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大東京23區散步

7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推薦序

東京「城市考現學」的第一人
野島剛

這本書是專欄作家泉麻人走遍東京二十三區,介紹這座城市各式各樣的面貌,以及記錄下東京日新月異的變化,集結成漫步東京的散文集。
  
我是一九六八年出生,在我的這個世代裡面,提到對於本書作者泉麻人的印象是見解精闢的專欄作家,關於時代的流行,總是用他淺顯易懂且幽默生動的文筆,如行雲流水般的流暢輕快,傳達給讀者最前線的動態。
  
他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在報章雜誌的專欄登場,或許是當時身處泡沫經濟的時代,內容上也反映了當時日本社會的世風日下,可是另一方面對於細枝末節又有超乎異常的堅持。一九八○年代,他在雜誌《週刊文春》裡有長期連載的專欄〈NOW的構造〉(日文:ナウの仕組み),吸引了大批忠實讀者,從這個名稱也可知道,他善於分析世俗流行背後的結構因素。
  
泉麻人可以說是「城市考現學」的第一人。城市考現學一詞,是從原本的「考現學」(Modernologio)創造出來的概念。而考現學本身又是將既有的學術領域「考古學」的「古」改成「現」,在特定的場所.時間有組織性地對現代的社會現象進行研究調查,並且進而分析.解說世態或是風俗的一門學問。將此學問實踐在東京這座城市的觀察裡面,就稱為城市考現學。
  
本書《大東京23區散步》也是在泉麻人的城市考現學的延長線上。城市的有趣往往藏在細部裡,泉麻人會將在眼前展開的城市風景,一一挖掘出其魅力所在,絕不是像歷史學者這樣刻板生硬的長篇大論,他的口吻就像「導覽員」般,趣味橫生的解說讓城市風景都立體了起來。
  
到一九九○年代為止,身為專欄作家的泉麻人主要是關注流行的題材,而近年他則是把重心放在記錄街道漫步的散文,他的專欄有很多也被刊登在交通機關的情報誌上。泉麻人經常利用地下鐵、公車、電車等大眾交通工具,在城市裡四處探索,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透過他的文筆,就像是施了魔法般,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場所都變得栩栩如生,讓人見識到他妙筆生花的魔力。
  
舉例來說,關於我所居住的品川區大井町,泉麻人如此寫道:「說到大井,最近大家的印象多是從車站看見的臨海的灣岸區,但以前往靠山的西大井方向,有幾個名字有趣的小町。大井森前町、大井瀧王子町、大井庚塚町、大井伊藤町……尤其是伊藤町,乃是紀念伊藤博文而產生的町名,他的墓園安置在西大井站附近。」(二〇四頁)
  
明明在大井住了快十年,可是裡面記載的幾乎是我所不知道的,透過這本書彷彿重新認識了這個地方。
  
一直住在東京的人,如果去到札幌、福岡或是京都的時候,也許會買本旅遊書事先做個功課,接著再透過自己的體驗,一步一腳印地去深入認識其他城市。可是實際上對於自己居住的東京,可能沒什麼機會去特地認識東京的全貌,通常是在日常生活的場域和通勤的場域之間往返,頂多是對一兩個熱鬧的地方比較熟悉而已。
  
以我個人而言,過去工作的地方是朝日新聞報社所在的築地,而我住在品川區的大井,我對於位於築地和大井之間的新橋或品川比較熟悉,可是對其他的土地毫無所悉,沒什麼概念,更遑論地理感覺了,每次去到池袋或澀谷,幾乎都會迷路。而像淺草這樣的觀光勝地,可能比臺灣人還陌生。
  
