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3關鍵讓大腦「清醒」,就不會常常做白工!

大腦清醒時思緒敏捷,工作時處於興致高昂的絕佳狀態;學習時,解題速度會比平常快上許多,即使碰上高難度的題目,也可以馬上找到方向;寫文章時則能文思泉湧,條理清晰。

因此,每當提到學習方法時,如何刻意讓大腦保持「清醒」,並善加應用在每一次的學習時間,絕對是要優先強調的重點。一般在三種情形下,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大腦思緒清晰:

《關鍵1》運動之後,大腦會變「聰明」

大腦什麼時候最清醒呢?答案是「在身體充分活動之後」。大家不妨回想平常散步、慢跑後(或進行當中),頭腦是不是格外清楚,創意和靈感接二連三地湧現?與好友談笑風生後,也會感覺大腦變靈活了。

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其實是血液充分循環至整個大腦的緣故。大腦支配肢體運動的區塊,分布在大腦表面的中央位置,如果想使運動機能活躍,必須將血液輸送至該處,如此便能理解讓血液循環至大腦的重要性了。

◎身體越活動,大腦效率越高

人類的大腦機能運作與身體活動程度息息相關。人體活動時,大腦的活性也會隨之升高。身體越活動,大腦效能就會越高。

然而學習時坐在椅子上,幾乎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唸書的時間越長,身體的靜止時間越長;而身體的靜止時間越長,會讓大腦運作效能更趨低落,我們常不知不覺落入這種惡性循環。因此,把學習與運動視為一套相輔相成的方法,才是恰當的做法,這也是學習效果突出的人,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

《關鍵2》整理桌面、丟垃圾,能刺激大腦產生「興奮感」

除了運動之外,「工作後」也會覺得大腦特別清醒。例如「桌面整理後」比「桌面整理前」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況;同理,完成多道簡單的計算題後,容易感覺思路更加清晰。這種現象被稱為「勞動興奮」,由德國精神科醫師艾米.克雷普林所提出,因此也被稱為「克雷普林的勞動興奮」。

◎善加利用克雷普林的「勞動興奮」

分析大腦結構,位處大腦邊緣的「伏隔核」與「勞動興奮」密切相關。那怕只是動動手的簡單工作,都能刺激伏隔核,使人處於輕微興奮的狀態。

想引發勞動興奮,必須先對工作抱持「簡單、輕鬆」的想法。可能有人會因此產生疑問:「簡單的工作就能引起勞動興奮,那麼困難的工作,成效豈不是更好?」但事實並非如此。

伏隔核屬於大腦「酬償系統」中的一環。「酬償系統」簡單來說就是人受到讚美時,會激起「好,我要更努力!」的心態,是影響本能行動的中樞。對大腦來說,「讚美」就是成功體驗,會讓自己感到「舒服暢快」。◎喚起大腦的「清醒狀態」,有助工作學習

「整理桌面」、「把文具放到筆筒裡」、「丟掉不需要的物品」、「把書放到書架上」等簡單動作,可以幫大腦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帶來「暢快感」,這是因為大腦酬償系統中的伏隔核受到刺激,使人興奮。但若換做高難度的工作,想達成此目的就沒那麼簡單了。

不過,一直持續做單調重覆的工作,反而無法讓大腦保持活性。整理桌面後,花5分鐘寫報告或文案、或進行有一點難度的學習,接著逐步轉為集中心力的認真學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簡單中帶點變化」更有助於產生勞動興奮。

《關鍵3》「時間急迫」的緊張感,使大腦保持清醒

有人會問:「輕微的興奮狀態有助於提升大腦的清醒度,那麼緊張與迫切感是否也會有相同效果?」沒錯,正是如此!我認為「感受緊張與迫切」是讓大腦保持清醒的第三種方法。

請回想睡過頭的經驗,20分鐘後不出門絕對會遲到,偏偏這時什麼都沒準備好,兵慌馬亂中洗臉、刷牙、梳頭,省略一些習慣的步驟,將必要物品一股腦丟進包包,飛也似地火速奔出家門。儘管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在做這些動作的同時,原本沉睡的大腦會瞬間清醒過來。在緊張與迫切感的刺激下,大腦會感到興奮,使活性急速增加。

