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什麼是世界觀?

7特價17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對世界的理解與詮釋

如同直觀,世界觀似乎也是被動的,是一種讓我們銘記一切的方式。早期重視直觀的浪漫主義者尤其如此理解世界觀,弗里德里希.史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即為一例。他讓宇宙整體性的意象回歸宗教,上帝被視作是存在與認知的整體性。此外,宗教情感的特質甚至就是成為Weltanschauung,是對宇宙整體性的觀想:

它(宗教)不像形而上學會去尋求解釋宇宙並確定其本質;也不像道德會試圖完善並讓宇宙臻至完美,將希望寄託在人的自由和神的自由意志。本質上,它既不是思想,亦非行動,而是直觀和情感。它想要直觀宇宙;它想要虔敬地傾心關注宇宙特有的表象和行動;它想在孩童般的被動性之中,讓自己被宇宙掌握並浸染。

在它不可分割的直觀中,Weltanschauung就是接受的結果,這種接受性似乎與史萊馬赫所謂的「形而上學」思想積極性相反,因為宗教在本質上與科學和哲學衝力是不同的。當然,即使是科學和哲學,它們追求的也是直觀一切,因為真正的「認識」,不就是認識能讓所有細節清晰明瞭的原則嗎?這也是代表知識追尋者的浮士德(Faust)博士所理解的:他想要積極認識確保世界統一性及其一致性的「第一原理」(principe premier),為此,他必須觀想世界,才能掌握其核心。

因此,為了達到直觀,是否必須受到世界的影響?或是相反地,必須透過我們的精神活動來建構知識?換句話說,世界觀是主體投射世界、形成世界的方式嗎?爾或是世界本身透過生活強加於人的一種方法?這種分析二元性是理解世界觀的關鍵。在這兩種情況下,若說世界就是我們的詮釋,這些世界觀都是此一全面信條,那麼我們可以強調建構各種世界版本的積極面,或是更加注重生活哲學。生活哲學著重的是我們接受世界的方式,及其影響我們心境、情感、情緒、畏懼、害怕、焦慮的方法。

在我們「發現」自己存在於世界的方式中,情感和心境似乎是關鍵,能闡明整個世界。痛苦或憂傷會讓世界死氣沈沈、毫無顏色,讓生活變成重擔,但是歡愉和喜悅會讓我們看見「玫瑰人生」,感受到存在的輕盈。相較於引領我們行動的價值觀,這種「情感調性」(Stimmungen)的影響涉及整體世界,不只它的如其所是,尤其是我們與它的關係。無論喜悅或悲傷、樂觀或悲觀,這些都不僅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對世界產生反應的方法。

與這種接受性相反的是,世界的形成和理解也是透過我們的投射,以及我們悄悄進入其中並賦予意義的方式。在此,世上的事物進入我們的投射框架之中,獲得它們在這個世界旨趣裡的意義和價值。這些形式都是結構方面的,沒有這些結構,世界就不會以世界的模樣出現。例如宗教的世界觀將情感寄託於某種超越人的事物,並利用人祈求的高級存在力量來塑造這個世界,因而造就了宗教崇拜、占卜、魔法師、巫師和其他能與先驗秩序建立關係的特殊祭司。此一無形但有能力的「先驗秩序」,不僅支配人對世界起源的看法,還決定了其行動。對世界的詮釋有許多特定類型,能讓意識統合多樣性,例如「無形能力」的詮釋。構思世界的方式就是我們所謂的「建構主義」,世界依我們的精神來建構,而非被我們的感知所接受。因此,將Weltanschauung翻譯成「世界觀」是比較適合的:事實上,不具備概念的直覺是盲目的,無法為它自己創造一個世界。這就是為何消極和積極這兩種角度會相互結合,我們的觀念同時取決於我們被世界影響的方式,以及我們投射世界的方法。

賦予世界意義

我們通常會將精神視為世界的「設定者」,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創世記》第一章創造世界與人類的過程。根據聖經,創世之前,上帝的氣息「運行在水面」。這個精神「暴風」無所不在,但也不在任何地方,不採任何視點。因此,我們所謂的「創世」,只不過是在第一時間將各種元素、天空和大地並置在一起,再加上海水,就完全符合巴比倫人的世界形象。「世界」一詞並未出現在這段記述裡,但我們可以假設,這就像意義突然成為如同世界,更確切地說,就是元素被賦予的形式。在此,「創世」並非ex nihilo,它不是物質的直接創造;我們認為這個物質早已存在,但是模糊、沒有形態、「非世界的」(im-monde):《創世記》裡的「世界」指的是「世界的建造」,例如讓物質有了「意義」。大地被沒有形體的水所覆蓋,必須等待上帝開口,帶來了光,將黑暗分開後,其形態才會出現。這就是「光」的初始功能,建構了上帝的第一句話:「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並驅除了黑暗,夜晚凌駕深淵之上,同時出現了天與地。世界出現之前,我們處於渾沌之中,沒有方位,亦無空間與時間:上帝擁有的元素能讓意義顯現,尤其是透過時空的引導,例如天上的明亮星體能「作為大地的標記」,在時空中找到定位;太陽和月亮能區分晝夜時間,這兩個「大光體」又區分成「起」與「落」、「東」和「西」。這個被造出來的世界最後呈現在其創造者面前,創造者在第一個Weltanschauung中有了一個完整的意象:「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這則神話故事描述的是整體性直觀及其價值觀經驗。這個被視為愉悅的價值觀,只不過是意義存在的證明。上帝以沈思的目光來領會永恆形相的世界,以這種理論性的目光瀏覽世界,以世界原本的樣子來觀想之。毫無疑問的,這些世界觀看起來是對這目光的懷念,而藝術和思想孕育著這樣的目光。

上帝賦予這個創世記述中的世界一個整體意義,但這只是世界最普遍的架構。要擁有這個世界,人就必須予以命名、指稱。這就是人在《創世記》第二章所完成的。透過命名、指稱各種動物和事物,人擁有並統治這個世界,還意味著文化優於自然。與此同時,人置身在這個世界裡,這個空間和時間都結構化的世界限制了他的目光,人透過他所設定的語言塑造出一個世界形象,但這個世界形象不再具備整體性,因此再也無法超越所有的視角。

所以,世界並非以完全現實的模樣存在:它必須以人的精神來建構。這就是海德格說的:「石頭沒有世界」、「動物缺少世界」,因為「人類是這個世界的設定者」。「塑造世界」就是賦予一個形象,換句話說,人以想像的方式來建構世界,這不僅意味著他決定了世界的形象外觀,也將最抽象的情感和慾望、情緒和思想灌注於其中。然而,我們不應該認為這個想像力是完全自由且無限制的,彷彿在人設定的這個世界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現實。事實上,他通常無法隨意塑造,因此他具備了有限的感性、承襲的概念和價值觀、生理反應等等。事實是,只有經過詮釋,「世界」這個現實才會顯現。如同《創世記》第二章接下來描述的,只有當人吃下辨識善惡之樹的果實,擁有了「洞察力」(perspicace),才能意識到「現實」是對現實的詮釋:因此,他們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裸體,對從前不會讓他們面色蒼白的裸體感到羞恥。這就是《創世記》第三章所說的,通過詮釋人的眼睛明亮了。只有透過詮釋,現實才會成為世界,這個詮釋讓現實獲得一致性,因而可以理解、易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