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就是病,不是體質
大家都知道要「調體質」,都說中醫最擅長調體質,也幾乎是當前最被推崇、廣為應用的養生效果。但是,究竟什麼是「體質」?大家都說體質可以調,卻又認為自己「我的體質就是這樣」,豈不矛盾?
淋雨受寒又吹了風,誰都一樣容易感冒;冰水喝多幾口,誰都一樣容易招致胃氣虛損。雖然因為個人的體質,的確有可能呈現某些毛病容易好發的傾向,但是在一般、普遍的正常飲食作息內容下,無論任何體質的人體,都一樣能呈現出應有的功能效應與結構狀態。在不同的體質間,人人都是「平人」,也就是《內經》所謂「沒生病的人*」。對每個人來說,功能持續遠離連續動態平衡的樣態,即是所謂的「偏」,也就是離開「中」的表現,即為「病態」。現在大家常說的「體質」,其實大多是「病態」;卻又把帶有療效的極端飲食控制,叫做「養生」、「調體質」。若是如此操作:養生養出一身病,不奇怪,體質越調身體健康越糟,也不意外。「體質」哪有這麼嚇人?吃個米、麥也引發所謂「過敏反應」?吸口空氣也弄出「過敏反應」?人類數千年來都這麼一路活過來,不都好好的?仔細想想:「體質」不可能造成這種反應嘛!假使你的身體當下已經無法承受攝取正常食物的一般用量,這所顯示的是身體的偏性已經太強,可以說是在病態下了。你需要的不是忌口或什麼醫藥,而是把該吃的米飯主食給趕緊吃足了!許多朋友連吃碗白米飯、喝太極米漿粥,都怕得要先問是不是該看體質,把對「少吃為妙」的食物所用的「忌口」手段,竟然放到「非吃不可」的食物上頭,這只能證明:當代已經把「體質」與「病態」完全混淆啦!因為,「調體質」最好的方法,就是喝太極米漿粥、吃大碗白米飯。在我的見聞中,米飯主食吃得不夠,不但不足以養生、調體質,療疾更是難收效果。我甚至可以說:沒有喝起太極米漿粥、吃足白米飯,做足養胃氣、護陽氣的工夫,則任何一種藥材、治療,都不能發揮正確效果。若只想要以偏治偏,最後僅落得以偏害偏。
養生,當然旨在維持一年四時、春夏秋冬都能平穩舒適的自己。但這必定不可建立於犧牲普遍性的天然飲食內容,或以人工化合的藥物代替食物的觀念與操作上。中醫說「藥食同源」,我認為其可貴之處盡在於此(請參考《物性飲食》上,二七頁)。所謂的體質,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刁鑽、難搞,這麼容易站在健康的對立面。因為,實際上所謂體質的看法,與我們目前通常所聽到的內容,恐怕大大不同。能夠藉由正確飲食而獲得改善的身體狀況,都不算是體質。甚至,依照知識體系的秩序層級架構來看:如果一套論述,連天候的五運六氣都說不清楚,物種的秈米、粳米也分不清,我真心認為,這套論述想必既說不清體質該怎麼看,也說不清針對體質要怎麼吃。正如我認為,「過敏」不應該被直接連結到「體質」,「體質」不應該代表「一碰到某種食物或條件馬上生病」的反應。我曾聽說,有的朋友出現「對於抗過敏藥物出現藥物過敏反應」、「檢驗指出白米是過敏源」等狀況。治療該病的藥物卻引發該種病症、人類吃了數千年的主食是過敏源,這是什麼概念?豈有自洽性(請參考《太極米漿粥》四〇頁)可言?如何足堪稱為「科學」?現在很多醫療、藥物的概念與效果,實在是不盡理想,這個不是我們自己沒來由的亂說,而是身邊實在有太多抱著這類苦惱又不得其解的朋友,他是鐵一般的事實。
