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生活與智慧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生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再是時間的簡單重複。面對壓力巨大、誘惑重重的現代社會,如何掌握「小生活的幸福」,則需要真正的「大智慧」。懷著一顆智慧的心去思考,生活就不再是繁瑣的柴米油鹽,平凡的生活細節也會因此而變得閃閃發光。
1 激發高貴的勇敢
對人生理想的卓越探求,對生命意義的執著追問,忘我以至無我,都是勇敢之舉,勇敢是一種高貴的姿態,是對生活陽光般的負責,始終與值得欽佩的勇士相伴隨,我們所尊重的是在沒有自私動機的時候,面對風險的人生境界。頑劣的環境往往能夠造就堅韌的品質,周而復始的平淡生活難以滋養勇敢的氣質,因為失去意義的歡快氣氛和膨脹的心情,很容易使人疲憊以致麻木。勇敢是激越而年輕的,跨越生理年齡的柵欄,承載自我實現的價值。
勇敢不僅源於肌肉的發達和性格的豪爽,更源於靈魂的真正覺醒,邊緣心態的暴力,流露的不是勇敢;為了私利而堅持傷害他人,是與勇敢對立的偏執與狹隘。勇敢是忘我的,無私是勇士必備的特質。夢中勇敢的意象是游弋在海底的魚,周遭的水草溫柔地纏繞著牠,形成了一張精神的網,勇敢的魚不斷掙扎著,那雙深邃的藍眼睛似乎帶著一絲憂傷,彷彿早已預感生活道路上的危險與艱難。牠的視野不都是暖色系,那大概是冰島的某個海底,但這尾魚是高貴的,因為牠不曾放棄,始終在艱難的環境中探求理想的生活狀態和理由。
勇敢需要被啟動,人們應該給勇士更多的支持與愛,這是一種高貴的美德,作為欽羨勇敢的人,尤其應該如此。勇敢不是生活的片段,它作為理念貫穿生命的始終,繼而在實踐中印證並加以完善,從而於心靈中發出優雅的音律。面對這樣的勇敢,人們往往在欣賞中產生高品味的共鳴。勇士往往拒絕以自己的勇敢換取簡單的報酬,他們的激情往往出於信念,不盲從、不狂妄,乃勇敢的衍生物。對於充滿荊棘的短暫人生而言,勇敢蘊含艱苦卓絕的精神,以此開拓勇士的生命之路。勇敢使人冷靜,使人在尊嚴中追求自由的生活,並擺脫自私帶來的恐懼和懦弱,往往具有利他主義的意蘊。在某個深秋的靜夜,晚風忽起忽落,樹葉無聲飄零。看不清也聽不到曾經伸展的姿態悄然落幕,那種悄然依偎於地面的姿態令人動容,我們意外地感受到勇敢。秋風吹過白樺林,搖曳著脆弱的葉脈,似乎觸及內心最靈動的部分,樹葉在告別生命的時候,竟然張揚著飛翔了起來,讓內心湧起勇敢的激情。天亮了,人應該尋求生命的美麗,奮力活出生命的燦爛,曾有碧波萬頃之想的一滴水即使化為霧氣,也要折射太陽的光輝。
真的勇士將自身的懦弱和他人的鄙夷視為最嚴重的侮辱,在面臨恐懼的時候,勇敢令人堅強,這種精神力量是生活的持久保障,讓人憑著堅定的意志找到彼岸。勇敢應該隨著勇士的進取而不斷增值,以往的勇敢不是當今和未來無往不利的因素,作為瞬間的意圖,勇敢找尋與未來的接點,以此擺脫持續的痛苦和恐怖。
於是不難理解,為什麼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可能有慷慨赴死的勇氣?身強力壯的人可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懦弱悲觀,在這個意義上,勇敢與愛有關。當一個人真正熱愛生命和與生命有關的整個世界的時候,幾乎沒有不勇敢的。勇敢其實不需要任何包裝,單純而直接,魯迅先生說:「真的勇士敢於面對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身處危境以至近乎絕望時,勇敢可能趨於最大值。如果置於絕望的境地,勇士要發出最後的吼聲,因為不戰鬥是可恥的,掙扎的力量會提高勇敢的力量,這最終的爭取關乎全部的意義。
應該說明的是,無端和輕率之舉不是勇敢,它們之於勇敢大概等同於人生的逆境之於順境。雖然它們的表徵類似於勇敢,可是在實質上卻大相徑庭,勇敢總是從一個開始躍遷到另一個開始,如果不是源於智慧或者信仰,勇敢無法成為恆動的存在,勇士也可能在疲勞和頹廢之中放棄。儘管我們不能夠確認勇敢是美德的內涵,但它的特質與美德有關卻是無疑的,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勇敢是勇士執著的起點和終點,賦予其承受失敗的膽量。真正的勇敢穿透偏執和謊言,走出預設的障礙,抬起希望的雙眼,高歌熱愛世界、享受奮鬥的旋律,拒絕服從真理之外的力量。2 文明折射出的生命品質
