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被掩蓋的歷史真相

7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何以國共既「合作建校、建軍」、「合作北伐」、「合作抗日」,怎會陷國民革命軍於「孤軍奮戰」呢?甚至抗戰勝利後的「內戰」中,連二次大戰的盟友美國,也放棄了對我們國民革命軍的同情與支援。轉而公開同情並讚揚共產黨的「革命鬥爭」,使得並未參加二次大戰聯盟抗日的中共軍隊,卻能在美國的盟友蘇聯支援下,澈底擊敗孤軍奮戰的國民革命軍,奪得中國政權。而且使憑犧牲奮戰終獲抗戰勝利的國民革命軍、勇敢善戰的民族英雄,一夕之間變成了「殘兵敗將」甚至被污為失去大陸的「民族罪人」。

為什麼?筆者願以黃埔老同學(21期90高齡),也是國民革命軍一分子的身份,為讀者解答這個複雜而令人痛心的問題。筆者試從1924(民13)年,國父孫中山提出「聯俄容共」政策起,並在國共(蘇)合作之下,建立了黃埔軍校與國民革命軍以發動北伐之戰,展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合作」本是好事,而且是國父深切期望的,但它卻使中國國民黨在理念上造成左右兩派的分裂,且終導致全黨組織上的「寧漢分裂」,影響所及、全國震動,蔣總司令下野,北伐中止,國民黨不得不於民國16年發動「清黨」,政府並與蘇聯斷交,終止了第一次的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軍隨後不得不孤軍奮戰繼續完成北伐統一任務。

清黨後,中共開始擴大叛亂,從南昌暴動到佔領江西井崗山,從落草為寇到建立蘇維埃政府,形成國中之國;且與日本侵華行動相呼應.形成嚴重的內憂外患威脅。蔣委員長乃宣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決心發動武力剿共,但經江西一至四次圍剿,一方面對共軍的作戰特性認識不清,二方面受日軍侵華行動所影響,致四次圍剿均未奏效,反造成莫大損失。經研究後,決改變戰略,以政治、經濟、心理,配合軍事戰略,先以強大兵力對江西形成戰略包圍,然後以攻勢圍堵戰略,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逐漸縮小包圍圈,終迫使共軍喪失機動及生存空間,乃率殘餘勢力突圍西竄,抵陝北拘處於一隅之地,但也累積成了國共之間的「深仇大恨」。

此時日軍侵華,已從東北到華北,步步進逼;但剿共戰事卻到了不可能澈底殲滅共軍的狀況,因為若繼續追剿,毛澤東勢必退向蒙古,公開接受蘇聯第三國際的支援。同時蘇聯已主動向蔣委員長提出秘密談判「停止剿共、合作抗日」,並以軍事援助中國抗日的優厚條件促成談判成功。就在這種情況下,張學良受中共利用,引誘蔣到西安視察,乘機劫持蔣。毛本欲殺蔣報仇,後經史達林基於蘇聯利益-必需蔣領導抗日,以牽制日本,乃迫毛釋蔣以達成原已談判成功的「停止剿共,合作抗日」,但毛澤東仍宣稱是他「逼蔣抗日」策略的成功。

不過,無論如何宣傳,但總是從此展開了「國共二次合作」,蔣委員長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停止剿共,合作抗日」宣言,毛澤東於是高舉「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大旗,進行了八年的「假合作抗日、真反蔣奪權」的備戰行動。抗戰初起,中共在洛川會議1937(民26)年8月25日中,決定了抗戰指導方針,但有公開的與秘密的兩種;公開的是用來「應付」國民政府和欺騙一般民眾的,例如由周恩來執筆的「共赴國難宣言」(含有名的『四項諾言』重點為:『實現三民主義;取消推翻國民黨的行動;撤銷蘇維埃政府;取消紅軍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待命抗日』),和毛澤東起草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至於秘密的,我們從事後中共解密資料中,選取兩段「毛澤東言論」做代表性的說明:

一、「為了發展壯大我黨的武裝力量,在戰後奪取全國政權,我們黨必須嚴格遵循的總方針是『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得違背這個總體方針。」所謂「一分抗日」,不過是象徵性的抗日行動,例如「平型關戰鬥」,規模雖小,卻要「小打仗,大宣傳」。至於「二分應付」是不用武力的,例如不斷表達「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誠意,及效忠國民政府,擁護蔣委員長的宣傳等」。其重點是「七分發展」,一是發展敵後游擊根據地;二是發展壯大武裝力量,這兩種又是相輔相成的。

