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係修復的歷程
三、問題背後,往往存在關係的創傷
關係創傷的痕跡
一個陌生人身纏繃帶,拄著拐杖,一拐一拐迎面走來,我們立刻能看出他受了傷,需要時間調養。當他費力經過我們身邊,任何一個健康的人都會自然靠邊,禮讓這位傷者。
捷運上,一個衣著入時的中年婦女從座位起身,往車廂門口走去,你無意中發現,她走路時右肩總是比左肩低,她右腳著地的時間明顯比左腳短。捷運車廂裡、月台上人來人往,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婦女有什麼特別,但你意識到她右腳可能受過傷,也許是右膝動過手術,就跟你認識的一位長輩一樣。
一個學生來找老師。她小心翼翼、畢恭畢敬地問事情,欲言又止地回答問題,和老師印象中的她很不一樣,讓老師一時很不習慣。老師想起三年前她來見老師的那次,十根手指擦了十種不同顏色的指甲油,笑起來聲音充滿整個房間。老師看著面前這個小心翼翼的學生,心裡不禁想問:「過去三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孩子?」
如果我們生重病、開過刀,就會在身體留下一道痕跡,永遠提醒我們曾經發生的這件事情。從此我們的飲食可能被迫調整,行動可能受到限制,生活和生病前再也不一樣。生病開刀的影響,我們感受很深,我們會認真復健,希望能早日恢復過去的健康、找回過去的自由。
心理的創傷呢?我們原本天真爛漫、相信別人、認為世界是善良的,然後事情發生,我們變得再也不一樣。我們變得步步為營、瞻前顧後;再也不敢相信別人、對男人沒來由就一肚子火、聽到一個關鍵詞立刻陷入痛苦回憶;我們變得不快樂、不勇敢、沒耐心、自我保護,然後又很氣自己不快樂、不勇敢、沒耐心、自我保護。
當我們在生活裡遇到一個人,讓我們氣得冒煙、噁得想吐、怕得想逃,我們會不會認得出,對方顯然是一個受過傷、尚未復原的靈魂?還是一心只想罵髒話,去FB貼廢文抒發、討拍;我們會不會認得出,自己也已經受了傷,所以才時時散發出負面能量,一股腦總往牛角尖裡鑽?
對別人、對自己,我們都不太擅長辨認心理創傷留下的疤痕,也不習慣對這些受傷的靈魂溫柔相待,幫助對方、幫助自己邁向復原。要能在種種生活困擾中辨認出心理創傷的疤痕,需要一雙受過訓練的眼睛。探詢系統觀點:進入問題脈絡
陽光燦爛的午後,一群來自東部各縣市的輔導老師,坐在花蓮市某學校的教室裡,正在進行一場個案研討會。與會的老師們相當積極參與討論,展現出東部地區輔導工作者特有的熱忱與使命感,和窗外的溫暖冬陽恰好相互輝映,讓主持研討會的來訪教授也不知不覺愈來愈投入這場討論。
其中一位資深的輔導主任提出一個相當棘手的案例:高中女孩在校割腕,逃學、逃家多次,不斷換男友,嚇壞全校師生。學務處堅持讓女孩轉學,但輔導老師知道此舉將對女孩造成更大傷害,十分為難。輔導主任細數女孩過去一年在學校狀況的起起伏伏,以及歷任輔導老師和學生、家長的交涉與拉扯,眉頭不自覺愈皺愈緊。聽得出來,這位輔導主任很能進入女孩的內心世界,才使得女孩至今仍願意信任學校,雖然情緒還是大起大落,很難掌握;但女孩背後家庭中的複雜、長期恩怨糾纏,讓輔導主任十分無力,不知該如何處理。尤其面對學校裡部分老師的聲音:「家庭問題不是學校的責任!」讓主任在費勁拉住女孩的同時,還要面對學校同仁的不以為然,備感壓力。
教授眉頭深鎖地聽完輔導主任的陳述,輕輕點頭,開始詢問女孩狀況的背景脈絡:女孩割腕時,誰會出面處理?媽媽處理的方式,女孩如何反應?媽媽能提供女孩比較符合安全依附的母性反應嗎?媽媽有沒有自己的支持系統?阿嬤願意幫忙到什麼程度?女孩對媽媽的心意能吸收多少?對修補她的不安全感有沒有幫助?
