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元裕之好問,于金泰和乙丑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捕得二雁,一死,一脫網去。其脫網者,空中盤旋哀鳴,亦投地死。裕之遂以金贖得二雁,瘞汾水旁,壘石為識,號曰雁邱。-虞初新志
在賞析此幅漫畫之前,讀者諸君先來讀一闕好詞,金元裕之的〈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支影?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讀完這闕詞,再比對一下金庸膾炙人口的小說《神鵰俠侶》中,「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詩句,這即是出自此「雁丘詞」。
為世間留下這闕感人好詞的作者元裕之,即是本篇題辭故事中的主角元好問,字裕之,世稱遺山先生,南宋末年太原秀容人,是金、元時期著名文學家。著作有《中州集》、《南冠錄》、《壬辰雜編》等。金興定三年進士,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元裕之雖在金朝為官,但卻是讀儒家書的南宋文人,為金代學術權威和文壇代表人物,文章詩詞皆卓然有成。其文藝評論涉及詩、詞、古文等文體;其文藝創作跨足於詩、詞、文、散曲和筆記小說等各領域,而以詩的成就最高,今存一千三百六十餘首;元欲之的詞為金朝之冠,足與兩宋詞家並比。其詞今存三百七十七首。
此「雁丘」圖,述說的是元裕之十六歲時,即金章宗泰和乙丑年間,赴并州應試。并州,是古州名。相傳大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在當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帶地區。
元裕之在赴試趕考的旅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獵人,那天獵人捕捉到兩隻大雁,一隻落網時因掙扎而受傷死了,另外一隻掙脫羅網脫逃了。但是飛離羅網的那隻雁,雖獲得了自由,卻不肯離去,在一旁盤旋飛翔,並發出哀鳴之聲,似乎在呼喚自己的伴侶跟牠一起飛。此雁見到自己的伴侶被捕,無法脫困,且一動也不動,牠知道愛侶已死,因此也不願獨活,最後從空中猛然墜地,自殺身亡。
元裕之為大雁殉情的事蹟深受感動,就向獵人買下這兩隻死去的雁,走到汾水河邊將兩雁合葬一處,在雁塚前疊起一堆石塊作為標記,並為雁塚立碑,碑上寫著「雁邱」二字。
此「雁邱詞」就是當時元裕之為此二雁所感動而做的詞。重情重意的大雁,為愛侶殉情的故事時有所聞,人們怎還忍心捕雁!
「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有如此愛情和心腸的鳥,是最懂得愛的,人們雖不必學牠們殉情,但應以慈心尊重、尊敬和愛惜雁鳥。 草菅生命
夏氏子見梁間雙燕,戲彈之。其雄死。雌者悲鳴踰時,自投于河亦死,時人作烈燕歌。-虞初新志
「草菅生命」這則漫畫讀來令人痛心。
菅,是一種草,又名白華,莖高二三尺,葉細長而尖,根可作刷帚。通藺字,即藺草。亦有饑荒和輕視之意。總之,這個菅字,除了姓氏和植物是好的,用在動詞,似乎不是甚麼好詞兒,如人們常聽說的草菅人命。
這則「草菅生命」的漫畫,因為被害者不是人類,而是鳥,所以子愷先生用「生」字來替代「人」字。
乍看,「生」字和「人」字是不同的,其實細究是相同的,動物和人都是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如果年幼時因不懂事而作出一些傷害生命的事,如無緣無故,只因為好玩,而殺害小動物,大人見了沒有加以教育和糾正,讓孩子以為這沒什麼了不得,不過就是一隻鳥、一隻蝴蝶和蜻蜓嘛!如此養成了習慣,漸漸失去慈悲和善良的心,長大後殺人放火也會變成理所當然了。
這則故事中講述的是一位夏姓人家的小孩,有一天看見屋簷的橫梁上有一個燕窩,窩內有一對燕子,一時心血來潮,覺得好玩,於是拿來彈弓,隨意往燕窩方向射去。或許孩子並無殺害燕子的心,但是魯莽行事,欠缺考慮,沒想到這一彈射去的結果,可能會害燕子喪命。
結果,真的,不幸發生了,這是燕子的悲哀,忽然天降橫禍,這一彈射來,竟然射中燕窩裡的那隻雄燕。
雄燕應聲從鳥窩裡墜下地來,翻了兩下白眼,死了。太意外了!雌燕還沒反應過來,還沒思量到底發生了甚麼事?自己心愛的丈夫就一命嗚呼了!而且死在一個孩子彈射玩耍的遊戲之下。
不知道那位闖了禍的孩子是否後悔?是否覺得抱歉?或是毫不在乎!因為他年紀小,不知道生命的可貴,所以才會輕易的殺死一隻鳥!