◎利用「時間限制」,讓壓迫感近在眉梢

想要有計畫地利用緊張感,讓頭腦清醒,就必須有「時間限制」。即便是單調簡單的工作,若開始前就煩惱著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完成,原本的勞動興奮會大打折扣,導致動作拖拖拉拉、工作效率低落。

我建議反其道而行,在工作開始前,先訂定時間限制。例如事先決定早上8點開始唸書。現在是7點30分,剩下的半小時要完成哪幾項工作。無形中的「時間限制」會使人時時刻刻緊盯時鐘,可以強化緊張與迫切感,在短時間內便能製造充足的勞動興奮,若想在視覺上更直接感受時間的節節逼近,不妨使用電子時鐘或砂漏,效果更佳。真正要開始學習時,也可運用時間限制使效果加倍。

例如,早上8點開始唸書,9點準時出門,限制時間即為1小時,於是要求自己在1小時內要唸完哪幾頁。當「時間」與「量」的關係清楚明確,緊張感與迫切感自然呼之欲出,大腦就容易維持清醒。◎讓大腦隨時擁有「緊張感」,學習更有效率

如果你為學習成效不彰、無法持之以恆而苦惱,不妨參考我提出的建議:想提高唸書效率時,不應只著眼於學習本身,更重要的是改善整體「生活習慣」。當大腦高效率運作時,即使是剛起步的學習也能進步神速。觀察學習表現突出的人,基本上都有「隨時活用大腦」的生活步調。

重視運動、喚起勞動興奮,讓自己隨時懷有衝勁,並養成設定時間限制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不僅有效率,還能持久;反之,學習成效裹足不前者,或許是太專注於「將一切心力集中於學習」了。

想持之以恆地維持高效率學習,「動機」非常重要。廢寢忘食不代表很有效率,成效可能不盡理想。因此,設法讓「整體生活融入學習」才是基本之道。

◆擺脫「3分鐘熱度」的學習宿命!

大腦高清醒度狀態的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即使同一個人,因身體狀況或其他因素,而產生差異也是正常現象。若是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受惠於體力優勢,除了學習狀況良好,大腦亦能長時間保持清醒;此時就應妥善運用,於學習上乘勝追擊。

◎提升「學習集中力」的5大關鍵

關於集中力,我認為可以區分兩個主要問題。

第一是「清醒度的狀態」。當大腦處在近似睡眠的情況下,自然無法聚精會神,其因應對策在第1章已有詳細說明。

第二是「清醒度高,卻無法專注於學習」的狀態。

翻開題庫,不分難易地迅速解題;文章唸過後,每字每句輕而易舉進入腦海,儘管如此,讀沒多久,就開始想著其他活動。這類情況的問題點,多半可歸納為「集中與分散的切換」。關於這個問題,只要利用簡單的實驗,就能體會箇中真意。

《關鍵1》從視覺和聽覺實驗,瞭解注意力走向

請在關燈的房間裡(或令你感到安心的場所),在一片漆黑中戴上耳機,聽英語教材。此時,想必比平常更能集中精神聆聽每個字句。由於沒有其他需要輸入大腦的資訊情報(而且處在安心的空間,不需注意環境變動),因此可將所有心思都放在唯一的外在資訊上──這就是不易引起注意分散的環境。

接著是關於視覺集中與擴散的實驗。

請將目光集中於室內或室外的某項事物上(例如房間中的綠葉植物、外頭停放的車輛),並仔細觀察這株植物有幾枚葉子、葉子個別呈現什麼形狀等。問問自己:在進行觀察時,能否看到整體景象?想必答案是否定的。當設法將注意力轉向整體時,意味著注意力會被迫從集中於單一事物上移開。《關鍵2》練習巧妙切換「集中」與「擴散」

由此可見,大腦具有以下兩大特性:

(1)注意事物的方式分為「集中」與「擴散」兩類。

(2)「集中」與「擴散」無法同時並行。

儘管看似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但知道這兩個特性後可以發現,能真正活用大腦機能,卻缺乏注意力的人,多半不善於掌握「集中」與「擴散」的切換。在前述實驗中,注意力的親身感受僅限於視覺和聽覺,但集中與擴散的切換,其實可視為大腦整體的使用方式。

舉例來說,當注意力鎖定在「今天非做不可的事情」或「今天想做的事情」這個整體上,就無暇留意個別的單一事物。因此,應以擴散角度先審視今天的整體計畫,再將注意力縮小集中至某項單獨事物,等該項工作完成,再次擴散注意力至整體計畫。以這種方式在進行兩類注意力的巧妙切換。