隨著教授提出的一連串問題,與會人員開始從不同角度對這個女孩的處境重新反思,對於這個女孩的理解,逐漸從「一個情緒起伏激烈、習慣自傷、兩性關係混亂的高中女孩」,轉變成「一個從小經歷多次重大分離創傷、依附不安全的孩子,儘管媽媽離家後努力關心她、補償她,但內心深處她還是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孤兒,無家可歸,失去生命重心」。
隨著理解女孩的角度不同,接下來能工作的輔導方向便呼之欲出。輔導主任感激地看著教授,表示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教授替女孩感謝輔導主任,一直以來沒有輕言放棄,是女孩生命中的貴人。家庭治療師的第二項任務,就是透過系統觀點的探詢,進入問題背後的脈絡,尋找新的理解角度,讓問題背後的關係創傷變得清晰,讓修補關係的機會得以浮現。
五、華人文化脈絡下的台灣家庭
本書收錄的七個故事,都是發生在台灣本地的真實故事。基於保護當事人的原則,刻意做了一些修飾,把足茲辨識的資訊刪除或改寫,但基本上都是我們在實際治療工作上遇到的案例。
這七個故事,有關於與親人分離的創傷、有喪親的失落、有伴侶之間的衝突與疏離、有親子間嚴重的暴力衝突、有教養上的無力感、有維持單親/繼親家庭的艱辛,還有母女既分不開又合不來的糾纏。這些看似嚴重的問題,也是我們在治療實務現場經常遇到的求助狀況,無論是專業助人者或是芸芸眾生,都可能聽說、甚至遭遇過類似的案例與困境。
透過家庭治療師的細膩探詢,這些故事背後的脈絡逐漸清晰浮現。這些脈絡中,有許多與我們的文化信念與習俗息息相關,不過卻是家庭治療課堂上很少討論的,屬於本地文化脈絡的獨特家庭動力。這些本地家庭故事,彷彿尚未被觀光旅行團開發的私房景點,只有在本地嚮導帶領下,才有機會走入蜿蜒隱蔽的小徑,發現豁然開朗、令人驚喜的綺麗風景。
本書的七位家庭治療師,就是一群在自己的園子裡默默耕耘一陣子的本地嚮導。我們想帶你親身體驗,那片讓我們深深觸動的綺麗風景,你有興趣和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旅程嗎?
如果你有興趣,準備好要加入這趟私房景點小旅行,歡迎!不過出發前,我們要先給你一點「行前教育」,免得你人到了現場卻一心只想自拍,錯過值得看的珍貴風景。這趟旅程,我們想帶你看兩個重點:一是受傷的人經歷關係修復的細膩歷程;二是蘊含在台灣/華人文化脈絡中,對家人關係與互動深深影響的文化動力。本書第三到九章會仔細呈現這七個故事,但下一章要先討論一下,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理解的「文化」這件事。
三、問題背後,往往存在關係的創傷
關係創傷的痕跡
一個陌生人身纏繃帶,拄著拐杖,一拐一拐迎面走來,我們立刻能看出他受了傷,需要時間調養。當他費力經過我們身邊,任何一個健康的人都會自然靠邊,禮讓這位傷者。
捷運上,一個衣著入時的中年婦女從座位起身,往車廂門口走去,你無意中發現,她走路時右肩總是比左肩低,她右腳著地的時間明顯比左腳短。捷運車廂裡、月台上人來人往,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婦女有什麼特別,但你意識到她右腳可能受過傷,也許是右膝動過手術,就跟你認識的一位長輩一樣。
一個學生來找老師。她小心翼翼、畢恭畢敬地問事情,欲言又止地回答問題,和老師印象中的她很不一樣,讓老師一時很不習慣。老師想起三年前她來見老師的那次,十根手指擦了十種不同顏色的指甲油,笑起來聲音充滿整個房間。老師看著面前這個小心翼翼的學生,心裡不禁想問:「過去三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孩子?」
如果我們生重病、開過刀,就會在身體留下一道痕跡,永遠提醒我們曾經發生的這件事情。從此我們的飲食可能被迫調整,行動可能受到限制,生活和生病前再也不一樣。生病開刀的影響,我們感受很深,我們會認真復健,希望能早日恢復過去的健康、找回過去的自由。
心理的創傷呢?我們原本天真爛漫、相信別人、認為世界是善良的,然後事情發生,我們變得再也不一樣。我們變得步步為營、瞻前顧後;再也不敢相信別人、對男人沒來由就一肚子火、聽到一個關鍵詞立刻陷入痛苦回憶;我們變得不快樂、不勇敢、沒耐心、自我保護,然後又很氣自己不快樂、不勇敢、沒耐心、自我保護。
當我們在生活裡遇到一個人,讓我們氣得冒煙、噁得想吐、怕得想逃,我們會不會認得出,對方顯然是一個受過傷、尚未復原的靈魂?還是一心只想罵髒話,去FB貼廢文抒發、討拍;我們會不會認得出,自己也已經受了傷,所以才時時散發出負面能量,一股腦總往牛角尖裡鑽?
