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搶先試閱1】當母親無法正常展現母愛……

我跨出人生的第一步
顫顫巍巍,志得意滿,欣喜若狂
如鳥兒初次發現自己會飛翔
回頭一望,笑容凝結在臉上
我找不到妳
媽媽,妳在哪兒?

我第一天上學
坐上嘈雜搖晃的校車
前往全然陌生的地方
孩子擠成一團,大人憂心張望
我面對眼前全新的世界
媽媽,妳在哪兒?

我第一次哭著跑回家
承受不了其他孩子的嘲笑
他們的話語仍在腦中迴盪
我需要媽媽的安慰
但是妳一聲不響

老照片裡有妳的身影
但是在我的記憶裡,妳缺席了
我不記得慈愛的擁抱或撫慰
不記得屬於我倆的特別時刻
不記得妳的氣味,不記得妳的撫觸

我記得妳眼睛的顏色
和妳眼神深處的痛苦
那痛苦常常被隱藏起來
跟其他情感一樣
我無法掀開妳的面具

妳看著我,卻沒有看見我
妳的溫度從未觸及這個小女孩的心
媽媽,為什麼我們錯過彼此?
妳在哪兒?
是我害的嗎?

寶寶對母親的能量是否在身邊非常敏感。母親是寶寶的世界中心,寶寶與母親的感受強烈同頻。感受不到母親的情感,寶寶會極度難受,寶寶會覺得母親的「心思飄到其他地方,而那是他不想去的地方。在認同母親的過程中,他感受到母親的情感上的麻木不仁漸漸滲入他的內在」。在本質上來說,一位有解離症的母親,她的寶寶通常會跟著她進入解離狀態,甚至會變得跟母親一樣麻木漠然。

解離模式可能是銘印自母親的解離狀態,也可能是我們自己對遺棄的反應。

一位對這種情況有深刻體悟的成年人,以童年自我的角度說:「媽媽在我身邊時,我會興高采烈;媽媽離開時,我也跟著離開,我失去了和自己的聯繫。」這是可以理解的,少了母親做為定錨點,孩子要專注於當下會比較困難。通常孩子會為了母親的「離開」責怪自己,認為這是因為「照顧我太麻煩」。

研究發現,當母親在情感上缺席,寶寶的回應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疏離母親,避免和母親接觸,好讓自己處於比較愉快的狀態。毫無意外地,如果母親幾乎不曾表達情感,她的孩子通常會形成自給自足型的非安全依附──依附一個對自己無心的人實在太過痛苦。

至於另一種模式,斯特恩醫生對它的描述則是「費盡心力取悅母親,想把母親拉到身邊:扮演母親的抗憂鬱藥物」,但這不是小寶寶可以輕易做得到的事!這樣看來,我們的選擇似乎有三個:跟隨母親進入麻木的黑洞、切斷部分情感連結以避開這個黑洞,或是乾脆成為媽媽的救援者。花點時間想一想,如果你的母親在情感上缺席,你可能做過怎樣的選擇(你可能三種選擇都試過,只是是在不同的時期)。

「面無表情實驗」證實了母親的漠然會令寶寶感到痛苦,這項實驗想知道寶寶如何回應母親的無動於衷,實驗者於是要求年輕的母親們在看著寶寶時突然換上撲克臉,沒有任何表情和動作,實驗的時間只有短短三分鐘,但是,「面對面無表情的母親,寶寶的行為模式都很一致,他們會先反覆嘗試誘發母親做出回應,接著露出悲傷的表情,把臉轉開不看媽媽,到最後徹底放棄──這些行為就發生在短短三分鐘之內!」

研究者認為,寶寶會先進入自我保護狀態,然後在這種狀態下想辦法自我撫慰──這種模式也常出現在住院的嬰兒身上。母親的能量與情感為寶寶提供了刺激,他們仰賴這種刺激與世界建立連結。

「面無表情實驗」中,在母親變回情感豐富的模樣之後,原本就具備安全感的寶寶會再次對母親表達喜愛,親密關係恢復如初。然而,如果母親經常很疏遠、很茫然、很冷淡,或是寶寶欠缺有安全感的依附,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如果母親本身有時候令人恐懼呢?如果孩子已經歷過其他創傷,例如醫療創傷、身體虐待或性虐待呢?恢復親密關係依然會這麼簡單嗎?

