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日耳曼民族建國的歷程
一、德國人的老祖宗─日耳曼人
歷史上第一次詳細地有關德國人的老祖宗──即生活在北歐和中歐的一些民族的記載,首先要感謝凱撒(Cäsar,西元前44年逝世),及歷史學家塔西吐斯(Tacitus,西元120年逝世)。凱撒在他所著的《高盧戰記》(De bello Gallico)記載著日耳曼人有高大的軀幹、長長的頭顱、全黃色的頭髮、藍眼睛和白皙的皮膚;因他們孔武有力,善於作戰,遂徵召他們為僱傭兵。。而塔西吐斯本人從未離開羅馬地區,他是從羅馬的一些軍團和商人們那裡得知這一些由農夫和獵人所組成的好戰部族,他們已經從事農業,豢養家畜,已有較多的金屬知識,精巧的手工藝。他稱他們為「日耳曼人」(Germanen)1,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叫「日耳曼尼亞」(Germanien);因他們既不能讀,也不能寫,行為舉止粗魯,希臘人與羅馬人則一概稱之為蠻族。
這種鄰居對羅馬帝國是一種永久性的威脅。基督誕生前十年,日耳曼人已經擴散到整個地中海地區,並在北邊與羅馬人為界。羅馬人曾在此築界牆,希望抵檔這些蠻族。西元250年,日耳曼族的支脈阿雷曼人(Alemannen)2及斯瓦本人(Schwaben)曾突破羅馬人的界牆,並越過萊茵河(Rhein)向前推進。羅馬皇帝命人在萊茵河和多瑙河(Donau)之間修築一條既長又堅固的界牆。在這兩條河的南邊和西邊形成羅馬的軍事屯墾區,在要塞大門的前面不久就有手工業者和商人及他們的家人移居至此。後來這一些地區漸漸地形成多座保留至今的城市,比如科隆(Köln)、波昂(Bonn)、雷根斯堡(Regensburg)、和奧格斯堡(Augsburg)。
在界牆兩邊,日耳曼人與羅馬人和平共處了兩個世紀之久。城堡的門被打開了,羅馬商人以武器、香料、首飾及上好的玻璃製品換取日耳曼人的蜂蜜、蜂蠟、鵝毛、黑麥、燕麥及琥珀等。很多日耳曼人也來到界牆後面的地方,以馬、牛、獸皮和羅馬的士兵與商人以物易物。今天一些德語的詞彙,比如街道(Straβe)、圍牆(Mauer)、窗戶(Fenster)、酒(Wein)、國家(Staat)、學校(Schule)和寫字(schreiben)等都是源自拉丁語源的詞彙。日耳曼人也學習並吸收了一些表達事物、東西、行動、公共機構及制度等詞彙。特別是在建築、農業及稍後在教育、政府組織和法律方面的成就,羅馬人遠遠超越過中歐的其他民族,日耳曼人皆一一地吸收過來。
但是「德國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在十九世紀時,人們相信是在耶穌誕生後第九年,在那一年羅馬軍隊嘗試越過萊茵河向東北邊接近,但被日耳曼的薛盧斯克族(Cherusker,此族後來同化於薩克森族)之族長赫爾曼‧阿敏紐斯(Hermann Arminius, 17 B.C.─20 A.D.)在托伊托堡森林(Teutoburger Wald)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共二萬人)。有關阿敏紐斯的記事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但是德國人都把他當做第一個德國民族英雄。所以在1838─1875年間於德特模(Detmold)為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紀念碑。