《關鍵3》工作或學習前「先整理桌面」,

切換注意力說來簡單,想確實執行並不容易。人是情感動物,當注意力集中於某項事物時,可能不經意產生「另一件事好像今天不處理也不行」的焦慮,或萌生「暫時放鬆一下,等會兒再繼續做也沒關係」的念頭。在產生類似想法的瞬間,注意力已經悄悄從集中切換為擴散了。

萬一事情發展至此也無可奈何,只要設法再回到集中狀態即可。然而不善於切換的人,往往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單一事物,很容易再次擴散或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

門診有此苦惱的人,多半「缺乏勤奮整理的習慣」。我建議他們在工作或學習前,養成整理桌面或個人隨身包包的習慣。

《關鍵4》消除讓注意力擴散的視覺因素

如果有位出色並照顧部屬的上司,在明確判斷當下該做與不必做的工作後,對你說「現在希望你專心做這項工作」,並在你的桌上留下必要的工作物品,想必能讓你心無旁騖地專注於該項工作。在學習或工作前進行桌面或物品的整理,上司的這個舉動,其實你自己就能辦到。

以擴散的角度審視桌面或隨身包包,僅留下必要物品。進行這個動作的同時,大腦也會針對「該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進行重要度與優先順序的判斷。若未進行這個動作,則會增加注意力擴散的機率。

此外,當集中切換為擴散的視覺性因素消失,亦可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避免不經意看到其他事物而擴散注意力。不過,有其他重要事情的話,應該先決定好這類東西的擺放處,留意「在學習時間裡不會看到」就好。《關鍵5》與其一直牽掛某件事,不如先處理吧

許多令人掛心、放不下的事物,可能只需簡短5分鐘就能解決。例如有需要回覆的郵件,因現在是學習時間而被擱置,等學習完畢後再處理。若能確實遵守自我要求當然最好,但難免會遇上「怎麼也無法暫時忘卻」的時候,此時,不妨先放下學習,以簡短時間快速完成。與其在學習時牽掛著其他事情,不如先處理以換取效率良好的學習成果。

因此,為了能在集中與擴散間進行順暢、巧妙的切換,如同第1章所述,要避免別在此期間增加新事物或新元素。不論是學習前的桌面整理工作,或是5分鐘可以解決的瑣碎工作,請將它們視為引起「勞動興奮」的要素加以消化吸收。同時,若能認知「這是可讓精神更集中於學習的前置作業」,效果更好。

◆不斷給大腦刺激,記憶就能長時間留存

◎腦神經網絡是「鬆軟的泥土」

大腦記憶新情報、獲取新技能的過程,神經學將其比喻為「留下軌跡」。就像車子駛過鬆軟的泥土留下的胎痕,大腦因此獲得記憶或技能;若車輪在同處反覆來回通過,痕跡就會逐漸加深。

此外,神經學也將記憶強化加深、能力向上提升比擬為「從火車升級為高鐵」,算是相當切合實際情況的比喻。

據說成人大腦中有數百億個腦神經細胞(neuron,又稱神經元),由「軸突」和「樹突」兩種神經突廣泛延伸組合,分別負責傳送、接收資訊。兩者交織組合成像星象圖般錯綜複雜的網絡。腦神經的複雜網絡,若以車輪痕跡的例子比喻,相當於「鬆軟的泥土」。

◎不斷輸入相同資訊,記憶就會愈來愈鮮明

當外來情報輸入大腦時,腦神經網絡中即有電流通過。進行思考、計算、行動等行為時,電流將流竄在腦神經細胞中,各自負責該動作的區域。這種電流通過,可視為「車子駛過」。

相同資訊不斷重複輸入、行為多次反覆,電流多次通過腦神經網絡,因而留下痕跡。這就像是車子在泥土留下的「胎痕」。胎痕會隨車子通過的次數增加而逐漸加深,並且不容易抹除。腦神經網絡的「痕跡」也是同樣道理,刺激的電流不停反覆通過,痕跡就會愈來愈鮮明,並能長時間留存。讓大腦「反覆訓練」,問題再難都能解決

繼續針對「從火車升級為高鐵」的比喻進行解釋。前述提到腦神經細胞彼此連結而形成網絡,但該網絡並非完全閉合,在軸突末端與樹突之間有極細微的空隙,此縫隙被稱為「突觸間隙」;包含此間隙在內,腦神經細胞網絡中所有的接縫處均屬於「突觸」。

