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篇 當死亡漸漸靠近

所有生命必將終結,由於不願意坦然面對,從得知生命已逐漸走向終點,很多人花許多精力在抗拒死亡,與死亡拔河,盡全力延長生命,而忽略了臨終前很重要的一些事情。

每一場活動中我都提醒參加民眾:與其花大部分的時間在抗拒死亡,不如用更多精力想想生命終結前有什麼事還需要做,如何做好生命結束前的準備。例如:是不是有什麼事要交代?是不是還有事要了結?有沒有什麼人想見?有沒有什麼話想跟誰說?或有沒有什麼事得自己去做,或請別人幫忙完成?甚至有沒有什麼人要事先道別?或是身後事想怎麼處理?

我也提醒大家:不是只有在安寧病房才能享有死亡尊嚴,安寧療護的照護模式可以推廣普及,所有臨終的病人都應該受到身、心、靈的全人照護;還有大家要建立醫療自主的觀念,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生死都應擁有自主權。但這種自主權應建立在自由、成熟、理性且對生命負責的自覺意識上,別把最後的醫療問題「丟給」別人,產生家人間的許多爭執與困擾。

同時我也常真誠地詢問所有參加者:「如果生命只剩最後三個月,你們希望這一百日都在抗拒死亡,還是擁有一百日美好的生命最後回憶?」每當我詢問至此,很多人會若有所思,有一位男士說:「對!我們都幾乎花時間在與死神拔河,卻忘了更真實的把握當下時光。」

另外,我觀察到許多臨終者,在生命最後階段會自動或被動地關起與家人溝通的門,這種現象是很吊詭的。追究原因還是因為避諱談死,不願意正向面對死亡。所以,臨終者無法暢談自己對生命或死亡的種種想法與感覺,而家屬也不知道該如何與臨終者溝通,更遑論進入臨終者的心境中,陪伴著「同生共死」了。

最重要的是,在瀕死時刻,很多人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能做什麼?錯失了最後溫馨道別和集氣祝福送行的大好良機。最後的道別與祝福,能很真切的讓生者與亡者兩安,不但能釋放出正向的能量,還能凝聚家人感情,讓家人在未來日子裡順利走出喪親悲傷。第二篇 當死亡漸漸靠近

所有生命必將終結,由於不願意坦然面對,從得知生命已逐漸走向終點,很多人花許多精力在抗拒死亡,與死亡拔河,盡全力延長生命,而忽略了臨終前很重要的一些事情。

每一場活動中我都提醒參加民眾:與其花大部分的時間在抗拒死亡,不如用更多精力想想生命終結前有什麼事還需要做,如何做好生命結束前的準備。例如:是不是有什麼事要交代?是不是還有事要了結?有沒有什麼人想見?有沒有什麼話想跟誰說?或有沒有什麼事得自己去做,或請別人幫忙完成?甚至有沒有什麼人要事先道別?或是身後事想怎麼處理?

我也提醒大家:不是只有在安寧病房才能享有死亡尊嚴,安寧療護的照護模式可以推廣普及,所有臨終的病人都應該受到身、心、靈的全人照護;還有大家要建立醫療自主的觀念,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生死都應擁有自主權。但這種自主權應建立在自由、成熟、理性且對生命負責的自覺意識上,別把最後的醫療問題「丟給」別人,產生家人間的許多爭執與困擾。

同時我也常真誠地詢問所有參加者:「如果生命只剩最後三個月,你們希望這一百日都在抗拒死亡,還是擁有一百日美好的生命最後回憶?」每當我詢問至此,很多人會若有所思,有一位男士說:「對!我們都幾乎花時間在與死神拔河,卻忘了更真實的把握當下時光。」

另外,我觀察到許多臨終者,在生命最後階段會自動或被動地關起與家人溝通的門,這種現象是很吊詭的。追究原因還是因為避諱談死,不願意正向面對死亡。所以,臨終者無法暢談自己對生命或死亡的種種想法與感覺,而家屬也不知道該如何與臨終者溝通,更遑論進入臨終者的心境中,陪伴著「同生共死」了。

