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獨立與依賴的雙人舞
我曾經對自己的父母有著相當強烈的愛恨交織情緒,那些童年,以及與爸媽生活所帶來的痛苦如陰影般,讓我從很年輕時就離家,愈離愈遠,愈離愈遠,一直到定居德國。我以為自己擺脫那道陰影了,但其實並沒有……
我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家庭,養育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生後,前兩年有好多喜悅,但之後卻開始出現很嚴重的焦慮。關於一個女人當了媽媽、成為家庭主婦後沒有任何價值的焦慮感,終日侵襲著我。後來,我從瑜伽練習裡找到一些安定自己的力量,我自認那份焦慮應該消失了,但隨著恩典來到五至六歲,二○一五年到二○一六年這兩年,生命又開始發生一連串的心靈地震!
二○一五年一月,我放下曾經練習三年的靜心,我發現自己塞不下任何東西了。我驚訝地發現自己好像有強迫症,做很多事時都給自己相當高的標準,尤其在當媽媽、當老婆這兩件事上。最後,竟然連靜心這件事也一樣!
那是一個相當大的瓶頸,但我發現,我除了是媽媽、妻子,還有一個內在的聲音──祂從來沒離開過我,當焦慮再度上身,那個聲音又回來找我了。祂要我繼續自由地成為我自己、完成我自己,那個聲音令我相當害怕,因為要面對真實的自己,而那裡有很多區塊被我自己隱藏得相當好,我從來不想讓先生知道。
小時候常看到爸媽在爭吵,我對自己說,我的婚姻絕對不要跟爸媽一樣!所以我在自己的親密關係裡,學習著不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我盡力去做一個完美的妻子,盡該有的本分及當媽媽的責任。
二○一五年的二月,那個真實的我清醒過來後,讓我看見,再不真實表達,繼續壓抑自己,我會生更多病!我的身體裡有很大很大的憤怒,我想到:這個家裡怎麼只有先生和兒子可以生氣?他們情緒不好時,我通常是最冷靜的那個人,總對自己說:我是一個有靈修的人,不能跟他們一樣。但我其實比他們倆都更可憐,那些我沒有表達的情緒及被接納的感受,全被我壓回身體裡,所以我常覺得身體很多地方很緊繃,我想,被我壓抑進身體的憤怒應該到了一個臨界點。感謝上天讓我在一個瑜伽工作坊裡結識一位新朋友──J。J跟我分享她的人生故事,她曾是一個佛教徒,持續佛法與禪坐二十多年,結果在四十歲時得了癌症,她很震驚。在醫院做化療的兩個月期間,某天先生將她喜愛的畫具及以前的畫冊帶來給她,翻開十多年來累積的畫冊,她突然明白為什麼自己會生病了。
「家羽,妳知道嗎?我的畫都是我內心對自我的批判與暴力譴責,我的自畫像全是黑色的怪物,打來打去的。」自殘的畫像,以及母親帶給她的疼痛故事……
她說,她修行修錯了,她用那一套東西來管束自己、妝點自己,來看她那個不完美的先生,但她根本不愛自己,她一直攜帶著從小媽媽傳遞給她的訊息──她不夠好,她怎麼那麼差勁。有了這個「看見」,她清楚知道不能再去怪媽媽了,要放下,回來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她丟下所有修行的書,回到生活裡,接納自己的每一個面向,愛自己的好與不好,沒有分別。那些不喜歡自己的念頭還是會出現,但她不會再丟刀劍射自己。在每一回情緒出現或自我批評的時候,對自己的內心說:「J,妳可以生氣,可以有情緒的,不要怕!我跟妳在一起,妳沒有錯,也沒有不好!妳只是有了這些感受!」藉由對自我的接納,不再無意識自我譴責後,那場病反而救了她的人生,從那年至今,她已經五十六歲了,十六年來,癌症都沒有再復發。
※ ※ ※
跟J的交談鼓舞了我,她的故事讓我好幾夜反覆思索,我決定放自己一個假,讓身心好好休息。
我選了一個週末的早餐時間向先生坦白,說我在這段關係裡其實相當壓抑自己,每一回他脾氣不好,我就相當害怕,因為他讓我想起我爸爸。我對他說,其實我和他在教養恩典的想法上有某些的不同,但為了不想有衝突──如我爸媽那樣,所以我都以他的意見為意見。