有一種植物扎根於土地,毫不遮掩地吸收烈日的光熱,滿懷勇氣地綻放成陽光的花朵。人們喚它「向日葵」,這種花在東北很常見,但人們更在乎它的果實,它的存在,象徵著執著追求的力量,這種力量用光明和溫暖描繪,是生長的徵兆。
余秋雨先生以散文的筆觸書寫過這個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一個籠罩法西斯陰影的村子,住的全是農民,在他們的生活中,難以體會到陽光的溫暖,但就是在這個村子,常有反納粹的標語出現,標語的文字蘊含著力量。顯然,這裡生活著有文化的人,這引起了德國法西斯的恐慌,因為文明會點燃熱烈的信仰。於是,他們下了一道死令:立即除掉村子裡有文化的人。在暴力的逼迫下,村民們聚在村子中央,「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文化的人往往散發出特別的氣質,德國法西斯很快地在排列的人群中挑出,「你是,你是……」他們點到了五個,凡是他們點到的確實都是有文化的人。
正將行刑之時,一個滿臉鬍腮的老人站了出來:「我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德國納粹嘲笑他不識相:「你拿什麼證明呢?」老人問:「你知道莎士比亞嗎?」德國納粹說:「當然知道啊,懂得莎士比亞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老人隨即在空地上表演了《李爾王》的大段獨白,震撼了全場的人。槍響了六聲……
老人明知道等待他的是死亡,卻用生命的代價證明「我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死亡又證明什麼?證明文明無處不在,證明陽光的火種是不能熄滅的。我們看到了這個村子的希望,而這種希望向未來敞開。
文明溫暖著生命的火種,點亮不屈的信念,為人們提供可能生活的智慧。向日葵時刻隨著陽光舞動,用光明作為自己生命的支撐,在精神生活層面,健康的追求總是拒絕滑入死寂的水波,總是要在航行的途中找到前進的理由。陽光燦爛生命,文明支撐理想,是人類在陽光的照耀中得到的美好啟示。文明的富麗未必意味著榮耀的降臨,但無疑能夠超越瑣碎的功利,避免召喚低迷的平庸,傳播高尚生活的價值。因為沒有文明的生活是難以忍受的,正如沒有陽光的日子是孤寂而寒冷的,嘲弄文明的舉動總是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文明的探求是一種艱苦的跋涉,跋涉到深處時亦有迷離之感,大多探求者原路而返。更有淺嘗輒止者深感痴迷者的不智,各種冷暖只有探求者自己清楚,那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如果從世俗角度理解,文明的體驗至少是一種體面的活法。但對文明的理解愈加深入,對世俗的體面愈加忽視,因為表層的「紋飾」難以達到「澄明」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文明」蘊含著文化追求從低到高的過程,「澄明」意味著自由的豁達和灑脫,對這種精神生活的真正享受建立在人情練達的基礎上與物我兩忘的境界中。
文明具有公認的前提、拒絕蒙昧的判斷標準、激情燃燒的力量。文明的光亮執意驅散黑暗,即使再漠然的人也不會長久地停留在文明的背影之中,因為生命的火種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希望之源,儘管生活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任何坎坷的道路都並非無邊陰冷的寫意,我們每天總會接觸到金子般的陽光。一個人只要有陽光般的自信,並踏實進取,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包括驚人的奇蹟。就如同那位老人,如同每一株隨陽光舞動的向日葵,如同每一段執著進取的旅程,我們的心中如果常存一縷陽光,白天和黑夜都將是燦爛的。
我們應享受文明,並找到享受的最佳方式,因為文明照亮精神的世界,令人自然地神往,繼而邁出追求的腳步。文明推動的腳步執著、堅定而有力,產生超越平庸的力量,與陽光展開詩意的對話,溫暖奔走中疲憊的身軀。文明的享受具有跳躍的活力,文化程度的高低並非追求文明生活的全部障礙,文明的頓悟有醍醐灌頂的豁達感。我們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或不同模式的文明中棲居,誰有理由放棄文明的火種?誰有理由躲避陽光賜予我們的溫暖呢?
