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 失智,一個會吃掉記憶的怪獸
全家最可怕的敵人
失智,是全家最可怕的敵人,根據醫學家的研究與統計,失智患者除了腦袋不清楚外,身體機能與體力都還大致OK,因此他們會到處趴趴走,會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對大家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他們不像其他症狀的病人不會亂跑,可以固定照顧得到。換句話說,看顧失智人比照顧植物人還要辛苦更多,難怪有很多人會說:「一人失智,全家發瘋!」
失智症初始症狀,都是從一點點的小健忘開始,如想不起鑰匙放哪兒、皮包忘了置於何處、老是忘記剛剛做完的事、錯過約會、找不到存摺、突然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等等,大多數人多不會在意,甚至視為理所當然,好像沒多大關係,事實上,它是一種漫長的疾病進展過程,等到家人驚覺大不對時,通常為時已晚。
一旦患者的個性改變很大,如不再主動、活動力減少、孤僻自私、情緒不穩、容易激怒、不注意衛生、不斷蒐集雜物等,這已經是中等程度的失智了。
到最後,會發生記憶力嚴重障礙,思考問題主次混亂,記不得身邊的人,認不得家屬與自己的姓名,記不得回家的路,多疑偏激,出現被竊、被人毒害等妄想。
現代醫學尚無法完全明瞭為何會發生這樣的症狀,認為可能是大腦組織萎縮,或腦中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不足,或受正在服用的藥物所影響,如抗憂鬱藥、降血壓藥、鎮靜劑、整腸藥等,進而發生慢性且進行性的智能缺損。
中國傳統醫學則認為,本病與五臟耗損、情緒干擾、不良生活習慣等皆有關係,如因思慮過度,傷到心脾時,會用歸脾湯、逍遙散;因貧血或心血差,會用人參養榮湯;因體弱氣虛,用小建中湯、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因房事過度致腎精不足,則用八味桂附地黃丸等,一一對症下藥,以求完全康復。
總之,失智症是一個緩慢發生的進行式,雖有跡可循,但開始時不明顯,要非常留意才能發現,找對癥結所在,且要有無比耐心,才能成功康復。不好的情緒都會影響我們的神智
《黃帝內經》的第八篇〈靈樞‧本神〉,說明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質,叫做精;男女交媾,兩精結合而成的生機,叫做神;隨從神氣往來的精神活動,叫做魂;從乎精的先天本能,叫做魄;脫離母體之後,主宰生命活動的,叫做心;心裡憶念而未定的,叫做意;主意已考慮決定,叫做志;根據志而反覆思考,叫做思;思考範圍由近及遠,叫做慮;通過考慮後而毅然處理的,叫做智。
恐懼和思慮太過能損傷心神,使神傷而恐懼的情緒時時流露於外。因悲哀太甚,內傷肝臟,能使正氣耗竭,以至絕滅而死亡。喜樂過度,會使神氣渙散而不守。憂愁太甚,將使氣機閉塞不通。大怒以後,能使神識昏迷。恐懼太甚,也會使神氣散失而不收。其中還特別指出,腎因大怒不止而傷及所藏的志,志傷便會使記憶力衰退。
(中標)睡不好,就影響腦袋了
人類的大腦極其美麗又複雜,據說一般人只用了十分之一不到的腦袋,聯合報曾聯合刊出紐時周報的精采文章〈As the Eyes Close, the Brain Opens Up to New Lessons〉,對於夜間睡眠時工作的大腦,人們尤其不明白。就記憶而言,睡眠中的大腦一直靜靜地在處理任何人醒著且在靜思時不能處理的事。
深夜裡,當我們在作夢時,大腦仍在持續神秘的工作,眼球一整夜斷斷續續展開奇特且無意識的快速轉動,閉上的眼瞼也會顫動,與其他淺眠、熟睡等狀態交替發生。
睡眠與清醒時大腦的化學變化並不相同。在偵測出快速眼動睡眠前,腦幹的一小袋細胞即會開始提高活化化學物質──谷氨酸鹽的濃度,促進蛋白質合成與其他改變,以支援長期記憶的儲存。在快速眼動睡眠中,大腦開始做混合、配對、修改儲存記憶軌跡的處理,尋找隱晦的連結,讓整個世界變得合情合理。它還可能是經常歸功於晚上睡得好才會有的金色禮物──靈感的來源,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明或表現,其實都來自於這個茅塞頓開。