我對他說,其實每一回他和恩典可以自由地發洩情緒時,我都在內心鞭打自己,我要自己當一個完美、沒有脾氣的好人,但其實我壓抑得很深,我很苦,沒有辦法再演下去了,繼續壓抑下去,有一天我們就會決裂。我對他說,我好累,我真的需要一段時間好好休息,我準備去參加一個九天的斷食營,這九天就讓我重新當回我自己吧!老實說,要對先生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讓我相當害怕,我好像一下子退化為童年的我,那個面對上位者、權威者,寸手無鐵地發著抖躲起來不讓人看見的小女孩。實在是心裡太痛苦了!我對自己說,我要改變我的人生,是「現在」,沒有「如果」。我已經決定要愛自己,我愛自己是最重要的,我要支持我自己。
我對先生的表達,其實經過很多內心轉折,所以我並不是帶著憤怒去攻擊對方,我不是在抱怨他。就是因為愛他,所以我必須誠實做回我自己,我不只是一個老婆和媽媽,我還有一個自己,渴望去完成這一生來到地球想實踐的夢想,我想活出我自己!
我的真實告白,讓先生很震驚,他從沒想過我有這些想法,他都以為我很好,因為我那麼平靜。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必須調整老婆要離家九天去休息,我還安排了最好的朋友接送恩典,所以我知道,先生即使不開心,也只能接受。那一個跨出,改變了我,重新認知親密關係裡的本質是什麼,在那九天,兒子和先生其實過得相當快樂──即使沒有我,他們倆反而擁有另一種單單屬於父子的親密感。
我在那九天裡,也很深刻地感受先生對家的承擔與付出,我看到他跟我一樣──都需要休息,他是我的另一個我,他不只是爸爸和先生,他也被允許去做他自己,只不過他還無法看見這一層。想到他這些年的付出,我很感恩,他是那麼盡心盡力,但我們都入戲太深,忘了當初進入婚姻時,我們都許下,要互相鼓勵對方繼續活出自己,為對方加油打氣的承諾!
我決定偷偷幫先生報名了九天斷食營,付了一半的費用,準備送給他當生日禮物,在我允許自己充分休息後,我也真心願意讓先生體會這份自由。唯有如此,我們才會擁有更新的力量,回來愛我們的家人。先生在得知我送給他九天斷食營,可以不當老公與爸爸的時候,顯得相當開心;原來當老婆踏上成為自己的旅途後,並不會迷失,而是會愈來愈有光彩與美麗──他說,他揀到一個新老婆。
就這樣,我們的關係跨近了一大步。這兩年,我不斷在關係裡持續對先生說內心的感受,發現每一回當我打開我的心,他就更打開他自己。我終於有機會聽到他跟我分享童年的點滴,終於,不需要我再問,他就會主動跟我分享他工作上的歡樂、開心、壓力與挑戰,我們可以更開心地聊我們都很喜歡的電影、音樂、環保、政治、教育議題……卸下那個完美老婆和媽媽後,我練習著不再硬逼自己,如果很累,不行了,就對先生和兒子說,我需要休息,不能煮飯,我需要到房間睡覺,或者去跑步什麼的。
我們一家是團體,但每一個人也是單獨的個體,可以依賴,但也可以獨立。
【摘文2】森林日是許多德國幼稚園的必修課
二○一六年四月,我們從幼稚園老師手中收到一張通知單,上面寫著:「夏天到了,幼稚園將每週為孩子們提供森林日的教學活動。」大家知道是由念森林教育的Nicole老師來主導森林日的戶外教學活動,都樂見其成,因為孩子們將會有一趟趟別具意義的森林日。
與森林日的兩位老師協商過後,我終於有機會跟著孩子們一塊兒參與森林日戶外教學。
森林日的戶外教學分為兩組,每一組各有十個孩子,每周由其中一組參加。當天,兩位老師帶著十個小娃兒到電車站前等車,經過十五分鐘左右的車程後下車。進入森林時是早上九點鍾,老師先讓孩子們在森林樹幹長凳下坐下吃早餐,結束後,老師們邀請孩子們圍成一個圓圈,唱起問候森林的歌,唱完後,老師反問孩子們:「除了唱歌,你們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問候森林呢?」有的孩子說想要手牽手一直繞圈圈,有的孩子說想要不斷彈跳來表示問候,有的孩子則說:「我們可以一直親森林啊!」
