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明有樂?為何說苦?
任誰都知道令人快樂滿足的事情,才會引起大腦動機系統的注意,讓人有興趣、有動機、自發地想去做,這是我們生理獎賞系統(rewarding system)所預設的機制。感到快樂滿足的人、事、物,我們大都會想辦法,努力地去獲得;相反地,令人痛苦厭惡的,我們也會想方設法地避開或逃離。追求快樂,是生存的本能動機。
於是人們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刺激感官快樂的活動,各種聲色刺激,只為獲取感官的快樂,不斷地刺激獎賞系統。然而,對於一項事物或活動,久而久之習慣了,就又想要尋求新的、不一樣的或是強度更強的刺激,來滿足獎賞系統的欲求。心,沒有一刻安靜,無止境地追求下去,空虛、苦惱也一再出現。
現今社會最典型的由快樂落入痛苦深淵,不可自拔的情況,顯見地就是各種成癮的患者;像是酒精成癮、藥物濫用成癮、網路成癮、吸菸成癮、性成癮……等等。成癮患者不只自己痛苦,家人受苦,更衍生出各類的社會道德、法律安全等問題,變成社會安全的隱憂。
事實上,現象的快樂,佛陀不否認。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說法,教示其所證悟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苦諦」──如實觀世間無常變異的特性。「集諦」──探尋世間苦惱逼迫的原因。「滅諦」──超越世間滅除一切苦的境地;「道諦」──達到滅除苦惱的方法。佛陀教法是以信、智相成,絕不說信了就可以得救;必須先認清人生的苦迫性,以及憂悲苦惱的原因,找到問題的原因,消除痛苦,得到解脫,不再受無限生死的苦迫。常有人受了痛苦、挫折、打擊之後,才慢慢體會人世間的真實,所以苦也是得道的契機。
「苦諦」,是希望人們能真實觀照了知「人生本質的苦」,進而勇敢面對世間──苦的真實相,找出苦的原因,離除苦的束縛,真正獲至心靈的平靜。
現在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佛陀談的苦到底是什麼?
人生得面對的三苦
我們總會說:「明明就有樂可享?為何說人生的本質是苦呢?為何要將人生看成如此悲哀?」其實,說人生本質是苦,是因瞭解世間現象雖然有時令人感到快樂,但快樂終究會消失……。佛陀提醒我們認清苦的事實,這樣的態度不是悲觀,不是消極,反而是積極勇敢面對、因應這存在現象變動的真相。佛家談人生本質的苦,有所謂的苦苦、行苦、壞苦等三苦。簡要地說:「苦苦」是指身心皆感受的痛苦。「行苦」是指一切現象都被無常生滅所逼迫。「壞苦」意謂著「樂相壞時,苦相即至,名為壞苦」;也就是說,現在感受的生活現象是樂,但因為原本形成快樂的因緣條件變滅了,快樂的現象不復存在時,會產生「壞苦」。如果不了解世間無常的變化,必定會在樂將消失時產生巨大的痛苦。
苦苦
事實上,生活中隨時可能遭受身心之苦,我們很容易理解「苦苦」的現象。由生理遭受的痛苦,引發心理精神的苦。身心內外交迫,苦上加苦。簡單說,「苦苦」就是:身為有情眾生,不論遭遇飢渴、疾病、風雨、寒熱或是任何天災人禍種種外力造成身心受創,所帶來的痛苦。
幾年前(2011.3.11)日本遭受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地震、海嘯,又接連引發核災,東北沿岸城市遭受全面地蹂躪與吞噬,數十萬人流離失所,上萬人被奪去性命,各方面的傷亡與損失難以估計。霎時,眼前的世界,天崩地裂,彷彿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人們心中的恐懼、焦慮、悲傷、死絕地無望感,讓人感受不到明天……。身在臺灣的我們,亦感震驚與憂傷。
前年(2014.7.31)高雄氣爆當晚,許多人在睡夢中驚醒,驚慌地逃出屋外,以為對岸的砲彈打過來了。那一夜,許多人的心中烙下了驚恐的印痕。