3 權衡友情的品質
朋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因為人生絕非寂寞之旅,我們總要在周圍的支持與呵護中領略生活的藝術,提升追求的品位,找到價值生成的根據。或者正緣於此,朋友關係的真正建立並非易事,過於優越或過於淺薄,都是朋友可能擯棄的要素,性情、膽識和人格相同者容易成為摯友。在這個意義上,朋友往往被視為衡量人生品位的標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精神高貴的群體為友,身上往往洋溢著詩意的光輝。桀驁不馴者很難有真正的朋友,淪落泥淖者也難以體驗友情的包圍,他們因為主動或被動的孤寂而遠離溫暖的支撐。前者依靠自我而忽略他人,友情與自尊的分量失衡,他們在交往過程中的排他意識令人懷疑與之靠近的可能,高山只能以另一座高山為精神交流的夥伴,彼此遠遠對望,以主體的方式汲取對方的力量。後者渴望友情,但他們的經歷和處境令人產生距離感,甚至被認為已失去人格交往的基本條件。泥淖或者以另一片泥淖為伴,或者在孤寂中提升自己,充滿渴望而執著地走上艱難跋涉的交往之路。
朋友的性情相投絕非偏執之舉,或曰朋友之間總是或多或少地保持個性的獨立,真正的友誼往往依靠包容與欣賞的化解。如果包容與欣賞難以維持,人們的周圍將更換原本熟悉的面孔,隨著人生事業的進展,不同朋友的疏遠與結識,便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則在於新老朋友都是我們可能欣賞與包容的存在,「不忘」緣於友情的記憶,當回顧多年前的合影時,我們可能叫不出其中某個並不熟識的人的名字。
朋友數量增多,可以分享生命體驗的機會隨之增多,拒絕分享體驗給朋友的人,固然保持自身的獨立,卻可能感受莫名其妙的孤寂,殊不知,生命體驗的交融正是人生必經的環節。交融蘊含著回憶與期待,回憶往昔的美好時光,期待友情的增值,透過朋友的啟示與鼓勵,加速自己的成長,領略綻放的真情,將人生的意義安置在朋友的感受中。
「君子之交淡如水」。摯友之情不在於朝朝暮暮,多年未曾謀面,也不會導致心靈產生隔閡,不必寒暄與客套,只要一看對方的眼睛,便知道追夢的歷程是否如意?在這個意義上,友情的品質往往和時空的距離成正比,脆弱的糾纏經不起歲月的檢驗,一旦隨風而逐漸飄遠,也不必視為憾事。生活狀態殊異的人們很難有深入的交往,因為其交往不在自由與平等的平台上,過於強求友情可能使原有的正常關係受到干擾,比如日常生活中彼此互不打擾的同事不易深入交流,因為存在必要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可能對彼此的境遇發生暫時的改變。朋友大概有精神交流與實際交往兩種,人們很在乎實在的朋友,比如遇到用車、買票、看病或辦理其他棘手事宜的時候,總會表現出誇張的熱情,似乎親如手足,對方之所以樂於幫助,很可能在於有朝一日雙方會交換位置,幫別人其實等於幫自己。可靠的朋友有很多合作的機會,對知識、金錢、權力的欲望有所渴求時,人們往往透過朋友的力量,促使自己壯大,這樣的朋友之間往往保持必要的距離,既不冷淡對方,也不完全曝露自己,這種友情的品質更多地依賴於交友的本事。技巧熟練者擁有很多自詡為朋友的熟人,繼而拓展交往的領域,「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實在的朋友並非可有可無,關鍵是你怎麼把握其中的平衡點。
精神交流的不暢快可能導致心靈遭受傷害,摯友的傷害程度尤其嚴重,因為脆弱的傷口會由於信任的失衡而難以癒合,這樣的情況在實際交往的時候不存在,因為實用的友情只在合作之中成立,防備始終存在。在快速發展的時代,當精神的交融與實際的交往重疊的時候,追求自我實現的人們感覺遇見了知己,往往把很多亟待成就自我的話語向對方一吐為快,渴望獲得幫助與理解,滿足物質的互助與精神的交融,這種友情的難度極大,對知己的要求在於品質而非數量,因此,人生得到為數不多的知己便深感慰藉。
生活與智慧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生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再是時間的簡單重複。面對壓力巨大、誘惑重重的現代社會,如何掌握「小生活的幸福」,則需要真正的「大智慧」。懷著一顆智慧的心去思考,生活就不再是繁瑣的柴米油鹽,平凡的生活細節也會因此而變得閃閃發光。