在孩子們分享過天馬行空的問候方式後,老師要他們閉上眼睛去聽與感受森林的聲音。接著,老師問孩子們聽到了什麼,問他們森林裡住了哪些人類的好朋友,這一問,每個孩子都十分踴躍地想要發表自己的觀察。森林日的開場,老師帶領孩子們認識森林的方式,也讓我像孩子般重新學習來接近森林。
緊接著,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穿過森林的蜿蜒小徑。在大樹的小洞裡,老師與孩子近距離觀察無殼鍋牛的慢慢移動;在老舊腐朽的樹幹旁,小朋友找到黑色瓢蟲,他們將牠們放在手掌心上,體驗瓢蟲爬在手心上的癢癢的感覺。
當大家來到森林的中央,老師邀請小朋友收集掉在地上的枯樹枝,要一起打造一個環形的森林沙發。老師口令一下,孩子們在撿拾樹枝的同時,即興創意也開始登場,有的人拿起樹枝當魔杖變身成女巫,嘴裡開始喃喃念出一長串的魔法咒語;有三個孩子一塊騎上了樹枝,將它當成飛上天的魔法掃把……,在半個小時的總動員下,森林沙發就在十個三到四歲孩子的嘻笑與魔法故事聲裡完成了。當大家圍成一圈,坐上了森林沙發,我站前面為老師與孩子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心裡滿是感恩,感激用心的老師們在幼兒園繁重的工作之餘,仍願意用心為孩子們規劃一系列寓教於樂的課外教學,連當爸媽的我們收穫良多。
森林日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尊敬大自然,以不過分打擾的方式進入森林,而孩子們也在森林裡認識了各種動、植物……。
當然,別忘了還有森林的「再生之旅」,不論是老師們引領孩子運用枯樹枝建造的小屋或沙發,或是那些被帶回幼稚園的枝條,老師讓孩子們各自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就這樣,孩子們擁有從森林童話裡尋回的第一根森林魔法杖。
【德式慢養手札】
◆「人要熱愛環境,才會保護環境。」德國許多幼稚園都會把環境教育視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許多學校會透過每週一次的「森林日」帶孩子們去附近的森林裡認識動植物、探究其生長過程,感受四季的變化,並透過一些遊戲、活動讓孩子們更深層的感受大自然。
◆透過身體與大自然的接觸,讓孩子對大自然產生興趣,除了能給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引導他們感受人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
【摘文3】遊戲廣場是大人小孩共同的天堂
自從恩典上幼稚園之後,他有許多快樂的童年時光都是在遊戲廣場度過的。下午三點多到六點,這一片開闊的遊戲廣場不僅是孩子們體能得以釋放的玩樂天堂,也是家長們短暫休憩閒話家常的熱鬧基地。好友Eva對我說,她爺爺從小就是在這個遊戲廣場玩,後來是她媽媽,緊接著是她,而現在,換成她帶著雙胞胎兒子來這裡玩!對她來說,這裡不只是遊戲廣場,更是這座美麗城市跨越了不同年代,回報給每一個孩子最美好的童年樂園。
對我來說,德國的遊戲廣場總是充滿著人情味故事,我在那裡與許多不知名的爸媽或爺爺奶奶相遇,聽著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記得有一回,在遊戲廣場上遇見一位老爺爺,他跟我聊到遊戲廣場對孩子的重要性,他說──
在這個科技媒體過度氾濫的年代裡,每座城市不同角落的遊戲廣場,推促著大人帶著孩子前往活動及玩耍。別讓孩子變成只待在電視機前的機器兒童,讓孩子過早使用電玩及手機,童年應該是在森林與遊戲廣場裡度過的。一個完善的遊戲廣場,提供給孩子們身體大小肌肉整合發展的機會,一個從小就沒有玩夠的小孩,上小學後較可能發生學習專注力的問題;在學齡前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是孩子們最真實的體驗學習。仔細看看,便會發現遊戲廣場的設計大都採用天然素材,如大量的木材、沙堆、水池與石頭、攀爬的繩索等,呼應著孩子的五感親密接觸。此外,每座遊戲廣場都經過專業公司的規劃,孩子天性喜歡冒險與探索,太簡單或一體成型的塑膠遊戲廣場,燃不起孩子真正的玩勁。