然而在第四及第五世紀時,這一度曾是光輝燦爛的羅馬文化似乎沈淪了。「羅馬帝國」奔潰了。西元375年,亞細亞兇悍的遊牧民族的一支匈奴人(Hunnen),因其牛、羊群在西伯利亞的南部缺乏水源,於是轉向西方挺進,猛攻黑海北岸的日耳曼人;後來又將多瑙河與萊茵河北岸的日耳曼人往南驅趕進入羅馬帝國。由於匈奴人的襲擊,迫使各支日耳曼族紛紛逃竄,東支及西支的哥德人(Goten)、薩克森人(Sachsen)、阿雷曼人、布根地人(Burgunder)、汪達爾人(Vandalen)人和倫巴底人(Langobarden)像蝗蟲入境般侵入羅馬帝國。約470年央格魯人(Angeln)和薩克森人進入古羅馬帝國的省份不列顛(Britannien)。歷史上稱這亙古未有的侵略狂潮為「蠻族入侵」,而這股日耳曼人往南、往西和往東的遷移,他們自詡為「民族大遷徙」(Völkerwanderung)。
許多一度曾是歷史名城的羅馬(Rom)及米蘭(Mailand)等皆被摧毀了,那時整個古希臘、羅馬世界似乎在這股狂潮被毀滅了,而也就是在這股民族運動中形塑成後來的「德國史」。也即那時候有四支日耳曼部族:薩克森、法蘭肯(Franken)、巴伐利亞(Baiern)和阿雷曼(斯瓦本)就定居在今天他們的後代大部分仍居住的地區。現在在德國這四個日耳曼部族昔日的遷徙區仍可聽到一些被保留下來的方言。在他們的遷徙時期,日耳曼人不只和古老的文化接觸,他們也大大地受到一股新的力量─基督教的影響。約在360年時,西哥德的主教烏菲拉斯(Ulfilas,西元383年逝世)將《聖經》翻譯成日耳曼語言(現今只殘存片斷),這堪稱是一部在當時的野蠻年代有「和平」和「文化」意味的作品。最後日耳曼人接受了基督教並定居下來。從這時期開始,人們記述歐洲史的一個新紀元,即「中世世紀」。二、查理曼大帝建立的大帝國
在動蕩不安的民族大遷徙時代,在法蘭肯族的多位國王努力之下,於西歐和中歐逐漸建立一個新的王國。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為建都於阿亨(Aachen)的卡洛林王朝之查理曼大帝(Karl der Groβe, 768─814)3,他統治的時期,疆域從庇里牛斯山(Pyrenäen)直到易北河(Elbe),並從羅馬一直延伸到北海(Nordsee)包括整個中歐和義大利、法國、瑞士。在法蘭肯王朝的統治之下,極力推廣基督教的信仰。卡爾大帝所禮聘的英國傳教師聖波尼法弟烏斯(Bonifatius, 754年逝世)被尊崇為「德國的使徒」。他在富爾達(Fulda)的修道院,還有他在烏茲堡(Würzburg)、雷根斯堡、帕騷(Passau)、佛萊辛(Freising)、慕尼黑(München)和莎次堡(Salzburg)所建立的多座寺院,今天還是德語區的天主教教會中心。
查理曼國王於西元800年聖誕節前往羅馬作禮拜,當他禱告完畢欲起立時,教皇出其不意將皇冠戴在他頭上,並稱他為凱撒,為奧古斯都,民眾附和之,歡聲雷動,三呼萬歲。就這樣羅馬人民歡迎他們的新皇帝,法蘭肯人所建立的帝國成為羅馬大帝國的繼承者有三百年之久,他們宣稱他們的統治權延伸到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它的統治者成為基督教的保護者和主人。在帝國的保護與和平的局勢下,文學和藝術也有了新氣息。在富爾達、聖加倫(Sankt Gallen)和雷根斯堡修道院的僧侶們,以古德語創作了第一批作品,這時在多本手稿裡第一次出現了「德意志的,德國的,德國人的」即(deutsch)這個字。而這起先只是指住在法蘭肯帝國東邊的領土人們所說的語言。