有疾病當然需要就醫,需要接受治療,絕不可逃避。但是,對用於己身的醫療手段與藥物,我們當然還是需要在充分的認識下,謹慎挑選。同樣是吞下肚,我們知道吃藥要小心,吃食物,其實更需要小心。因為我們天天吃飯、靠吃飯填飽肚子,對食物的用量更大、依賴更多,食物的物性也好,品質安全也好,能日積月累,影響甚鉅。回過來說,無論吃藥也好,吃食物也好,五臟第一關必先進我們的脾胃。能進脾胃,所有藥物或食物的偏性才開始影響我們。若是僅針對某種機轉或某樣問題來吃,這樣的用法叫「以偏治偏」,需要經過縝密的認識與準確的應用來操作。要能夠熟練運用之前,必要經過扎實的學習與訓練,沒有二話,也沒有速成班。
在發生醫療介入的必要之前,人人先把養生之道在家常中實踐起來,不僅能藉此以中和偏,保身長全,若偶爾稍有不適,亦能很快籍由自體的胃氣與陽氣調整回來。並且,更可進一步將健康的強度持續往上推展,以期能達到《內經》所言「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的上古「真人」層次。以中和偏的醫理核心思想,透過吃足白米飯、起居如節來達成,這絕對是牢不可破、適用於所有人的養生終極之道。而熬起太極米漿粥,透過準確的操作爐、鍋、米、水,便是將精白粳米的補養作用更提升一階。方便法門已經大開,朋友們只管踏進來,持續實踐,好處就是你的了。飲食養生,從此應再無罣礙,無須追尋。
此即我所謂「養生是高端的醫療」一語。這是我體悟到的醫術境界,也是希望能帶給大家深思的一個課題。
談體質並非宿命論。談體質,我們希望的是大家坦然接受那個「天生與別人、與自己的想像模樣不同的真實自己」,而不是視天天發病為理所當然,把吃了麩質、蛋白質,或吸進塵蟎後發作過敏的病態,當成真正的自己。
補不足,損有餘:五形體質養生操作的宜忌基本邏輯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內經》〈三部九候論〉
勿虛虛,勿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桂本》〈雜病例第五.三.七六〉
古經方中醫告訴你:有虛就補。例如,如果腎虛,就是補腎。見山還是山,道理其實很直白。而我們一再提到的「上工治未病」法則中,也可以看到仲景對操作這套生克補瀉,已經提出了很清楚並且可演繹的邏輯計算與操作秩序。所以為什麼我們紫林中醫說「我們最善於開補方」?因為學中醫的人一定知道:補藥扶正,毒藥攻邪之間,身體的正氣最重要;補方不但可以扶正,還能令病邪自除,這是最高明的境界。藉由開補方的效果祛邪,古來能做到的醫家已經不是很多;能做到的,普遍多被認為已經是具有上乘的醫術。所以我在《太極米漿粥》提及:這是「在平時,在病時,我們一生都可以倚靠的終極之道」;在《物性飲食》則告訴大家:搞懂食物的個性與偏性,家常飲食也能勝過珍稀大補。養生,當然是高端的醫療!