話說回來,雖然德式遊戲廣場大都具備某種程度的冒險挑戰性,但都經過諸多安全性評估,即使孩子真的發生小意外,都是不會讓家長提心吊膽的小傷。
聽老爺爺這一段精彩的分享後,我直接追問,為什麼一談起遊戲廣場,他的兩眼就發散光芒。原來,在老爺爺住的村落裡,有一座他從小在那裡玩耍不倦的遊戲廣場,前三年,當他退休後有機會再回去拜訪那座童年的遊戲基地,竟然發現很多設備都相當老舊,甚至需要「退休」,換上新設備;看到童年的祕密基地不再完善如初,他決定投入遊戲廣場的維修工作,沒想到意外讓他找到退休生活的熱情志業。三年來,他陸續召集了村落裡的居民一塊兒投入這個修護工作,也順利募集了資金來為孩子們添增新的遊戲設施。老爺爺童年的那一段美好時光又復活了,這一回他變成遊戲廣場上與小小孩們一起玩的老小孩,小朋友及家長都知道他是這個遊戲廣場的守護天使,只要遊戲廣場有任何狀況,都會向他回報。
像老爺爺這般義無反顧地為孩子們投入遊戲廣場的維護與建設,在德國可不是少數人關心的議題,許多家長或教會組織,也常會自組團體積極投入孩童遊戲廣場的共同維護,或是募集資金建設新設施。
全德國大小城市加起來有近五萬多個遊戲廣場,這麼高比例的遊戲廣場,說明了德國人對孩童們到戶外玩樂遊戲的身心需求之重視。當然,礙於每一個邦州對於幼兒教育制度投入的規劃與資金各有不同,難免還是會看到多元完善的遊戲廣場與簡陋未經維護整理的遊戲廣場間天壤之別的品質差異。以我居住的城市來說,就有近二十多個大小不一的遊戲廣場,這個城市的市政團隊相當重視給予孩童一個乾淨完善的遊戲廣場,所以常會看到相關的工作人員來勘查遊戲設備是否需要維修;一大早帶恩典去幼稚園後回家的路上,也會看到清潔隊員在清掃遊戲廣場,話說我常去的遊戲廣場已經七十幾年了,某一區的設備隨著歲月而變得相當老舊,二○一六年年初,幼稚園的許多家長聯合起來向相關單位反應後,沒多久就看到老舊的設備一一被拆解。
歷經兩個月的重建期,八月底再回到遊戲廣場,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設備大展雙臂的在那裡迎接著孩子們。那一天,我坐下來跟爸媽們聊天,說到市政府花費了十萬歐元(約臺幣三百六十萬元)的資金來重建這一個新設備。看著新穎的設施,看著孩子們開心歡樂地攀爬遊戲在其中,我們真心感謝能生活在這一座願意關心孩童健康成長的美麗城市裡。
【德式慢養手札】
◆在德國的各個城市裡,常設有讓孩子玩耍的遊戲廣場,其規劃設計大都採用天然的素材,讓孩子能夠接近大自然。除了出門走幾步路就能看到遊戲廣場,通常在森林、動物園、農場裡,也都會有孩子的遊樂設施,由此可以看出德國這個國家、社會和人們對孩子們善意的關懷。
◆在德國,一個地方只要住了超過三戶有小孩的人家,戶外多半就有提供孩子們玩耍的空間和設施。因此,除了學校的運動課程,德國小朋友能鍛鍊身體、釋放精力的機會其實很多。
我曾經對自己的父母有著相當強烈的愛恨交織情緒,那些童年,以及與爸媽生活所帶來的痛苦如陰影般,讓我從很年輕時就離家,愈離愈遠,愈離愈遠,一直到定居德國。我以為自己擺脫那道陰影了,但其實並沒有……
我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家庭,養育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生後,前兩年有好多喜悅,但之後卻開始出現很嚴重的焦慮。關於一個女人當了媽媽、成為家庭主婦後沒有任何價值的焦慮感,終日侵襲著我。後來,我從瑜伽練習裡找到一些安定自己的力量,我自認那份焦慮應該消失了,但隨著恩典來到五至六歲,二○一五年到二○一六年這兩年,生命又開始發生一連串的心靈地震!