查理曼大帝及其子去世後,840年帝位傳至其孫子,三位孫子爭奪天下。當時長孫洛塔爾一世(Lothar I., 840─855年在位)據中部,襲帝號,仍都於阿亨,次子丕平一世(PippinI., 813─837年在位)分得西部,地處今日法蘭西阿奎丹(Aquitanien)一帶,即所謂西法蘭肯王國。丕平去世後,王國轉由其同父異母弟弟禿頂查理(Karl II. der Kahle, 843年在位)治理,三子路易二世分得東部,原日耳曼人所居之地,地屬今日德國之巴伐利亞,故外號「日耳曼路易」(Ludwig II., der Deutsche, 843─867年在位),即所謂東法蘭肯王國。後長子洛塔爾一世欲獨占帝國,兩個弟弟不滿他繼承帝國及分得大部分土地,於841年聯合征討長兄,但不分勝負。兩位弟弟因此宣誓聯盟,相互保證反對長兄的野心到底。後人根據842年「斯特拉斯堡誓約」才得知法蘭肯帝國境內分化成兩大語系。禿頭查理的西法蘭肯王國的人民早已接受高盧和羅馬的語言與習俗,他們使用的是變體的拉丁語及羅曼斯語(即拉丁語摻和法蘭肯土語)混合而成的語言,這即後來演變成為現在的法語。而在日耳曼路易的東法蘭肯王國住著昔日講「多伊奇語」(按即deutsch的音譯,即今之德語)的各支日耳曼部落。當時的人以為Deutsch這個詞只是語言的區別,很久以後人們才了解,這個詞不只是指語言,還有「民族」和「國家」的意思,終於將指「德國人」的die Deutschen及這塊「土地」(Land)是德國人住的「德國」(Deutschland)的意義定位下來。所以日耳曼路易使用的是早期日耳曼語(條頓語)。當作戰時,為讓雙方武士容易了解,彼此以對方境內的語言宣誓,查理講日耳曼語以使路易的武士能懂;而路易講羅曼斯語以便查理的人能理解。此即今天的德、法兩國語言分岐之始。並且衍變成兩個政治實體。
路易和查理的聯盟終於迫使洛塔爾讓步,843年三兄弟在今法國的維爾登(Verdun)訂立「維爾登條約」,正式三分天下:禿頂查理得到西部,號稱西法蘭肯王國,日後衍變為今日的法蘭西(法國);日耳曼路易得到東部、萊茵河和易北河之間的土地,號稱東法蘭肯王國,日後衍變為今日的德意志(德國)。洛塔爾分得中部,除了獲得皇帝的稱號及義大利半島的北部外,還獲得介於東、西法蘭肯王國之間的一條縱約千哩,寬百多公哩的狹長地帶,為今日義大利的雛形。
查理曼大帝的帝國在第九世紀末逐漸崩潰時,雖然東部仍在卡洛林的統治者之控制下,但這些統治者卻無力統一整個國家。處於遙遠的邊陲地帶受到阿拉伯人、諾曼人(Normannen)、斯拉夫人、匈牙利人(Ungarn)的入侵,強敵當前,薩克森人、法蘭肯人、斯瓦本人、巴伐利亞人和洛林人等部落並不是去尋求國王的庇護,而是團結在他們的軍事首領,即大公爵的周圍。這些因戰功受封的藩侯每一個皆逐漸擴展其勢力範圍並擁兵自重,與王朝相抗衡。他們不但不鞏固軟弱無能的國王勢力,而是設法增加自己的戰鬥力,以維護他們領地的安全。當東法蘭肯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幼兒路易(Ludwig IV., das Kind, 893─911年在位)去世時,卡洛林王朝宣告結束。帝位的繼承改由這些強悍的大公爵討論決定。日耳曼四個最強大的公侯國薩克森、法蘭肯、巴伐利亞和斯瓦本推選無卡洛林血統的法蘭肯公爵康拉德一世(Konrad I., 911─918年在位)當他們的國王,他未經羅馬教皇加冕,這意味著完整的法蘭肯王國的分裂。但人民卻經久的有一種下意識,即一位帝國和教會結合的想法,能包含信仰基督的所有民族。史學家習慣以西元911年作為「德國史」的開端。