1 激發高貴的勇敢
對人生理想的卓越探求,對生命意義的執著追問,忘我以至無我,都是勇敢之舉,勇敢是一種高貴的姿態,是對生活陽光般的負責,始終與值得欽佩的勇士相伴隨,我們所尊重的是在沒有自私動機的時候,面對風險的人生境界。頑劣的環境往往能夠造就堅韌的品質,周而復始的平淡生活難以滋養勇敢的氣質,因為失去意義的歡快氣氛和膨脹的心情,很容易使人疲憊以致麻木。勇敢是激越而年輕的,跨越生理年齡的柵欄,承載自我實現的價值。
勇敢不僅源於肌肉的發達和性格的豪爽,更源於靈魂的真正覺醒,邊緣心態的暴力,流露的不是勇敢;為了私利而堅持傷害他人,是與勇敢對立的偏執與狹隘。勇敢是忘我的,無私是勇士必備的特質。夢中勇敢的意象是游弋在海底的魚,周遭的水草溫柔地纏繞著牠,形成了一張精神的網,勇敢的魚不斷掙扎著,那雙深邃的藍眼睛似乎帶著一絲憂傷,彷彿早已預感生活道路上的危險與艱難。牠的視野不都是暖色系,那大概是冰島的某個海底,但這尾魚是高貴的,因為牠不曾放棄,始終在艱難的環境中探求理想的生活狀態和理由。
勇敢需要被啟動,人們應該給勇士更多的支持與愛,這是一種高貴的美德,作為欽羨勇敢的人,尤其應該如此。勇敢不是生活的片段,它作為理念貫穿生命的始終,繼而在實踐中印證並加以完善,從而於心靈中發出優雅的音律。面對這樣的勇敢,人們往往在欣賞中產生高品味的共鳴。勇士往往拒絕以自己的勇敢換取簡單的報酬,他們的激情往往出於信念,不盲從、不狂妄,乃勇敢的衍生物。對於充滿荊棘的短暫人生而言,勇敢蘊含艱苦卓絕的精神,以此開拓勇士的生命之路。勇敢使人冷靜,使人在尊嚴中追求自由的生活,並擺脫自私帶來的恐懼和懦弱,往往具有利他主義的意蘊。在某個深秋的靜夜,晚風忽起忽落,樹葉無聲飄零。看不清也聽不到曾經伸展的姿態悄然落幕,那種悄然依偎於地面的姿態令人動容,我們意外地感受到勇敢。秋風吹過白樺林,搖曳著脆弱的葉脈,似乎觸及內心最靈動的部分,樹葉在告別生命的時候,竟然張揚著飛翔了起來,讓內心湧起勇敢的激情。天亮了,人應該尋求生命的美麗,奮力活出生命的燦爛,曾有碧波萬頃之想的一滴水即使化為霧氣,也要折射太陽的光輝。
真的勇士將自身的懦弱和他人的鄙夷視為最嚴重的侮辱,在面臨恐懼的時候,勇敢令人堅強,這種精神力量是生活的持久保障,讓人憑著堅定的意志找到彼岸。勇敢應該隨著勇士的進取而不斷增值,以往的勇敢不是當今和未來無往不利的因素,作為瞬間的意圖,勇敢找尋與未來的接點,以此擺脫持續的痛苦和恐怖。
於是不難理解,為什麼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可能有慷慨赴死的勇氣?身強力壯的人可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懦弱悲觀,在這個意義上,勇敢與愛有關。當一個人真正熱愛生命和與生命有關的整個世界的時候,幾乎沒有不勇敢的。勇敢其實不需要任何包裝,單純而直接,魯迅先生說:「真的勇士敢於面對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身處危境以至近乎絕望時,勇敢可能趨於最大值。如果置於絕望的境地,勇士要發出最後的吼聲,因為不戰鬥是可恥的,掙扎的力量會提高勇敢的力量,這最終的爭取關乎全部的意義。
應該說明的是,無端和輕率之舉不是勇敢,它們之於勇敢大概等同於人生的逆境之於順境。雖然它們的表徵類似於勇敢,可是在實質上卻大相徑庭,勇敢總是從一個開始躍遷到另一個開始,如果不是源於智慧或者信仰,勇敢無法成為恆動的存在,勇士也可能在疲勞和頹廢之中放棄。儘管我們不能夠確認勇敢是美德的內涵,但它的特質與美德有關卻是無疑的,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勇敢是勇士執著的起點和終點,賦予其承受失敗的膽量。真正的勇敢穿透偏執和謊言,走出預設的障礙,抬起希望的雙眼,高歌熱愛世界、享受奮鬥的旋律,拒絕服從真理之外的力量。2 文明折射出的生命品質
有一種植物扎根於土地,毫不遮掩地吸收烈日的光熱,滿懷勇氣地綻放成陽光的花朵。人們喚它「向日葵」,這種花在東北很常見,但人們更在乎它的果實,它的存在,象徵著執著追求的力量,這種力量用光明和溫暖描繪,是生長的徵兆。