最重要的是,在瀕死時刻,很多人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能做什麼?錯失了最後溫馨道別和集氣祝福送行的大好良機。最後的道別與祝福,能很真切的讓生者與亡者兩安,不但能釋放出正向的能量,還能凝聚家人感情,讓家人在未來日子裡順利走出喪親悲傷。1. 為什麼是我?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生命到最後、或是家人生命快要終結時,都會忿忿不平,或許問上天、問信仰的神、或到處問:「為什麼是我?」有的怨天,有的尤人,有的自責。我常在活動中請大家思考:「每個人都會死亡,不是嗎?那為什麼不是你?不是我?」我又問大家:「取決生命終結的條件是什麼?是誰決定死亡的時間?又什麼時候該放手?或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

面對自己或親人生命即將終結,許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為什麼?」「為什麼是我?」無法置信、拒絕接受,或是感到憤怒、怨天尤人,抱怨這不幸之事為何降臨自己身上。

有人會說「為什麼家人一輩子沒做過壞事,搭飛機卻失事墜機身亡?老天爺太不公平!」「她善良認真,年紀輕輕,卻因一場車禍而不幸喪生。誰來告訴我為什麼?」「家中長輩純樸本分,卻因地震一夕辭世。真的不公平啊!」遭遇之人內心總會不斷的吶喊與抗議:「上天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們?」

老天爺為何這樣對我?

曾因為工作關係訪問一位女企業家,乍看到她時,覺得她穿的很儉樸,言行氣質透露出一股靜默,似乎還有淡淡的哀愁。

訪問告一段落後,我和她閒聊起來,話一投機,她告訴我她的生命故事。她說她的丈夫在業界風評不錯,夫妻兩人感情很好。三年前有一天,先生突然打電話給她,說他身體不舒服,要她趕快回家陪他去醫院。她馬上飛奔回家,立刻開車送他去醫院,一到醫院,醫生馬上進行急救,卻回天乏術。

這位女企業家完全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她說「那根本是晴天霹靂,一個好好的人怎麼可能會在短短十到十五分鐘內說走就走了呢?」她覺得老天爺是在和她開玩笑,在先生死後的二至三年內,完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她含著眼淚告訴我:「為什麼才短短十分鐘,一個身體沒有毛病的人就這麼走了。他是一個好人,老天爺根本不公平。祂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為什麼?為什麼要讓我的先生年紀輕輕就走了?」頁數 2/5

1. 為什麼是我?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生命到最後、或是家人生命快要終結時,都會忿忿不平,或許問上天、問信仰的神、或到處問:「為什麼是我?」有的怨天,有的尤人,有的自責。我常在活動中請大家思考:「每個人都會死亡,不是嗎?那為什麼不是你?不是我?」我又問大家:「取決生命終結的條件是什麼?是誰決定死亡的時間?又什麼時候該放手?或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

面對自己或親人生命即將終結,許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為什麼?」「為什麼是我?」無法置信、拒絕接受,或是感到憤怒、怨天尤人,抱怨這不幸之事為何降臨自己身上。

有人會說「為什麼家人一輩子沒做過壞事,搭飛機卻失事墜機身亡?老天爺太不公平!」「她善良認真,年紀輕輕,卻因一場車禍而不幸喪生。誰來告訴我為什麼?」「家中長輩純樸本分,卻因地震一夕辭世。真的不公平啊!」遭遇之人內心總會不斷的吶喊與抗議:「上天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們?」

老天爺為何這樣對我?