一、德國人的老祖宗─日耳曼人
歷史上第一次詳細地有關德國人的老祖宗──即生活在北歐和中歐的一些民族的記載,首先要感謝凱撒(Cäsar,西元前44年逝世),及歷史學家塔西吐斯(Tacitus,西元120年逝世)。凱撒在他所著的《高盧戰記》(De bello Gallico)記載著日耳曼人有高大的軀幹、長長的頭顱、全黃色的頭髮、藍眼睛和白皙的皮膚;因他們孔武有力,善於作戰,遂徵召他們為僱傭兵。。而塔西吐斯本人從未離開羅馬地區,他是從羅馬的一些軍團和商人們那裡得知這一些由農夫和獵人所組成的好戰部族,他們已經從事農業,豢養家畜,已有較多的金屬知識,精巧的手工藝。他稱他們為「日耳曼人」(Germanen)1,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叫「日耳曼尼亞」(Germanien);因他們既不能讀,也不能寫,行為舉止粗魯,希臘人與羅馬人則一概稱之為蠻族。
這種鄰居對羅馬帝國是一種永久性的威脅。基督誕生前十年,日耳曼人已經擴散到整個地中海地區,並在北邊與羅馬人為界。羅馬人曾在此築界牆,希望抵檔這些蠻族。西元250年,日耳曼族的支脈阿雷曼人(Alemannen)2及斯瓦本人(Schwaben)曾突破羅馬人的界牆,並越過萊茵河(Rhein)向前推進。羅馬皇帝命人在萊茵河和多瑙河(Donau)之間修築一條既長又堅固的界牆。在這兩條河的南邊和西邊形成羅馬的軍事屯墾區,在要塞大門的前面不久就有手工業者和商人及他們的家人移居至此。後來這一些地區漸漸地形成多座保留至今的城市,比如科隆(Köln)、波昂(Bonn)、雷根斯堡(Regensburg)、和奧格斯堡(Augsburg)。
在界牆兩邊,日耳曼人與羅馬人和平共處了兩個世紀之久。城堡的門被打開了,羅馬商人以武器、香料、首飾及上好的玻璃製品換取日耳曼人的蜂蜜、蜂蠟、鵝毛、黑麥、燕麥及琥珀等。很多日耳曼人也來到界牆後面的地方,以馬、牛、獸皮和羅馬的士兵與商人以物易物。今天一些德語的詞彙,比如街道(Straβe)、圍牆(Mauer)、窗戶(Fenster)、酒(Wein)、國家(Staat)、學校(Schule)和寫字(schreiben)等都是源自拉丁語源的詞彙。日耳曼人也學習並吸收了一些表達事物、東西、行動、公共機構及制度等詞彙。特別是在建築、農業及稍後在教育、政府組織和法律方面的成就,羅馬人遠遠超越過中歐的其他民族,日耳曼人皆一一地吸收過來。
但是「德國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在十九世紀時,人們相信是在耶穌誕生後第九年,在那一年羅馬軍隊嘗試越過萊茵河向東北邊接近,但被日耳曼的薛盧斯克族(Cherusker,此族後來同化於薩克森族)之族長赫爾曼‧阿敏紐斯(Hermann Arminius, 17 B.C.─20 A.D.)在托伊托堡森林(Teutoburger Wald)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共二萬人)。有關阿敏紐斯的記事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但是德國人都把他當做第一個德國民族英雄。所以在1838─1875年間於德特模(Detmold)為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紀念碑。然而在第四及第五世紀時,這一度曾是光輝燦爛的羅馬文化似乎沈淪了。「羅馬帝國」奔潰了。