二○一五年一月,我放下曾經練習三年的靜心,我發現自己塞不下任何東西了。我驚訝地發現自己好像有強迫症,做很多事時都給自己相當高的標準,尤其在當媽媽、當老婆這兩件事上。最後,竟然連靜心這件事也一樣!
那是一個相當大的瓶頸,但我發現,我除了是媽媽、妻子,還有一個內在的聲音──祂從來沒離開過我,當焦慮再度上身,那個聲音又回來找我了。祂要我繼續自由地成為我自己、完成我自己,那個聲音令我相當害怕,因為要面對真實的自己,而那裡有很多區塊被我自己隱藏得相當好,我從來不想讓先生知道。
小時候常看到爸媽在爭吵,我對自己說,我的婚姻絕對不要跟爸媽一樣!所以我在自己的親密關係裡,學習著不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我盡力去做一個完美的妻子,盡該有的本分及當媽媽的責任。
二○一五年的二月,那個真實的我清醒過來後,讓我看見,再不真實表達,繼續壓抑自己,我會生更多病!我的身體裡有很大很大的憤怒,我想到:這個家裡怎麼只有先生和兒子可以生氣?他們情緒不好時,我通常是最冷靜的那個人,總對自己說:我是一個有靈修的人,不能跟他們一樣。但我其實比他們倆都更可憐,那些我沒有表達的情緒及被接納的感受,全被我壓回身體裡,所以我常覺得身體很多地方很緊繃,我想,被我壓抑進身體的憤怒應該到了一個臨界點。感謝上天讓我在一個瑜伽工作坊裡結識一位新朋友──J。J跟我分享她的人生故事,她曾是一個佛教徒,持續佛法與禪坐二十多年,結果在四十歲時得了癌症,她很震驚。在醫院做化療的兩個月期間,某天先生將她喜愛的畫具及以前的畫冊帶來給她,翻開十多年來累積的畫冊,她突然明白為什麼自己會生病了。
「家羽,妳知道嗎?我的畫都是我內心對自我的批判與暴力譴責,我的自畫像全是黑色的怪物,打來打去的。」自殘的畫像,以及母親帶給她的疼痛故事……
她說,她修行修錯了,她用那一套東西來管束自己、妝點自己,來看她那個不完美的先生,但她根本不愛自己,她一直攜帶著從小媽媽傳遞給她的訊息──她不夠好,她怎麼那麼差勁。有了這個「看見」,她清楚知道不能再去怪媽媽了,要放下,回來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她丟下所有修行的書,回到生活裡,接納自己的每一個面向,愛自己的好與不好,沒有分別。那些不喜歡自己的念頭還是會出現,但她不會再丟刀劍射自己。在每一回情緒出現或自我批評的時候,對自己的內心說:「J,妳可以生氣,可以有情緒的,不要怕!我跟妳在一起,妳沒有錯,也沒有不好!妳只是有了這些感受!」藉由對自我的接納,不再無意識自我譴責後,那場病反而救了她的人生,從那年至今,她已經五十六歲了,十六年來,癌症都沒有再復發。
※ ※ ※
跟J的交談鼓舞了我,她的故事讓我好幾夜反覆思索,我決定放自己一個假,讓身心好好休息。
我選了一個週末的早餐時間向先生坦白,說我在這段關係裡其實相當壓抑自己,每一回他脾氣不好,我就相當害怕,因為他讓我想起我爸爸。我對他說,其實我和他在教養恩典的想法上有某些的不同,但為了不想有衝突──如我爸媽那樣,所以我都以他的意見為意見。
我對他說,其實每一回他和恩典可以自由地發洩情緒時,我都在內心鞭打自己,我要自己當一個完美、沒有脾氣的好人,但其實我壓抑得很深,我很苦,沒有辦法再演下去了,繼續壓抑下去,有一天我們就會決裂。我對他說,我好累,我真的需要一段時間好好休息,我準備去參加一個九天的斷食營,這九天就讓我重新當回我自己吧!老實說,要對先生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讓我相當害怕,我好像一下子退化為童年的我,那個面對上位者、權威者,寸手無鐵地發著抖躲起來不讓人看見的小女孩。實在是心裡太痛苦了!我對自己說,我要改變我的人生,是「現在」,沒有「如果」。我已經決定要愛自己,我愛自己是最重要的,我要支持我自己。