蘇‧格哈特在其著作中引述了這個研究的結果,她認為:「對寶寶來說,最痛苦的經驗似乎是母親的漠不關心。」比起被粗暴的對待,寶寶更難忍受母親的漠不關心,畢竟如果母親是主要照顧者的話,她就是寶寶與世界之間的橋梁,也是寶寶的需求獲得滿足的最佳希望。

憂鬱是情感缺席的母親很常見的共通點。憂鬱的母親與孩子的互動比較少,她們的寶寶展現的正面感受也比較少,而且往往會在幼兒期發展出非安全型依附,處理認知任務的表現也比較差(別忘了,大腦的啟動和發育主要仰賴人際互動)。除此之外,這種壓力也會導致胃腸與自律神經系統變得敏感,而且在成年人試圖接觸他們的時候他們也沒有能力或意願與對方互動,這樣的孩子即使成年了,也還是不習慣溫暖、有愛的接觸,而必須學習他們早該在襁褓期就該建立的能力。欠缺非語言信號會讓孩子得不到支持與指引,簡單如一個微笑,就能使正在學走路的幼兒大受鼓舞,向他傳達安全與接納,並且使孩子對這段關係產生共鳴──除此之外,年幼的孩子還有別的方法能確定媽媽的情況嗎?同樣地,驚訝或否定的表情也能幫助孩子熟悉周遭環境。總而言之,母親的回應是探索世界的重要助力。

【搶先試閱2】擁有什麼特質才算好母親?

雖然我們與親生母親的關係會影響我們一輩子(即使一出生就與生母分離也一樣,例如母親過世或寶寶被送走),但是我在這本書裡所說的「母親」和「媽媽」不限於親生母親。當我在書裡問你關於母親的事時,我指的是發揮母親這個重要功能的人,至於「好母親」一詞,指的是照顧、餵養、保護你的任何一個成年人,他們能滿足母親的各種功能。因此,養母、祖母或繼母,甚至是父兼母職的父親,都可能是「好母親」。不屬於家庭內部小圈圈的人,也可以幫忙照顧孩子的需求(甚至直至孩子成年後),例如老師、女性長輩、朋友的母親、治療師、伴侶,甚至是長大後的我們。

不是每個女性都能適應母親的角色,但是大自然已盡力為親生母親提供許多優勢。研究顯示,做為一個群體,母親會本能地做出嬰兒喜歡的行為。瑞典有研究發現,即便母親外出工作,主要照顧者是父親,寶寶還是明顯比較喜歡跟母親在一起。大自然也藉由荷爾蒙為母親提供支援(尤其是催產素),因為荷爾蒙與建立感情連結的行為之間存在著關聯性,也讓母親有心情與寶寶建立感情連結。親餵母乳的姿勢,使寶寶處在注視母親雙眼的完美距離──當然我們也知道,胎兒在子宮裡發育時,親子關係就已在悄悄成形了,胎兒會回應母親的心跳、聲音、穿透腹腔壁的撫觸,以及她的能量。

遺憾的是,光靠這些天生優勢仍不足以幫助某些女性做好扛起母職的準備。因此,親生母親以外的人也能提供「母愛」,是很值得慶幸的事。
夠好的母親

母親不需要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假使完美真的存在,那也是在孩子的眼神裡──當母親在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時表現得夠稱職,她會感受到孩子的全然崇拜。這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當你完全依賴一個人時,你會想要相信對方可以勝任這份工作,你會對一些小失誤與手忙腳亂視而不見,並強調積極面──這其實是很好的心理策略,也是很好的演化策略,因為孩子的好心情也有助於母親跟孩子建立情感連結。 

「夠好的母親」一詞的發明人溫尼科特是一位著名兒科醫生兼精神分析師,這個詞代表的是──母親能提供足夠的必要條件,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生起點。溫尼科特認為,夠好的母親的主要工作是適應寶寶,夠好的母親一開始會做到幾乎配合寶寶的每一個需求,但之後會慢慢減少適應程度,因為寶寶對挫折的承受力會愈來愈高。總是立即滿足寶寶所有需求的母親,會害寶寶失去學習新行為、發展新技巧、處理延遲與挫折感的需求。

近年來的研究也強化了這種觀念,認為母親不必百分之百了解和滿足寶寶的需求,母親只需要花三十%的時間跟寶寶同步即可(同步的定義是處於和諧狀態,母親與寶寶同頻)。這不算是過分的要求吧?