科學家發現,睡過午覺,且中間出現過緩波睡眠階段,代表有經過熟睡期的人,在做明示記憶測驗時,受測者必須記憶的事實資料,如辭彙組合等,比沒睡午覺的人表現得要好。午睡時,同時有快速眼動睡眠與熟睡兩種狀態的人,在鞏固記憶上,其效果與夜間睡眠相仿。睡眠正常者,通常約在二十分鐘後即進入熟睡狀態,假使睡覺時剛入夜,他們可能熟睡一個小時或更久,後來再進入熟睡時,則熟睡時間會縮短一些。研究顯示,就記憶事實來說,早睡早起要比半夜兩點才睡來得好。這跟中醫一直在強調在子時(晚上十一時)前入睡的觀念不謀而合。
換句話說,身體重要的內分泌更新與所謂的美容睡覺黃金時段,就是在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三點之間,因此早點上床睡覺,才不會衰老健忘得快。因為十一點左右,身體內約有一千毫升的血液會到肝臟來儲存與更新,此時肝臟會脹大到兩倍左右,如果這時候沒能「躺下來」休息,將眼睛閉起來(肝開竅於眼,眼睛只要打開來,肝臟就沒在休息),肝臟就無法完全運作,這段時間也就是中醫所講的膽經與肝經經絡運行的主要時段。而膽經與腦最相聯(故《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等十二經絡皆取決於膽經),而肝經與男女性的新陳代謝都有最直接的關係。
科學家研究發現,睡眠時,倘若睡得安穩,沒有被干擾,人們會打開「記憶的光圈」,「看」得更寬廣。許多這種敏銳的洞察力,只有在人們進入「睡眠的奇境」後才會發生。睡眠,一直在儲存重要記憶上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很多時候當我們醒著時看不出來的關聯,在入睡後卻能自然地串連起來。
只有極少數的人,他們即使只睡幾小時,也不會明顯影響他們的健康,但多數人一旦睡眠不足,就容易做事欠考慮、情緒變脆弱、精神較無法集中、疲勞,而且幾乎可以確定,他們的免疫力會變差,造成容易感染疾病,如不斷地重複感冒。近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找出人類必須睡眠的原因,但截至目前為止,他們所了解的還是很有限。
事實上,我們的老祖宗便一再說明睡眠的重要,《黃帝內經》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篇〉,就開宗明義說一年四季如何睡覺養生的重要,比如春天需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夏天得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秋天應早睡早起,和雞的活動時間相仿;冬天應該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此外,《黃帝內經》〈五臟生成篇〉:「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即點出人睡眠時,血歸藏於肝臟,肝臟得到血的滋養,眼睛就能看東西;腳得到血的滋養,就能夠步行;手掌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握物體;手指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攝拿東西。睡醒起床外出為冷風所吹,血液凝滯於肌膚時,就成為血痹;血液凝滯經脈,血液就運行不暢;血液凝滯於腳,便形成足部逆冷。這三種情況,均是血液不能正常地環流於經脈之中的緣故,所以稱它們為痹厥證。
而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晚上早點睡覺,且真正躺下來放鬆時,人體中會有一千毫升的血液匯集流到肝臟,當血足夠了,肝臟才能做好更新解毒的工作,此時肝臟會膨脹至幾乎兩倍大,這說明我們老祖宗的觀察有多麼精準,只有睡得好,我們的肝臟才會好,眼睛才看得見,才能行走,才能拿東西,頭腦才正常。然而,現今每個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滑手機,耗眼傷肝(肝開竅於眼),日復一日,請仔細想一想,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大腦不會出狀況嗎?
