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思維篇
該怎麼做才能「學會說英語」?
二○一三年,大一的我,還沒辦法開口說英語。
那時我一直「希望可以學會說英語」,做了許多努力。
選修英語口說課的老師說我「發音還不錯」,受到鼓舞,我花了更多時間學習英語,不僅讀了許多廣受好評的參考書,甚至連什麼地方適合留學都先調查好了。
可是我家境並不富裕,就算查好了想去留學的地方,也不可能真的出國念書。
「為什麼我這麼想學卻去不成?而家境富裕的人卻都輕輕鬆鬆就可以出國?」
越是糾結於金錢,我就越感到自卑。
不過,對於這份自卑,我心中也確實有著「實在很遜」的自覺。明明應該抱持著「想要學好英語」的願望,對社會的不滿卻與日俱增,什麼英語竟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我驚覺自己搞錯了最重要的事,必須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才行。
首先我應該做什麼才好呢?
雖然我沒錢,但有的是時間。
此時我試著自行決定「會說英語」這件事的定義。
然後,我漸漸開始能夠看到以往總覺得模糊不清的,在英語學習中真正重要的關鍵。
我心中逐漸湧現這樣的想法。
「我說不定能在國內自行建構出類似留學的環境。」
在這一章裡,我將以「沒有錢就靠創意」這個主旨來向你解說,即使不出國,也能即刻做到的英語學習新思維。
決定「會說英語」的定義
學英語需要錢嗎?
大致來說,既有的英語學習法都需要高額費用。
說不定有許多人為了「先存到足夠的錢」而增加打工時間,或過著勤儉、節約的生活,過去的我也是如此。
但,想學會說英語最初所應該做的努力,真的是「存錢」嗎?
我想應該不是。
因此需要重新改變思維。
「為什麼自己想要學會說英語呢?」
「自己想在什麼領域,發揮多少程度的英語能力呢?」
當我深究自己和英語之間的關係後,便碰上了這個問題。
說起來,到底怎樣算是會說英語?
達到什麼條件後,才算是「會說英語的人」呢?
雖然我們常用流利來形容語言能力,但怎樣才算是流利呢?
這才發現,原來我一直都搞錯了重點,把「總之先存留學經費」當成了目標。
於是我懂了。
我們首先應該思考,滿足什麼條件,才算是「會說英語」。
換句話說,就是要自己決定「會說英語」的定義。
日本巡演帶給我的打擊
二○一三年八月十二日,我決定了自己「會說英語」的定義。
以下是那一天所發生的事。
我高中時,就很喜歡一支名為「Duck. Little Brother, Duck! 」的美國樂團,甚至喜歡到擁有他們全部的唱片。非常幸運地,他們第一次來日本東京舉辦的演唱會,正巧與我的樂團PENs+同台演出。
演出結束後,我有個機會與他們交談。雖然我相當緊張,但就是想對他們說些什麼。
「其實我從高中開始就一直聽你們的歌!」
我想我本來是要這麼說的。
但現實卻悽慘無比。當我說到「I listened to your music……」時,卻發現「listened的話,不就只是過去式,變成『有聽過』嗎?」在自己崇拜的音樂人面前,連「我一直都有聽你們的歌」這麼簡單的話都不知道該怎麼說,這讓我大受打擊,最後一句話都吐不出來。
在這之後我試著查詢,才知道我想說的話正確的英語似乎是:
I’ve been listening to your music since I was in high school!
我從高中時期就一直聽你們的音樂!
句子本身不難,只要冷靜下來、仔細思考,就算是當時的我也能說出這句英語。即便如此,最後我也沒能反應過來,把話說出口。
反過來說,如果我是「會說英語的人」,那麼這個句子應該可以「瞬間就說出口」才是。
會話是連續的「短句」
話雖如此,也並不是把這句英語「死背下來」就好。如同我們平時說自己的母語,說話時並不會有將死背的文章直接說出口的感覺。
而且只是把文章背下來,總有一天會忘記,就像學生時期努力背誦了這麼多例句,到現在卻一句也說不出來一樣。
那麼只要將「單字」記下來,就能夠說出句子嗎?
並非如此。只是知道「I」、「listen」及「high school」,並無法組成句子。
因此我建立了以下的假說。
所謂會說英語的人,是不是知道許多數個「單字」的集合,亦即「短句」,並擁有「瞬間組合的能力」呢?
仔細想想,會話就是「連續的短句」。
當我們聽說某人「會講英語」,在你印象中,或許那個人能連續十幾二十分鐘不間斷地用英語和老外交談,但無論那個人是誰,都不會是「將文章全部背下再說出口」的。每個人都是在一瞬間想到最適當的「原創英語短句」,然後下意識地將短句組合起來,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會說英語」的定義
經過以上一系列思考後,我心中「會說英語」的定義就變得明確了。
所謂會說英語,就是「現在想說的原創英語短句能夠瞬間脫口而出」。
我想這一定不會錯。
「成為會說英語的人」意思太過模糊。
「成為能夠瞬間說出原創英語短句的人」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
該怎麼做才能「學會說英語」?
