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乞丐子出頭天 賴東進]
如果可以選擇,多數人絕不會選擇當乞丐。乞丐給人的印象通常是貧窮、骯髒、懶惰、流離失所,也許並非每個乞丐都如此,但乞丐毫無社會地位卻是不爭的事實。以往國人的生活條件較差,街頭上的乞丐也比較多,其中不少人確實是受環境所逼,生活困頓,不得不向人乞討。早年四處流浪行乞,忍受飢寒取笑,卻能一路好學上進,從小員工做到經理兼廠長的賴東進,其奮鬥的事蹟賺人熱淚,也贏得敬佩,更讓他成為暢銷書作家。
賴東進出自乞丐家庭,父親全盲行乞討生活,母親重度智障,是道地的乞丐子。10 歲以前,賴東進和父母流浪行乞,四處為家。能夠住墳墓旁或百姓公廟,乞討給往生者的祭品,就算是運氣很不錯了。行乞時,往往走到那裡都會被辱罵欺負。賴東進的姊姊下海賣身,讓全家人有固定的居所,同時供他念書。身為長子的賴東進要照顧智障母親及弟妹,又要分擔沉重的家庭經濟,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他曾想自殺解脫,但一想到姊姊賣身養家供他念書,賴東進就告訴自己:不能倒,擦乾眼淚再站起來。
能夠有機會進學校接受教育,對賴東進來說已相當難得,然而學習路上滿布荊棘,一路走來極為辛苦。進了小學當新生,滿身髒兮兮的他常被同學嘲笑,卻只能忍氣吞聲,不敢有所回應。一放學,就得牽著父親到處乞討,父親拉二胡時,他就跪在路旁寫作業。因為沒有錢買紙筆,只好用樹枝在沙地上練習書法。念小學時,賴東進必須每天早上 4、5 點起床煮飯、洗衣。國高中時期,他白天上課,晚上及假日還得打工維持家計,幾經坎坷挫折,賴東進終在半工半讀中陸續完成學業,並且漸入佳境,獲得多方的肯定嘉許。後來還曾當選烏日鄉模範青年、台中縣孝行楷模,並於民國 88 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
由於受教育的機會得來不易,賴東進把握各種可能的資源,多方面而盡情地學習。他不僅學業成績良好,美術、書法也名列前茅。生活的種種折磨更練就了他強健的體魄,在國中小的校內田徑、球類等比賽中經常得到冠軍,並代表台中縣參加省中運。從小到大,賴東進一共拿了一百多張獎狀,表現優越。高中畢業後,賴東進選擇就業,進入中美防火器材公司任職。當時老闆和員工總共只有三人,賴東進跟著老闆一起打拚,從小職員一路做到管理五十多位員工的生產部經理兼廠長。
除了不屈服於出身,持續發憤努力外,在學習上,賴東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效法。首先,要能珍惜、把握教育機會,不要輕易讓學習資源浪費掉。很多人因為學習資源取得容易,便不知惜福而虛擲棄置。我們應了解學習資源是有限的,善加開發運用。其次,要能利用零碎的時間充分學習。賴東進在行乞間可以做功課,也能半工半讀,發揮了應用時間的效益。利用零碎時間日積月累的成效很可觀,尤其現代人生活忙碌,更需學習時間管理,善用零碎時間來學習。再者,學習要能多樣化,不要侷限於考試或就業科目,如賴東進那樣文武雙全,全方位學習,充實多元智慧,畢竟生活中需要的是多方面的智能。
隨著國人生活水準的提升,一般家庭的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家境比「乞丐囝仔」賴東進好的,更當省思,為何他能我不能?家境像賴東進一樣差的,也可自問,我如何向他看齊?家境差並不可恥,也不是成功的絆腳石。將相本無種,布衣可以卿相,若是光耀寒門,那就更令人欽佩了!
