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幸福嗎?

主修日語的我,做導遊工作已經三年了,可能是個性不適合與人群互動,總是覺得充滿壓力,身體也總是非常疲倦,想辭職的念頭不只一、兩次了,但是要下決定並不容易,也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硬撐著。只有在每個月薪水入帳時,覺得至少自己不是無業遊民才感到稍微安心,但是對於與現實生活妥協的自己感到非常心寒。

當初選擇主修日語是因為喜歡動畫,想要從事相關的工作,但是實際上卻不知道具體要做些什麼。此外,動畫領域在韓國可以說是次文化,也賺不了什麼錢,所以猶豫不已而遲遲不敢跨出那一步。

因此,我從來也沒跟任何人說過自己想要從事動畫相關的工作,而且我至今仍然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但是實際上卻又感到苦惱:起步會不會太晚了呢?我能做得好嗎?每次看著其他人的社群動態,每個人似乎都在做著自己想做的工作,並且享受這一切的樣子,只有我是在咬牙硬撐著,忍不住覺得心酸又自責。既不是做著自己理想中的工作,錢也不是賺得很多,人生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後悔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乾脆嘗試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比較好。可是卻又擔心,即使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身邊的人會不會認為很奇怪,又或者薪水不高的話,到時候又因此而感到痛苦困擾。

每天就在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可以的後悔與苦惱中徘徊,甚至想過如果有人可以代替我做出決定那該有多好。究竟,我該怎麼做才好呢?──京文

———————————

處方箋01:自我客觀化

在我們的人生中,「工作」占了相當重的比例,更可能是因為許多人會在工作中尋找人生的意義,所以對當前的工作感到不滿足的話,就會覺得人生很空虛,整顆心彷彿被掏空一樣。也許京文的心情就是這樣吧,既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也沒有獲得期待的對等補償。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他不把視線放在自己身上,而總是放在他人身上的原因。我們總是將自己與他人互相比較,藉此尋找自己比較好的地方來安慰自己;但是如果情況相反,我們就會感到更加嚴重的相對剝奪感,並且認為自己很不幸。把自己與他人相比,終究是不能成為解答的。就算別人比我差,不管被比較的人是否知情,都只是我的基準而已,更何況說不定對方正在過著相當滿足的人生;即使並非如此,也沒什麼太大的意義,因為肯定又會出現下一個比較對象。

就這樣過著不斷比較的生活,擁有不幸人生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用我的尺去衡量他人的人生,就算經過裁剪,穿在自己身上也不會合適,所以必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衣服才行。

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一件快樂且幸福的事,但是要拋下自己已經熟悉且上手的工作,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而對我們來說,選擇並不一定只有一個,因為就算繼續現在的工作,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作興趣試試看。只有開始嘗試,才能知道自己的實力是否能夠做到,也才能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樣的工作,並且能夠因此獲得更多關於這個工作的訊息,如此一來,或許有一天就可以完全轉換職場了呢。別總是想著是否太晚起步,現在就立刻開始一點一點做起喜歡的事情吧!重要的是別再找藉口來推延了,因為繼續這樣下去的話,就只能一直沉浸在不幸的狀態之中。

解開人生方程式的鑰匙在我手上

這世界上沒有不去嘗試就能夠實現的事情,了解這點以後,就會發現我們每一天都在嘗試並且完成某些事。為了展開一天,我們必須拋開睡眠的誘惑起床,為了迎接明天,就算還想玩也要忍住趕緊上床睡覺。這些都是每天會做的事情而難以察覺,早上必須幾點起床、晚上必須幾點上床睡覺、就算明天會有點累今天還是想多玩一下……,實際上所有日常生活的結果,都是根據自己的選擇所實現的。