曾因為工作關係訪問一位女企業家,乍看到她時,覺得她穿的很儉樸,言行氣質透露出一股靜默,似乎還有淡淡的哀愁。

訪問告一段落後,我和她閒聊起來,話一投機,她告訴我她的生命故事。她說她的丈夫在業界風評不錯,夫妻兩人感情很好。三年前有一天,先生突然打電話給她,說他身體不舒服,要她趕快回家陪他去醫院。她馬上飛奔回家,立刻開車送他去醫院,一到醫院,醫生馬上進行急救,卻回天乏術。

這位女企業家完全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她說「那根本是晴天霹靂,一個好好的人怎麼可能會在短短十到十五分鐘內說走就走了呢?」她覺得老天爺是在和她開玩笑,在先生死後的二至三年內,完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她含著眼淚告訴我:「為什麼才短短十分鐘,一個身體沒有毛病的人就這麼走了。他是一個好人,老天爺根本不公平。祂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為什麼?為什麼要讓我的先生年紀輕輕就走了?」這位女企業家噙著眼淚,拉著我的手說:「妳知道嗎?我先生過世後幾年的時間,白天忙著先生留下來的事業,晚上一回家就一個人安靜的坐在客廳,不言不語,婆婆看了非常擔心,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跟著掉淚。到了夜晚睡覺時刻,我一個人在房間,不斷用手大力捶打胸口,忿恨自己為什麼那麼無能,一個好好的人卻救不了,怨自己為什麼不用飛的去救他,早一分鐘他可能就活下來了。」

女企業家心情稍顯激動,接著說:「沒有人能告訴我,為什麼是我?」我拉著她的手輕輕問她:「妳不能接受這樣的意外,對嗎?完全無法承受。」再以溫柔的口吻說:「一開始妳很震驚,拒絕接受噩耗,接著妳開始憤怒,怨恨發生在妳身上所有的事。」她眼睛發出光芒看著我,並點點頭。

接著我又說:「憤怒之後的妳是不是常常和老天爺討價還價,不計代價地想要回妳的丈夫?一直到有一天,慢慢地妳不再恨了,沒有怨了,反正一切都沒用,妳開始想到你先生以前和妳說的很多事,妳有了一股力量想要去完成這許多事?」

她不斷地頻點頭。我繼續對她說:「知道嗎?妳是有任務的。或許這就是妳的人生考驗,或許只有妳才能完成他的任務。」自己是想要安慰她,所以才講出那樣的話。沒想到,女企業家很平靜地告訴我,先生生前確有一些夢想,卻因自己反對而作罷,因此這些年,只要是他生前想做的事,她便逐一幫他完成。

她告訴我,近年來,她慢慢地去想先生生前的種種,發現先生生前似乎已有預知,而且很多事似乎冥冥中有安排,所以她領悟到她原來是有責任的。於是開始去完成原本先生生前想做,卻被她反對的事。

她告訴我,沒想到自己竟然慢慢地實現了這些夢想,感覺好像先生一直陪著她,給她信心和力量,讓她從以前凡事依賴先生,到現在能有毅力、有決心地面對一切事,整個人徹底成長改變。

走過喪夫悲慟的她,在接受和面對這些嚴峻的人生考驗後,已不再像以往那麼怨天尤人了,似乎也慢慢找到人生努力往前的目標。這位女企業家噙著眼淚,拉著我的手說:「妳知道嗎?我先生過世後幾年的時間,白天忙著先生留下來的事業,晚上一回家就一個人安靜的坐在客廳,不言不語,婆婆看了非常擔心,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跟著掉淚。到了夜晚睡覺時刻,我一個人在房間,不斷用手大力捶打胸口,忿恨自己為什麼那麼無能,一個好好的人卻救不了,怨自己為什麼不用飛的去救他,早一分鐘他可能就活下來了。」

女企業家心情稍顯激動,接著說:「沒有人能告訴我,為什麼是我?」我拉著她的手輕輕問她:「妳不能接受這樣的意外,對嗎?完全無法承受。」再以溫柔的口吻說:「一開始妳很震驚,拒絕接受噩耗,接著妳開始憤怒,怨恨發生在妳身上所有的事。」她眼睛發出光芒看著我,並點點頭。

