為輔之外,最大的特色是互動式的閱讀方式。一般書籍只用眼睛閱讀,但是立體書必須手眼並用,由讀者動手操作機關或者利用翻頁讓立體模型彈起,才能完整展現立體書的內容,尤其是有玩具特性的娃娃屋立體書或劇場立體書,如果讀者不動手組合場景或者像扮家家酒一樣把玩紙偶和道具是無法「閱讀」這類立體書,更看不到被機關隱藏的內容。

根據歐美收藏家與學者的研究,立體書在十三世紀發明的時候,是用來計算基督教曆法的工具,而且在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之間,立體書還是天文學和醫學等給成人使用的專業工具書。立體書之所以被當作童書,主要是十八世紀兒童文學興起後,童書成為出版業的新興市場,而立體書也搭了這波順風車從原本的成人工具書市場走向童書市場。

雖然立體書被定型成童書,仍然有創作者認為成人也可以是立體書的讀者。素有「立體書公爵」稱號的英國立體書大師隆.范德梅爾(Ron van der Meer)在1992年便以成人立體書為號召,出版「寶盒」系列(The Pack)成人百科立體書,包括藝術、建築、音樂和一級方程式賽車等。這套經典系列雖然不足以改變整個立體書市場生態,卻啟蒙後續立體書創作者投入成人市場。

2005年美國大師大衛.卡特(David A. Carter)以現代藝術為主題,發表《紅點》(One Red Dot),隔年2006年榮獲立體書年度大獎梅根多佛獎(Meggendorfer Prize),從此藝術和設計類立體書成為新興的創作主題。隨著這波藝術立體書浪潮,梅根多佛獎也在2014年新增藝術立體書獎項。從這十年間立體書的出版走向來看,立體書已經不只是童書,更是透過書的形式傳遞無限創意的互動視覺藝術。【立體書的誕生】

世上的發明往往是用來解決問題,立體書也不例外。在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的修士為了計算基督教重大節慶日期(例如復活節),除了必須費力四處搬動有記載相關資料的厚重手抄本以外,還要很費時地轉動手抄本才能從書上的環形表格裡找到資料。

十三世紀,英國本篤會修士同時也是史學家的馬修.派瑞斯(Matthew Paris,約1200~1259)在編撰史書的過程當中也面臨同樣的困擾。或許當時派瑞斯思考著要如何有效率地處理分散的資料,所以把不同手抄本的環形表格分別抄寫到羊皮紙上,再把每張羊皮紙剪成大大小小的圓盤,從小到大疊起來之後,最後用棉線串起來貼在手抄本書頁上,發明了史上第一個立體書機關叫做「轉盤」(volvelle)。

有了這個轉盤機關,修士們不必再四處搬書,查詢資料也變得更輕鬆,只要轉動不同的圓盤,將各個已知的表格對齊,就可找到資料。

1236年馬修.派瑞斯以拉丁文撰寫的《英國編年史》(Chronica Majora) 就包含了許多「轉盤」,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立體書。換句話說,立體書最早的形式是可以互動的機關書。

除了轉盤機關,他對立體書技術的另一項貢獻是「翻」(flip-flap)技術。簡單說,就是在書頁上貼一張小摺頁(請參考技術篇「翻」)。派瑞斯把「翻」技術應用在《英國編年史》裡的手繪朝聖地圖,成為史上首創的互動式地圖。

派瑞斯的作法是把路線或標的物畫在小摺頁封面,補充說明則寫在小摺頁的內頁,讓地圖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時又可以提供額外資訊。這種不擴大版面或者增加頁數的前提下,可以容納更多內容和紙藝技術,在現代叫做「摺疊插頁」(gatefold),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翻」技術,也是現代立體書設計普遍採用的技巧。

【立體書與童書】

十四世紀之後,馬修∙派瑞斯的「轉盤」與「翻」的互動技術普遍應用在成人的專業技術書籍,例如「轉盤」技術應用在製作天文學星象的查詢以及航海羅盤等,而「翻」技術則被醫學界與生物界用來製作具有動態展示以及解剖效果的解剖書。

之後,立體書就像字典一樣被定位成工具書,而且是成人使用的工具書。到了十八世紀,歐洲的文明主流從農業轉進到工業,立體書也從成人工具書轉變成童書,這其中的關鍵是兒童文學興起、平版印刷術發明以及中產階級崛起等內外條件相輔相成的結果。童話是兒童文學的搖籃,所以要了解兒童文學的發展就要知道童話的起源。《鵝媽媽故事集》是最古老的童話故事集,是法國法蘭西學院士夏爾∙佩侯(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從路易十四的宮廷退休之後,根據宮庭裡王公貴族用來打發時間的童話故事改寫而成的。

這本童書在1697年用《老故事集》(Histori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é)書名出版,而《鵝媽媽故事集》(Les Contes de ma mère l’Oye)其實是這本書的副標題。《鵝媽媽故事集》包括八篇童話故事:《仙履奇緣》(Cinderella)、《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小紅帽》(Little Red Riding Hood)、《靴貓》(Puss in Boots)、《藍鬍子》(Blue Beard)、《小拇指》(Hop-o’-my-Thumb)、《鑽石與蟾蜍》(Diamonds and Toads)以及《毛頭王子》(Ricky of the Tuft)。這些童話故事原本就在歐洲民間流傳很久,但隨著這本書的出版而更加普及,並且成為當時法國保姆最喜愛的床邊故事,後來被德國格林兄弟改寫並收錄到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話》(德文:Kinder- und Hausmärchen),夏爾∙佩侯因此被尊稱為現代童話之父。