心理治療師兼作家黛安娜‧弗沙認為,「與同步這種天生能力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修復不同步以便重建最佳情感連結的能力。」夠好的母親要能修復每段關係中不可避免的裂痕,她不可能永遠都做對,但是她必須知道犯錯時該如何補救。 

在這方面,有研究指出,母親能從孩子那裡得到幫助。從一出生,寶寶就有與母親維持強烈的情感連結的渴望與能力,他們也能充分利用母親為修復裂痕所做的努力,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對一個孩子來說,修復親子關係中不可避免的裂痕,可以增強他的力量和自信,反過來說,寶寶如果無法得到母親的關注、無法在關係斷裂後重新建立連結,他可能會對人際關係與滿足自我需求感到極度的無力和沮喪。

當母親對孩子的了解不足以回應孩子的需求時,孩子最終會反過來適應母親。如此一來,孩子會與核心經驗脫節,然後發展出溫尼科特所說的假我。
好母親傳達了什麼訊息?

母親如何回應我們的基本需求,會讓我們知道自己對她來說有多重要。她是否為我們慷慨付出(甚至樂在其中),還是把滿足我們的需求視為負擔,顯露出「你在煩我」的態度?在幫我們換尿布或穿衣服的時候,她的撫觸是輕柔慈愛的、講求效率的、有點突兀感,甚至是像機器一樣冰冷?她的眼神說了什麼?她的表情呢?她的行為和選擇傳達了些什麼?這些都是母親與我們的溝通方式,也形塑了我們和母親的關係;這些細節建構出我們接收到的訊息基調。

我們先看看好母親會傳達給孩子哪些訊息,然後再想想欠缺母愛的人聽到的訊息是什麼。

以下便是十個基本好母親訊息:

*我很高興你在這兒。
*我看見你。
*你對我來說很特別。
*我尊重你。
*我愛你。
*我重視你的需求。你可以向我求助。
*你需要我時,我一定在。我會為你挪出時間。
*我會保護你。
*在我身邊,你可以放輕鬆。
*你使我開心。

接下來,讓我們一一檢視這些訊息吧……

【搶先試閱3】挖掘母愛缺失的傷

你或許會很驚訝,有些深受母愛創傷影響的人完全不知道或否認這些創傷的存在。很多傷得最重的人會編織一塊最大的遮羞布把傷害隱藏起來,有些個案甚至可能會將父母理想化,猶如打造一座不容質疑的紀念碑,但否認事實並非毫無破綻,通常會有蛛絲馬跡透露出母子關係出了錯。除了前面描述過的問題,其他跡象包括:

*當你看見溫馨的母子互動,你的情緒會被觸動。你可能會哽咽、泛淚,或是用批判跟輕蔑的態度推開痛苦(看見自己不曾擁有過的東西很難受)。

*你寧可不要深入探索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最好「不要揭開傷疤」。

*拜訪母親時,你發現自己會情感麻木或進入出神狀態,不會專注當下。跟母親相處總是不愉快,那會讓你再次經歷痛苦的童年感受。

*儘管你表示你和母親關係很好,但每次有人請你回想與母親有關的美好記憶,或是充分感受到母愛的時刻,你能想起的例子不多。

*你渴望真正的親近感,卻又對它感到不安與恐懼。親近感對你來說很陌生。

*你不想生孩子,因為你覺得自己不適合「當父母」。發掘創傷,正視童年逆境

設法保護受傷的地方是自然反應,而我們可能需要花點時間才能發掘隱藏起來的創傷。有些生活情境會讓這些創傷浮現出來。其中威力最強大的是成年後伴侶離你而去,這會打開那個沒有人愛和支持你的缺口,讓像兒時那樣被遺棄的感覺重現眼前──無論伴侶是主動離開或死亡。與母愛相關的情境也會激發這些未解決的感受,例如你自己生了孩子,或是所有的孩子都離家之後。此外,年邁的母親需要你的幫助也是激發因素之一。

你可以先從留意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感覺不太單純開始。如果你依然在某種程度上與母親融合在一起,這段關係會讓你感到難以擺脫,而且你的感受會跟她連在一起。舉例來說,假使母親似乎陰沉憂鬱,當你在思考這段關係時,你也會感到陰沉憂鬱,而且很難用客觀的角度看待母親,她的感受已成為你的感受,她的看法(尤其是對你的看法)也已成為你的看法。

這與所謂的「共同依賴」有關:你並未依照自由意志生活,因為你非常在意另一個人的想法。如果你一直在為母親的缺點收拾殘局或是一直在照顧母親,或是母親把對家庭的忠誠(尤其是要對她忠誠)銘印在你心中,那麼想要掙脫這張大網就不會太容易。

