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神通度化土司大人
倉央嘉措在佑寧寺暫住期間,還示現過神通救過一個賣燒餅的,故事是這樣的:西元1736年秋,倉央嘉措來到了郭隆寺時,被號稱「西藏老龍」的土司大人將他迎請到欣巴華的阿蘭若(原意是森林、樹林之意,廣義指古印度的修道人禪修的寂靜處,後世也作寺院或靜修之地)。當時,土司大人設了漢地宴食來款待,正在吃飯的時候,倉央嘉措卻雙眼望著空中久久沒有動,也沒有用膳。
  於是,土司大人問道:「上師,您只是望著空中,卻對供養的飯菜不理不睬,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您不喜歡吃這些東西?」
  倉央嘉措說:「剛才我沒有空。」
  土司大人很奇怪地說:「可您並沒做什麼事呀?」
  倉央嘉措只好解釋道:「是這樣,剛才有個賣燒餅的漢族人掉進了久拉河,被水沖走了,正奄奄一息;我為了救他的性命,所以耽擱了不少時間。那個漢人為了答報我的救命之恩,要把一筐點心全送給我,我沒有接受,後來只接受了半個燒餅。」說完,尊者從懷中掏出半個燒餅給眾人看了看,土司及他的部下僕人都驚訝萬分,但又不大相信。
  後來,土司大人為了證實這件事,便派了幾名得力手下前往河邊查訪,果然看到有一位漢族青年,他正在河邊晾曬被水打濕的衣服和一筐燒餅。一問之下,那青年所說的與倉央嘉措所說竟完全一樣,眾人感到更是驚奇了,便讓那位青年穿好衣服,挑上燒餅,將他帶到了土司府中。
  土司大人問他:「你看看,這裡有沒有救你的活佛?」那青年前前後後看了看,當看到倉央嘉措時忙指道:「就是這位活佛將我從河中救起的!」眾人一時驚呆了。後來,尊者從懷中掏出半塊燒餅,那青年也從筐中揀出半塊燒餅,兩個一對恰好是一個整的。因此,以土司大人為首的僧俗等人,對倉央嘉措生起了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敬意,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倉央嘉措的護法施主。
  佑甯寺,最早修建于明朝。1604年,西藏第七世嘉色活佛端悅卻吉嘉措按照三世達賴喇嘛的生前授記,又受四世達賴喇嘛的委派來青海,在當地土族、蒙古族、藏族頭人以及一世松布活佛的協助下,於1604年修建而成的。
  早期的佑寧寺,有嘉色活佛寢宮、經堂、顯宗學院、護法神殿、大廚房等建築。在清代康熙年間的鼎盛時期,有大小經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個院落,僧侶7700多人,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宗四大學院,成為青海湟水以北地區最大寺院,曾出過許多著名的活佛,如章嘉、土觀、松布、卻藏、王佛等,其屬寺達49個,故有「湟北諸寺之母」的美稱。
1723年,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反清,寺院被清兵焚毀。1732年,雍正帝下詔修復,並賜額「佑寧寺」。清朝同治年間,因西北回族的「反清起義」,再次毀於戰火,後經第六世土觀活佛主持重建,至清朝光緒年間修復,當時住有僧眾1000餘人。
  民國年間逐漸衰落,至1949年青海解放之前,僧眾只有270餘名;1957年有396名。1980年7月,佑甯寺重新開放,並重新修建了大經堂、小經堂、彌勒佛殿和日月神殿、度母殿、噶當殿、護法神殿、空行神殿、嘉色寢室、土觀囊以及僧舍470餘間,寺內現藏有許多珍貴文物。

前世為五世達賴
按照西藏「活佛轉世制度」的說法,第六世達賴是由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投胎轉世,這樣的活佛被稱為「化身」,意謂著「化現另一個身軀來度化眾生」。
五世達賴羅桑嘉措(1617—1682,另譯阿旺羅桑嘉措),意譯為「善慧海」,1617年(明萬曆45年)生於前藏瓊結地方(今山南);母名貢噶拉則,父名都杜饒丹,為世襲的「宗本」(縣官)。