我對先生的表達,其實經過很多內心轉折,所以我並不是帶著憤怒去攻擊對方,我不是在抱怨他。就是因為愛他,所以我必須誠實做回我自己,我不只是一個老婆和媽媽,我還有一個自己,渴望去完成這一生來到地球想實踐的夢想,我想活出我自己!
我的真實告白,讓先生很震驚,他從沒想過我有這些想法,他都以為我很好,因為我那麼平靜。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必須調整老婆要離家九天去休息,我還安排了最好的朋友接送恩典,所以我知道,先生即使不開心,也只能接受。那一個跨出,改變了我,重新認知親密關係裡的本質是什麼,在那九天,兒子和先生其實過得相當快樂──即使沒有我,他們倆反而擁有另一種單單屬於父子的親密感。
我在那九天裡,也很深刻地感受先生對家的承擔與付出,我看到他跟我一樣──都需要休息,他是我的另一個我,他不只是爸爸和先生,他也被允許去做他自己,只不過他還無法看見這一層。想到他這些年的付出,我很感恩,他是那麼盡心盡力,但我們都入戲太深,忘了當初進入婚姻時,我們都許下,要互相鼓勵對方繼續活出自己,為對方加油打氣的承諾!
我決定偷偷幫先生報名了九天斷食營,付了一半的費用,準備送給他當生日禮物,在我允許自己充分休息後,我也真心願意讓先生體會這份自由。唯有如此,我們才會擁有更新的力量,回來愛我們的家人。先生在得知我送給他九天斷食營,可以不當老公與爸爸的時候,顯得相當開心;原來當老婆踏上成為自己的旅途後,並不會迷失,而是會愈來愈有光彩與美麗──他說,他揀到一個新老婆。
就這樣,我們的關係跨近了一大步。這兩年,我不斷在關係裡持續對先生說內心的感受,發現每一回當我打開我的心,他就更打開他自己。我終於有機會聽到他跟我分享童年的點滴,終於,不需要我再問,他就會主動跟我分享他工作上的歡樂、開心、壓力與挑戰,我們可以更開心地聊我們都很喜歡的電影、音樂、環保、政治、教育議題……卸下那個完美老婆和媽媽後,我練習著不再硬逼自己,如果很累,不行了,就對先生和兒子說,我需要休息,不能煮飯,我需要到房間睡覺,或者去跑步什麼的。
我們一家是團體,但每一個人也是單獨的個體,可以依賴,但也可以獨立。
【摘文2】森林日是許多德國幼稚園的必修課
二○一六年四月,我們從幼稚園老師手中收到一張通知單,上面寫著:「夏天到了,幼稚園將每週為孩子們提供森林日的教學活動。」大家知道是由念森林教育的Nicole老師來主導森林日的戶外教學活動,都樂見其成,因為孩子們將會有一趟趟別具意義的森林日。
與森林日的兩位老師協商過後,我終於有機會跟著孩子們一塊兒參與森林日戶外教學。
森林日的戶外教學分為兩組,每一組各有十個孩子,每周由其中一組參加。當天,兩位老師帶著十個小娃兒到電車站前等車,經過十五分鐘左右的車程後下車。進入森林時是早上九點鍾,老師先讓孩子們在森林樹幹長凳下坐下吃早餐,結束後,老師們邀請孩子們圍成一個圓圈,唱起問候森林的歌,唱完後,老師反問孩子們:「除了唱歌,你們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問候森林呢?」有的孩子說想要手牽手一直繞圈圈,有的孩子說想要不斷彈跳來表示問候,有的孩子則說:「我們可以一直親森林啊!」