補瀉、攻守的法則,《內經》與《桂本》提到許多操作的原則與手法,如果用我的說法來表述,則高度概括為「下克為治,反生為補」。
《桂本》在「上工治未病」的論述中,曾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可用之。」但是我們在家常養生的操作過程中,五臟彼此各自的虛實之間所交乘的結果,已是變化多端,若再加上六氣彼此干移,變化更不可勝數。所以,我們必須同時要對於虛證不足的補,以及實證有餘的損,都要有所認識,並且知道如何應對進退。若以土形本命為例。土形人經常在體質偏性上,脾系統的功能、結構相對較強,也就是容易出現「有餘」的傾向,因此相對在日常的行為中,我會思考多採取「損」的做法,也就是透過「木克土」的邏輯:當脾陰較盛時,以木屬性的行為來對於土形本命常見的有餘傾向做出適當的修正,令其不致於太過,以免物極必反,可能反而容易招致虛損或是受到病邪。而日常中脾系統容易藉飲食維持強盛,亦即《桂本》中所謂「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雜病例第五.三.七六〉),藉脾土的旺(「王」字通假)盛來進一步常保肝木的順治而不致虛損,招徠病邪,肝木之陽便得以獲得調理。令肝木之陰得以隨時藉刑克脾土之陰來補,卻又不致令脾陰轉虛。這就是我所謂在「相克」的邏輯上可以做出的應用思考,亦即「下克為治」。
而反過來說,若土形人在脾系統的功能或結構上,因為受飲食起居的不節等影響,已經招致略有不足,但又尚不及虛損至發生嚴重或複雜的病證之前,依我的思考,認為可透過「土生金」的邏輯,先一步提升肺系統的功能,令脾系統在功能提升後,必須接連帶動起肺系統功能的負擔得以減輕,如此則對於脾系統的功能補養與自我修復來說,便較容易有所助益。脾土之陽的狀態提升後,脾土之陰則更容易受到連帶的補養而提升。這裡談論的運作秩序即是根據於「相生」的邏輯應用,也就是我所謂的「反生為補」。
同樣的,本命屬性,在其相對應的五臟系統中,則無論生理結構或配合運作的功能,可以說是其人的強項,也是弱點。平常的功能表現中,這些同屬相關聯的五臟系統結構,可能看起來最不容易受損,功能也最旺盛。但是這些結構一旦出現受損,那往往都是格外嚴重的問題。就像一棟大樓的地基,應當是最為牢靠的結構,極不容易受到破壞。其餘的結構若遭逢天災、人禍,都可以在一定幅度下進行修補、再造;但是萬一地基出現結構性的損傷問題,卻往往難以修復,甚至必須整棟拆除重建。好比說:水形本命的人,若是慣常吃冰、喝冷飲、喝咖啡、大啖青菜水果,習於熬夜,陽氣虛損,胃氣不足,將特別容易導致腎系統功能過勞,水不能生木,肝木代謝功能失調,形成水形體質人發胖的因素。至於餓肚子、吃瀉藥、催吐這類的惡性減肥,則因又導致胃氣進一步惡化,越減越肥,復胖反彈更強烈。甚至連帶皮膚也出問題,膚色暗沉、長痘子,內分泌混亂,腎水刑克心火導致心火不足,情緒鬱悶,把自己逼得胖到厭世。此時如果受到誤治,以為皮膚有狀況是上火,又用了苦寒瀉下的飲食或藥方,意圖清熱、退火,只會導致胃氣受到更嚴重的破壞,益加不可收拾。其實水形人反倒要重視陽氣的維護,首要「下克為治」,腎水克心火,讓體內生血的效率提高,透過血涵養腎陽。再來「反生為補」,腎水生肝木,輔以適度的四肢運動,活絡骨骼肌而溫通腠理,令肝系統的疏瀉力道提升,使腎系統更利於收藏津液轉化為水精入內臟收藏。「養胃氣、護陽氣」不但是養生的基本大法,這句話,對於水形人來說,還特別受用。進一步來說,這就是如何成功對腎補益的關鍵字眼。仲景之後一千八百年所有醫家未能究竟的「補腎」要妙,就在這六個字之中。朋友們不妨多多琢磨。
附帶一提:雖然我們在接下來對於各種體質的分析中,提及一些飲食、烹調上的建議,但並非意指「某種東西只有某種體質的人才能吃」或是「某種體質的人只能吃什麼」。這裡提示的,是五行生克在補瀉邏輯與實際應用手法上的展現。對木形體質好的飲食內容,當然也是其他體質在需要調理肝系統時,同樣可以適用的參考。而各種飲食建議的節度,又必先以「五穀為養」等各項綜合性大原則為依準。
陰與陽,五行本質的偏性,五臟循行的秩序,五行特徵的觀察與歸納的原則,我們在《太極米漿粥》與《物性飲食》中皆有較完整、有系統的分析,並且有多種角度的論述,散見全文各處,朋友們不妨一併做個參照。土形人本命(摘錄)