接著我又說:「憤怒之後的妳是不是常常和老天爺討價還價,不計代價地想要回妳的丈夫?一直到有一天,慢慢地妳不再恨了,沒有怨了,反正一切都沒用,妳開始想到你先生以前和妳說的很多事,妳有了一股力量想要去完成這許多事?」

她不斷地頻點頭。我繼續對她說:「知道嗎?妳是有任務的。或許這就是妳的人生考驗,或許只有妳才能完成他的任務。」自己是想要安慰她,所以才講出那樣的話。沒想到,女企業家很平靜地告訴我,先生生前確有一些夢想,卻因自己反對而作罷,因此這些年,只要是他生前想做的事,她便逐一幫他完成。

她告訴我,近年來,她慢慢地去想先生生前的種種,發現先生生前似乎已有預知,而且很多事似乎冥冥中有安排,所以她領悟到她原來是有責任的。於是開始去完成原本先生生前想做,卻被她反對的事。

她告訴我,沒想到自己竟然慢慢地實現了這些夢想,感覺好像先生一直陪著她,給她信心和力量,讓她從以前凡事依賴先生,到現在能有毅力、有決心地面對一切事,整個人徹底成長改變。

走過喪夫悲慟的她,在接受和面對這些嚴峻的人生考驗後,已不再像以往那麼怨天尤人了,似乎也慢慢找到人生努力往前的目標。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漸漸地悟出了這人生考驗的意義之所在,而她也發現自己不斷地在學習、成長和進步。她帶著智慧和自信的口吻平靜的告訴我:「或許這就是老天爺給我的人生功課吧!不要逃避、不要拒絕,寫了、做了、交了功課,人生就晉級了,不是嗎?」

她在安寧病房裡大哭:我要活下來!

曾經有一位在安寧病房擔任護理工作的學姐,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她照護的病例。一位年輕的女病人,知道自己罹癌不久人世,在住進病房的頭幾天,情緒一直很不穩定。護理人員不斷地陪伴、安慰她,也給予她最周到的醫療照顧。

有一天,這位女病患突然坐在病床上大哭了起來,她哭得很大聲,哭得很傷心,我的學姐不知道怎麼了,趕緊跑去撫慰她,以為她有不舒服或發生什麼事。結果這位年紀很輕的女病人在學姐的安慰和輕聲關懷下,邊抽噎邊流眼淚地說:「我不要死,我要活下來!」

學姐聽到她這麼說,心裡跟著一酸,強忍住眼淚,繼續地安慰她,表達同理感受。聽完故事,我問學姐:「在安寧病房工作,看盡生死百態,請問學姐覺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學姐說,這世界有多少人遇到了很大的挫折與困難,他們都勇敢地接受和面對,排除萬難地想要活下來,可是卻有一些人遇到一點困難就自我了結,形成強烈的對比。生命是無價的,真的一定要珍惜。

誰決定我們的生死?

從小到大常聽人說「生死有命」,也常聽到一句話「閻王要你三更死,絕不留你到五更。」有時候還聽說某某人怎麼憑藉意志力活了下來,或聽說某人的命是信仰的神保住的,當然也有人會感謝醫生將他從鬼門關搶救回來。

活動中我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生命的存續與終結,到底由誰決定?取決於什麼?」是醫生?是病人的意志力?還是信仰的神?或是天命?

綜合大家所言,我覺得生命的存續或終結,至少取決於三個條件:一是醫療的照護;二是病人的身體條件和求生意志力;三是天命或宿命。所以,關注臨終病人的醫療需求差異,不論爭取存續或自然終結,尊重他對生死的決定,給予妥適的治療與照護,並維持其生命的品質與死亡的尊嚴,才是最重要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漸漸地悟出了這人生考驗的意義之所在,而她也發現自己不斷地在學習、成長和進步。她帶著智慧和自信的口吻平靜的告訴我:「或許這就是老天爺給我的人生功課吧!不要逃避、不要拒絕,寫了、做了、交了功課,人生就晉級了,不是嗎?」

她在安寧病房裡大哭:我要活下來!