在孩子們分享過天馬行空的問候方式後,老師要他們閉上眼睛去聽與感受森林的聲音。接著,老師問孩子們聽到了什麼,問他們森林裡住了哪些人類的好朋友,這一問,每個孩子都十分踴躍地想要發表自己的觀察。森林日的開場,老師帶領孩子們認識森林的方式,也讓我像孩子般重新學習來接近森林。
緊接著,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穿過森林的蜿蜒小徑。在大樹的小洞裡,老師與孩子近距離觀察無殼鍋牛的慢慢移動;在老舊腐朽的樹幹旁,小朋友找到黑色瓢蟲,他們將牠們放在手掌心上,體驗瓢蟲爬在手心上的癢癢的感覺。
當大家來到森林的中央,老師邀請小朋友收集掉在地上的枯樹枝,要一起打造一個環形的森林沙發。老師口令一下,孩子們在撿拾樹枝的同時,即興創意也開始登場,有的人拿起樹枝當魔杖變身成女巫,嘴裡開始喃喃念出一長串的魔法咒語;有三個孩子一塊騎上了樹枝,將它當成飛上天的魔法掃把……,在半個小時的總動員下,森林沙發就在十個三到四歲孩子的嘻笑與魔法故事聲裡完成了。當大家圍成一圈,坐上了森林沙發,我站前面為老師與孩子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心裡滿是感恩,感激用心的老師們在幼兒園繁重的工作之餘,仍願意用心為孩子們規劃一系列寓教於樂的課外教學,連當爸媽的我們收穫良多。
森林日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尊敬大自然,以不過分打擾的方式進入森林,而孩子們也在森林裡認識了各種動、植物……。
當然,別忘了還有森林的「再生之旅」,不論是老師們引領孩子運用枯樹枝建造的小屋或沙發,或是那些被帶回幼稚園的枝條,老師讓孩子們各自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就這樣,孩子們擁有從森林童話裡尋回的第一根森林魔法杖。
【德式慢養手札】
◆「人要熱愛環境,才會保護環境。」德國許多幼稚園都會把環境教育視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許多學校會透過每週一次的「森林日」帶孩子們去附近的森林裡認識動植物、探究其生長過程,感受四季的變化,並透過一些遊戲、活動讓孩子們更深層的感受大自然。
◆透過身體與大自然的接觸,讓孩子對大自然產生興趣,除了能給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引導他們感受人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
【摘文3】遊戲廣場是大人小孩共同的天堂
自從恩典上幼稚園之後,他有許多快樂的童年時光都是在遊戲廣場度過的。下午三點多到六點,這一片開闊的遊戲廣場不僅是孩子們體能得以釋放的玩樂天堂,也是家長們短暫休憩閒話家常的熱鬧基地。好友Eva對我說,她爺爺從小就是在這個遊戲廣場玩,後來是她媽媽,緊接著是她,而現在,換成她帶著雙胞胎兒子來這裡玩!對她來說,這裡不只是遊戲廣場,更是這座美麗城市跨越了不同年代,回報給每一個孩子最美好的童年樂園。
對我來說,德國的遊戲廣場總是充滿著人情味故事,我在那裡與許多不知名的爸媽或爺爺奶奶相遇,聽著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記得有一回,在遊戲廣場上遇見一位老爺爺,他跟我聊到遊戲廣場對孩子的重要性,他說──