余秋雨先生以散文的筆觸書寫過這個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一個籠罩法西斯陰影的村子,住的全是農民,在他們的生活中,難以體會到陽光的溫暖,但就是在這個村子,常有反納粹的標語出現,標語的文字蘊含著力量。顯然,這裡生活著有文化的人,這引起了德國法西斯的恐慌,因為文明會點燃熱烈的信仰。於是,他們下了一道死令:立即除掉村子裡有文化的人。在暴力的逼迫下,村民們聚在村子中央,「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文化的人往往散發出特別的氣質,德國法西斯很快地在排列的人群中挑出,「你是,你是……」他們點到了五個,凡是他們點到的確實都是有文化的人。
正將行刑之時,一個滿臉鬍腮的老人站了出來:「我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德國納粹嘲笑他不識相:「你拿什麼證明呢?」老人問:「你知道莎士比亞嗎?」德國納粹說:「當然知道啊,懂得莎士比亞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老人隨即在空地上表演了《李爾王》的大段獨白,震撼了全場的人。槍響了六聲……
老人明知道等待他的是死亡,卻用生命的代價證明「我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死亡又證明什麼?證明文明無處不在,證明陽光的火種是不能熄滅的。我們看到了這個村子的希望,而這種希望向未來敞開。
文明溫暖著生命的火種,點亮不屈的信念,為人們提供可能生活的智慧。向日葵時刻隨著陽光舞動,用光明作為自己生命的支撐,在精神生活層面,健康的追求總是拒絕滑入死寂的水波,總是要在航行的途中找到前進的理由。陽光燦爛生命,文明支撐理想,是人類在陽光的照耀中得到的美好啟示。文明的富麗未必意味著榮耀的降臨,但無疑能夠超越瑣碎的功利,避免召喚低迷的平庸,傳播高尚生活的價值。因為沒有文明的生活是難以忍受的,正如沒有陽光的日子是孤寂而寒冷的,嘲弄文明的舉動總是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文明的探求是一種艱苦的跋涉,跋涉到深處時亦有迷離之感,大多探求者原路而返。更有淺嘗輒止者深感痴迷者的不智,各種冷暖只有探求者自己清楚,那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如果從世俗角度理解,文明的體驗至少是一種體面的活法。但對文明的理解愈加深入,對世俗的體面愈加忽視,因為表層的「紋飾」難以達到「澄明」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文明」蘊含著文化追求從低到高的過程,「澄明」意味著自由的豁達和灑脫,對這種精神生活的真正享受建立在人情練達的基礎上與物我兩忘的境界中。
文明具有公認的前提、拒絕蒙昧的判斷標準、激情燃燒的力量。文明的光亮執意驅散黑暗,即使再漠然的人也不會長久地停留在文明的背影之中,因為生命的火種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希望之源,儘管生活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任何坎坷的道路都並非無邊陰冷的寫意,我們每天總會接觸到金子般的陽光。一個人只要有陽光般的自信,並踏實進取,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包括驚人的奇蹟。就如同那位老人,如同每一株隨陽光舞動的向日葵,如同每一段執著進取的旅程,我們的心中如果常存一縷陽光,白天和黑夜都將是燦爛的。
我們應享受文明,並找到享受的最佳方式,因為文明照亮精神的世界,令人自然地神往,繼而邁出追求的腳步。文明推動的腳步執著、堅定而有力,產生超越平庸的力量,與陽光展開詩意的對話,溫暖奔走中疲憊的身軀。文明的享受具有跳躍的活力,文化程度的高低並非追求文明生活的全部障礙,文明的頓悟有醍醐灌頂的豁達感。我們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或不同模式的文明中棲居,誰有理由放棄文明的火種?誰有理由躲避陽光賜予我們的溫暖呢?