◎土形人做大肌群運動最適當
土形本命的人膚色雖然說較偏黃色,但不是濕氣在裡的那種焦黃或者沒有血氣的蠟黃。在氣血充足的狀態下,是較飽滿、健康的亮黃膚色,屬於自信健康美的類型。土形人基本上身材屬於中等,如果肌肉氣血足,張縮功能好,並不顯得太魁梧,身體線條常見屬於一般所謂「圓身」的身材。
土形人大抵上比較難和直線條的「纖細」搭上線,就算體態較偏緊緻,也可以明顯發現土形人的肌肉還是較為有彈性、有力,但回過來說,肌肉線條反而更容易鍛鍊出曲線美。土形人不妨做些較大動作的活動,像是舞蹈,往復均衡而重協調的木屬性肢體運動,可以運用較多的大肌肉群,把整體脾系統的功能充分推伸到四肢上來,對於維繫身材也較有幫助,更可以藉此幫助骨質的提升。
◎「好人」性格易損化消功能
土形人多半脾氣旺,因此胃氣通常也好,故能吃,也自然能睡,身體有點小狀況通常能很快恢復。所謂的「脾氣好」,其人的個性較穩定,人緣自然好。而個性穩定的特點,通常也在需要勞思、穩定性的工作或學習上,獲得不少助益。土形人常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節奏,覺得怡然自得就好,較少與人爭權爭利。但土形人不妨多給自己一些轉圜、旋迴的空間與時間,表現得從容一點,除了求有,更可以求好。選擇操作模式較為固定,往復循環單純,進退有例可循,較不需要時時面臨突發狀況的工作。此類作業較帶有木屬性,對土形人來說,應付起來較為從容,把事做得更細膩、漂亮,能夠藉此損其有餘,補足土形人做事往往細節不夠扎實的特徵。土形人的理想狀態是要像大自然中的沃土般,涵養承載萬物,生生不息,具有我所謂土屬性「容化兼和」的作用:容得下,化得消,兼則能同中存異,和則能異中求同。土形人在群眾中多是好人好事代表,但其實往往是損己以利人,想兼容多方的需求,結果常常是自己得內傷,腸胃消化道出問題。
◎土形人斷醣飲食的影響
土形體質的人在刻意不吃澱粉、糖質之後,土陽轉強而土陰不足,肌肉中的脂肪被大量化消,轉為土陰之用,並且透過腎氣上衝帶給全身機能的高漲,肌肉緊張,一開始瘦得很明顯,甚至在稍加鍛鍊下,肌肉線條會很好看。但是我常比喻這叫「超抽地下水」,體表肌肉的好看,可能是因為來自腎系統的遭殃所交換來的代價。腎系統的損傷是短時間較不容易看出來的,如果平常沒有明顯的病證或是偏性,往往要透過以年為單位的觀察,才能得知。土形人在持續高強度的肌肉訓練以及高蛋白、高油脂的飲食作息下,短時間內沒什麼大問題,甚至讓人稱羨,但是在稍有年紀而陽氣漸弱的時候,腎系統的骨質老化速度快而明顯,一點外傷就容易引起嚴重的後果,發生感染的時候用藥物也很難控制。一旦胃口開始變差,水分難以透過腎系統代謝的水腫問題浮現,代表的不只是小便不利,而是整體的氣機衰微,心臟代謝功能不足,已是積重難返。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一九五五~二〇一一)火兼土形
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4+9+8+2=23;23÷10=2…3→日干本命3火形。
0+3+0+2=5→日支兼形5土形。
做為一個科技產品的設計與創造者,賈伯斯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科技應用與產品銷售。他同時也是十分成功的皮克斯(Pixar)電腦動畫公司創辦人,製作出了大獲成功的動畫電影。他對於「人」在使用「科技」的環節上,提出了相當獨到的見解,從而揉合出產品設計的理念,帶動出支持消費者的認同,為購買產品背後所附加的生活型態而埋單。他不只是銷售產品,也吸引了許多人對其使用產品的理念產生共鳴,被公認為具有「教主」般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要「調體質」,都說中醫最擅長調體質,也幾乎是當前最被推崇、廣為應用的養生效果。但是,究竟什麼是「體質」?大家都說體質可以調,卻又認為自己「我的體質就是這樣」,豈不矛盾?