在這個科技媒體過度氾濫的年代裡,每座城市不同角落的遊戲廣場,推促著大人帶著孩子前往活動及玩耍。別讓孩子變成只待在電視機前的機器兒童,讓孩子過早使用電玩及手機,童年應該是在森林與遊戲廣場裡度過的。一個完善的遊戲廣場,提供給孩子們身體大小肌肉整合發展的機會,一個從小就沒有玩夠的小孩,上小學後較可能發生學習專注力的問題;在學齡前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是孩子們最真實的體驗學習。仔細看看,便會發現遊戲廣場的設計大都採用天然素材,如大量的木材、沙堆、水池與石頭、攀爬的繩索等,呼應著孩子的五感親密接觸。此外,每座遊戲廣場都經過專業公司的規劃,孩子天性喜歡冒險與探索,太簡單或一體成型的塑膠遊戲廣場,燃不起孩子真正的玩勁。
話說回來,雖然德式遊戲廣場大都具備某種程度的冒險挑戰性,但都經過諸多安全性評估,即使孩子真的發生小意外,都是不會讓家長提心吊膽的小傷。
聽老爺爺這一段精彩的分享後,我直接追問,為什麼一談起遊戲廣場,他的兩眼就發散光芒。原來,在老爺爺住的村落裡,有一座他從小在那裡玩耍不倦的遊戲廣場,前三年,當他退休後有機會再回去拜訪那座童年的遊戲基地,竟然發現很多設備都相當老舊,甚至需要「退休」,換上新設備;看到童年的祕密基地不再完善如初,他決定投入遊戲廣場的維修工作,沒想到意外讓他找到退休生活的熱情志業。三年來,他陸續召集了村落裡的居民一塊兒投入這個修護工作,也順利募集了資金來為孩子們添增新的遊戲設施。老爺爺童年的那一段美好時光又復活了,這一回他變成遊戲廣場上與小小孩們一起玩的老小孩,小朋友及家長都知道他是這個遊戲廣場的守護天使,只要遊戲廣場有任何狀況,都會向他回報。
像老爺爺這般義無反顧地為孩子們投入遊戲廣場的維護與建設,在德國可不是少數人關心的議題,許多家長或教會組織,也常會自組團體積極投入孩童遊戲廣場的共同維護,或是募集資金建設新設施。
全德國大小城市加起來有近五萬多個遊戲廣場,這麼高比例的遊戲廣場,說明了德國人對孩童們到戶外玩樂遊戲的身心需求之重視。當然,礙於每一個邦州對於幼兒教育制度投入的規劃與資金各有不同,難免還是會看到多元完善的遊戲廣場與簡陋未經維護整理的遊戲廣場間天壤之別的品質差異。以我居住的城市來說,就有近二十多個大小不一的遊戲廣場,這個城市的市政團隊相當重視給予孩童一個乾淨完善的遊戲廣場,所以常會看到相關的工作人員來勘查遊戲設備是否需要維修;一大早帶恩典去幼稚園後回家的路上,也會看到清潔隊員在清掃遊戲廣場,話說我常去的遊戲廣場已經七十幾年了,某一區的設備隨著歲月而變得相當老舊,二○一六年年初,幼稚園的許多家長聯合起來向相關單位反應後,沒多久就看到老舊的設備一一被拆解。
歷經兩個月的重建期,八月底再回到遊戲廣場,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設備大展雙臂的在那裡迎接著孩子們。那一天,我坐下來跟爸媽們聊天,說到市政府花費了十萬歐元(約臺幣三百六十萬元)的資金來重建這一個新設備。看著新穎的設施,看著孩子們開心歡樂地攀爬遊戲在其中,我們真心感謝能生活在這一座願意關心孩童健康成長的美麗城市裡。
【德式慢養手札】
◆在德國的各個城市裡,常設有讓孩子玩耍的遊戲廣場,其規劃設計大都採用天然的素材,讓孩子能夠接近大自然。除了出門走幾步路就能看到遊戲廣場,通常在森林、動物園、農場裡,也都會有孩子的遊樂設施,由此可以看出德國這個國家、社會和人們對孩子們善意的關懷。
◆在德國,一個地方只要住了超過三戶有小孩的人家,戶外多半就有提供孩子們玩耍的空間和設施。因此,除了學校的運動課程,德國小朋友能鍛鍊身體、釋放精力的機會其實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