1729年《鵝媽媽故事集》英譯本在倫敦上市,倫敦出版商約翰∙紐伯瑞(John Newbery,1713~1767)受到啟發而開始發展童書市場。

1744年紐伯瑞出版史上第一本童書《小巧美麗口袋書》(A Little Pretty Pocket-Book) 之後,隔年1745年書店搬到倫敦聖保羅大教堂旁並且改名為「聖經與太陽」(Bible and Sun),開始大量出版童書而帶動英國童書出版市場,因此紐伯瑞被稱為兒童文學之父。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在1922年設立全球第一座童書大獎紐伯瑞獎(The Newbery Medal for best children’s book)就是紀念約翰紐伯瑞對童書的貢獻。

雖然紐伯瑞在十八世紀中期開拓了童書市場,但是童書能夠普及,應該歸功於平版印刷術(lithography)。1796年德國劇作家賽內菲爾德(Alois Senefelder)發明平版印刷術,比傳統的凸版和凹版印刷更容易更便宜,讓童書用平價的方式大量出版而普及。另一方面,英國工業革命促使人口激增,出版市場的胃納量也跟著擴大,尤其是大量崛起的中產階級對兒童教育的需求,也因此專門出版童書和玩具書的出版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英國和德國,逐漸將立體書從成人市場轉向兒童市場。繼前輩約翰∙紐伯瑞在1744年為出版市場開拓了童書新市場,英國羅伯特∙賽爾(Robert Sayer, 1725~1794)則為童書市場找到新方向,在1765年出版史上第一本專為兒童設計的立體書「變形書」(metamorphosis)。所以1765年可說是立體書發展史的里程碑。在這之前,立體書五百多年來屬於成人工具書;之後,立體書就和童書畫上等號。

從1765年到1840年代之間是立體書的草創期,各家出版社還在摸索階段,所以這個時期的立體書不是沿續成人工具書的技術,就是把立體書當做玩具書,一直要到1840年代英國迪恩父子公司發動技術革命,立體書的技術和設計才有突破性的進展。「翻拼書」、「紙娃娃書」和「切口書」是這段草創期的代表形式,除了「切口書」以外,「翻拼書」和「紙娃娃書」仍然是現代立體書常見的形式。

羅伯特∙賽爾的「變形書」除了是史上第一本兒童立體書,也是第一本「翻拼書」。這本很像現代四摺型錄的小書,每頁上下各貼一張可以往上翻或者往下翻的小摺頁,小摺頁的頁面與底下的內頁都有插畫和押韻的童詩。在還沒有翻開小摺頁之前,上下小摺頁原本就拼成一幅含童詩的插畫,但是只要翻開小摺頁,小摺頁底下的內頁插畫就會和沒有翻開的小摺頁拼成另一幅插畫,所以我把這種結合「翻」技術與拼圖樂趣的立體書形式叫做「翻拼書」,在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有出版社繼續採用。

【立體書天才梅根多佛】

德國慕尼黑諷刺漫畫家羅塔∙梅根多佛(Lothar Meggendorfer, 1847~1925)在1878年突發奇想做了一本機關書送給大兒子當耶誕禮物,意外踏進立體書的創作世界,成為日後出版的處女作《動畫》(Lebende Bilder)。

梅根多佛源源不絕的創意,開發出許多新穎與新奇的立體書形式,被歐美學者與專家公認是最富創意的立體書天才。美國可動書學會(Movable Book Society, MBS)每兩年頒發的年度立體書大獎「梅根多佛獎」(Meggendorfer Prize)就以他命名,象徵立體書創作的最高榮譽。

事實上,十九世紀末期立體書創作的黃金時期,除了文字與插畫作者以外,技術創作者例如迪恩、塔克與尼斯特旗下工作室的工匠,在出版品上完全沒有署名,是名符其實的幕後無名英雄,不像浮上檯面的梅根多佛可以揚名國際。揚名立萬的多重可動機關

立體書黃金時代的主角都有獨到的招牌技術,梅根多佛也不例外。1857年迪恩發明的「可動書」(即「機關書」或「拉拉書」)基本上可動的人物只有單一關節可以活動,是一拉一動作,屬於單一可動機關,梅根多佛則改良升級為多重可動機關,讓人物動作更加細膩與流暢。

由於這類機關書太精緻且脆弱,梅根多佛特地在1890年左右出版的《常樂》(Immer Lustig)首頁寫了一首童謠提醒小讀者。以下我從英文復刻版摘要的意譯:

親愛的小朋友,這本書裡有各式各樣的圖畫;
只要你動手玩,人物就會有手舞足蹈的變化。
書是紙做的,所以你要好好地小心玩;
要是弄壞了,你和書都哭那就不好玩。

梅根多佛的機關書之所以很脆弱,主因就是他的可動關節的轉軸是鐵線圈,這些長得像蚊香的鐵線圈時間久了就會锈蝕,加上紙材經年累月的拉扯,非常不容易保存到現代,所以品相完好的梅根多佛機關書不是被博物館收藏,就是出現在佳士得或富比士拍賣會上,一般人是無緣又無財力收藏。

.邂逅經典機關書《喜劇演員》

我的第一本梅根多佛機關書《喜劇演員》是復刻版,同時也是我收藏的第二本立體書。回想1993年底,我趁著學校放耶誕假,跑到德國自助旅行。在慕尼黑參觀完玩具博物館後,很想買件紀念品留念,在博物館商店閒逛,突然發現這件很有趣的玩具書,只要拉一下拉桿,書裡的人物就會做出逗趣的動作,很特別,就立刻買下來……

當時根本就不知道這種書叫做機關書,對大師梅根多佛更是一無所知,純粹當玩具買。幾年後,開始研究立體書發展史時,才發現這件立體書是梅根多佛機關書代表作之一。每每想起1993年在約克和慕尼黑這兩次巧遇,不由得告訴自己這是天命,就是註定要收藏立體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