因此,這本書在這個層面上可以說是知識寶庫。
 
舉例來說,泉麻人在書裡寫道:品川車站不在品川區,而是在港區;目黑車站不是在目黑區,而是在品川區。這麼一說,象徵世田谷區的自由之丘,也是在目黒區。關於這樣的「不一致」,泉麻人解釋道:「以前鐵路的車站大多設在町外,所以這種偏差在全國各地還算滿常見的。」。一直以來我也覺得很納悶的問題,如今答案終於揭曉,真是長知識了。
  
通常像這樣城市漫步類型的書籍,很容易就淪為歷史回顧的城市史,雖然在知識上受益良多,可是感受不到當下實際在那裡生活的人的氣息,缺乏了真實感。但是,泉麻人的城市漫步銜接了過去和現代,有趣地觀察了從老舊到新穎的景觀變化,穿梭於古今之間,把整座城市的變貌描繪得十分生動細緻。想必很多臺灣人已經對日本再熟悉不過了,甚至連東京的美食名店或觀光勝地可能比我都還要瞭若指掌。但是,如果想要探索東京這座城市的深層底蘊,相信本書一定會帶給你耳目一新的感受。依照書裡描述的地方,自己親自走一趟,肯定和一般走馬看花的觀光有著不同的樂趣吧。本書鉅細靡遺地描寫了東京,滿載著出乎意料的事實,如果想要比東京人更了解東京,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作家)

前言

不知是因為二○二○年東京奧運的腳步越來越近,還是國外的觀光客蜂擁而至的關係,最近好像興起了一點東京熱。而散步這種嗜好消遣,好像也經由媒體(尤其最近的電視),成了全民運動。

最初,我以一九八五年出版的《東京23區物語》嶄露頭角之後,又寫了《東京自行車日記》、《大東京公車指南》、《東京深度宿遊》和《東京少年昆蟲圖鑑》等林林總總,包含連冷門賣不掉的作品,東京主題著作成了我的拿手本事。九○年代初期還出版了以散步為關鍵字的散文書《散步的建議》。

而本書《大東京23區散步》算是我這些東京書的集大成之作,它從二○○九年春天,以連載的方式,刊載在《大人的週末》上。盡可能以雙腳徒步的方式走遍二十三區,寫下沿路景象……我抱著這樣的心態,開始了這個任務,每一區寫兩回,又就資訊量和規模的大小,將中央、港、世田谷等三區,分成了三回,所以到二○一三年結束為止,耗費了四年時間。二○一四年春終於發行了單行本。雖然是高價(二四○○日圓)的精裝本,但還留下了不錯的銷售記錄,於是約兩年後的現在,改版為文庫版。

改成文庫版的話,也許非常厚重,不過,這麼一來就可以在散步時,作為隨身指引了,不是嗎?已買過單行本的讀者,務必再度惠顧!這倒不是做廣告,通常單行本改版為文庫版時,最多是把錯字和不對的文字修改一下就行了,不用花費什麼勞力。但本書中「與事實相關的修正」相當曠日費時……僅僅兩年間,東京街頭又改變很多了。

數寄屋橋交叉路口處,出現了東急PLAZA銀座,以前被哥吉拉破壞的松坂屋也正動工改建新大樓;而哥吉拉的頭高掛在新宿歌舞伎町前陀螺舊址的大廈樓頂,南口出現了高速巴士的停靠站「巴士塔新宿」,都心大手町的一角,才幾天不見就準備變化成專為外國客設計的溫泉街。因為這個緣故,只要工作有點餘暇,我就會出門去查看街景。當然,不只是注意新物件,也同時檢點快要消失的古建築。比起銀座或新宿的主力再開發地,我更注意確認只有內行人才知道的個人商店或民家消息。像道玄坂的一列看板建築忽然消失,銀座的蕎麥麵店「吉田」剎那不見,正當受到衝擊時,又以新大廈之姿復活。而秋葉原的「山本掏耳店」巨大招牌也是一樣,都令人猝不及防。在這份原稿付梓前,我到上野東口,確認那家老式牙科醫院和理髮店都還健在時,瞬間鬆了一口氣。