不管那孩子是什麼心情,總之,一隻雄燕死了,留下悲傷欲絕的雌燕,日夜悲啼著,不知哭了多久,愈哭愈傷心,愈哭愈絕望,後來不忍獨活,也無法獨活,終於投河自盡了。
燕子投河自盡,這不是跟人類女子在傷心絕望時投河自盡是一個道理嗎!所以燕子和人的感情多麼接近啊!簡直不可分了,這是同為有情識,知愛別離痛苦眾生相同的秉性啊!
死了一隻雄燕,又有一隻雌燕殉情而死,這在人世間能起多少波瀾呢?或許根本沒人注意。但是,還真是有人注意到了,因此為雌燕作了一首〈烈燕歌〉。有了這首〈烈燕歌〉,也補償不了雄燕的枉死和雌燕的悲傷啊!
弘一大師說過:「教育孩子宜在幼時」,確實是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及時給予糾正,就能教養一個有慈悲心的善良孩子。這樣一幅護生畫,可以給無數家長當生命教育最好的教材呢!
穿花蛺蝶深深見 點水蜻蜓款款飛
無故則不殺,非時則不殺,禽獸胎卵則不殺,鱗介細小則不殺,蟲蟻無害則不殺。可生者使之生,當殺者不妄殺。張佑詩云:「剔開紅焰救飛蛾。」仁人之言藹如,信然。-松濤館筆記
這則取材自《松濤館筆記》一書中的一段文字,呈現的是儒家的生態倫理觀和儒家對待自然的態度。
「無故則不殺」,是一種慈悲。無緣無故殺生,是殘忍的行為,殺生久了,成為習慣,天地不容。
「禽獸胎卵則不殺,鱗介細小則不殺。」也是一種慈悲。
這種「時禁」的觀念,有長遠的歷史,早已成為「聖人之訓」。「時禁」是聖王之制。《荀子》中提到,「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這種時禁,是一種民胞物與,是一種生態觀念,不趕盡殺絕,大自然才能生生不息。這雖是以人為本而去愛惜動植物,最終是讓動植物來供養人類。但愛惜自然,尊重生命,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夭、不覆巢,都是儒家的生命教育課程。
這種「順應天常」的概念,是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根本,人類開發自然,希望自然為我所用,也希望自然長長久久生生不息,否則能用幾時?很快用罄,自然完了,人也完了。所以必須「與天地合其道,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因此順應自然,是儒家的道德要求。
「蟲蟻無害則不殺」,這觀念要從孩童時養成,父母師長要教導孩子,不能見到蟲蟻就殺,而是教孩子如何防止蟲蟻進入屋內。蟲蟻在戶外,那是牠們的生活空間,並不影響生活,對人無害就不能隨意殺生。
「可生者使之生,當殺者不妄殺。」這也是身為人類,比其他動物智慧高,能有所抉擇,能實踐的慈悲心行。經常一隻小動物或小昆蟲在眼前,有人會不假思索地就將其殺死,若能稍微用心,並改正這種習以為常的習慣,不妄殺,就是慈悲。
唐朝詩人張祜在其《贈內人》詩中所言:「剔開紅焰救飛蛾。」這不但是不妄殺,也是無害則不殺,以及可生者使其生的境界。此仁人之言,多美好,多讓人信服啊!