羅桑嘉措本名貢噶明居多嘉旺季嘉波,後認定為第四世達賴雲丹嘉措(Yon-ton-rgya-mtsho,意譯「功德海」,內蒙古土默特,即今呼和浩特人,俺答汗之曾孫)的轉世。當時,主持認定他為「轉世靈童」的人有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貢喬群培活佛(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幼年時的上師和監護人),還有蒙古土默特部的拉尊羅桑丹津嘉措和準噶爾部洪台吉的代表。
1622年(明天啟二年),羅桑嘉措六歲時,在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主持下,被迎請至哲蚌寺舉行「坐床」。1625年(明天啟五年),拜四世班禪為師,受了沙彌戒;1637年(明崇禎十年),四世班禪又給為他授了比丘戒。1638年(明崇幀十一年),統領青海全境,是青海、蒙、藏各個部落的首領固始汗,來到拉薩會見四世班禪與五世達賴,當時五世達賴還為固始汗舉行隆重的法會,並授予他「敦真卻吉嘉波」的稱號,意為「國師」或「佛教護法王」。
1642年(明祟禎十五年),固始汗到了拉薩實行周密計畫後,很快就一舉摧毀「噶瑪政權」,並建立了以五世達賴為中心的「噶丹頗章政權」,由藏王(即第巴)總理一切政務。五世達賴執政前,身兼哲蚌寺的第十五任赤巴和沙拉寺的第十七任赤巴。自此以後,歷代的達賴即為哲蚌寺和沙拉寺的寺主(即主持),其他人皆不得就任,多由達賴委派一名堪布代表他管理。
1651年(清順治八年),順治帝專派專使來到拉薩,請五世達賴進京。五世達賴應邀於1652年(清順治九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到達北京,住進清廷為他特意修建的西黃寺(位於安定門外)。1653年(清順治十年),五世達賴以「水土不宜」為由,呈請順治帝批准返藏;離開北京前,順治帝賞賜了大量的厚重禮品。
五世達賴於返藏途中,當行至代噶(今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境內)地方時,順治帝派禮部尚書黨羅朗丘、理藩院侍郎席達禮等追趕前來,送上順治帝親自冊封達賴的金冊、金印,上頭刻有漢、蒙、藏、滿四種文字;金印的全文是「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但喇達賴喇嘛之印」,金冊則厚達15頁。從此,五世達賴的聲望大振,影響遍及信仰格魯派的各個民族和其他廣大區域。五世達賴從北京返藏後,用清廷賞賜的大量金、銀,在前、後藏新建了十三所格魯派大寺,後人稱為「格魯派十三林」。
1679年,五世達賴任命經他培養多年的桑結嘉措為第巴,而晚年的五世達賴則專心於著書立說。他的著述共有外、內、密三大類,如下:
一、外集。一般性教法,共有21函,內容可分為六類:第一傳記類,有《五世達賴喇嘛自傳》、《三世達賴喇嘛福海傳》、《四世達賴喇嘛功德海傳》和《西藏王臣史》等18種;第二注疏類,有《入中論疏》、《現觀莊嚴論釋難》、《俱舍論疏》和《羯摩儀軌疏》等6種;第三密法類,有《供養上師儀軌》、《能怖金剛常修法》、《紅閻曼德迦五尊修法》和《勝樂五尊修法》等37種;第四贊詠類,有《十方諸佛菩薩學無學僧伽贊》等5種;第五教授教誡類,有《菩提次第講授》、《甚深中觀修法》、《三種主要道密意疏》和《普告漢藏胡蒙貴賤文》等10種;第六雜文,有《路引》、《兩尊釋迦佛像久住文》和《回向功德文》等5種。
二、內法。內法有達賴喇嘛的聞法錄和寧瑪派所傳的各種修法並諸本尊護法的修法等,共有四函,計150餘種法門。
三、密法。密法類共有兩函,著名的有《相件新釋》、《西藏王臣記》、《菩提道次第論講義》、《引導大悲次第論》、《自傳》、《三世達賴傳》、《四世達賴傳》、《大宿爾傳》、《極密大圓滿教論史》等。五世達賴還對格魯派寺院進行了全面整頓,制定了嚴格的僧制,規定了每座格魯派寺院的常年居住的僧數,如甘丹寺規定為3300名,沙拉寺5500名,哲蚌寺7700名,劄什倫布寺3800名等,後來相沿不變。藏曆第十一繞迥之水狗年(1682年,清康熙21年),五世達賴在布達拉宮圓寂,時年66歲。

