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治未病、保健康的養生療法─刮痧

刮痧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自然療法,其效果顯著,深受大眾的青睞。本章主要是對刮痧的淵源、常用工具、介質、操作方法、步驟、常用體位和部位、禁忌事項等做一個系統性的概括與介紹,讓讀者掌握刮痧的基礎知識,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付出一份努力。

了解刮痧

中醫解讀「痧」

痧又稱「痧氣」,民間通稱「發痧」,是一種熱失調,當人體內水分不足或受熱後,熱邪積存在人體深處,這種高溫無法有效排除,致使有毒物質淤積於體表或經絡內,使得人體長期受風、寒、暑、濕、燥、火等痧病的影響,是夏秋季常見的症狀。

痧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痧指的是身體上所有的疾病與不適形成一種鬱結,存在於機體中,導致機體形成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古籍認為,狹義痧症主要是由風、濕、火三氣相搏而成的,而一般來說,我們僅僅是將夏季中暑的暑痧視為痧症。

所以,凡是刮痧即謂刮暑痧,認為是專治中暑的傳統保健法。這是痧證的狹義範疇。

什麼是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是在中醫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循著人體的經絡和穴位,應用光滑的硬物器具、金屬針具、瓷勺、古錢、玉石片等,蘸上食用油、白酒、凡士林、清水等物,在人體的皮膚、經絡、穴位和病變部位,反覆地刮、擠、揪、捏、刺等,造成皮膚表面的瘀點或者紫色痧痕,將阻滯在人體內的病理產物透過皮膚排泄出來,使病變的細胞、組織及器官得到氧氣的補充而活化,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

刮痧的歷史

相傳在遠古時期,人類發現火後,在用火取暖時發現火烤到身體的某些部位時,會很舒服。因為原始時期的人類都居住在簡陋的天然山洞中,很容易罹患風濕等病,他們逐漸發現用烤熱的石頭按壓、刺激身體,可以治療風濕、腫毒。這就是「刮痧」治病的雛形。後來隨著針灸經絡理論的發展,民間開始流傳用邊緣鈍滑的銅錢、瓷勺、玉器等器具,在皮膚表面的相關部位反覆刮動,直到皮下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瘀斑。在不斷的實驗中,這種方法逐漸演變成一種自然療法─刮痧健康療法。

較早記載刮痧的文字記錄,是元代醫家危亦林在1337年撰寫的《世醫得效方》,其中述:「沙症,所感如傷寒,頭痛嘔惡,渾身壯熱,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悶亂、須臾能殺人。」又說:「心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攪腸沙,今考之,此症乃名乾霍亂,此疫由山嵐瘴氣,或因饑飽失時、陰陽暴亂而致。」刮痧發展到明代,其治病的記錄更加詳細和完善,多沿用了危氏的說法,但是將「沙」字變成了「痧」。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醫學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刮痧療法也逐漸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發展成為獨特的治療方式。近年來,隨著綠色療法成為醫學發展的主流,刮痧療法也受到了社會的青睞,並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臨床保健治療學科。

認識刮痧後的出痧與退痧現象

出痧

痧是滲漏到微血管外的含有毒素的血液。微血管作為最細小的管腔,血管管壁本身就具有通透性,是營養和代謝物質進出的通道。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微循環障礙,即經脈氣血瘀滯不通不僅引起疼痛性疾病,也是產生眾多症狀的主要原因。

當人體健康、血液循環正常時,微血管不會出現血液瘀滯,刮痧後只會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的作用,不會出痧。但在機體生病,血液循環減慢,血液瘀滯時,微血管裡瘀滯的由血液攜帶的代謝廢物會逐漸增多,營養物質則會逐漸減少。一旦開始刮痧,刮痧板的按壓力會將瘀滯的血液從微血管壁間隙擠壓到血管壁外,形成痧。而微血管內的瘀滯會瞬間得到緩解,血流也恢復正常。

由此可見,出痧是將含有毒素的血液從血管中分離出來,使皮膚表面出現瘀痕的現象。對人體有良好的作用,不會對機體造成傷害。

退痧

刮痧所出的痧象一天天逐漸變淺,直至完全消散,這個過程就是退痧。人體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中有多種防禦措施,能對體內異物,即非正常組織、外來組織有識別能力和排除能力。痧會很快被識別出來,並被機體的防禦機制吞噬和分解,分解物會隨汗液、呼吸、尿液等排出體外。

痧消褪的過程不是體內毒素以原有的形態被機體再吸收,而是啟動了這些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提高了自身清除異物的能力,增強了機體的免疫力。刮痧的功效

調整陰陽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理論中認為人體之所以會產生疾病,其最根本原因在於陰陽失調,刮痧有明顯改善和調整臟腑之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的作用。例如對腸蠕動功能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的功能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

