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看懂心經

7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第三單元 《心經》是釋迦牟尼佛在什麼時候演說的經典?

一、感謝大梵天王(四面佛)留住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

在談《心經》的原始出處之前,我們先來讓大家了解,釋迦牟尼佛是在什麼時期說法提到《心經》的?《心經》在佛法裡的重要性是什麼?如此,我們就能夠更全面性的了解《心經》的「身世」。
話說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內心想著: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迷惑顛倒,難以教化,他長久留在這個世間,實在沒有益處,於是就想離開人世間,進入涅槃。
還好當時天上的大梵天王,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想法,立即前往面見釋迦牟尼佛,恭敬禮拜、長跪合掌,勸請釋迦牟尼佛慈悲留住世間「大轉法輪(宣說佛法)」。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梵天王:「一切眾生都貪著世間欲樂,蒙蔽了清淨智慧。若住世說法,都是徒勞無功,不如速入涅槃。」後來經過大梵天王,一再的懇請,釋迦牟尼佛才答應留下來說法,也才有今天的佛教。
「大梵天王」是何方神聖呢?祂就是泰國信奉的「四面神」,也是印度教的「創造神」和「智慧神」。由於「大梵天王」的外形近似佛像,因此一般人都誤稱為「四面佛」。這是錯誤的稱呼,因為「大梵天王」是天人,不是佛。
在《阿含經》及《大悲經》等經典中,記載著居住在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深信佛法,時常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擔任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他與欲界的帝釋天(台灣民間將佛教的帝釋天視同為道教的玉皇大帝,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天公。)同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護持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地球)。另外,大梵天王(四面佛)有四個面的造型,一般人認為:(1)正面祈求功名,(2)第二面祈求感情,(3)第三面祈求財富,(4)第四面祈求健康。其實,這是錯誤的傳言。
大梵天王(四面佛)的四個面是代表「慈、悲、喜、捨」,也就是修行與實踐佛教的「四無量心」四種心境。凡是信眾要祈求與大梵天王(四面佛)相應,必須勤修這四種功德。而勤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是對大梵天王(四面佛)最高的供養。
釋迦牟尼佛答應大梵天王住世說法之後,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根據「利根(悟性高)」和「鈍根(悟性低)」不同悟性的眾生,實行階段性說法,使「利根」和「鈍根」的眾生,最後皆能成佛。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初演說《華嚴經》二十一日,當時在座的小乘聲聞、緣覺的修行人,完全不能領悟理解。於是釋迦牟尼佛又另外演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這是大型法會的宣講,至於對個人特別的教化,說過無數次,感化無數人。

第九單元 要看懂《心經》需要二個佛法基礎

要了解《心經》的內涵,必須要有「佛法的基礎」,而「佛法的基礎」要建立在二件事情上面:
(一)要學習「唯識學」;
(二)要研究釋迦牟尼佛悟道後所說的第一句話。

一、要學習「唯識學」
要學習佛法,先要研究了解《瑜伽師地論》,沒有《瑜伽師地論》的概念,就好像是瞎子摸象一樣,永遠看不懂佛經。
《瑜伽師地論》,又稱為「唯識學」,說明人人都有八個心識,稱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這「八識」是讓我們「造業輪迴」的原因;也是「見性成佛」的鑰匙。
「唯識學」可以說是佛法心理學,它的學說來自於《瑜伽師地論》。此論相傳是印度的無著菩薩,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受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菩薩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
在漢傳的譯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師所翻譯的《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西行取經,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取得這本《瑜伽師地論》。
在解釋《瑜伽師地論》之前,我們先分辨一下「瑜伽」和「瑜珈」的不同。「瑜珈」是指修禪定的法門,而「瑜伽」,是指修行「瑜珈」法的人。什麼是「瑜伽」呢?「瑜伽」起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個派系,專門探討「梵我合一(天人合一)」的道理與方法。「瑜伽」(Yoga)這個詞在梵文的意思是「合一、相應」,源自梵文的YUJ,原來的意思是一種稱為「軛」的工具,用來駕馭牛馬。這個詞是原始印歐語系的字根yeug-,意思就是「連結、結合、統一」。簡單來說,「瑜伽」可以直接翻譯為「內在真我的統一」。
那什麼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的意思是「瑜伽師」的「地論」。修練「瑜珈」的人叫做「瑜伽士」,修練「瑜珈」有成就的人,稱為「瑜伽師」。「地論」的「地」是範圍,《瑜伽師地論》分成十七個範圍,專門在論說小乘和大乘的修行方法,以及分析如何修行來證得佛道,總共有一百卷。
《瑜伽師地論》又稱為「唯識學」,「唯識」的「唯」,是「唯獨」的意思,有「決定」的意義。「唯獨」什麼呢?「心識」,就是指我們平常的心理活動。「唯識學」說:世間的一切,唯獨是這個「心識」所變現的,「心識」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心識」清淨,就置身於清淨的世界;「心識」染汙,就置身於染汙的世界。所以我們要修道「見性成佛」,就要從淨化「心識」下手。而要淨化「心識」,就要先認識這個「心識」。
「唯識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但是對初學者而言,他只要學到基礎概念即可。他要學到什麼呢?

以上內容節錄自《看懂心經》呂冬倪◎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7767.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