曾經有一位在安寧病房擔任護理工作的學姐,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她照護的病例。一位年輕的女病人,知道自己罹癌不久人世,在住進病房的頭幾天,情緒一直很不穩定。護理人員不斷地陪伴、安慰她,也給予她最周到的醫療照顧。

有一天,這位女病患突然坐在病床上大哭了起來,她哭得很大聲,哭得很傷心,我的學姐不知道怎麼了,趕緊跑去撫慰她,以為她有不舒服或發生什麼事。結果這位年紀很輕的女病人在學姐的安慰和輕聲關懷下,邊抽噎邊流眼淚地說:「我不要死,我要活下來!」

學姐聽到她這麼說,心裡跟著一酸,強忍住眼淚,繼續地安慰她,表達同理感受。聽完故事,我問學姐:「在安寧病房工作,看盡生死百態,請問學姐覺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學姐說,這世界有多少人遇到了很大的挫折與困難,他們都勇敢地接受和面對,排除萬難地想要活下來,可是卻有一些人遇到一點困難就自我了結,形成強烈的對比。生命是無價的,真的一定要珍惜。

誰決定我們的生死?

從小到大常聽人說「生死有命」,也常聽到一句話「閻王要你三更死,絕不留你到五更。」有時候還聽說某某人怎麼憑藉意志力活了下來,或聽說某人的命是信仰的神保住的,當然也有人會感謝醫生將他從鬼門關搶救回來。

活動中我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生命的存續與終結,到底由誰決定?取決於什麼?」是醫生?是病人的意志力?還是信仰的神?或是天命?

綜合大家所言,我覺得生命的存續或終結,至少取決於三個條件:一是醫療的照護;二是病人的身體條件和求生意志力;三是天命或宿命。所以,關注臨終病人的醫療需求差異,不論爭取存續或自然終結,尊重他對生死的決定,給予妥適的治療與照護,並維持其生命的品質與死亡的尊嚴,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是不是給醫護人員太大壓力?

活動中我也常提出一個思考問題:「一個人的生死既然取決於醫療、個人意志和天命三個條件,那我們是不是給醫護人員太大壓力?醫護人員是不是也給自己太大壓力?」

有一位護理師告訴大家,國內的醫護體系對基礎的生死教育並未重視,其實醫護人員應該要接受完整且持續的死亡教育才對;而且醫護實務訓練無形中灌輸醫護人員「病人活了是成功、死了是失敗」的觀念,讓醫護人員和一般民眾把生命存續或終結關鍵都加諸在醫師身上,給醫護人員莫大的身心壓力。

除了加強死亡教育,我建議醫護人員的養成教育中,也應該加強「人際溝通」與「人文關懷」課程。其實,只要是面對和處理跟生命有關的服務,這兩項訓練與養成課程就很重要。我們是不是給醫護人員太大壓力?

活動中我也常提出一個思考問題:「一個人的生死既然取決於醫療、個人意志和天命三個條件,那我們是不是給醫護人員太大壓力?醫護人員是不是也給自己太大壓力?」

有一位護理師告訴大家,國內的醫護體系對基礎的生死教育並未重視,其實醫護人員應該要接受完整且持續的死亡教育才對;而且醫護實務訓練無形中灌輸醫護人員「病人活了是成功、死了是失敗」的觀念,讓醫護人員和一般民眾把生命存續或終結關鍵都加諸在醫師身上,給醫護人員莫大的身心壓力。

除了加強死亡教育,我建議醫護人員的養成教育中,也應該加強「人際溝通」與「人文關懷」課程。其實,只要是面對和處理跟生命有關的服務,這兩項訓練與養成課程就很重要。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