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3 都市理論新思維:邏輯與結構

1.3.1 何謂「理論或模型」

根據本人的見解,所謂「理論或模型」(theory or model),必須含蓋以下要素:(1)觀念(concept)、(2)定義(definition)、(3)原理(theorem)、(4)變項(variables)、以及(5)先驗圖式(schema)或架構(framework)。而所謂「寫書」,與「研究報告」是截然不同的。「寫書」是用來教導或引導別人學習,因此,將文獻或學者的觀點以及自己的觀點加以陳述清楚,最為重要。所以,我在寫這本書的第七章「新都市理論」時,將會提醒自己應該要把握上述「理論或模型」的五個要素,除了將文獻或學者的觀點以及自己的觀點,加以陳述清楚外,還要再搭配經驗研究個案加以輔助驗證或說明,進行應有內容之撰寫。我相信,惟有把握上述「理論或模型」的五個要素,方能建立一個成功的理論──也就是符合「一致性、可預測性、永續性」的好理論。這正是我要求這本書所有作者撰寫每一章時面對「理論或模型」的共同基本態度。

1.3.2 寫書要領與策略

為了簡化寫書的思維邏輯,我提出一個「三圈同心圓」的思維,作為寫書要領的依據,同時期待這本書所有作者撰寫每一章節時,均具有如此的思維。

(一) 第一圈:瞭解A. Scott 撰寫Metropolis(1988)與Social Economy of the Metropolis(2008)二本書時的基本主張與論述觀點。

(二)第二圈:看看台灣的現實與經驗案例。

(三)第三圈:論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經由以上三圈的思維後,應該可以提出自己的新理論。

同時,我也提出所謂「三要策略」──要聚焦、要取捨、要提出新理論觀念,作為寫書的策略。那麼,如何做到聚焦取捨呢?我建議:

(一)首先,要求大家擬定各章的各節名稱、各段落標題以及撰寫內容時,就以這本書的副標題:「勞動分工、創意經濟與都會空間」為依據,去加以進行,就可以有所聚焦與取捨了。(二)然後,各章所提出的新理論觀念,就是要呼應這本書的正標題:「都市理論新思維」,而且一定要有「空間」向度才行,亦即,不論是都市生產、就業、社會生活、創意性、都市治理等,談到最後收尾,提出的新觀念理論時,一定要投射在「都市空間」之上,如此方才符合書名與這本書的宗旨,就像A. Scott 於1988 年Metropolis 一書之第3-6 章談論都市生產,各章分別討論生產組織、聚集經濟、生產空間與都會內部區位後,最後仍然回到都會空間;第7-9 章談論都市就業,各章分別討論勞動力市場、空間領域再生產與轉型、高科技複合體的新空間後,最後仍然回到都會空間,如此就會完全呼應他這本書的書名:「Metropolis」,A. Scott 這種寫書的策略與手法,值得我們學習。這也是我要求這本書所有作者撰寫每一章時面對「寫書要領與策略」的共同基本態度。

1.3.3 都市理論新思維:本書的邏輯與結構

本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都市理論與實踐」、第二章「都市生產」、第三章「都市就業」、第四章「都市社會生活」、第五章「都市創意性」、第六章「都市治理」、以及第七章「新都市理論」。

