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論
一、何謂樂齡?
西元1956年,聯合國曾以65歲為老年的起點,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訂的標準,65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4%以下者為「青年國」,4%到7%之間者為「中年國」,7%以上者為「老年國」。
臺灣地區,依據2007年1月31日修訂公布的《老人福利法》第二條之規定,所謂「老人」係指年滿65歲以上的人。
美國學者Lamdin 與Fugate(1997)出版《高齡學習》(Elder Learning)一書中,將高齡學習界定在55歲以上的學習活動。
臺灣「樂齡」一詞,源自新加坡。陳智成先生於1966 年,在新加坡成立「樂齡活動聯會」(Singapore Action Group of Elders, SAGE);其中英文名稱開頭的四個字母SAGE 乃是聖賢的意思,所以新加坡不稱老年人為「老人」,而是稱為「樂齡人士」。當時他們所謂的「樂齡」,意思很簡單,就是指「快樂的年齡」。
在臺灣,教育部採用「樂齡」一詞推動老人教育,並倡議在臺灣普設學習中心。樂齡一詞在臺灣得已廣泛應用,「樂齡學習中心」便因應而生,並以55歲以上的中高齡者做為學習補助的年齡界限。「樂齡學習中心」的設立,是在全臺灣每一鄉鎮市區,運用現有的館舍(如:圖書館、老人活動中心),或閒置校舍(如:國民中小學),成立一所樂齡中心。
那麼幾歲,才是所謂的「樂齡」呢?依據上述,本文認為在精神上,樂齡是指讓高齡學習者「快樂學習,忘記年齡」;在對象上,是指55歲以上的中高齡者,使中年成人在邁入65歲高齡之前,至少能有10年以上的老化(退休)準備時間。
退休可以分為強迫與彈性兩種。所謂強迫退休就是以規定的年齡做為離職及發給退職金的依據,任何人均無例外。強迫退休年齡,白領工作者一般為65歲,而藍領工作者則為62歲。至2006年止,國人平均「退休年齡」已降至55.2歲(行政院主計處,2007)。退休者通常會經歷某種明確的生理和情緒階段。艾齊雷(R. G. Atchley, 1999)將退休區分為下列六個階段:(一)前退休期(preretirement phase)
包括遙遠和臨近兩期。遙遠期認為退休是很遙遠的事,當下不會對退休做準備。當年齡逐漸屆齡退休時,偶有拒絕接受的情形出現。臨近期時,當年齡接近屆退時,做好離開工作崗位的準備。對退休後的生活開始做較詳細的幻想,或形成具體的計畫,即所謂的近來學術上的「退休準備度」。但是研究指出,仍然約有33%的退休族群並沒有退休的養老規劃(黃富順、林麗惠、梁芷瑄,2008)。
(二)蜜月期(honeymoon phase)
剛退休時,屬於自己的時間增多,可以做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例如環遊世界等長途旅行,學畫畫、書法、音樂等等,琴、棋、書、畫的多元才藝的學習。這一段時期,感覺上較幸福而繁忙,這就是蜜月期最普遍的現象。蜜月期的長短,因個人的狀況而異,不一而足。
(三)覺醒期(disenchantment phase)
在蜜月期過後,有些人開始發現退休並不如預期的想像,該旅遊的地方也都去過了,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也都做了。生活寄託開始下滑,造成失望、氣餒及沮喪的現象。覺醒退休生活也只是這樣,也懷疑自己的「退休準備度」是否充足。
(四)重新定位期(reorienting phase)
重新定位期只發生在少數能自我覺醒的退休人員。能抓住問題的關鍵並根據自己的「退休」現實,來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也開始想找出融入現實世界的新方法。
(五)穩定期(settlement phase)
個體開始以不同的標準,來打理自己的生活,而這些標準常常參照自己的心理特質、生理因素、健康狀態、經濟狀況等等。退休生活可能是活躍的、興奮的、健康的、多元的、成功的⋯⋯,逐漸感到穩定而滿意。
(六)終止期(termination phase)
有些人會走入「退休角色與個人生活無關」的階段,即為終止期。例如,有些人退而不休,繼續工作重拾自己的生命剩餘價值;有些則因疾病等身體健康狀態、失去生活能力,而成為病人或無能者。這種改變主要由於身體機能衰退和獨立性的喪失所致,這種現象常常象徵著剩餘生命的時間即將來臨。
教育部門近幾年不僅提出樂齡學習政策、設置樂齡學習中心、開辦樂齡大學及樂齡學習班,如老人大學、長青學苑、長青大學、樂齡大學等。高齡教育機構的入學標準,亦以55歲為界線。綜合上述資料,臺灣的樂齡學習將對象延伸至55歲以上的中高齡,約有10年的退休準備期(preretirement phase),所以作者認為:「樂齡」是具退休準備的快樂年齡(亦即,樂齡=退休年齡-10)。簡言之,退休年齡若為65歲,樂齡就從55歲開始;退休年齡若為60歲,樂齡就從50歲開始;若退休年齡提早到55歲,則樂齡從45歲就開始了。
一、何謂樂齡?