平時無憂無慮,但清晨一陣天搖地動的搖晃,「地震!……要不要起床趕緊逃?」不安焦慮,懸在心上,持續警戒著直到搖晃停止,才放下高度警戒焦慮的心。
生活周遭時刻都在上演著「苦苦」的情節,這些苦,幾乎沒有人可以預料與預防,什麼時候來,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行苦
當世間一切現象遷流變化,所導致的苦惱,稱為「行苦」。「行」是遷流變動的意思;世間的一切,為眾緣所造,無法避免生、住、異、滅的遷流變化。深刻洞見現象的智者,如實了知無常本質是苦的。所以佛陀說「無常故苦」,這苦說的就是「行苦」。
一位孝順的孩子,在外地努力工作,賺了些錢將老爸老媽在鄉下的舊房子重新裝修,心想讓爸媽能生活得更舒適、便利;花了二個月時間,房子內外煥然一新。老爸老媽帶著歡欣的期待住進重新裝修的房子;一個星期後,孩子又回老家來探視爸媽。
「媽!你怎麼悶悶不樂?房子不好嗎?」「唉呀!袂慣習哪!東西都收進櫥櫃裡,找都找嘸?電視一按下去就壞了,連續劇也沒辦法看哪……」
媽媽因為原本習慣的生活場景不在了,所有生活中垂手可用的日常用品都找不著,心情很鬱卒。就連最愛看的鄉土連續劇,也因為全新的液晶電視,遙控器太複雜,拿起電視遙控器,想要轉臺,一看有三、四十個按鍵不知道要按哪一個;按錯按鍵,螢幕全黑掉了,最愛的鄉土劇也不能看了……。
為人子女不耐煩地回應:「媽!我上星期不是才教過您這個箭頭按鍵上下是channel(頻道),旁邊那個按鍵是多媒體影音,下面那個按鍵才是音量……。」
「人老了啦!沒路用了!記智嘸好啦!哪像你們年輕人那麼靈精……;你們聰明、你們比較行啦、你們有才能啦,肖年記性好啦,以後呷老了就跟我一樣了啦。」
身為媽媽的不好意思跟孩子明說,過去學的英文差不多都忘光光,不知如何使用遙控器,按鍵錯按了,螢幕一黑掉,就說電視機壞掉不能看了。結果重新reset設定就恢復了,她覺得很沒面子。第二次又按錯鍵,不敢說壞了,索性就說不想看電視。其實老人家很多事不願明講,有意無意地希望子女揣摩上意,希望子女主動關心!老人家有自尊,自尊要是傷到的話就沒得談了。倘若,沒有顧慮到父母親的尊嚴,只會讓父母內心更焦慮不安!人情緒懊惱時,不自覺的緊張、焦慮有時表現於外的卻是易怒的行為反應。
這是「行苦」!不是因為東西壞了,不是因為身心遭受疾病天災等破壞性而來的苦;是因為「變化」,導致個體無法適應,所產生的苦。而這「變化」──房子重新裝修,是一般人認為令人雀躍的快樂事,怎麼會苦呢?老人家非常害怕適應新的事物,因為身心跟不上變化,所以苦惱呀!
有些在家弟子,年紀大了說是要到國外去享天倫之樂,往往沒住上幾天,就跟兒子女兒吵著要回臺灣住。因為不適應呀!不僅所聽、所見的都是不同的文化、語言,科技智慧型的生活家電設備,使得感官知覺面臨迥然不同的衝擊,內心產生焦慮不安。這是「行苦」!所有世間因緣條件的變化、事物現象的生生滅滅,總讓人有追不上的逼迫感。行苦──無常的變化,造成一時無法接受,無法因應。特別是人生走到了中年──空巢期,面對家庭、人際關係的變化,以及有感於生理功能的退化,時常籠罩在緊張與焦慮的不安中;加上面對新科技造成的無能感,使得老一輩的人,不斷感嘆,跟不上時代呀!
為人子女雖想孝順,卻忽略了年邁的父母親,面對快速變動的環境,身心的適應是跟不上的。
又有一位在家弟子,一天家裡的洗衣機壞了,她很苦惱!
「買一臺新的就好!有什麼好苦惱的?難不成妳連買新洗衣機的錢都沒有嗎?」
「不是啦!是擔心買一臺新的洗衣機,我媽她不會使用。她交代我一定要找原本這款機型,新型觸控式面板她不會用。可是這款舊機型早已停產了,我去哪兒買呀?」我媽還說:「如果買回來的洗衣機操作太複雜,衣服妳自己洗。」我心想:「衣服自己洗當然是沒問題,可是如果什麼事都被自動化的機器取代,媽媽會覺得沒有被需要,越來越沒用,越來越沒有價值感,對媽媽的傷害可能更大。」
這時代的科技可說是日新月異,創新的速度實在太快,生活科技的複雜與關聯性,已經不是上一代人能理解適應。相當程度來說,造成代間關係的鴻溝可能越來越大。這些都是行苦呀!