3 權衡友情的品質
朋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因為人生絕非寂寞之旅,我們總要在周圍的支持與呵護中領略生活的藝術,提升追求的品位,找到價值生成的根據。或者正緣於此,朋友關係的真正建立並非易事,過於優越或過於淺薄,都是朋友可能擯棄的要素,性情、膽識和人格相同者容易成為摯友。在這個意義上,朋友往往被視為衡量人生品位的標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精神高貴的群體為友,身上往往洋溢著詩意的光輝。桀驁不馴者很難有真正的朋友,淪落泥淖者也難以體驗友情的包圍,他們因為主動或被動的孤寂而遠離溫暖的支撐。前者依靠自我而忽略他人,友情與自尊的分量失衡,他們在交往過程中的排他意識令人懷疑與之靠近的可能,高山只能以另一座高山為精神交流的夥伴,彼此遠遠對望,以主體的方式汲取對方的力量。後者渴望友情,但他們的經歷和處境令人產生距離感,甚至被認為已失去人格交往的基本條件。泥淖或者以另一片泥淖為伴,或者在孤寂中提升自己,充滿渴望而執著地走上艱難跋涉的交往之路。
朋友的性情相投絕非偏執之舉,或曰朋友之間總是或多或少地保持個性的獨立,真正的友誼往往依靠包容與欣賞的化解。如果包容與欣賞難以維持,人們的周圍將更換原本熟悉的面孔,隨著人生事業的進展,不同朋友的疏遠與結識,便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則在於新老朋友都是我們可能欣賞與包容的存在,「不忘」緣於友情的記憶,當回顧多年前的合影時,我們可能叫不出其中某個並不熟識的人的名字。
朋友數量增多,可以分享生命體驗的機會隨之增多,拒絕分享體驗給朋友的人,固然保持自身的獨立,卻可能感受莫名其妙的孤寂,殊不知,生命體驗的交融正是人生必經的環節。交融蘊含著回憶與期待,回憶往昔的美好時光,期待友情的增值,透過朋友的啟示與鼓勵,加速自己的成長,領略綻放的真情,將人生的意義安置在朋友的感受中。
「君子之交淡如水」。摯友之情不在於朝朝暮暮,多年未曾謀面,也不會導致心靈產生隔閡,不必寒暄與客套,只要一看對方的眼睛,便知道追夢的歷程是否如意?在這個意義上,友情的品質往往和時空的距離成正比,脆弱的糾纏經不起歲月的檢驗,一旦隨風而逐漸飄遠,也不必視為憾事。生活狀態殊異的人們很難有深入的交往,因為其交往不在自由與平等的平台上,過於強求友情可能使原有的正常關係受到干擾,比如日常生活中彼此互不打擾的同事不易深入交流,因為存在必要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可能對彼此的境遇發生暫時的改變。朋友大概有精神交流與實際交往兩種,人們很在乎實在的朋友,比如遇到用車、買票、看病或辦理其他棘手事宜的時候,總會表現出誇張的熱情,似乎親如手足,對方之所以樂於幫助,很可能在於有朝一日雙方會交換位置,幫別人其實等於幫自己。可靠的朋友有很多合作的機會,對知識、金錢、權力的欲望有所渴求時,人們往往透過朋友的力量,促使自己壯大,這樣的朋友之間往往保持必要的距離,既不冷淡對方,也不完全曝露自己,這種友情的品質更多地依賴於交友的本事。技巧熟練者擁有很多自詡為朋友的熟人,繼而拓展交往的領域,「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實在的朋友並非可有可無,關鍵是你怎麼把握其中的平衡點。
精神交流的不暢快可能導致心靈遭受傷害,摯友的傷害程度尤其嚴重,因為脆弱的傷口會由於信任的失衡而難以癒合,這樣的情況在實際交往的時候不存在,因為實用的友情只在合作之中成立,防備始終存在。在快速發展的時代,當精神的交融與實際的交往重疊的時候,追求自我實現的人們感覺遇見了知己,往往把很多亟待成就自我的話語向對方一吐為快,渴望獲得幫助與理解,滿足物質的互助與精神的交融,這種友情的難度極大,對知己的要求在於品質而非數量,因此,人生得到為數不多的知己便深感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