再追溯到連載的時間點,狀況改變的地點更是不勝枚舉,第一次去墨田區散步時,東京晴空塔還在建設中,單行本中記錄了當時掛出「高三四九公尺」標示的模樣。單行本也描寫了連載中途發生日本東北大地震後,所受的影響,不過文庫本都作了相當的修正。有些地方是在五年前的採訪報導上,添改了現況,也許讀起來有點不順,不過塗改上再塗改的手法,似乎也正與東京的街頭不謀而合。

好了,前言就寫到這兒,接下來就按順序帶大家從千代田區開始吧。

千代田區【之一】丸之內.大手町.番町.皇居

「千代田區這個區域,可以說是二十三區中形象最高貴的地區。因為圍繞在皇居四周,國會議事堂與各官廳林立的霞關、三菱商事、東京海上所在的丸之內、東京的門口──東京車站、以『說起江戶之子啊』而為人熟知的神田、新媒體時代的中盤商街──秋葉原,還有九段的靖國神社──等名勝地都在這個區裡。」

這是拙著《東京23區物語》中的一段。新媒體──這種字眼令人感覺到微妙的時代差距。但總之,我們先從東京站出發吧。由辰野金吾設計、大正三年(西元一九一四年)啟用的紅磚車站建築,於昭和二十年的空襲中燒毀,戰後不久,少了標誌的圓頂,修建成方角屋頂的造型。為紀念開業一百週年,又修復成原始的形貌。

尚還簇新的新原始車站建築──雖然處處是景點,但從近處眺望外觀,還是辨認得出將老舊紅磚回收利用,二樓與三樓之間有日曬痕跡等的差異。南口與北口的兩個圓形屋頂下,幾乎天天都聚集著觀光客,許多人都將照相機朝著斜上方端著。目標是天花板角落,刻在八角形狀的干支浮雕。但是,因為只有八角,無法把十二支都雕進去,省略了卯、酉、午、子。順道一提,南口圓頂的三樓有一整排東京車站飯店的客房,改建之前,我曾在面對圓頂側的房間住過,站在窗前偷偷欣賞剪票口前乘客的動向。自動剪票失誤慌了手腳的男子、站在角落等人多時的謎樣美女……形形色色有趣的經驗,但隨時有那麼多觀光客仰望的現在,要從這間飯店窗口「垂降視線」恐怕需要一點勇氣。

丸之內的腰帶懷舊建築

內田百閒的散文(《阿房列車》)或川端康成的小說(《生為女人》)等種種文學作品中描寫的車站飯店,價格雖然並不便宜,但二樓的老酒館「橡木」、「山茶花」,即使只為看風景也可以進去。尤其是從虎屋羊羹店經營的咖啡館,可以把對面東京中央郵局(KITTE)建築一覽無遺。

說到這一點,配合東京車站的復舊,包含八重洲口在內的通道商店街,出現了許多土產店。東京百貨、水果禮品……四處格局似曾相識的商場,大都把高唱「東京站限定」的甜點當成招徠顧客的招牌。後東京巴拿奈……之類的商品,以月為單位更新亮相。算了,拿東京當宣傳素材還算好的,仙臺的牛舌、名古屋的味噌豬排、米澤的牛肉蓋飯便當……好像全國各地的火車便當或著名美食,都能在這裡買得到,這種做法反而抹殺了旅行的魅力……不過,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啦。總而言之,可以確定的是,東京車站本身就是個觀光景點了。話說,剛才提到的東京中央郵局,在我為連載採訪時,舊館還處於廢棄的狀態。可能是剛好H總務大臣興之所致的一句話「讓它恢復舊觀吧」起了效用,如同乳房保留手術的舊館,大致維持原有狀態,在後方建起了超高大樓。除了舊館一樓的郵局之外,到六樓為止,改設成購物商場,名叫「KITTE」。一走進大門,便有美味可口的中華料理或義大利餐廳,不只是女性時尚商品,還有專為新潮大叔開設的帽子店……等。除了四樓(舊館部分)保留了從前的郵政局長室(但是只陳列歷史照片,沒有展示郵政用具等)之外,樓內缺乏郵政相關的空間,對一個勤走中央郵局的前集郵少年來說,感覺有點落寞。倒是設置了另一個博物館,陳列東大收集的恐龍化石、金塊,和皇室相關的寶藏,氣氛有些奇妙。