生於蓮花般的聖地
六世達賴的出生地,一直以來也有不同說法或結論,總之頗有爭議。依筆者考證得知,倉央嘉措的出生地是西藏南部門隅(即今「山南錯那縣之南」),一個叫「納拉沃域松」的地方,屬於門巴族;祖上久居與三地相連接的派嘎村,派嘎村原屬門隅32錯中的「夏日錯」所管轄。
「域松」是「三地」的意思。三地是指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所在地;「沃域」為「窪地」之意。「沃域松」合起來就是「三窪地」;「納拉」為「鼻山」之意,「納拉沃域松」即「鼻山下之三窪地」。
九世紀至十三世紀,門隅被稱為「白隅欠布白瑪崗」,意為「隱藏著的像蓮花一樣的聖地」。門隅在喜馬拉雅山的東南坡,也就是與今天墨脫縣相鄰的錯那縣門達旺,主要生活著門巴族。因錯那有聖山公堆頗章,所以是藏民們喜愛朝聖的地方。而錯那縣是門巴族主要的居住地,另一個地方就是我們熟悉的墨脫縣。
墨脫,古稱「白瑪崗」;「白瑪」是藏語「蓮花」的意思,「崗」是刻畫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刻畫的蓮花」,是西藏傳說中的佛教聖地。藏傳佛教大藏經《甘珠爾》中有記載:「佛之淨土白瑪崗,聖地之中最殊勝。」所以這裡後來成為藏傳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聖地,是藏傳佛教信徒嚮往的蓮花寶地。
墨脫原本不是門巴人的故鄉,而是門巴人在近一、兩百年前才開始東遷到此。門巴人千里迢迢來到白瑪崗後,便在這塊富饒的地方建立村寨,並定居下來。而在東遷途中,有一支門巴人走錯了方向,最後落腳在今日林芝地區的排龍一帶;因此,西藏的門巴族聚居區主要便在錯那、墨脫和排龍三地。門巴族的「門」是指門隅,「巴」藏語指人,藏語「門巴」的意思就是「生活在門隅地方的人」。
墨脫位於雅魯藏布江下游,歷來被人們譽為西藏的「西雙版納」或「小西雙版納」。墨脫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聖的「蓮花寶地」,有聖山布達切波雪峰以及聖河仰桑河而聞名。從墨脫再往東就是錯那縣,過了錯那縣就是不丹國,可以說錯那縣是西藏東部最遠的地方。
據藏文史籍記載,早在七世紀時期,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已拓展到墨脫。十三世紀時,元朝勢力佔領這一區域。到了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當時占領導地位的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將此地作為本派的世襲領地。十七世紀,五世達賴派弟子到門隅地區弘揚格魯派,並擴建了達旺寺。
因羅桑仁欽‧倉央嘉措出生在此地,為門巴族人增光不少,加上他留下的不朽詩集——《倉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內外享有盛名,使門隅這一地區名聲廣傳。至今,門巴族地區仍流傳著許多關於倉央嘉措的神奇傳說,門巴族人也引以為豪。

來自特別的家族
倉央嘉措的出生地「域松」(在今門達旺的西部附近),即「三地」,指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所在之地域。根據《白馬仁青》專集一書記載,很早以前,有個發現「伏藏」的紅教大師烏金桑布(1323年—?)曾在這三個地方分別建有屬寧瑪派的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因此而得名。