對別人、對自己,我們都不太擅長辨認心理創傷留下的疤痕,也不習慣對這些受傷的靈魂溫柔相待,幫助對方、幫助自己邁向復原。要能在種種生活困擾中辨認出心理創傷的疤痕,需要一雙受過訓練的眼睛。探詢系統觀點:進入問題脈絡
陽光燦爛的午後,一群來自東部各縣市的輔導老師,坐在花蓮市某學校的教室裡,正在進行一場個案研討會。與會的老師們相當積極參與討論,展現出東部地區輔導工作者特有的熱忱與使命感,和窗外的溫暖冬陽恰好相互輝映,讓主持研討會的來訪教授也不知不覺愈來愈投入這場討論。
其中一位資深的輔導主任提出一個相當棘手的案例:高中女孩在校割腕,逃學、逃家多次,不斷換男友,嚇壞全校師生。學務處堅持讓女孩轉學,但輔導老師知道此舉將對女孩造成更大傷害,十分為難。輔導主任細數女孩過去一年在學校狀況的起起伏伏,以及歷任輔導老師和學生、家長的交涉與拉扯,眉頭不自覺愈皺愈緊。聽得出來,這位輔導主任很能進入女孩的內心世界,才使得女孩至今仍願意信任學校,雖然情緒還是大起大落,很難掌握;但女孩背後家庭中的複雜、長期恩怨糾纏,讓輔導主任十分無力,不知該如何處理。尤其面對學校裡部分老師的聲音:「家庭問題不是學校的責任!」讓主任在費勁拉住女孩的同時,還要面對學校同仁的不以為然,備感壓力。
教授眉頭深鎖地聽完輔導主任的陳述,輕輕點頭,開始詢問女孩狀況的背景脈絡:女孩割腕時,誰會出面處理?媽媽處理的方式,女孩如何反應?媽媽能提供女孩比較符合安全依附的母性反應嗎?媽媽有沒有自己的支持系統?阿嬤願意幫忙到什麼程度?女孩對媽媽的心意能吸收多少?對修補她的不安全感有沒有幫助?
隨著教授提出的一連串問題,與會人員開始從不同角度對這個女孩的處境重新反思,對於這個女孩的理解,逐漸從「一個情緒起伏激烈、習慣自傷、兩性關係混亂的高中女孩」,轉變成「一個從小經歷多次重大分離創傷、依附不安全的孩子,儘管媽媽離家後努力關心她、補償她,但內心深處她還是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孤兒,無家可歸,失去生命重心」。
隨著理解女孩的角度不同,接下來能工作的輔導方向便呼之欲出。輔導主任感激地看著教授,表示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教授替女孩感謝輔導主任,一直以來沒有輕言放棄,是女孩生命中的貴人。家庭治療師的第二項任務,就是透過系統觀點的探詢,進入問題背後的脈絡,尋找新的理解角度,讓問題背後的關係創傷變得清晰,讓修補關係的機會得以浮現。
五、華人文化脈絡下的台灣家庭
本書收錄的七個故事,都是發生在台灣本地的真實故事。基於保護當事人的原則,刻意做了一些修飾,把足茲辨識的資訊刪除或改寫,但基本上都是我們在實際治療工作上遇到的案例。
這七個故事,有關於與親人分離的創傷、有喪親的失落、有伴侶之間的衝突與疏離、有親子間嚴重的暴力衝突、有教養上的無力感、有維持單親/繼親家庭的艱辛,還有母女既分不開又合不來的糾纏。這些看似嚴重的問題,也是我們在治療實務現場經常遇到的求助狀況,無論是專業助人者或是芸芸眾生,都可能聽說、甚至遭遇過類似的案例與困境。
透過家庭治療師的細膩探詢,這些故事背後的脈絡逐漸清晰浮現。這些脈絡中,有許多與我們的文化信念與習俗息息相關,不過卻是家庭治療課堂上很少討論的,屬於本地文化脈絡的獨特家庭動力。這些本地家庭故事,彷彿尚未被觀光旅行團開發的私房景點,只有在本地嚮導帶領下,才有機會走入蜿蜒隱蔽的小徑,發現豁然開朗、令人驚喜的綺麗風景。
本書的七位家庭治療師,就是一群在自己的園子裡默默耕耘一陣子的本地嚮導。我們想帶你親身體驗,那片讓我們深深觸動的綺麗風景,你有興趣和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旅程嗎?
如果你有興趣,準備好要加入這趟私房景點小旅行,歡迎!不過出發前,我們要先給你一點「行前教育」,免得你人到了現場卻一心只想自拍,錯過值得看的珍貴風景。這趟旅程,我們想帶你看兩個重點:一是受傷的人經歷關係修復的細膩歷程;二是蘊含在台灣/華人文化脈絡中,對家人關係與互動深深影響的文化動力。本書第三到九章會仔細呈現這七個故事,但下一章要先討論一下,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理解的「文化」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