淋雨受寒又吹了風,誰都一樣容易感冒;冰水喝多幾口,誰都一樣容易招致胃氣虛損。雖然因為個人的體質,的確有可能呈現某些毛病容易好發的傾向,但是在一般、普遍的正常飲食作息內容下,無論任何體質的人體,都一樣能呈現出應有的功能效應與結構狀態。在不同的體質間,人人都是「平人」,也就是《內經》所謂「沒生病的人*」。對每個人來說,功能持續遠離連續動態平衡的樣態,即是所謂的「偏」,也就是離開「中」的表現,即為「病態」。現在大家常說的「體質」,其實大多是「病態」;卻又把帶有療效的極端飲食控制,叫做「養生」、「調體質」。若是如此操作:養生養出一身病,不奇怪,體質越調身體健康越糟,也不意外。「體質」哪有這麼嚇人?吃個米、麥也引發所謂「過敏反應」?吸口空氣也弄出「過敏反應」?人類數千年來都這麼一路活過來,不都好好的?仔細想想:「體質」不可能造成這種反應嘛!假使你的身體當下已經無法承受攝取正常食物的一般用量,這所顯示的是身體的偏性已經太強,可以說是在病態下了。你需要的不是忌口或什麼醫藥,而是把該吃的米飯主食給趕緊吃足了!許多朋友連吃碗白米飯、喝太極米漿粥,都怕得要先問是不是該看體質,把對「少吃為妙」的食物所用的「忌口」手段,竟然放到「非吃不可」的食物上頭,這只能證明:當代已經把「體質」與「病態」完全混淆啦!因為,「調體質」最好的方法,就是喝太極米漿粥、吃大碗白米飯。在我的見聞中,米飯主食吃得不夠,不但不足以養生、調體質,療疾更是難收效果。我甚至可以說:沒有喝起太極米漿粥、吃足白米飯,做足養胃氣、護陽氣的工夫,則任何一種藥材、治療,都不能發揮正確效果。若只想要以偏治偏,最後僅落得以偏害偏。
養生,當然旨在維持一年四時、春夏秋冬都能平穩舒適的自己。但這必定不可建立於犧牲普遍性的天然飲食內容,或以人工化合的藥物代替食物的觀念與操作上。中醫說「藥食同源」,我認為其可貴之處盡在於此(請參考《物性飲食》上,二七頁)。所謂的體質,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刁鑽、難搞,這麼容易站在健康的對立面。因為,實際上所謂體質的看法,與我們目前通常所聽到的內容,恐怕大大不同。能夠藉由正確飲食而獲得改善的身體狀況,都不算是體質。甚至,依照知識體系的秩序層級架構來看:如果一套論述,連天候的五運六氣都說不清楚,物種的秈米、粳米也分不清,我真心認為,這套論述想必既說不清體質該怎麼看,也說不清針對體質要怎麼吃。正如我認為,「過敏」不應該被直接連結到「體質」,「體質」不應該代表「一碰到某種食物或條件馬上生病」的反應。我曾聽說,有的朋友出現「對於抗過敏藥物出現藥物過敏反應」、「檢驗指出白米是過敏源」等狀況。治療該病的藥物卻引發該種病症、人類吃了數千年的主食是過敏源,這是什麼概念?豈有自洽性(請參考《太極米漿粥》四〇頁)可言?如何足堪稱為「科學」?現在很多醫療、藥物的概念與效果,實在是不盡理想,這個不是我們自己沒來由的亂說,而是身邊實在有太多抱著這類苦惱又不得其解的朋友,他是鐵一般的事實。