全家最可怕的敵人
失智,是全家最可怕的敵人,根據醫學家的研究與統計,失智患者除了腦袋不清楚外,身體機能與體力都還大致OK,因此他們會到處趴趴走,會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對大家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他們不像其他症狀的病人不會亂跑,可以固定照顧得到。換句話說,看顧失智人比照顧植物人還要辛苦更多,難怪有很多人會說:「一人失智,全家發瘋!」
失智症初始症狀,都是從一點點的小健忘開始,如想不起鑰匙放哪兒、皮包忘了置於何處、老是忘記剛剛做完的事、錯過約會、找不到存摺、突然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等等,大多數人多不會在意,甚至視為理所當然,好像沒多大關係,事實上,它是一種漫長的疾病進展過程,等到家人驚覺大不對時,通常為時已晚。
一旦患者的個性改變很大,如不再主動、活動力減少、孤僻自私、情緒不穩、容易激怒、不注意衛生、不斷蒐集雜物等,這已經是中等程度的失智了。
到最後,會發生記憶力嚴重障礙,思考問題主次混亂,記不得身邊的人,認不得家屬與自己的姓名,記不得回家的路,多疑偏激,出現被竊、被人毒害等妄想。
現代醫學尚無法完全明瞭為何會發生這樣的症狀,認為可能是大腦組織萎縮,或腦中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不足,或受正在服用的藥物所影響,如抗憂鬱藥、降血壓藥、鎮靜劑、整腸藥等,進而發生慢性且進行性的智能缺損。
中國傳統醫學則認為,本病與五臟耗損、情緒干擾、不良生活習慣等皆有關係,如因思慮過度,傷到心脾時,會用歸脾湯、逍遙散;因貧血或心血差,會用人參養榮湯;因體弱氣虛,用小建中湯、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因房事過度致腎精不足,則用八味桂附地黃丸等,一一對症下藥,以求完全康復。
總之,失智症是一個緩慢發生的進行式,雖有跡可循,但開始時不明顯,要非常留意才能發現,找對癥結所在,且要有無比耐心,才能成功康復。不好的情緒都會影響我們的神智
《黃帝內經》的第八篇〈靈樞‧本神〉,說明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質,叫做精;男女交媾,兩精結合而成的生機,叫做神;隨從神氣往來的精神活動,叫做魂;從乎精的先天本能,叫做魄;脫離母體之後,主宰生命活動的,叫做心;心裡憶念而未定的,叫做意;主意已考慮決定,叫做志;根據志而反覆思考,叫做思;思考範圍由近及遠,叫做慮;通過考慮後而毅然處理的,叫做智。
恐懼和思慮太過能損傷心神,使神傷而恐懼的情緒時時流露於外。因悲哀太甚,內傷肝臟,能使正氣耗竭,以至絕滅而死亡。喜樂過度,會使神氣渙散而不守。憂愁太甚,將使氣機閉塞不通。大怒以後,能使神識昏迷。恐懼太甚,也會使神氣散失而不收。其中還特別指出,腎因大怒不止而傷及所藏的志,志傷便會使記憶力衰退。
(中標)睡不好,就影響腦袋了
人類的大腦極其美麗又複雜,據說一般人只用了十分之一不到的腦袋,聯合報曾聯合刊出紐時周報的精采文章〈As the Eyes Close, the Brain Opens Up to New Lessons〉,對於夜間睡眠時工作的大腦,人們尤其不明白。就記憶而言,睡眠中的大腦一直靜靜地在處理任何人醒著且在靜思時不能處理的事。
深夜裡,當我們在作夢時,大腦仍在持續神秘的工作,眼球一整夜斷斷續續展開奇特且無意識的快速轉動,閉上的眼瞼也會顫動,與其他淺眠、熟睡等狀態交替發生。
睡眠與清醒時大腦的化學變化並不相同。在偵測出快速眼動睡眠前,腦幹的一小袋細胞即會開始提高活化化學物質──谷氨酸鹽的濃度,促進蛋白質合成與其他改變,以支援長期記憶的儲存。在快速眼動睡眠中,大腦開始做混合、配對、修改儲存記憶軌跡的處理,尋找隱晦的連結,讓整個世界變得合情合理。它還可能是經常歸功於晚上睡得好才會有的金色禮物──靈感的來源,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明或表現,其實都來自於這個茅塞頓開。