二○一三年,大一的我,還沒辦法開口說英語。
那時我一直「希望可以學會說英語」,做了許多努力。
選修英語口說課的老師說我「發音還不錯」,受到鼓舞,我花了更多時間學習英語,不僅讀了許多廣受好評的參考書,甚至連什麼地方適合留學都先調查好了。
可是我家境並不富裕,就算查好了想去留學的地方,也不可能真的出國念書。
「為什麼我這麼想學卻去不成?而家境富裕的人卻都輕輕鬆鬆就可以出國?」
越是糾結於金錢,我就越感到自卑。
不過,對於這份自卑,我心中也確實有著「實在很遜」的自覺。明明應該抱持著「想要學好英語」的願望,對社會的不滿卻與日俱增,什麼英語竟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我驚覺自己搞錯了最重要的事,必須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才行。
首先我應該做什麼才好呢?
雖然我沒錢,但有的是時間。
此時我試著自行決定「會說英語」這件事的定義。
然後,我漸漸開始能夠看到以往總覺得模糊不清的,在英語學習中真正重要的關鍵。
我心中逐漸湧現這樣的想法。
「我說不定能在國內自行建構出類似留學的環境。」
在這一章裡,我將以「沒有錢就靠創意」這個主旨來向你解說,即使不出國,也能即刻做到的英語學習新思維。
決定「會說英語」的定義
學英語需要錢嗎?
大致來說,既有的英語學習法都需要高額費用。
說不定有許多人為了「先存到足夠的錢」而增加打工時間,或過著勤儉、節約的生活,過去的我也是如此。
但,想學會說英語最初所應該做的努力,真的是「存錢」嗎?
我想應該不是。
因此需要重新改變思維。
「為什麼自己想要學會說英語呢?」
「自己想在什麼領域,發揮多少程度的英語能力呢?」
當我深究自己和英語之間的關係後,便碰上了這個問題。
說起來,到底怎樣算是會說英語?
達到什麼條件後,才算是「會說英語的人」呢?
雖然我們常用流利來形容語言能力,但怎樣才算是流利呢?
這才發現,原來我一直都搞錯了重點,把「總之先存留學經費」當成了目標。
於是我懂了。
我們首先應該思考,滿足什麼條件,才算是「會說英語」。
換句話說,就是要自己決定「會說英語」的定義。
日本巡演帶給我的打擊
二○一三年八月十二日,我決定了自己「會說英語」的定義。
以下是那一天所發生的事。
我高中時,就很喜歡一支名為「Duck. Little Brother, Duck! 」的美國樂團,甚至喜歡到擁有他們全部的唱片。非常幸運地,他們第一次來日本東京舉辦的演唱會,正巧與我的樂團PENs+同台演出。
演出結束後,我有個機會與他們交談。雖然我相當緊張,但就是想對他們說些什麼。
「其實我從高中開始就一直聽你們的歌!」
我想我本來是要這麼說的。
但現實卻悽慘無比。當我說到「I listened to your music……」時,卻發現「listened的話,不就只是過去式,變成『有聽過』嗎?」在自己崇拜的音樂人面前,連「我一直都有聽你們的歌」這麼簡單的話都不知道該怎麼說,這讓我大受打擊,最後一句話都吐不出來。
在這之後我試著查詢,才知道我想說的話正確的英語似乎是:
I’ve been listening to your music since I was in high school!
我從高中時期就一直聽你們的音樂!
句子本身不難,只要冷靜下來、仔細思考,就算是當時的我也能說出這句英語。即便如此,最後我也沒能反應過來,把話說出口。
反過來說,如果我是「會說英語的人」,那麼這個句子應該可以「瞬間就說出口」才是。
會話是連續的「短句」
話雖如此,也並不是把這句英語「死背下來」就好。如同我們平時說自己的母語,說話時並不會有將死背的文章直接說出口的感覺。
而且只是把文章背下來,總有一天會忘記,就像學生時期努力背誦了這麼多例句,到現在卻一句也說不出來一樣。
那麼只要將「單字」記下來,就能夠說出句子嗎?
並非如此。只是知道「I」、「listen」及「high school」,並無法組成句子。
因此我建立了以下的假說。
所謂會說英語的人,是不是知道許多數個「單字」的集合,亦即「短句」,並擁有「瞬間組合的能力」呢?
仔細想想,會話就是「連續的短句」。
當我們聽說某人「會講英語」,在你印象中,或許那個人能連續十幾二十分鐘不間斷地用英語和老外交談,但無論那個人是誰,都不會是「將文章全部背下再說出口」的。每個人都是在一瞬間想到最適當的「原創英語短句」,然後下意識地將短句組合起來,才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會說英語」的定義
經過以上一系列思考後,我心中「會說英語」的定義就變得明確了。
所謂會說英語,就是「現在想說的原創英語短句能夠瞬間脫口而出」。
我想這一定不會錯。
「成為會說英語的人」意思太過模糊。
「成為能夠瞬間說出原創英語短句的人」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