有疾病當然需要就醫,需要接受治療,絕不可逃避。但是,對用於己身的醫療手段與藥物,我們當然還是需要在充分的認識下,謹慎挑選。同樣是吞下肚,我們知道吃藥要小心,吃食物,其實更需要小心。因為我們天天吃飯、靠吃飯填飽肚子,對食物的用量更大、依賴更多,食物的物性也好,品質安全也好,能日積月累,影響甚鉅。回過來說,無論吃藥也好,吃食物也好,五臟第一關必先進我們的脾胃。能進脾胃,所有藥物或食物的偏性才開始影響我們。若是僅針對某種機轉或某樣問題來吃,這樣的用法叫「以偏治偏」,需要經過縝密的認識與準確的應用來操作。要能夠熟練運用之前,必要經過扎實的學習與訓練,沒有二話,也沒有速成班。
在發生醫療介入的必要之前,人人先把養生之道在家常中實踐起來,不僅能藉此以中和偏,保身長全,若偶爾稍有不適,亦能很快籍由自體的胃氣與陽氣調整回來。並且,更可進一步將健康的強度持續往上推展,以期能達到《內經》所言「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的上古「真人」層次。以中和偏的醫理核心思想,透過吃足白米飯、起居如節來達成,這絕對是牢不可破、適用於所有人的養生終極之道。而熬起太極米漿粥,透過準確的操作爐、鍋、米、水,便是將精白粳米的補養作用更提升一階。方便法門已經大開,朋友們只管踏進來,持續實踐,好處就是你的了。飲食養生,從此應再無罣礙,無須追尋。
此即我所謂「養生是高端的醫療」一語。這是我體悟到的醫術境界,也是希望能帶給大家深思的一個課題。
談體質並非宿命論。談體質,我們希望的是大家坦然接受那個「天生與別人、與自己的想像模樣不同的真實自己」,而不是視天天發病為理所當然,把吃了麩質、蛋白質,或吸進塵蟎後發作過敏的病態,當成真正的自己。
補不足,損有餘:五形體質養生操作的宜忌基本邏輯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內經》〈三部九候論〉
勿虛虛,勿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桂本》〈雜病例第五.三.七六〉
古經方中醫告訴你:有虛就補。例如,如果腎虛,就是補腎。見山還是山,道理其實很直白。而我們一再提到的「上工治未病」法則中,也可以看到仲景對操作這套生克補瀉,已經提出了很清楚並且可演繹的邏輯計算與操作秩序。所以為什麼我們紫林中醫說「我們最善於開補方」?因為學中醫的人一定知道:補藥扶正,毒藥攻邪之間,身體的正氣最重要;補方不但可以扶正,還能令病邪自除,這是最高明的境界。藉由開補方的效果祛邪,古來能做到的醫家已經不是很多;能做到的,普遍多被認為已經是具有上乘的醫術。所以我在《太極米漿粥》提及:這是「在平時,在病時,我們一生都可以倚靠的終極之道」;在《物性飲食》則告訴大家:搞懂食物的個性與偏性,家常飲食也能勝過珍稀大補。養生,當然是高端的醫療!