話雖如此,六樓舊館屋頂設置的天臺庭園是個景點。略微居高臨下的角度俯望東京車站,尤其是靠近南邊的一角,可以掠過車站南口圓頂,隱約看見新幹線停在月臺的身影(當然較近的區間線也看得到)。這一點絕對會成為「鐵道迷人氣」的焦點!

從這個天臺庭園當然也可以遠望丸大樓與新丸大樓。東京站和東京中央郵政局雖然修復了原貌,又或者將許多部分保存下來,但是丸之內再開發初期組的建築,只保留了舊館外皮的部分,包覆在新館的底部,看上去就像書的腰帶一般,所以我叫它「腰帶懷舊大樓」。

丸大樓從大正十二年峻工當時(它挺過了隨後的關東大地震)(譯注:發生於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的大地震,同年為大正十二年,因而又稱為大正關東大地震,主要受害地區為東京府和神奈川縣,千葉、茨城、靜岡東部等地帶都有災情,房屋全倒達十萬棟,是三一一東北大地震之前,日本史上最大震災)開始,一直是話題焦點,如同現在六本木之丘式的地標建築。昭和四年出刊的東京導覽書《新版大東京指南》中,研究都市風俗的權威今和次郎對那種現象,是這麼評論的。

「丸大樓的肚子裡的店家約百餘間,銀座大街全部的商店加起來有兩百五十間,所以一棟丸大樓就構成了一條應有盡有的街道,一個鬧市。總之,丸大樓風俗將走在新東京風俗的最尖端。所以它內臟的威力,與奈良大佛殿裡的那尊可以等量齊觀。」老鋪富士大樓一樓有家時髦的咖啡店,走進店裡,煙霧瀰漫,彷彿東寶電影中小林桂樹、三木利平也曾來閒聊打混、喝咖啡的微暗咖啡室,到了白天,便搖身變成也供應套餐的小酒館或輕食館。富士大樓隔壁同樣是建於一九六〇年代,質感古典的「國際大樓」,它的地下樓有家話題中的「丸之內塔尼達餐廳」,別說是OL,從草食系到代謝三高族大叔等男女老幼,全都在店門口乖乖排隊。

大手町的溫泉旅館

仲通走到一半,往皇居的方向轉彎,就會在馬場先門十字路口的角落,看到建於昭和九年的古董建築──明治生命館堅實屹立的身影。它和前面隔著數棟的第一生命館,同樣是戰後GHQ(譯注: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在日本通稱為「GHQ」)設置主要設施的定點。聽說美軍因為後來需要用到,所以沒有轟炸,此處因此成為保有昭和戰前街景的寶貴一景。過了馬場先濠之後,就到皇居前廣場。草坪上種植矮松的景觀,與戰前風景明信片上的畫面如出一轍。左手邊的廣場一角,有座跨馬而立的楠公像(譯注:楠公即楠木正成,約一二九四年-一三三六年)鎌倉時代到南北朝時代的武將,奉後醍醐天皇打倒鎌倉幕府有功,但後來與足利尊氏分侍南北朝,遭尊氏軍擊破自盡而死),姿態和丸大樓低矮時一樣。對了,旁邊的楠公紀念品店,陳列了楠公與凱蒂貓合體的公仔小物。楠公本人大概一輩子也沒料到,自己死後會與可愛的貓玩偶攜手合作吧。南北朝的大武將也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