如果人人都有生態保育的觀念,那麼此護生畫的畫題「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境界,就隨處可見了。
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元裕之好問,于金泰和乙丑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捕得二雁,一死,一脫網去。其脫網者,空中盤旋哀鳴,亦投地死。裕之遂以金贖得二雁,瘞汾水旁,壘石為識,號曰雁邱。-虞初新志
在賞析此幅漫畫之前,讀者諸君先來讀一闕好詞,金元裕之的〈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支影?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讀完這闕詞,再比對一下金庸膾炙人口的小說《神鵰俠侶》中,「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詩句,這即是出自此「雁丘詞」。
為世間留下這闕感人好詞的作者元裕之,即是本篇題辭故事中的主角元好問,字裕之,世稱遺山先生,南宋末年太原秀容人,是金、元時期著名文學家。著作有《中州集》、《南冠錄》、《壬辰雜編》等。金興定三年進士,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元裕之雖在金朝為官,但卻是讀儒家書的南宋文人,為金代學術權威和文壇代表人物,文章詩詞皆卓然有成。其文藝評論涉及詩、詞、古文等文體;其文藝創作跨足於詩、詞、文、散曲和筆記小說等各領域,而以詩的成就最高,今存一千三百六十餘首;元欲之的詞為金朝之冠,足與兩宋詞家並比。其詞今存三百七十七首。
此「雁丘」圖,述說的是元裕之十六歲時,即金章宗泰和乙丑年間,赴并州應試。并州,是古州名。相傳大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在當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帶地區。
元裕之在赴試趕考的旅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獵人,那天獵人捕捉到兩隻大雁,一隻落網時因掙扎而受傷死了,另外一隻掙脫羅網脫逃了。但是飛離羅網的那隻雁,雖獲得了自由,卻不肯離去,在一旁盤旋飛翔,並發出哀鳴之聲,似乎在呼喚自己的伴侶跟牠一起飛。此雁見到自己的伴侶被捕,無法脫困,且一動也不動,牠知道愛侶已死,因此也不願獨活,最後從空中猛然墜地,自殺身亡。
元裕之為大雁殉情的事蹟深受感動,就向獵人買下這兩隻死去的雁,走到汾水河邊將兩雁合葬一處,在雁塚前疊起一堆石塊作為標記,並為雁塚立碑,碑上寫著「雁邱」二字。
此「雁邱詞」就是當時元裕之為此二雁所感動而做的詞。重情重意的大雁,為愛侶殉情的故事時有所聞,人們怎還忍心捕雁!
「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有如此愛情和心腸的鳥,是最懂得愛的,人們雖不必學牠們殉情,但應以慈心尊重、尊敬和愛惜雁鳥。 草菅生命
夏氏子見梁間雙燕,戲彈之。其雄死。雌者悲鳴踰時,自投于河亦死,時人作烈燕歌。-虞初新志
「草菅生命」這則漫畫讀來令人痛心。
菅,是一種草,又名白華,莖高二三尺,葉細長而尖,根可作刷帚。通藺字,即藺草。亦有饑荒和輕視之意。總之,這個菅字,除了姓氏和植物是好的,用在動詞,似乎不是甚麼好詞兒,如人們常聽說的草菅人命。
這則「草菅生命」的漫畫,因為被害者不是人類,而是鳥,所以子愷先生用「生」字來替代「人」字。
乍看,「生」字和「人」字是不同的,其實細究是相同的,動物和人都是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如果年幼時因不懂事而作出一些傷害生命的事,如無緣無故,只因為好玩,而殺害小動物,大人見了沒有加以教育和糾正,讓孩子以為這沒什麼了不得,不過就是一隻鳥、一隻蝴蝶和蜻蜓嘛!如此養成了習慣,漸漸失去慈悲和善良的心,長大後殺人放火也會變成理所當然了。
這則故事中講述的是一位夏姓人家的小孩,有一天看見屋簷的橫梁上有一個燕窩,窩內有一對燕子,一時心血來潮,覺得好玩,於是拿來彈弓,隨意往燕窩方向射去。或許孩子並無殺害燕子的心,但是魯莽行事,欠缺考慮,沒想到這一彈射去的結果,可能會害燕子喪命。
結果,真的,不幸發生了,這是燕子的悲哀,忽然天降橫禍,這一彈射來,竟然射中燕窩裡的那隻雄燕。
雄燕應聲從鳥窩裡墜下地來,翻了兩下白眼,死了。太意外了!雌燕還沒反應過來,還沒思量到底發生了甚麼事?自己心愛的丈夫就一命嗚呼了!而且死在一個孩子彈射玩耍的遊戲之下。
不知道那位闖了禍的孩子是否後悔?是否覺得抱歉?或是毫不在乎!因為他年紀小,不知道生命的可貴,所以才會輕易的殺死一隻鳥!