西元375年,亞細亞兇悍的遊牧民族的一支匈奴人(Hunnen),因其牛、羊群在西伯利亞的南部缺乏水源,於是轉向西方挺進,猛攻黑海北岸的日耳曼人;後來又將多瑙河與萊茵河北岸的日耳曼人往南驅趕進入羅馬帝國。由於匈奴人的襲擊,迫使各支日耳曼族紛紛逃竄,東支及西支的哥德人(Goten)、薩克森人(Sachsen)、阿雷曼人、布根地人(Burgunder)、汪達爾人(Vandalen)人和倫巴底人(Langobarden)像蝗蟲入境般侵入羅馬帝國。約470年央格魯人(Angeln)和薩克森人進入古羅馬帝國的省份不列顛(Britannien)。歷史上稱這亙古未有的侵略狂潮為「蠻族入侵」,而這股日耳曼人往南、往西和往東的遷移,他們自詡為「民族大遷徙」(Völkerwanderung)。
許多一度曾是歷史名城的羅馬(Rom)及米蘭(Mailand)等皆被摧毀了,那時整個古希臘、羅馬世界似乎在這股狂潮被毀滅了,而也就是在這股民族運動中形塑成後來的「德國史」。也即那時候有四支日耳曼部族:薩克森、法蘭肯(Franken)、巴伐利亞(Baiern)和阿雷曼(斯瓦本)就定居在今天他們的後代大部分仍居住的地區。現在在德國這四個日耳曼部族昔日的遷徙區仍可聽到一些被保留下來的方言。在他們的遷徙時期,日耳曼人不只和古老的文化接觸,他們也大大地受到一股新的力量─基督教的影響。約在360年時,西哥德的主教烏菲拉斯(Ulfilas,西元383年逝世)將《聖經》翻譯成日耳曼語言(現今只殘存片斷),這堪稱是一部在當時的野蠻年代有「和平」和「文化」意味的作品。最後日耳曼人接受了基督教並定居下來。從這時期開始,人們記述歐洲史的一個新紀元,即「中世世紀」。二、查理曼大帝建立的大帝國
在動蕩不安的民族大遷徙時代,在法蘭肯族的多位國王努力之下,於西歐和中歐逐漸建立一個新的王國。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為建都於阿亨(Aachen)的卡洛林王朝之查理曼大帝(Karl der Groβe, 768─814)3,他統治的時期,疆域從庇里牛斯山(Pyrenäen)直到易北河(Elbe),並從羅馬一直延伸到北海(Nordsee)包括整個中歐和義大利、法國、瑞士。在法蘭肯王朝的統治之下,極力推廣基督教的信仰。卡爾大帝所禮聘的英國傳教師聖波尼法弟烏斯(Bonifatius, 754年逝世)被尊崇為「德國的使徒」。他在富爾達(Fulda)的修道院,還有他在烏茲堡(Würzburg)、雷根斯堡、帕騷(Passau)、佛萊辛(Freising)、慕尼黑(München)和莎次堡(Salzburg)所建立的多座寺院,今天還是德語區的天主教教會中心。
查理曼國王於西元800年聖誕節前往羅馬作禮拜,當他禱告完畢欲起立時,教皇出其不意將皇冠戴在他頭上,並稱他為凱撒,為奧古斯都,民眾附和之,歡聲雷動,三呼萬歲。就這樣羅馬人民歡迎他們的新皇帝,法蘭肯人所建立的帝國成為羅馬大帝國的繼承者有三百年之久,他們宣稱他們的統治權延伸到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它的統治者成為基督教的保護者和主人。在帝國的保護與和平的局勢下,文學和藝術也有了新氣息。在富爾達、聖加倫(Sankt Gallen)和雷根斯堡修道院的僧侶們,以古德語創作了第一批作品,這時在多本手稿裡第一次出現了「德意志的,德國的,德國人的」即(deutsch)這個字。而這起先只是指住在法蘭肯帝國東邊的領土人們所說的語言。