當電流在網絡同一位置反覆游走,突觸的強度將隨之提升。簡單地說,就是原本停滯不前、不順暢的資訊傳達變得暢行無阻。好比本來每站都停的火車,轉變為過站不停、直達終點的高鐵。

電流持續從腦神經網絡某一處反覆通過,等於不斷給予相同刺激,與該處相關的突觸強度會上升,提高資訊傳遞效率,因而造就不易遺忘的深刻記憶,增進學習能力。前述理論由加拿大心理學家海柏率先提出,並主張這是「大腦的基本學習原理」,所以被稱為「海柏學習法則」。

◎反覆訓練,讓「提線木偶」變成「自動機器人」

腦神經網絡如果沒有刺激(電流)出現,就不是一個有效的工作系統。有意義的回路必須是一個「出現電流的網絡運作」。學習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反覆訓練」,不論何種領域或形式的學習,如果不經反覆訓練就無法真正熟練。

持續「反覆訓練」後,思考、計算和行動等行為,在沒有自主意識的情況下,也能反射性地完成。此時腦內產生的變化,就像是「從提線木偶轉變為機器人」。

請嘗試想像A→B→C→D的連續動作,至少需要「網絡運作A」、「網絡運作B」、「網絡運作C」和「網絡運作D」一起完成。當反覆訓練不足時,就要靠意識行動:「首先是A,接著B,再來是C……」。但熟練之後,根據海柏學習法則,網絡運作A至D將得到強化,往後只要開始A便會自動一路進展至D結束,完全不需意識操控。

◎讓大腦減少消耗能量,可提升思考能力

「不需意識操控的狀態」,也就是「反射性完成的狀態」,我認為這對學習(尤其是基礎學習)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以個人意識操控一舉一動時,大腦將耗費可觀的能量。相反地,大腦若能減少消耗能量,不僅可提升思考、計算和行動速度,遇到複雜的應用問題時,也可以順利完成。學習英、日、韓語,就算40歲也來得及!

◎學語言,發音不代表一切

學習語言時,小孩的「音感」優於成人,他們有正確分辨微妙發音的能力。因此從幼童期開始學英文,確實佔有優勢。此外,想學道地的英文發音及口說能力(和感覺及運動機能相關),從幼童期開始學,養成率較高。不過從大腦的特性來看,從小開始學英文的優點也不過如此而已。學習語言另有其他更重要的目標。

我想提醒大家,學語言不一定要具備「辨別發音」與「正確發音」的能力。英文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中國商人說英文談生意、印度工程師也說英文工作,他們沒有精確標準的發音,也無法確實聽懂每個字句,但仍然能溝通。

我的朋友曾遇過印度觀光客向他問路,即使對方的英文發音與文法一塌糊塗,朋友人仍能理解對方的意思。或許是對方「努力傳達」,友人也抱持「努力理解」的態度聆聽,於是能圓滿達成溝通。

擁有「試圖傳達與理解」的意志,是溝通的關鍵,以此為前提,雙方才能溝通無礙。只要具備基本的聽說能力,剩下的不過是意志與經驗問題罷了。

◎成人理解力強,「學語言」能快速獲得成就感

成人可透過「想像」,理解英文真正的涵義,學習時容易獲得成就感。這一點不僅適用於聽和讀,說和寫也有同樣的優勢。

此外,成人學英文還有一項有利條件,那就是「清楚自己的弱點」。小孩子剛開始學英文時,就像第一次到森林散步,前進的同時還得設法記下周圍景色,自然無暇停下腳步仔細欣賞美景。

反之,多數成人已學過至少六年的基礎英文,相較之下,可站在略高的位置俯瞰森林整體。我近年再次開始學英文,除了藉此複習基礎部分,也重新審視自己以前囫圇吞棗、懵懵懂懂的部分。只要找出自己的弱點,鎖定重點部分確實理解,再反覆訓練即可突破難關。

◆總是說「自己英文很爛」的人,當然會永遠學不好

不少人認為「出社會多年後,重新再學英文,是非常困難的事」,我認為「因學習產生的無力感」才是阻礙學習的主因。

人體神經相連的部分均各自有其機能,當本人認定「不需活動,也沒必要活動」時,即使對某部位進行訓練,該處也不會因而活化。學習英文也是類似的情形。當你自認「無法做到某事」,就不會有想要「努力克服」的意識,反而會盡力逃避。