在第一章「都市理論與實踐」,本人首先將近代與現代的都市計畫的歷史,分成四個階段,進行都市理論與實踐的回顧。接著,依循此一脈絡,本人選取第一階段:烏托邦理想國與社會理想思潮、第二階段:理性的綜合規劃模式主導、以及第三階段:新馬克思主義都市理論、新都市主義與文化保存新典範,進行細緻的論述,並且分別選定Ebenezer Howard、Kevin Lynch以及Manuel Castells 三位分別代表此三階段的都市理論學者,針對其學術價值與信仰、歷史評價與定位、經典啟示與批判等層面,加以論述,並提出個人的主張,不但期待讓讀者對於不同階段的都市理論,能夠有一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可提供本書思維新都市理論的基石。在第二章「都市生產」,本章聚焦於都市生產系統的變遷與都市空間轉型之間的關聯性。從工業革命到後工業化發展,城市的產業活動漸趨多樣化,都市對於產業發展極具重要性,不僅提供多種形式的勞動力,對於產品與服務的高度需求也推動了消費。而都市空間與產業發展變遷的相互影響下,全球化發展使得都市內、都市間與跨國際的企業生產連結,成為當前都市空間轉型的挑戰。本章首先耙梳以往產業空間理論的演進,從而探討不同產業類別與空間區位上的對應。而產業競爭優勢、空間群聚與全球生產網絡連結,則進一步勾勒出全球化所帶來的勞動空間分工與全球產業位移現象。最後,本章提出從製造到智造,討論數位資訊化與網絡化的數種趨勢將會帶來產業型態的多元化、產業組織的空間延伸,而產業的發展基礎則由原本的生產要素逐漸轉變成知識與文化的含量,勾勒出產業空間與都市發展的新想像。

在第三章「都市就業」,探討都市的發展與其就業結構與空間分布的歷程,從本章的回顧與討論中可以發現,都市就業形成了一個集中、分散與再集中的過程,然而這個集中、分散與再集中的過程,都有其不同的涵義與對空間治理的啟示。都市就業一開始的集中,始於19 世紀的工業化所帶來的產業製造、科技進步,造成人口遷徙並往都市聚集,開始形成城鄉截然不同的結構。而隨著科技的進展與生產結構的改變,使得專業分工不斷細分,而大量製造與降低成本的壓力,使得工業先進國開始將工廠外移至海外。然而近年來,產業發展與結構強調創新而非製造,強調創業而非就業,強調知識而非資本,造成另一波都市就業的集中,都市就業呈現強者越強的趨勢。從台灣六都歷來的就業結構來看,也一樣呈現出強者越強的趨勢,使得城鄉差距、所得差距、就業機會差距都沒有隨著時間而縮小,反而更形擴大,而這些都將成為未來城鄉治理與社會發展之巨大挑戰。第四章「都市社會生活」,指出都市是具社群異質性與多元文化的高密度空間。交通易達性佳、供給工作機會皆促使都市成為具正向拉力的節點,吸引勞動力與資金匯集,巨型城市的出現正是都市化與全球化、在地化的體現。都市居民、外來移民的社會生活實踐,包含居住空間(常民社區、門禁社區)與休閒空間(大眾公共空間、消費空間)挹注都市地景新元素。都市勞動力分工影響都市的空間結構,並導致貧富差距。都市運動與正義的認同政治,乃透過集體力量來革新社會生活秩序。

第五章「都市創意性」,本章論述都市創意性之核心要素,以及創意城市理論與創意指數。經濟觀點下,文化資源作為創意產業的中間投入,創意成為進階the city 3.0 的元素,涉及創意環境條件,募集創意空間彈性化,以至創意時代呈現的都市意象與行銷,最後創意之於都市更新,所引發的文化復興之聲。創意經濟概念應用到都市經濟時,文化與藝術成為創意資產,塑立地方獨特性,吸引創意階層,建立創意產業,影響都市發展定位,因此強調文化資產是創意城市的核心價值。

第六章「都市治理」,談到當代都市發展多元而豐富,從建築、交通、經濟、政治、文化、甚至藝術,均需因應區域社會變遷而有不同典範與差異的思與為。過去的都市管理,注重由上而下的領導與管理,政府全然負責;現代的都市,則重視多元社會與公民參與的由下而上的動能,這些動能對於形塑都市生活內涵與景觀,有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是都市的在地化與特色化發展的重要過程,因此稱為都市治理。本章以當代都市治理概念為核心,介紹其學術發展的社會環境基礎、其與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關係,並以國內外的案例,說明都市治理的精神與體現,作為讀者瞭解都市治理對於社會文明/文化變遷的意義與重要性,最後結論並以創意都市的概念說明都市治理的可能獨特性與在地化的理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