科學家發現,睡過午覺,且中間出現過緩波睡眠階段,代表有經過熟睡期的人,在做明示記憶測驗時,受測者必須記憶的事實資料,如辭彙組合等,比沒睡午覺的人表現得要好。午睡時,同時有快速眼動睡眠與熟睡兩種狀態的人,在鞏固記憶上,其效果與夜間睡眠相仿。睡眠正常者,通常約在二十分鐘後即進入熟睡狀態,假使睡覺時剛入夜,他們可能熟睡一個小時或更久,後來再進入熟睡時,則熟睡時間會縮短一些。研究顯示,就記憶事實來說,早睡早起要比半夜兩點才睡來得好。這跟中醫一直在強調在子時(晚上十一時)前入睡的觀念不謀而合。
換句話說,身體重要的內分泌更新與所謂的美容睡覺黃金時段,就是在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三點之間,因此早點上床睡覺,才不會衰老健忘得快。因為十一點左右,身體內約有一千毫升的血液會到肝臟來儲存與更新,此時肝臟會脹大到兩倍左右,如果這時候沒能「躺下來」休息,將眼睛閉起來(肝開竅於眼,眼睛只要打開來,肝臟就沒在休息),肝臟就無法完全運作,這段時間也就是中醫所講的膽經與肝經經絡運行的主要時段。而膽經與腦最相聯(故《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等十二經絡皆取決於膽經),而肝經與男女性的新陳代謝都有最直接的關係。
科學家研究發現,睡眠時,倘若睡得安穩,沒有被干擾,人們會打開「記憶的光圈」,「看」得更寬廣。許多這種敏銳的洞察力,只有在人們進入「睡眠的奇境」後才會發生。睡眠,一直在儲存重要記憶上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很多時候當我們醒著時看不出來的關聯,在入睡後卻能自然地串連起來。
只有極少數的人,他們即使只睡幾小時,也不會明顯影響他們的健康,但多數人一旦睡眠不足,就容易做事欠考慮、情緒變脆弱、精神較無法集中、疲勞,而且幾乎可以確定,他們的免疫力會變差,造成容易感染疾病,如不斷地重複感冒。近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找出人類必須睡眠的原因,但截至目前為止,他們所了解的還是很有限。
事實上,我們的老祖宗便一再說明睡眠的重要,《黃帝內經》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篇〉,就開宗明義說一年四季如何睡覺養生的重要,比如春天需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夏天得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秋天應早睡早起,和雞的活動時間相仿;冬天應該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此外,《黃帝內經》〈五臟生成篇〉:「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即點出人睡眠時,血歸藏於肝臟,肝臟得到血的滋養,眼睛就能看東西;腳得到血的滋養,就能夠步行;手掌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握物體;手指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攝拿東西。睡醒起床外出為冷風所吹,血液凝滯於肌膚時,就成為血痹;血液凝滯經脈,血液就運行不暢;血液凝滯於腳,便形成足部逆冷。這三種情況,均是血液不能正常地環流於經脈之中的緣故,所以稱它們為痹厥證。
而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晚上早點睡覺,且真正躺下來放鬆時,人體中會有一千毫升的血液匯集流到肝臟,當血足夠了,肝臟才能做好更新解毒的工作,此時肝臟會膨脹至幾乎兩倍大,這說明我們老祖宗的觀察有多麼精準,只有睡得好,我們的肝臟才會好,眼睛才看得見,才能行走,才能拿東西,頭腦才正常。然而,現今每個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滑手機,耗眼傷肝(肝開竅於眼),日復一日,請仔細想一想,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大腦不會出狀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