「域松」(「沃域松」、「納拉沃域松」)並不是什麼村莊、城鎮的名稱,而是泛指一個地區,含有「地方」、「地帶」和「地區」的意思。門隅在喜馬拉雅山的東南坡,也就是與今天墨脫縣相鄰的錯那縣門達旺。
傳說,倉央嘉措的父親是13世紀著名的掘藏大師仁增‧白瑪嶺巴的曾孫。仁增‧白瑪嶺巴的兒子仁增‧烏金嶺巴,名諱仁增‧紮西丹增(漢意譯為「吉祥持教」),是十四世紀著名的掘藏大師,同時也是得了無上密法傳承的金剛上師,掘藏出藏傳佛教寧瑪派中著名的《蓮花遺教》及「五部遺教」——《鬼神遺教》、《國王遺教》、《後妃遺教》、《大臣遺教》、《高僧遺教》)。
烏金嶺巴(倉央嘉措的曾祖父)是寧瑪派(即紅教)的著名大師,《白瑪仁青》中說他為傳播法教,路經不丹(不丹是位於喜馬拉雅山東麓之小國,素有「秘境龍國」之稱)而來到門隅。最早發現「拜籠」(意為「被隱藏著的好地方」,即今門達旺)這個地方;後來,他又到拜籠附近的索旺地方(即今錯那縣)居住多日,灌頂傳法,宏揚佛教。之後,他的兒子烏金桑布(即烏金淩巴)在達旺建立起了達旺寺(達旺的「旺」,即「灌頂」的意思),在索旺地方建立三個寺——烏金淩寺、桑結淩寺和措吉淩寺。
倉央嘉措的母親為贊普後裔,是被放逐至洛紮地方的法王赤熱巴巾的兄弟藏瑪王了的後代。史書中記載,她是一位品德高尚、信仰虔誠、施捨大方、文雅蘊藉,杜絕五惡兼備八德,與丈夫志同道合、能多生育子女、等級相當、門第高貴、夫妻和睦、不嫉妒別人、不貧嘴薄舌、不邪視、不為別人引誘,善良賢慧的女人。
倉央嘉措的母親名傑日‧次旺拉姆(漢意譯為「自在天女」),出身王室,人品高潔、容貌姣美,為當時人所共知。她的美名遠播、懿德昭著,懷孕後益加知書達禮、樂善好施,具備聰慧、謙讓、無畏、博聞、賢能等美德,並較未懷孕時更溫和、勤勞、喜靜,能忍讓、守信、節儉、知恥,能遠離說謊、欺詐、嗔怒等惡習,貪、嗔、癡三毒之心極少,杜絕和遠離女人所有缺點與弊端。凡是婦人所具美德無一缺少,持家有道、教育有方,種種功德福相一應俱全,堪稱圓滿母德,舉凡佛經中所記載有關孕育聖者的佛母所應具備的「三十二種福德」,一應無缺。
倉央嘉措的祖上曾久居在三地相連接的派嘎村,派嘎村原屬門隅32錯中的「夏日錯」所管轄。而倉央嘉措並非誕生在派嘎村,那裡只是他的祖籍。到他的父輩時家庭已非望族,據說他的舅父和姑母視財如狼,惡意奪走了他父母為數不多的財產及房屋。之後,他的父母只得遷居到緊靠烏金淩寺旁邊的一所小房裡,倉央嘉措就誕生在那裡。傳說,居住在門達旺的人都知道倉央嘉措的出生地是在烏金淩,而他誕生的那所小房至今仍保存著,現已被人們視為聖地,尤其是門巴族的百姓更是經常前來朝拜。

出生時天降異相
倉央嘉措誕生時,曾出現許多奇異徵兆,如:虹彩空橫,天雨神花,異香撲鼻……。此外,還有許多穿戴華麗寶石的空行與空行母,及身著披風和頭戴通人冠的眾多喇嘛,他們一同前來給新生的嬰孩進行沐浴。
剛落地時,大地震動三次,同時天上降下花雨;另外,還有枝綻花蕾、樹生葉芽、七日同升、彩虹罩屋等異相。另外,經中還記載,倉央嘉措具備佛陀的三十二種吉相。這三十二種吉相為:1、肉髻突兀;2、頭閃佛光;3、孔雀頸羽色的長髮右旋著下垂;4、眉宇對稱;5、眉間白毫有如銀雪;6、眼睫毛酷似牛王之睫;7、眼睛黑白分明;8、四十顆牙齒平滑、整齊、潔白;9、聲具梵音;10、味覺最靈;11、舌頭既長且薄;12、頜輪如獅;13、肩膊圓滿;14、肩頭隆起;15、皮膚細膩;16、顏色金黃;17、手長過膝;18、身如獅子;19、體如檉柳勻稱;20、汗毛單生;21、四肢汗毛旋向上、勢峰茂密;22、大腿渾圓;23、脛如獸王系泥耶;24、手指纖長;25、腳跟圓廣;26、腳背高厚;27、手掌腳掌平整細軟;28、掌有蹼網;29、腳下有千輻輪;30、足安平相;31、馬陰藏相;32、身縱廣相,具有這種吉相的人「應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化現。
另一本經則說,他能回憶起前世住在什麼地方,今生住在什麼地方,叫什麼名字、種性、家族背景、年齡、相貌等。可見,他與一般小孩確實不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