查理曼大帝及其子去世後,840年帝位傳至其孫子,三位孫子爭奪天下。當時長孫洛塔爾一世(Lothar I., 840─855年在位)據中部,襲帝號,仍都於阿亨,次子丕平一世(PippinI., 813─837年在位)分得西部,地處今日法蘭西阿奎丹(Aquitanien)一帶,即所謂西法蘭肯王國。丕平去世後,王國轉由其同父異母弟弟禿頂查理(Karl II. der Kahle, 843年在位)治理,三子路易二世分得東部,原日耳曼人所居之地,地屬今日德國之巴伐利亞,故外號「日耳曼路易」(Ludwig II., der Deutsche, 843─867年在位),即所謂東法蘭肯王國。後長子洛塔爾一世欲獨占帝國,兩個弟弟不滿他繼承帝國及分得大部分土地,於841年聯合征討長兄,但不分勝負。兩位弟弟因此宣誓聯盟,相互保證反對長兄的野心到底。後人根據842年「斯特拉斯堡誓約」才得知法蘭肯帝國境內分化成兩大語系。禿頭查理的西法蘭肯王國的人民早已接受高盧和羅馬的語言與習俗,他們使用的是變體的拉丁語及羅曼斯語(即拉丁語摻和法蘭肯土語)混合而成的語言,這即後來演變成為現在的法語。而在日耳曼路易的東法蘭肯王國住著昔日講「多伊奇語」(按即deutsch的音譯,即今之德語)的各支日耳曼部落。當時的人以為Deutsch這個詞只是語言的區別,很久以後人們才了解,這個詞不只是指語言,還有「民族」和「國家」的意思,終於將指「德國人」的die Deutschen及這塊「土地」(Land)是德國人住的「德國」(Deutschland)的意義定位下來。所以日耳曼路易使用的是早期日耳曼語(條頓語)。當作戰時,為讓雙方武士容易了解,彼此以對方境內的語言宣誓,查理講日耳曼語以使路易的武士能懂;而路易講羅曼斯語以便查理的人能理解。此即今天的德、法兩國語言分岐之始。並且衍變成兩個政治實體。
路易和查理的聯盟終於迫使洛塔爾讓步,843年三兄弟在今法國的維爾登(Verdun)訂立「維爾登條約」,正式三分天下:禿頂查理得到西部,號稱西法蘭肯王國,日後衍變為今日的法蘭西(法國);日耳曼路易得到東部、萊茵河和易北河之間的土地,號稱東法蘭肯王國,日後衍變為今日的德意志(德國)。洛塔爾分得中部,除了獲得皇帝的稱號及義大利半島的北部外,還獲得介於東、西法蘭肯王國之間的一條縱約千哩,寬百多公哩的狹長地帶,為今日義大利的雛形。
查理曼大帝的帝國在第九世紀末逐漸崩潰時,雖然東部仍在卡洛林的統治者之控制下,但這些統治者卻無力統一整個國家。處於遙遠的邊陲地帶受到阿拉伯人、諾曼人(Normannen)、斯拉夫人、匈牙利人(Ungarn)的入侵,強敵當前,薩克森人、法蘭肯人、斯瓦本人、巴伐利亞人和洛林人等部落並不是去尋求國王的庇護,而是團結在他們的軍事首領,即大公爵的周圍。這些因戰功受封的藩侯每一個皆逐漸擴展其勢力範圍並擁兵自重,與王朝相抗衡。他們不但不鞏固軟弱無能的國王勢力,而是設法增加自己的戰鬥力,以維護他們領地的安全。當東法蘭肯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幼兒路易(Ludwig IV., das Kind, 893─911年在位)去世時,卡洛林王朝宣告結束。帝位的繼承改由這些強悍的大公爵討論決定。日耳曼四個最強大的公侯國薩克森、法蘭肯、巴伐利亞和斯瓦本推選無卡洛林血統的法蘭肯公爵康拉德一世(Konrad I., 911─918年在位)當他們的國王,他未經羅馬教皇加冕,這意味著完整的法蘭肯王國的分裂。但人民卻經久的有一種下意識,即一位帝國和教會結合的想法,能包含信仰基督的所有民族。史學家習慣以西元911年作為「德國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