儘管如此,我們本身卻無法意識到這一點,而是用其他藉口來取代,「昨天氣氛實在太好了,所以喝了很多酒」,或是「昨天那部電影實在太有趣了,忍不住看到結束才睡覺」,不管是沉醉在愉快的氣氛之中,美酒一杯接著一杯,抑或是電影太精采忍不住看完,這都是自己的選擇;今天的我感到相當疲倦,那是因為昨天的我沒有早點上床睡覺,想要再多玩一會兒的「選擇」所造成的。
即使我們無法察覺,但是每一天的每一瞬間其實都是隨著我們自己的「選擇」而形成的。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們現在的模樣並非外在條件的影響打造出來的,人生的每一瞬間都是由我的意志來選擇,成就了現在的我。

根據阿德勒的說法,我們都生活在一張按照各自固有且獨特設定的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上,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抱持著對自己的基準與信念而活──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想要在社會上占有什麼樣的位置、生活中想要付出多少努力、人生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等,根據這些標準來設定生活的優先順序。這些選擇的結果決定了每個人的人生態度與行動傾向,也決定了人生的航向,這種的傾向性稱為「生活風格」(life style),簡而言之可以說是「人生的方程式」。

生活風格是在自己選擇的結果中獲得的,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既定的環境,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一路以來所做的大大小小選擇,決定了現在的我;每個人所擁有的經驗,或更正確地說,每個人賦予經驗的意義,讓我們彼此的人生方向不同,生活風格也變得不一樣。因此就算擁有相同的經驗,每個人的生活也會有所不同,因為賦予這段經驗意義的人是「我自己」,也就是說比起「經驗」的本身,「賦予經驗意義」會帶來更大的影響與作用。

追根究柢,現在生活的一切樣貌都是根據我的自由意志而來,是自己做出選擇後的結果。換句話說,想要讓自我或是人生改變,這個力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需要回顧迄今為止的生活方式,然後選擇一個新的生活方式即可。

擺脫熟悉的生活風格

許多人老是埋怨,說自己想要改變,但這世界總是不放過自己;他們認為只要這世界改變了,自己也可以改變、可以變得幸福。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常說人類是「適應性強」的動物,是可以適應和生活在任何環境中的生命,但為什麼現實並非如此?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想要逃避隨著變化所帶來的「不安」吧!
我們常常說著「想要改變」,但另一方面卻又害怕改變。因為所謂的改變,也會伴隨著許多變數,以及隨著變化而必須面對不可預知的情況,我們為此感到害怕,因此會做出相對安全的選擇。停留在原處卻又總是嚷嚷著想要改變,並怪罪著無法改變的理由,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保持現在的生活方式,也許會繼續對現況有所怨言,但卻是自己感到習慣與舒適的環境。

案例中的京文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對於不曾嘗試過的道路心生嚮往,美好的夢想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那為什麼不立刻起身試試看呢?因為若是這樣做就太令人感到害怕了。如果現在辭職了,有辦法撐過待業的空窗期嗎?能順利找到新工作嗎?要花多久的時間呢?如果薪水比預期中的少,能存到錢買房子嗎?要是別人嘲諷著說「你怎麼會對這種事情有興趣啊」,又該怎麼辦?也擔心自己壯志凌雲地起步後,若是無法照著原定計畫進行,未來的日子會不會更辛苦?為此而感到不安,最終沒有任何實質行動的改變,只有不斷地拿各種藉口繼續這樣生活下去。
 
無法開闢新的道路,是因為總是找藉口不願意踏出步伐,使得那條路始終是一條未知的道路。所以,從現在開始必須擺脫熟悉且舒適的生活風格,假使不管怎樣都覺得不滿足,那不如嘗試走看看自己一直憧憬的那條路,就算不滿意,不也比較好嗎?因為至少路上的花朵會不同,看著那些花,如果能夠感受到暫時的幸福,不也就足夠了嗎?而且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挑戰過,那是絕對不會知道結果的。