不管那孩子是什麼心情,總之,一隻雄燕死了,留下悲傷欲絕的雌燕,日夜悲啼著,不知哭了多久,愈哭愈傷心,愈哭愈絕望,後來不忍獨活,也無法獨活,終於投河自盡了。
燕子投河自盡,這不是跟人類女子在傷心絕望時投河自盡是一個道理嗎!所以燕子和人的感情多麼接近啊!簡直不可分了,這是同為有情識,知愛別離痛苦眾生相同的秉性啊!
死了一隻雄燕,又有一隻雌燕殉情而死,這在人世間能起多少波瀾呢?或許根本沒人注意。但是,還真是有人注意到了,因此為雌燕作了一首〈烈燕歌〉。有了這首〈烈燕歌〉,也補償不了雄燕的枉死和雌燕的悲傷啊!
弘一大師說過:「教育孩子宜在幼時」,確實是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及時給予糾正,就能教養一個有慈悲心的善良孩子。這樣一幅護生畫,可以給無數家長當生命教育最好的教材呢!
穿花蛺蝶深深見 點水蜻蜓款款飛
無故則不殺,非時則不殺,禽獸胎卵則不殺,鱗介細小則不殺,蟲蟻無害則不殺。可生者使之生,當殺者不妄殺。張佑詩云:「剔開紅焰救飛蛾。」仁人之言藹如,信然。-松濤館筆記
這則取材自《松濤館筆記》一書中的一段文字,呈現的是儒家的生態倫理觀和儒家對待自然的態度。
「無故則不殺」,是一種慈悲。無緣無故殺生,是殘忍的行為,殺生久了,成為習慣,天地不容。
「禽獸胎卵則不殺,鱗介細小則不殺。」也是一種慈悲。
這種「時禁」的觀念,有長遠的歷史,早已成為「聖人之訓」。「時禁」是聖王之制。《荀子》中提到,「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這種時禁,是一種民胞物與,是一種生態觀念,不趕盡殺絕,大自然才能生生不息。這雖是以人為本而去愛惜動植物,最終是讓動植物來供養人類。但愛惜自然,尊重生命,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夭、不覆巢,都是儒家的生命教育課程。
這種「順應天常」的概念,是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根本,人類開發自然,希望自然為我所用,也希望自然長長久久生生不息,否則能用幾時?很快用罄,自然完了,人也完了。所以必須「與天地合其道,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因此順應自然,是儒家的道德要求。
「蟲蟻無害則不殺」,這觀念要從孩童時養成,父母師長要教導孩子,不能見到蟲蟻就殺,而是教孩子如何防止蟲蟻進入屋內。蟲蟻在戶外,那是牠們的生活空間,並不影響生活,對人無害就不能隨意殺生。
「可生者使之生,當殺者不妄殺。」這也是身為人類,比其他動物智慧高,能有所抉擇,能實踐的慈悲心行。經常一隻小動物或小昆蟲在眼前,有人會不假思索地就將其殺死,若能稍微用心,並改正這種習以為常的習慣,不妄殺,就是慈悲。
唐朝詩人張祜在其《贈內人》詩中所言:「剔開紅焰救飛蛾。」這不但是不妄殺,也是無害則不殺,以及可生者使其生的境界。此仁人之言,多美好,多讓人信服啊!
如果人人都有生態保育的觀念,那麼此護生畫的畫題「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境界,就隨處可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