補瀉、攻守的法則,《內經》與《桂本》提到許多操作的原則與手法,如果用我的說法來表述,則高度概括為「下克為治,反生為補」。
《桂本》在「上工治未病」的論述中,曾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可用之。」但是我們在家常養生的操作過程中,五臟彼此各自的虛實之間所交乘的結果,已是變化多端,若再加上六氣彼此干移,變化更不可勝數。所以,我們必須同時要對於虛證不足的補,以及實證有餘的損,都要有所認識,並且知道如何應對進退。若以土形本命為例。土形人經常在體質偏性上,脾系統的功能、結構相對較強,也就是容易出現「有餘」的傾向,因此相對在日常的行為中,我會思考多採取「損」的做法,也就是透過「木克土」的邏輯:當脾陰較盛時,以木屬性的行為來對於土形本命常見的有餘傾向做出適當的修正,令其不致於太過,以免物極必反,可能反而容易招致虛損或是受到病邪。而日常中脾系統容易藉飲食維持強盛,亦即《桂本》中所謂「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雜病例第五.三.七六〉),藉脾土的旺(「王」字通假)盛來進一步常保肝木的順治而不致虛損,招徠病邪,肝木之陽便得以獲得調理。令肝木之陰得以隨時藉刑克脾土之陰來補,卻又不致令脾陰轉虛。這就是我所謂在「相克」的邏輯上可以做出的應用思考,亦即「下克為治」。
而反過來說,若土形人在脾系統的功能或結構上,因為受飲食起居的不節等影響,已經招致略有不足,但又尚不及虛損至發生嚴重或複雜的病證之前,依我的思考,認為可透過「土生金」的邏輯,先一步提升肺系統的功能,令脾系統在功能提升後,必須接連帶動起肺系統功能的負擔得以減輕,如此則對於脾系統的功能補養與自我修復來說,便較容易有所助益。脾土之陽的狀態提升後,脾土之陰則更容易受到連帶的補養而提升。這裡談論的運作秩序即是根據於「相生」的邏輯應用,也就是我所謂的「反生為補」。
同樣的,本命屬性,在其相對應的五臟系統中,則無論生理結構或配合運作的功能,可以說是其人的強項,也是弱點。平常的功能表現中,這些同屬相關聯的五臟系統結構,可能看起來最不容易受損,功能也最旺盛。但是這些結構一旦出現受損,那往往都是格外嚴重的問題。就像一棟大樓的地基,應當是最為牢靠的結構,極不容易受到破壞。其餘的結構若遭逢天災、人禍,都可以在一定幅度下進行修補、再造;但是萬一地基出現結構性的損傷問題,卻往往難以修復,甚至必須整棟拆除重建。好比說:水形本命的人,若是慣常吃冰、喝冷飲、喝咖啡、大啖青菜水果,習於熬夜,陽氣虛損,胃氣不足,將特別容易導致腎系統功能過勞,水不能生木,肝木代謝功能失調,形成水形體質人發胖的因素。至於餓肚子、吃瀉藥、催吐這類的惡性減肥,則因又導致胃氣進一步惡化,越減越肥,復胖反彈更強烈。甚至連帶皮膚也出問題,膚色暗沉、長痘子,內分泌混亂,腎水刑克心火導致心火不足,情緒鬱悶,把自己逼得胖到厭世。此時如果受到誤治,以為皮膚有狀況是上火,又用了苦寒瀉下的飲食或藥方,意圖清熱、退火,只會導致胃氣受到更嚴重的破壞,益加不可收拾。其實水形人反倒要重視陽氣的維護,首要「下克為治」,腎水克心火,讓體內生血的效率提高,透過血涵養腎陽。再來「反生為補」,腎水生肝木,輔以適度的四肢運動,活絡骨骼肌而溫通腠理,令肝系統的疏瀉力道提升,使腎系統更利於收藏津液轉化為水精入內臟收藏。「養胃氣、護陽氣」不但是養生的基本大法,這句話,對於水形人來說,還特別受用。進一步來說,這就是如何成功對腎補益的關鍵字眼。仲景之後一千八百年所有醫家未能究竟的「補腎」要妙,就在這六個字之中。朋友們不妨多多琢磨。
附帶一提:雖然我們在接下來對於各種體質的分析中,提及一些飲食、烹調上的建議,但並非意指「某種東西只有某種體質的人才能吃」或是「某種體質的人只能吃什麼」。這裡提示的,是五行生克在補瀉邏輯與實際應用手法上的展現。對木形體質好的飲食內容,當然也是其他體質在需要調理肝系統時,同樣可以適用的參考。而各種飲食建議的節度,又必先以「五穀為養」等各項綜合性大原則為依準。