二、「要冷靜,不要到前線去充當抗日英雄,要避開與日本的正面衝突,繞到日軍後方去打游擊;要想辦法擴充八路軍,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要千方百計的積蓄和壯大我黨的武裝力量。對政府方面(按即國民政府)摧促的開赴前線的命令,要以各種藉口予以推拖,只有在日軍大大殺傷國軍之後,我們才能坐收抗日成果,去奪取國民黨的政權。」

從以上兩則毛澤東言論,我們可以十分肯定的說:八年抗戰,毛澤東「假合作抗日」之名,做了八年的戰後奪權內戰的戰爭準備。蔣中正則為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率國民革命軍孤軍奮戰,經八年持久、消耗、犧牲,雖嬴得艱苦勝利,但孫子曰:「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孫子好像在2500年前就對中共乘國民黨抗戰疲弊,一舉奪取政權,提出預言。

1945(民34)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國民黨、國民革命軍)和全國民眾,正展開狂熱地慶祝勝利活動,沒有人想到血淋淋的內戰就要臨頭。

日本先於8月10日,向盟國發出請降書,願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蘇聯卻提前於8月8日夜,得悉此一情報,乃突然(自謂依雅爾達密約)對日宣戰,並進軍「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尚未接獲投降命令)。毛澤東趁此發表一紙聲明稱:「由於蘇聯這一行動,最後戰勝日本侵略,及其一切走狗的時間已到來了,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猛烈地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全國人民必須注意制止內戰的危機,努力促成民主聯合政府的建立」。

接著朱德於8月10日,以「中共延安總部總司令」名義,連續發布「七道命令」給中共駐各地部隊,分路向淪陷區進發,搶接收、搶地盤、以原游擊根地為基礎、擴大解放區、擴大「戰爭面」。無視中央軍事委員會「就地待命」之命令,並於8月17日,又以朱德名義向國民政府提出六項要求,霸道地要求接收權、受降權,有權選出代表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並要求召開各黨派會議成立聯合政府,開始實行一切政治、經濟之民主改革。還有最讓人好笑的,竟然要求蔣委員長制止內戰,真是做賊的喊捉賊。

然而就在這些無理要求的狀況下,國共雙方展開和平談判;政府及軍政各界、尤其一般民眾對國共和談,無不寄以和平厚望,然而中共卻是利用和談,進行他邊談邊打的內戰行動。美國一方面參與和談,一面向政府施壓,「如果政府無誠意和談,一旦引起內戰,則停止一切美援」,所以政府陷於「和既不得,戰亦不能」的狀態下,聽任中共在各地製造「摩擦」轉嫁國軍,在此期間,居然被中共以此手段搶佔了200多座大小城鎮。尤其東北地區,在蘇俄掩護並扼阻國軍接收東北的強力干預下,赤化了東北的鄉村,孤立了各大城市。當美國馬歇爾特使看透了蘇聯的企圖,乃轉而令其海軍支援國民政府向東北運送部隊,但已遲了。事實上毛澤東已於1946(民35)年7月9日下達了全面叛亂的攻勢部署命令。而蔣中正直到1948(民37)年5月20日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之後,應國民政府國務會議於7月18日通過全國總動員方案,才算戡亂戰爭正式開打。而毛澤東居然又於1947(民36)年10月起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也等於他的正式宣戰。

筆者特在此作詳細的國共雙方戰爭與戰略態勢評比,並引證孫子兵法,說明國共雙方是無備對有備;被動對主動;先戰而後求勝,對先勝而後求戰;無民眾組織與支援,對嚴密全民組織的「戰爭面」支援;以及由此延伸的有情報與反情報對無情報與反情報;有全民後勤支援,對無後勤支援。以至於政治、經濟、心理方面的態勢,綜合而為被動的「形以應形」對「無形而制形」的用兵藝術。中共這些優勢,都來自他抗戰總方針的「七分發展」-擴大發展紅軍武裝力量,與發展敵後游擊根據地,後者尤為制勝關鍵。

最後還得說明,本書之寫作宗旨,並非欲加深兩岸仇恨,而是希望兩岸人民與執政者,瞭解兩黨兩次合作的歷史真相後,能放下仇恨,如今兩黨雙方當時的領導人皆已作古,我們不能讓八、九十年前的蔣毛仇恨永遠延讀下去,應該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利益,真誠再合作,一圓民族復興壯大的「中國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