▌楷模啟示錄 ▌英雄本無種,唯有學習揚其名。

[02漁村出身的雕塑家 楊柏林]
雕塑是一種藝術創作,需要相當的專業訓練和經驗。出生在雲林濱海貧窮漁村的楊柏林,雖然只有小學畢業,卻憑著追求理想的熱忱,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成為不凡的雕塑家。
楊柏林出自漁人家庭,父親是討海人。偏遠的漁村討生活不容易,往往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又要和海上的大風大浪搏鬥,日子過得很辛苦。漁村長大的他,對碧藍的大海及天空有著一份特別的感情,小時候常望著美麗的夜空,天馬行空的幻想。連上學時赤腳走在石子路上,望著剛升起的太陽,小小的心靈也會充滿陽光。對大自然的喜好及敏銳的觀察,奠定了楊柏林日後藝術創作的重要基礎。小學四年級時,楊柏林就立下志願要當藝術家,在母親的支持下,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曾回頭。
學習藝術的過程中,楊柏林充滿追求理想的毅力。小學畢業後,他跟著兄長到台北,雖然只有13、14歲,心中卻時時惦記著要學畫畫,夢想成為藝術家。他在重慶南路找到書店練習生的工作,有空就大量看書,書籍成為他最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最好的導師。他曾經在台北車站鐵道旁跟老師父學畫,用玻璃墊著描一些老虎、仕女、花卉等比較匠氣的畫,後來因為覺得畫這些東西對生計難有幫助,同時也付不起學費,就不了了之。17歲時,他到青年服務社學素描,由於悟性高、底子好,還擔任老師的助教。退伍後,在朋友的建議及自己摸索下,楊柏林到一家浮雕藝品店工作,不到一個月,就學會了做胸像的浮雕技巧。不過,楊柏林總覺得這些藝術品缺乏生命力,於是開始自己捏塑一些造型,同時逐漸找到創作的方向。
有一次,楊柏林幫觀音山的凌雲禪寺重塑千手觀音,他嘗試用銅材重新塑造,取代舊有的材質。在重塑菩薩的過程及法師的開示下,讓他的個性獲得解放,潛能也開始釋放。此後,他的雕塑作品透過造型展開與人對話的風格,不論是大自然、佛的手印、人的身體、器官或是器物的造型,都能一一融入作品當中,形成個人創作的風格。這是楊柏林藝術生涯的轉捩點;他體會到藝術會讓人提升生命的層次,更是通往人性內在的一條路,鑽研藝術可以發覺自己的內在與大自然的生命息息相關。楊柏林認為,人不可被體制內的教育所束縛,即使考不上大學也沒關係,順著自性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可能性。他自己就是不被傳統教育束縛,而能發現自性、堅持理想開創無限可能的最佳例子。他時常招待小朋友到工作室參觀,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及體會,為孩子打開學習的一扇門。
來自偏遠漁村的楊柏林,家境雖然不好,也只有小學畢業,卻能自修上進,在雕塑創作的路上努力不懈。他不但開闢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也證明了出身貧苦的小孩也可以成為雕塑家,學藝術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即使物質經濟上有短缺,精神食糧也可以非常富裕。在學習路上,楊柏林所帶來的啟示是,人生可以有夢,更要築夢踏實。夢是人生理想,也是學習目標,指引學習的方向。同時,要能化困境為順境,在工作中把握機會,實踐學習,如同他當書店練習生時坐擁書城大量閱讀。此外,必須能夠隨時反省學習的價值,提升學習的內涵。從素描、浮雕到雕塑,楊柏林善於自省自問,思索學習本身及學習對生活的意義,為學習注入生命,增進學習的品質,這是促進持續學習及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藝術的殿堂決非高不可攀。堅持理想、突破環境的障礙,腳踏實地去努力,便是攀登藝術殿堂的梯子。就像漁夫的孩子楊柏林一樣,為自己打造登上藝術殿堂的梯子。楊柏林的出身很平凡,可是走向藝術創作的路卻是很不平凡。
▌楷模啟示錄 ▌在雕塑人生的過程中,你也是雕塑家;而學習是最佳的工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