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Lesson 3 將需要託付他人

「我們都是單翼的天使,唯有彼此擁抱才能展翅飛翔」── 路西安諾.克萊仙佐(Luciano De Crescenzo ,義大利詩人)

不久前,朋友史都華和我共進午餐。我們在一個美麗晴朗的下午相約於可俯瞰瑪利那岱瑞(Marina del Rey,洛杉磯附近的小城)海灣的一家小餐廳。當我咬下豐盛的火雞堡時,史都華湊過來問我問題:「你知道天堂和地獄之間的區別嗎?」他問道。「我不知道,」我回答,「你何不說說看。」

「好吧,」他靠在椅子上說,「地獄是這樣的:你走進一間鋪著高級亞麻桌布和擺著漂亮瓷器的美麗食堂,樂隊在角落演奏美妙的音樂,你環顧四周,看到人人都穿著優雅的衣服,戴著華麗的珠寶。他們的桌子上擺滿了精美的佳餚和飲料,你以為你來到了天堂。」但漸漸地,你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大家看起來愁眉苦臉,並不快樂。儘管有許多食物擺在他們面前,但他們無法食用,因為他們的餐具過大。雖然他們可以設法用叉子叉住食物,但卻無法放入口中,因為銀器餐具的柄實在太長。你發現他們都快餓死了。「他說完之後,靜靜地坐著。

「那麼天堂呢?」我如他所料地問道。「哦,天堂,」他露出淘氣的笑容,「你走進同一個場合,同的細麻布和瓷器,同樣美妙的音樂,同樣豐富的食物,甚至連器皿也相同。只是這個時候,人們是開心地笑,享受美好的時光。他們與地獄中的人唯一不同的是,雖然他們仍然不能用大叉子餵食自己,卻學會用他們的餐具餵食彼此。」

「人不過是關係的網絡,而光是這些,對他已至為重要。」── 安托萬.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法國作家)

這個故事之所以感動我們,是因為我們憑直覺就知道,我們大多數人都過著有點接近地獄的生活。我們不知道何時應該餵養他人,或讓他們回饋我們,分量又該是多少。在我們講求時髦和精明療法的文化中,我們已經把共同依賴(codependence)和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混為一談,難以區分。在困惑中,我們不再把自己給予別人,也不讓別人把他們自己給予我們,因為我們認為:需要別人是負面的事情。我們被誤導為要完全獨立、自給自足,免得別人認為我們「太貧乏」 ,卻因此而更加悲哀。我的朋友艾薇才三十幾歲就罹患肺癌。她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分別是五歲的男孩和三歲的女孩,她也有

心愛的丈夫,和美好的事業生涯。她剛知道自己罹癌的消息時,召集了一個「療癒圈」(healing circle),邀請社群裡的每個人來和她與家人相聚。我們大約六十個人出席,各自帶著禮物、詩歌、禱詞,提供協助。一名婦女帶來她結婚時她母親給她的金戒指,她把它放在艾薇的腳前,告訴艾薇說,她把戒指送給艾薇,讓她在女兒婚禮當天交給女兒。那天每個人都落了淚。

「人們活在彼此的庇護下。」── 愛爾蘭諺語

艾薇的病讓我們所有的人以在我們文化中極其罕見的方式聯合起來。她的好友瑞秋把想要幫助她的人排了時間表。有的人幫忙買菜,有的人打掃房屋,有的人一週來幫忙帶小孩一天,有的人接送她來回診所。你一定會以為這群人一定很鬱悶、沉重而悲哀,但其實正好相反。大家因為有人需要他們而非常快樂,他們希望能為艾薇及她和家人做出一點貢獻,讓他們的人生能有所不同。艾薇的家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後艾薇依舊撒手人寰,但即使在她臨終前,大家依舊在幫助她,為她祈禱,和她說話,安慰她一切都很好,告訴她可以放心離去。對我來說,艾薇去世令人悲傷的一個原因是,我們都不得不回到各自孤立、卑微的生活。她總向我傾訴,麻煩這麼多人幫助她讓她非常不好意思。我多次想告訴她說,她為別人帶來多麼美好的禮物。如今她很可能已經明白了。

「愛的安慰有如雨後陽光。」── 莎士比亞人需要其他人,這是單純的事實。雖然如今男人和女人可能不再因為經濟上的原因而需要彼此,但我們依舊為了關懷和情感的幸福美滿而彼此需要。我們都需要感受到相互連結,受到重視、關心和尊重。這些體驗並不能憑空存在,它們建立在我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上。我們害怕自己顯得太貧乏、太需要他人,因此許多人都放棄了在人際關係上原本應有的需要。我經常輔導一些受虐的婦女,她們不敢堅持自己應該受到妥善的對待,容忍約會對象種種輕蔑無禮的行為,只因為她們不希望自己「太依賴」或「太貧乏」。我們之中有許多人都不敢向別人表達我們的需求,然而這樣做卻矯枉過正。在與人建立關係時,除了照顧對方的需求之外,期待我們對愛、對連結,和對歸屬的需求會得到對方的照顧作為回報,這是適當的,是人性的一部分。愛需要我們放棄一定程度的自主,讓自己不設防,讓對方可以接近。愛是彼此滿足,是依靠這種交換,並仰賴它帶給我們健康和福祉。愛的關係必須包括這種因脆弱而依賴他人的能力。