自己覺得「我的英文很爛」時,便會想盡辦法避免接觸英文。越是逃避,「無法做到」的意識越是加深;一旦建立不接觸英文的生活模式後,心中就會產生「沒必要學會」的想法,抱著這種想法學英文,結果當然是學不會。◎消除「無力感」,才是學好英文的關鍵

孩子也可能出現「因學習產生的無力感」,但與之相比,成人持續且永無止境地學習,更容易產生無力感。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幾乎無法避免使用英文。如果因緊急需要開始學英文,卻無法捨棄「不會,也沒必要會」的抗拒意識,自然得不到突出的學習成效,許多人反而以此為藉口,主張「成年後才開始學英文太遲了」。

成年人學不好英文,大都不離上述理由,所以消除「因學習產生的無力感」,才是成人培養英文能力的根本關鍵。

◎打破「成年後學不好英文」的迷思

一點一滴累積「做得到」的經驗,使大腦體會「有所作為」,可以有效克服無力感。「因學習產生的無力感」逐漸減弱後,便能運用自己的知識與判斷力,審視整體學習內容,並從中發現自身盲點。

即使是長年認為「我英文很差」的人,真正不懂的地方可能少之又少;只要克服心理障礙,便能進一步消除無力感。因此,別再落入「成年後無法把英文學好」的迷思,絕對沒有那回事!

◆學習20分鐘,勝過2小時的讀書秘技

成人學習之所以不易持續,是因為無法確保學習的「時間及場所」。以我個人而言,想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撥出2~3小時學習,簡直困難重重。因此,我選擇利用「零碎時間」唸書。

◎聰明人會利用「零碎時間」學習唸書

我常在通勤時學習。如果下午6點有預約的工作,搭捷運前往需1小時。現在時間為下午4點,而手邊沒有緊急的工作,此時就是學習的絕佳時機。

雖然也可以選擇留在公司,但待在辦公室,難免有人與你閒聊或請教公事;如果提早到約定場所唸書,考慮到對方多半也會提前抵達,那將使學習受到影響。

因此,我選擇帶著學習用品出發,在通勤途中唸書。捷運或公車若有空位,就找個座位坐下看書;若沒有空位,就改在月台座位或候車室。為了避免造成其他乘客的不便,我會在出發的車站逗留20分鐘看書,再搭車前往距離目的地最近的車站,然後在該站停留30分鐘看書。

◎「移動的環境」反而讓大腦更清醒

上述學習方法的優點,在於可有效善用通勤的時間、與人相約也不容易遲到;此外,更有助於提升大腦清醒度。

我們知道適度活動身體可保持大腦清醒,但在辦公室或圖書館等地,不方便隨意走動。若是在通勤的途中,便能利用步行活動身體。而且通勤時,周遭景物會隨之變化,大腦為因應變化得以保持清醒;同時,大腦也會意識到通勤的時間限制,自然產生迫切感。以上這些特點皆可活化大腦,促成高效率學習。◎嘈雜的場所,正好適合進行「朗讀」

利用通勤時間學習還有一項優點,那就是「方便朗讀」。在辦公室、圖書館等場所,不能隨意出聲。而車站月台、咖啡廰等處原本就人聲鼎沸,以微小音量唸出學習內容,自然不易被察覺,適合一邊學習、一邊朗讀輸出,強化記憶。

綜上所述,建議大家規劃學習方式時,以下兩點可作為參考:

(1)學習不需要完整、固定的時段。

(2)不一定要在「固定場所」學習。

◎時間不夠用是藉口,學習「不需要完整時間」

零碎時間適合學習,但我們偶爾也需要一段完整時間進行學習,例如要仿照考試情況寫模擬試題,或製作「重點筆記」時,就需要排定完整時段與固定場所。

此時,必須在安排其他行程前預先規劃,決定「我需要2小時」後,就立刻排入行程,除了寫在行事曆上,還要向秘書或職務代理人告知「下星期的這個時段我已經有安排了」。短短數小時的時間,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夠事先安排妥當。

不過請別抱持「沒有完整時間,就無法進行學習」的想法,妥善利用瑣碎時間仍可一點一滴累積學習進度。以此為基礎,再適度安排完整時段,學習一樣可以充實豐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