壞苦
當令人快樂的人事物消失不見時所引發的苦,名為「壞苦」。好比說,原本健健康康的身體,因疾病侵襲導致病痛纏身,委靡不振。原本事業興隆,因公司決策錯誤,造成營收虧損,面臨倒閉;致使優渥的生活不在,那種由物質享受變成物質匱乏的苦惱。相戀多年的男友,突然移情別戀,那種得而後失的苦楚,遠比從未擁有還痛苦。這些都是壞苦!
總說,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所有由好變壞所導致的憂悲苦惱都是壞苦的範疇。佛陀時代,有位婦人的孩子死掉了,她悲傷欲絕,怎麼也不肯把孩子下葬。四處求人,希望能讓孩子死而復生,但始終沒人能幫她這個忙。她哭得死去活來,幾次昏厥過去,家人生怕她尋短,於是告訴她去找佛陀就有希望。佛陀不但慈悲而且有智慧,告訴她:「妳去找一顆一斤重的地瓜,而且種地瓜的這戶家裡必須從沒有死過人,那我就有辦法讓妳的孩子復生!」她一聽終於有希望了,就挨家挨戶去找。結果,正好一斤重的地瓜找到了!但令她失望的是,每戶人家一問家裡都曾死過人……,這樣的地瓜是沒用的。婦人終於領悟了!沒有任何一個家沒有死過人,人終究是會死的。她很感恩佛陀的引導,終於讓孩子下葬。面對孩子的死,心裡漸趨平靜,有所感悟:「孩子死,我替他安葬,痛苦讓我來承擔;如果我先死了,他變成孤兒,會很淒慘!深切感受到無常變異的苦,孩子先死,有一天自己也會死啊!人是向死存在,終究不可得。」於是,追隨佛陀出家修行。
這是壞苦!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生命歷程。
無常現象本質的苦,不管你承不承認,這是事實的存在。而我們有勇氣面對嗎?
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說「一切皆苦」的理由。睿智的佛陀到底為什說「一切皆苦」呢?佛陀細膩地觀察世間現象的無常變化,來自於一切因緣起條件的生滅興衰,都沒一個常住永恆不變的實體來主宰。在這樣的現象當下,無法主宰,就不會盡如人意,其現象的本質就是苦,知道這樣現象的真理不去面對,若還硬要強對槓,只會苦上加苦罷了。
任誰都知道令人快樂滿足的事情,才會引起大腦動機系統的注意,讓人有興趣、有動機、自發地想去做,這是我們生理獎賞系統(rewarding system)所預設的機制。感到快樂滿足的人、事、物,我們大都會想辦法,努力地去獲得;相反地,令人痛苦厭惡的,我們也會想方設法地避開或逃離。追求快樂,是生存的本能動機。
於是人們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刺激感官快樂的活動,各種聲色刺激,只為獲取感官的快樂,不斷地刺激獎賞系統。然而,對於一項事物或活動,久而久之習慣了,就又想要尋求新的、不一樣的或是強度更強的刺激,來滿足獎賞系統的欲求。心,沒有一刻安靜,無止境地追求下去,空虛、苦惱也一再出現。
現今社會最典型的由快樂落入痛苦深淵,不可自拔的情況,顯見地就是各種成癮的患者;像是酒精成癮、藥物濫用成癮、網路成癮、吸菸成癮、性成癮……等等。成癮患者不只自己痛苦,家人受苦,更衍生出各類的社會道德、法律安全等問題,變成社會安全的隱憂。
事實上,現象的快樂,佛陀不否認。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說法,教示其所證悟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苦諦」──如實觀世間無常變異的特性。「集諦」──探尋世間苦惱逼迫的原因。「滅諦」──超越世間滅除一切苦的境地;「道諦」──達到滅除苦惱的方法。佛陀教法是以信、智相成,絕不說信了就可以得救;必須先認清人生的苦迫性,以及憂悲苦惱的原因,找到問題的原因,消除痛苦,得到解脫,不再受無限生死的苦迫。常有人受了痛苦、挫折、打擊之後,才慢慢體會人世間的真實,所以苦也是得道的契機。
「苦諦」,是希望人們能真實觀照了知「人生本質的苦」,進而勇敢面對世間──苦的真實相,找出苦的原因,離除苦的束縛,真正獲至心靈的平靜。
現在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佛陀談的苦到底是什麼?