陰與陽,五行本質的偏性,五臟循行的秩序,五行特徵的觀察與歸納的原則,我們在《太極米漿粥》與《物性飲食》中皆有較完整、有系統的分析,並且有多種角度的論述,散見全文各處,朋友們不妨一併做個參照。土形人本命(摘錄)
◎土形人做大肌群運動最適當
土形本命的人膚色雖然說較偏黃色,但不是濕氣在裡的那種焦黃或者沒有血氣的蠟黃。在氣血充足的狀態下,是較飽滿、健康的亮黃膚色,屬於自信健康美的類型。土形人基本上身材屬於中等,如果肌肉氣血足,張縮功能好,並不顯得太魁梧,身體線條常見屬於一般所謂「圓身」的身材。
土形人大抵上比較難和直線條的「纖細」搭上線,就算體態較偏緊緻,也可以明顯發現土形人的肌肉還是較為有彈性、有力,但回過來說,肌肉線條反而更容易鍛鍊出曲線美。土形人不妨做些較大動作的活動,像是舞蹈,往復均衡而重協調的木屬性肢體運動,可以運用較多的大肌肉群,把整體脾系統的功能充分推伸到四肢上來,對於維繫身材也較有幫助,更可以藉此幫助骨質的提升。
◎「好人」性格易損化消功能
土形人多半脾氣旺,因此胃氣通常也好,故能吃,也自然能睡,身體有點小狀況通常能很快恢復。所謂的「脾氣好」,其人的個性較穩定,人緣自然好。而個性穩定的特點,通常也在需要勞思、穩定性的工作或學習上,獲得不少助益。土形人常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節奏,覺得怡然自得就好,較少與人爭權爭利。但土形人不妨多給自己一些轉圜、旋迴的空間與時間,表現得從容一點,除了求有,更可以求好。選擇操作模式較為固定,往復循環單純,進退有例可循,較不需要時時面臨突發狀況的工作。此類作業較帶有木屬性,對土形人來說,應付起來較為從容,把事做得更細膩、漂亮,能夠藉此損其有餘,補足土形人做事往往細節不夠扎實的特徵。土形人的理想狀態是要像大自然中的沃土般,涵養承載萬物,生生不息,具有我所謂土屬性「容化兼和」的作用:容得下,化得消,兼則能同中存異,和則能異中求同。土形人在群眾中多是好人好事代表,但其實往往是損己以利人,想兼容多方的需求,結果常常是自己得內傷,腸胃消化道出問題。
◎土形人斷醣飲食的影響
土形體質的人在刻意不吃澱粉、糖質之後,土陽轉強而土陰不足,肌肉中的脂肪被大量化消,轉為土陰之用,並且透過腎氣上衝帶給全身機能的高漲,肌肉緊張,一開始瘦得很明顯,甚至在稍加鍛鍊下,肌肉線條會很好看。但是我常比喻這叫「超抽地下水」,體表肌肉的好看,可能是因為來自腎系統的遭殃所交換來的代價。腎系統的損傷是短時間較不容易看出來的,如果平常沒有明顯的病證或是偏性,往往要透過以年為單位的觀察,才能得知。土形人在持續高強度的肌肉訓練以及高蛋白、高油脂的飲食作息下,短時間內沒什麼大問題,甚至讓人稱羨,但是在稍有年紀而陽氣漸弱的時候,腎系統的骨質老化速度快而明顯,一點外傷就容易引起嚴重的後果,發生感染的時候用藥物也很難控制。一旦胃口開始變差,水分難以透過腎系統代謝的水腫問題浮現,代表的不只是小便不利,而是整體的氣機衰微,心臟代謝功能不足,已是積重難返。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一九五五~二〇一一)火兼土形
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4+9+8+2=23;23÷10=2…3→日干本命3火形。
0+3+0+2=5→日支兼形5土形。
做為一個科技產品的設計與創造者,賈伯斯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科技應用與產品銷售。他同時也是十分成功的皮克斯(Pixar)電腦動畫公司創辦人,製作出了大獲成功的動畫電影。他對於「人」在使用「科技」的環節上,提出了相當獨到的見解,從而揉合出產品設計的理念,帶動出支持消費者的認同,為購買產品背後所附加的生活型態而埋單。他不只是銷售產品,也吸引了許多人對其使用產品的理念產生共鳴,被公認為具有「教主」般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