自我客觀化的力量

阿德勒在《阿德勒談人性》(乙酉文化社,二○一六)中提到「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事,並且了解是什麼原因所導致,這時他的自我認知能力將快速倍增,會完全變了一個人,此後他絕對不會放棄自我。」在這樣的脈絡下,我也建議大家試著察覺與洞悉,是什麼原因促使自己帶著現在這樣的觀點與意圖,以此刻的模樣生活著。根據我和許多人諮商的經驗,只要將自己客觀化後來回顧自我,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生活風格,就可以自我治癒,也會為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即使只在睡前的一會兒,也不妨花點時間回顧今天的自我模樣吧!請試著想想今天的自己做了哪些行動?當時是抱持著怎樣的感受?我們知道這些行動都出自於自己的意念,但請再一次反覆咀嚼背後的動機,這麼一來,就會知道自己的欲望、恐懼、總是失敗的地方、關係的模式、固執化的信念究竟是哪些。透過這樣的省察,使自己邁出變化的步伐,在這個的過程中,你將有能力積極地看待自己。

我們所有人都想要成為重要的人,也想要追求比現在更好的未來,這個成長的動機本身是正面且值得肯定的,但同時也會帶來負面的部分。一旦失誤了,會因為本來認為可以做得更好,而產生擔心與失望;但是如果你清楚意識到自己的目標,那麼即使跌倒了,也能夠再度站起來,因為這個目標會引領你。

因此,請放下對未來的不安與恐懼,我想要的、我的幸福,是由我自己帶來的。請拋下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妥協與逃避的生活態度吧!縱然長期影響自己的一切是很難輕易改變的,但是如果明確地知道這個選擇會使自己現在的人生走向不同的生活,那麼選擇就變得不困難。先選擇再決定,接著逐一整理為了這個人生,我必須拋棄什麼?應該要有的新態度又是什麼?透過這樣的過程,與現今的我離別,以嶄新的我生活下去。

但也不能因此期待一下子就有所改變,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又會陷入為什麼我會這樣,對自己感到失望、自責的漩渦之中;這種時候,只要告訴自己再多等待一下就可以了。要擺脫長期以來所習慣的生活風格,本來就需要許多時間,改變緩慢是理所當然的,別認為緩慢是不好的,把這些當作是過去那段時間的代價吧。如此一來,心情會變得比較平靜,也可以帶著另一種視線來看待自己的模樣。

生活的意義由自己賦予

有時候,有些人一方面想要變得更幸福,一方面卻自己放棄幸福。習慣負面評價的人們就是如此,這樣的人總將他人擁有的看得比自己所擁有的還要重要,比起「我做到了」,更習慣對自己說「我連這個也做不到」。這樣的人雖然對於成功與幸福的渴望相當強烈,但是因為對自己的選擇與負責感到不安,所以總是找尋不同的藉口與理由。人生在世,難免會面臨大大小小的問題,起因於外部變動,我們有時候必須謀求並非出於己意的變化,而幸好我們內在有能力去解決這些人生問題,因此沒有必要總是將自己與他人的外在條件做比較,而陷入對自己不滿的情緒中。迄今為止,克服了許多不安與苦痛的人是「我」,為了今後能夠繼續前進而努力的人也是「我」,請好好擁抱這樣的「我」,因為在這世上確確實實會站在自己這邊的不會是任何人,而是「我」自己。

是我賦予人生的意義,不是他人。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過我的人生,所以不需要太在意他人的視線,也不需要太過苦惱,只有實踐的行為才能實現可能性,而非腦中複雜的想法。如果要尋找自己內在的答案,不要猶豫,請勇敢挑戰吧!從那一刻開始,我的努力與行動就會朝著更加幸福的方向前進與改變,如此一來,夢想中的未來就不會如此不安了。

———————————

來自阿德勒的提醒
Adler’s Message

人生的意義是由我自己賦予的,生活在人生之中的人是「我」,能夠給人生帶來意義的人也是「我」。如果不嘗試,就無法向前邁出一步,以各種藉口停滯不前、彷彿戴上鎖鏈的人生,只會讓我們更加疲憊。讓我們擺脫過去以來的妥協與迴避的生活態度,選擇嶄新的生活風格吧!只有我先改變,圍繞在我周邊的世界也才會跟著改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