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覺得蟑螂很噁心」是你的問題
用佛教的方式分析憤怒這種情緒產生的過程時會是如下這樣的。
我們睜眼觀看,看到一朵漂亮的玫瑰花。
當我們看到它,會產生「是花,好漂亮」的快樂情緒,這就是愛。
接著閉上雙眼。再次睜開眼睛時,發現花上有一隻很大的蟑螂。
這個瞬間,我們心中會產生「好討厭,好噁心」的情緒,這就是憤怒。
在這種狀況下,會產生「厭惡」的情緒到底是誰的責任?
這時,我們必須決定,到底「我之所以會生氣,都是這隻臭蟑螂的錯,蟑螂才是始作俑者」,還是「都是我的問題」。必須解決這個問看到花時,我們因為「它很美,很想一直看下去,所以很想要它」而接受這個對象。在我們心中,認定一個對象「很好,我想要,很漂亮」並「接受」它,這種行為在英文稱為acceptance,或是accept。
但是,當我們看到蟑螂會感到不愉快,並否定牠。這種「拒絕」的情緒,例如「不想看到牠」「好討厭」「不希望牠在那裡」「走開」等等,在英文中稱為reject,或是rejection。
那麼,accept 和reject 這兩種機制,也就是「接受」與「拒絕」,究竟是由誰來進行的呢?
其實是我們自己。我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身體接觸世上的事物時,就會做出這兩種判斷。當你認同一件事物,就會產生愛;拒絕時,就會產生憤怒。
因此,是否發怒是個人人格的問題。活得開朗快樂,或是活在痛苦、悔恨與抱怨中,是個人的抉擇,沒有其他外在的因素。

對雞來說,蟑螂可是美味佳餚
玫瑰花之所以開花,完全是按照它自己的習性。玫瑰並沒有對你說:「我很美,快來看我。」人類的想法和玫瑰花一點關係也沒有。覺得玫瑰花「很美」,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
同樣地,覺得蟑螂「很噁心」,也是人類的一廂情願。
說到底,蟑螂真的是那麼醜陋又不堪的生物嗎?
或許各位沒有見過,但其實雞很常吃蟑螂。雞看到蟑螂時會覺得:「這看起來很好吃,我要吃牠。」因而產生acceptance(接受)的心態。
我們看到蟑螂時感覺到的是拒絕與憤怒,雞看到蟑螂時想的卻是「一定很好吃」。
看到玫瑰花時,我們心中會產生愛。但雞看到玫瑰時,或許會覺得:「這真無趣,好煩,真討厭。」甚至引發rejection(拒絕)心態,或許還會產生憤怒。
每個人衡量情緒的尺都不一樣一般而言,或許不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會覺得「花朵很美」,但在食物、服裝等面向上,不同文化的人就會有很大的差異。文化會讓我們每個人衡量事物的尺度都有所不同。
這世上有一些文化主張「女性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很醜陋,遮起來比較美觀」。在這樣的文化中,如果有人在外露出七十五%的身體肌膚,所有人都會覺得噁心不舒服。相反地,有些文化主張「盡量展露身體線條才是美麗」,看到露出七十五%身體肌膚的人,便會覺得「好漂亮,真是個美人」。
在中東,女性會披上類似面紗的黑色罩袍以遮住臉龐,只露出手的一部分。即使在罩袍內戴了許多金項鍊、金耳環,也沒有任何人能看見。或許這個國家的男性只看到女性的手,便會覺得「是個美人」「很性感」。
但我們看不到這位女性的臉孔,便不知道她究竟是老奶奶還是妙齡少女。
大家都是一樣的。以我們文化來看,會產生「反正都要遮住,長得漂亮有什麼用」的疑惑,但對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說,女性遮住臉孔是理所當然的。

生魚片是美味還是殘酷?
在日本,人們會將整尾龍蝦直接活切,放在餐桌上。龍蝦的觸鬚還在動,眼睛也還在轉,身體卻已經被切成一塊一塊,變成了活蝦生魚片。日本的美食家看到,都會感動萬分,說這道菜「一定很好吃」。
但是,當印度人或斯里蘭卡人看到這一幕,非但不會覺得美味,還會因為太過恐怖而逃離現場,甚至或許再也不敢到這個人家裡作客吃飯了。
以印度人的想法會覺得:「吃活蝦太過殘酷,不該做這種事。」因而產生強烈的拒絕反應。另一方面,日本的文化則認為:「生切活魚活蝦是最高級的食物。」日本人看到活魚活蝦時,心中會產生愛。
我曾在電視上看過「邀請非洲山上居民體驗日本生活」的節目。
日本人聽到節目邀請的非洲人「在山上只睡覺,完全沒有體驗過奢侈生活」時,想要好好照顧這些客人,便將一隻大魚做成生魚片端上桌。
但這個非洲家庭所有成員看到這一幕後都失去了食慾。雖然他們在山上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看到這道佳餚卻轉過了頭,大叫:「拿走!拿開!」有一個十八歲左右的男孩反應尤其激烈,表現出強烈的拒絕,直接說出:「我不想再看到它了,請快點把它收走。」日本人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把生魚片收進廚房。
在不同文化中成長的人面對同一個狀況時,「產生的情緒」會有極大的差異。
情緒也會受到教育、生長環境、媒體傳達的資訊等因素影響。我們的善惡判斷與認識能力也會受到上述條件的操控。
當我們聽說「今年流行這個」,即使原本不喜歡也不討厭,有時也會因此覺得「真不錯」。舉例來說,「黑色」原本是一點也不討喜的顏色,但當黑色正流行,大眾就會覺得「黑色很酷」,街上也滿是穿著黑色服飾的人。當一種顏色成為「現在正流行的顏色」,大家就會改變對它的看法,覺得它「很漂亮,很好看」,對它產生愛。

改變自己,就能幸福生活
如上所述,我們的情緒會受到外界很大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情緒的根基還是在自己身上。請先理解「發怒或產生愛,都是個人的選擇」。你生氣並不是誰的錯,「生氣是自己的錯」。
反過來說,我們也擁有一點點的希望和光明。
那就是「只要修正自己,完全趕走憤怒的情緒,就可以在完全的愛和幸福中生活。我們有很高的潛力能做到這一點」。佛教的想法是,我們生而為人,就應該追求這種真正的幸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