深受母愛創傷影響的人通常得花不少時間接受治療,才有辦法說出童年的真相。最初描述的故事與實際的經驗之間,相距甚是遙遠,而實際經驗存放在無意識裡,需要花點時間才能找到,發掘出真相之後,原本為了保護創傷而編造的故事會慢慢瓦解。

即便一個人清楚知道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有所欠缺,仍然可能會對敞開心扉、將缺口完全暴露出來感到抗拒。這件事只能徐徐圖之,因為創傷真的很痛,我們免不了會想要逃避它,只有將疼痛一點一滴慢慢釋放、等我們變得更堅強之後,創傷對我們的刺激程度才會降低。

面對並處理你的感受

我們會用很多方式逃避內在的深層感受:讓自己忙到沒空陷入感受;沉浸在思考裡(強迫性思考很有用);繃緊身體,不讓相應的情緒影響生理機制;呼吸短淺,把情感的程度壓到最低、範圍縮到最小。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與康復計畫,都秉持著先有感受才能療癒的原則。麻木與遮蓋看似可以保護創傷,卻會妨礙療癒。 
在終於衝破自我保護、記起童年的實際經驗時,我們會感到非常痛苦,那是我們一直不願觸碰的悲傷之井。這口井裡裝著兩種東西,一種是當初承受不了的痛苦感受,我們把這些感受封裝起來,存放於內在系統;另一種是現在感受到的悲傷,來自我們承認過往的經歷、明白自己多有欠缺。我們在電影裡看到母親很愛孩子的片段時所流下的眼淚,正是內在溢出的悲傷──為了當初可能或應當發生、卻沒有發生的事。

布雷蕭稱此為「原痛處理」,原痛處理涉及了大量感受,包括震驚、憤怒、寂寞、恐懼、羞恥、困惑與難以歸類的強烈痛苦。當然也包括悲傷,不過悲傷只是其中一部分。

要撐完這段旅程,我們需要支持和方法,通常我們一碰到痛苦只想盡快逃離,所以我們需要他人的照顧與鼓勵來給我們支持,才能完成這項任務。我認為一對一心理治療是最好的方式,但這不是唯一的選擇,團體治療、支持團體與公開討論、工作坊、有愛的人際關係,這些方式都有幫助。向另一個人透露痛苦並觸動對方的感受(不像總是冷硬心腸的母親),是非常療癒的一件事。

基於我們討論的這種創傷本質,你或許會產生強烈的感受,卻沒有辦法將感受連結到任何事件,但我們仍然不該就此忽略了自身的感受。情緒與事件無關的情況是有可能存在的,因為情感記憶發生在語言習得之前,當時大腦還沒有能力描述和儲存記憶;仔細回想,你或許會有那些時刻自己年紀很小的感覺。感受與事件分開也會發生在最痛苦的時刻,事件會碎裂成不同的片段,很像在看一部畫面與聲音對不上的電影,這種時刻你可能會覺得腦袋很混亂,身心分離,因此,在追溯創傷記憶時,你或許會記得「事實」卻對事件沒有感受,或是只有身體記憶卻沒有視覺記憶等等。
儘管痛苦看似沒有盡頭,但事實上是有的,只要你願意面對它就可以了。當我們誠實的面對(也就是去感受)任何一種情緒時,它就會發生改變。 

如果你能退後半步,抽離到可以觀察、處理這個過程的距離,而不執著於感受,也會很有幫助,你可以藉此從你對事件的認同感裡抽離出來,用一種察覺但不參與的方式面對事件,即所謂的「見證」,這能使你保持一定的情感距離,幫助你探索難過的感受,我偶爾會稱之為「變得比感受更大牌」,因為一部分的你已跨到感受之外。

另一個避免被情感淹沒的方法是在強烈的感受與其他感官頻道(例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等)之間來回擺盪,做法通常是把注意力放在周遭環境的某樣東西上;你也可以切換到思考的頻道上,這樣的切換通常是無意識的,但也可以用意識控制。如果你把心思聚焦於痛苦之外的某樣東西上的時間夠久,身體就能平靜下來,你也可以在情感與正面的記憶之間來回擺動,避免自己受困在情緒裡。

還有一種方法也很有用:尋求有愛心的「他者」介入,可以面對面,也可以藉由日記和對方交談。我自己處理痛苦感受時,幾乎都是用日記對話的方式,為我在波濤洶湧的情緒大海中提供定錨點。

處理痛苦的感受需要技巧,近年來有許多方法問世,但不是每種方法都適合你,我鼓勵你多方嘗試。值得高興的是,練習會使你變得愈來愈堅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