西元1956年,聯合國曾以65歲為老年的起點,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訂的標準,65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4%以下者為「青年國」,4%到7%之間者為「中年國」,7%以上者為「老年國」。
臺灣地區,依據2007年1月31日修訂公布的《老人福利法》第二條之規定,所謂「老人」係指年滿65歲以上的人。
美國學者Lamdin 與Fugate(1997)出版《高齡學習》(Elder Learning)一書中,將高齡學習界定在55歲以上的學習活動。
臺灣「樂齡」一詞,源自新加坡。陳智成先生於1966 年,在新加坡成立「樂齡活動聯會」(Singapore Action Group of Elders, SAGE);其中英文名稱開頭的四個字母SAGE 乃是聖賢的意思,所以新加坡不稱老年人為「老人」,而是稱為「樂齡人士」。當時他們所謂的「樂齡」,意思很簡單,就是指「快樂的年齡」。
在臺灣,教育部採用「樂齡」一詞推動老人教育,並倡議在臺灣普設學習中心。樂齡一詞在臺灣得已廣泛應用,「樂齡學習中心」便因應而生,並以55歲以上的中高齡者做為學習補助的年齡界限。「樂齡學習中心」的設立,是在全臺灣每一鄉鎮市區,運用現有的館舍(如:圖書館、老人活動中心),或閒置校舍(如:國民中小學),成立一所樂齡中心。
那麼幾歲,才是所謂的「樂齡」呢?依據上述,本文認為在精神上,樂齡是指讓高齡學習者「快樂學習,忘記年齡」;在對象上,是指55歲以上的中高齡者,使中年成人在邁入65歲高齡之前,至少能有10年以上的老化(退休)準備時間。
退休可以分為強迫與彈性兩種。所謂強迫退休就是以規定的年齡做為離職及發給退職金的依據,任何人均無例外。強迫退休年齡,白領工作者一般為65歲,而藍領工作者則為62歲。至2006年止,國人平均「退休年齡」已降至55.2歲(行政院主計處,2007)。退休者通常會經歷某種明確的生理和情緒階段。艾齊雷(R. G. Atchley, 1999)將退休區分為下列六個階段:(一)前退休期(preretirement phase)
包括遙遠和臨近兩期。遙遠期認為退休是很遙遠的事,當下不會對退休做準備。當年齡逐漸屆齡退休時,偶有拒絕接受的情形出現。臨近期時,當年齡接近屆退時,做好離開工作崗位的準備。對退休後的生活開始做較詳細的幻想,或形成具體的計畫,即所謂的近來學術上的「退休準備度」。但是研究指出,仍然約有33%的退休族群並沒有退休的養老規劃(黃富順、林麗惠、梁芷瑄,2008)。
(二)蜜月期(honeymoon phase)
剛退休時,屬於自己的時間增多,可以做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例如環遊世界等長途旅行,學畫畫、書法、音樂等等,琴、棋、書、畫的多元才藝的學習。這一段時期,感覺上較幸福而繁忙,這就是蜜月期最普遍的現象。蜜月期的長短,因個人的狀況而異,不一而足。
(三)覺醒期(disenchantment phase)
在蜜月期過後,有些人開始發現退休並不如預期的想像,該旅遊的地方也都去過了,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也都做了。生活寄託開始下滑,造成失望、氣餒及沮喪的現象。覺醒退休生活也只是這樣,也懷疑自己的「退休準備度」是否充足。
(四)重新定位期(reorienting phase)
重新定位期只發生在少數能自我覺醒的退休人員。能抓住問題的關鍵並根據自己的「退休」現實,來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也開始想找出融入現實世界的新方法。
(五)穩定期(settlement phase)
個體開始以不同的標準,來打理自己的生活,而這些標準常常參照自己的心理特質、生理因素、健康狀態、經濟狀況等等。退休生活可能是活躍的、興奮的、健康的、多元的、成功的⋯⋯,逐漸感到穩定而滿意。
(六)終止期(termination phase)
有些人會走入「退休角色與個人生活無關」的階段,即為終止期。例如,有些人退而不休,繼續工作重拾自己的生命剩餘價值;有些則因疾病等身體健康狀態、失去生活能力,而成為病人或無能者。這種改變主要由於身體機能衰退和獨立性的喪失所致,這種現象常常象徵著剩餘生命的時間即將來臨。
教育部門近幾年不僅提出樂齡學習政策、設置樂齡學習中心、開辦樂齡大學及樂齡學習班,如老人大學、長青學苑、長青大學、樂齡大學等。高齡教育機構的入學標準,亦以55歲為界線。綜合上述資料,臺灣的樂齡學習將對象延伸至55歲以上的中高齡,約有10年的退休準備期(preretirement phase),所以作者認為:「樂齡」是具退休準備的快樂年齡(亦即,樂齡=退休年齡-10)。簡言之,退休年齡若為65歲,樂齡就從55歲開始;退休年齡若為60歲,樂齡就從50歲開始;若退休年齡提早到55歲,則樂齡從45歲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