通常,當我的病人說自己是太依賴他人時,我總發現他們相處的對象都不願意或無法提供支持、無法保持一貫、無法愛他們。我向他們保證,問題不一定是他們太依賴別人,而是他們所選擇的對象,不管因為什麼,都無法把他們的需求列入考慮。當然,這將會引領我們探討這些病人願意認真面對自己的需求。有時聽到女性告訴我她們生活中為什麼不需要男人,總教我心灰意冷,彷彿需要男人就像需要輪椅一樣。其實人會依賴任何他讓對方進入親密內圈的人,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我需要周遭的人們提供我的需求,也希望他們足夠信任我,需要我能提供的一切。

「儘管我三十多年來都在研究女性的靈魂,但這個我無法回答的大問題就是……女人想要什麼?」──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學家)現在,我明白許多人都帶著過去無法癒合的傷口,把它當成強求的依賴。我們覺得必須隱藏自己的求,擔心它們會吞噬太接近我們的人。然而,在我們努力壓抑不適當的需求時,許多人會矯枉過正,完全封閉所有需求。不論是適當或不適當的需求都被放到一起,被我們嚥下。然而這樣做反而只會造成更嚴重的飢渴,因為如果在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中沒有任何需求,根本就不正常。當我們假裝我們的需求不存在或視之為病態,它就會餵養我們心中的飢餓,使它更加強烈。

人類並不應該孤獨生活。我們來到世上,就是為了要建立關係。如果不和其他人連結在一起,那麼人生中就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完成。與其試圖擺脫你對愛、關懷、尊重,和歸屬感的需求,不如認真考慮你的需求。和能夠並且願意親切回應你的需求的人建立關係,而不要與無法這樣做的人在一起,冀望他們會改變。

「鳥兒有巢,蜘蛛有網,人類有友誼。」──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英國浪漫派詩人)

通常男女兩性各有不同的需要。在交往過程中,女性需要感覺對方的傾聽和關懷。在理想的情況下,她需要受到對方的注意,希望對方想要得到她,崇拜她,她需要感到男人珍惜她,她需要伴侶表示他在乎她的感受。她需要有人能夠預見到她的心願,甚至在她還未開口之前,採取行動滿足它們。她需要她的伴侶對她言出必行。她需要他成為一個可以依靠的人,能夠盡其所能讓她感到安全。

另一方面,男人需要感覺被需要。當男人覺得伴侶讚賞和認可他的成就時,就會更加堅強。女人常常會承認男人的重大成就,卻忘記他每天為了讓她快樂而做的小事情,他也需要她認可這些小事,他需要人接受他的本色。如果他感到自己受到讚賞,被真心地喜歡和尊重,他就會更努力。一個能鼓勵和啟發他的伴侶將會激發出他最好的一面。

我們必須瞭解自己需要什麼,才能適當地評估自己該不該對誰敞開心房。我們不該因為自己有這樣的需求而評斷或責備自己。在交往的過程中,在你能對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事物負起全部責任之前,你可能會在缺乏你所想要事物的人身上浪費很多時間,或者在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根本無意把你所需要的事物給你的人身上浪費時間。練習:列出能肯定自己的事物

在你的日記上,列出五件以上能讓你在一段關係中得到快樂的事物。要真誠。你列的表可以包括如下這樣的事物:

❖ 我需要感覺受到重視和尊重。

❖ 我需要對方說我漂亮。

❖ 我需要受到啟發。

現在閉上你的眼睛,一次一句,默默地或大聲地對自己應允表上的每一項事物。例如:

「我需要感覺受到重視和尊重」變成「我重視和尊重自己」。

「我需要對方說我漂亮」變成「我承認自己多麼漂亮」。

「我需要受到啟發」變成「我常常啟發自己」。

現在,把這些肯定自己的句子寫十遍以上。一邊寫,一邊感受它,讓它進入你的心裡。

加分題:實際行動

在今天挪出一些安靜的時間,私下寫封信給自己,代表你的理想戀人寫信給你。想像一下當他在你的耳邊柔情蜜意輕聲細語時,可能會說些什麼。什麼是你心中渴望許久,希望聽到戀人對你訴說的話語?

比如:「你是我所知最美麗的女人,我會永遠愛你,我會盡我的一切力量讓你快樂。你的心在我身上是安全的──我會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奉獻自己來愛你和照顧你。」

寫完之後,重讀一遍你的信,再次以體貼關懷的態度想像有人說這些話給你聽。現在,把你的手放在你的心上,不論輕聲或大聲都沒關係,深情地對自己說出你的名字。慢慢地、意義深遠地,把你的信讀給自己聽。敞開你的心扉,接收你所寫的甜蜜情感。

「造就幸福婚姻的是什麼?所有的男女都彼此互問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在於兩人結褵之後相互發現對方個性最深的需求,並且滿足這個需求。」── 賽珍珠(Pearl Buck,美國作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