行氣活血

刮痧作用於肌表,可以調節經絡的暢通,促進全身氣血的運行,使局部疼痛得以減輕或消失。現代醫學認為,刮痧可以使局部皮膚充血、微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刮痧的刺激可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局部血液供應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加強身體局部的新陳代謝

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外在因素,是血管擴張甚至微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導致皮膚局部形成瘀血、瘀斑的現象。瘀血後能自行潰散,起到自身溶血的作用,形成一種新的刺激,從而加強局部的新陳代謝。

疏通經絡

人體的肌肉組織、筋膜等在受傷後,可以發出疼痛信號,透過神經的反射作用,出現肌肉的收縮、緊張和痙攣,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活動,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刮痧能透過反覆的刮拭對局部的肌肉產生刺激作用,使局部經絡穴位的血液循環加快、溫度升高而產生熱效反應,從而解除緊張痙攣的肌肉,產生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促進排毒

刮沙可使局部組織高度充血,刺激血管神經,促進血管擴張、血液及淋巴液的代謝,使其吞噬作用與運送能力增強,加速體內廢物和毒素的排除,組織細胞得到營養,從而使血液得到淨化,增強全身抵抗力。

調整病變臟器

生物訊息指的是各臟器的固有頻率及生物電等。人體各臟器都有特定的分工和生物訊息,當臟器發生病變時,其相關的生物訊息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整個系統乃至全身的機能平衡。

刮痧透過各種刺激和能量的傳遞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訊息,透過訊息傳遞系統傳導到受損傷的,甚至是已經病變的細胞、臟器並加以調整,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從而產生調整病變臟器的作用。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據之一。例如透過刮痧刺激內關穴,輸入調整訊息,可以調整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延長左心室輸出血液的時間,使心絞痛患者的病情得到緩解。激活免疫細胞,增強免疫力

痧消退的過程不是指體內毒素以原有的形態被機體再吸收,而是激活了這些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

刮痧的必備器具

刮痧板簡介

傳統的刮痧療法所用工具有瓷勺、銀元、金屬板等。從刮痧板的材質來說,天然水牛角最好,玉、石次之,瓷片亦可,塑膠不宜。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刮痧板和集多種功能於一身的刮痧梳子。以天然水牛角為材質的刮痧板最常見,因為水牛角本身就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鎮驚的作用。在古代及現今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水牛角還是辟邪去災的吉祥物,可以隨身佩戴,被視為理想的強身健體之佳品。

刮痧板的形態結構包括厚緣(弧形)、薄緣(直行)和稜角。保健多用厚緣,治療疾病多用薄緣,關節附近和需要點按的穴位多用稜角刮拭。還有兩曲線狀凹口,此部分對手指、腳趾、脊椎等呈凸曲面的部位進行刮痧治療,能盡可能多的接觸皮膚,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常見的刮痧介質

刮痧時為了減少阻力,減輕對皮膚的損傷,增強刮痧的療效,操作時必須先在刮痧部位塗上一層刮痧介質。

刮痧活血劑又稱活血潤滑劑,其實也是來自於民間,多由血竭、白芷、紅花、麝香等中藥材經提煉濃縮而成,有擴張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刮痧油是指專門配製的,用於刮痧的油劑,一般由芳香藥物的揮發油和植物油提煉濃縮而成,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鎮痛等作用。

刮痧時在施術部位塗以刮痧油不但可以減輕疼痛,還可以潤滑保護皮膚,預防感染,使刮痧安全有效,也可以使效果更顯著。

刮痧所需的其他材料

清潔的紙張

刮痧結束後,需要用清潔的紙張擦拭刮痧部位,既能清潔皮膚也能防止污染衣服。

毛毯

刮痧大多是局部性操作,可準備一條毛毯,將不施術的部位蓋上,以防著涼。

刮痧的選穴、配穴原則

刮痧時的選穴原則

近部取穴法

即在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所選取的穴位,對其局部病症有驅除邪氣、疏通氣血、消瘀止痛等作用。

遠部取穴法

即選取離身體的病變部位較遠的穴位進行配伍。如咽喉腫痛取魚際、合谷等穴;胃痛取足三里、內關等穴。

隨症取穴法

利用腧穴的特殊性質,針對某些疾病採用的一種選穴原則。

背部取穴法

即取脊背部督脈和膀胱經上的腧穴。督脈為陽脈之海,而足太陽膀胱經在人體背上有五臟六腑的腧穴。其可以反映出臟腑、經絡的相應病變,因此對這些腧穴施以適當的刺激,會有良好的調理相關臟腑的作用。

刮痧時的配穴原則

本經配穴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