人生得面對的三苦
我們總會說:「明明就有樂可享?為何說人生的本質是苦呢?為何要將人生看成如此悲哀?」其實,說人生本質是苦,是因瞭解世間現象雖然有時令人感到快樂,但快樂終究會消失……。佛陀提醒我們認清苦的事實,這樣的態度不是悲觀,不是消極,反而是積極勇敢面對、因應這存在現象變動的真相。佛家談人生本質的苦,有所謂的苦苦、行苦、壞苦等三苦。簡要地說:「苦苦」是指身心皆感受的痛苦。「行苦」是指一切現象都被無常生滅所逼迫。「壞苦」意謂著「樂相壞時,苦相即至,名為壞苦」;也就是說,現在感受的生活現象是樂,但因為原本形成快樂的因緣條件變滅了,快樂的現象不復存在時,會產生「壞苦」。如果不了解世間無常的變化,必定會在樂將消失時產生巨大的痛苦。
苦苦
事實上,生活中隨時可能遭受身心之苦,我們很容易理解「苦苦」的現象。由生理遭受的痛苦,引發心理精神的苦。身心內外交迫,苦上加苦。簡單說,「苦苦」就是:身為有情眾生,不論遭遇飢渴、疾病、風雨、寒熱或是任何天災人禍種種外力造成身心受創,所帶來的痛苦。
幾年前(2011.3.11)日本遭受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地震、海嘯,又接連引發核災,東北沿岸城市遭受全面地蹂躪與吞噬,數十萬人流離失所,上萬人被奪去性命,各方面的傷亡與損失難以估計。霎時,眼前的世界,天崩地裂,彷彿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人們心中的恐懼、焦慮、悲傷、死絕地無望感,讓人感受不到明天……。身在臺灣的我們,亦感震驚與憂傷。
前年(2014.7.31)高雄氣爆當晚,許多人在睡夢中驚醒,驚慌地逃出屋外,以為對岸的砲彈打過來了。那一夜,許多人的心中烙下了驚恐的印痕。
平時無憂無慮,但清晨一陣天搖地動的搖晃,「地震!……要不要起床趕緊逃?」不安焦慮,懸在心上,持續警戒著直到搖晃停止,才放下高度警戒焦慮的心。
生活周遭時刻都在上演著「苦苦」的情節,這些苦,幾乎沒有人可以預料與預防,什麼時候來,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行苦
當世間一切現象遷流變化,所導致的苦惱,稱為「行苦」。「行」是遷流變動的意思;世間的一切,為眾緣所造,無法避免生、住、異、滅的遷流變化。深刻洞見現象的智者,如實了知無常本質是苦的。所以佛陀說「無常故苦」,這苦說的就是「行苦」。
一位孝順的孩子,在外地努力工作,賺了些錢將老爸老媽在鄉下的舊房子重新裝修,心想讓爸媽能生活得更舒適、便利;花了二個月時間,房子內外煥然一新。老爸老媽帶著歡欣的期待住進重新裝修的房子;一個星期後,孩子又回老家來探視爸媽。
「媽!你怎麼悶悶不樂?房子不好嗎?」「唉呀!袂慣習哪!東西都收進櫥櫃裡,找都找嘸?電視一按下去就壞了,連續劇也沒辦法看哪……」
媽媽因為原本習慣的生活場景不在了,所有生活中垂手可用的日常用品都找不著,心情很鬱卒。就連最愛看的鄉土連續劇,也因為全新的液晶電視,遙控器太複雜,拿起電視遙控器,想要轉臺,一看有三、四十個按鍵不知道要按哪一個;按錯按鍵,螢幕全黑掉了,最愛的鄉土劇也不能看了……。
為人子女不耐煩地回應:「媽!我上星期不是才教過您這個箭頭按鍵上下是channel(頻道),旁邊那個按鍵是多媒體影音,下面那個按鍵才是音量……。」
「人老了啦!沒路用了!記智嘸好啦!哪像你們年輕人那麼靈精……;你們聰明、你們比較行啦、你們有才能啦,肖年記性好啦,以後呷老了就跟我一樣了啦。」
身為媽媽的不好意思跟孩子明說,過去學的英文差不多都忘光光,不知如何使用遙控器,按鍵錯按了,螢幕一黑掉,就說電視機壞掉不能看了。結果重新reset設定就恢復了,她覺得很沒面子。第二次又按錯鍵,不敢說壞了,索性就說不想看電視。其實老人家很多事不願明講,有意無意地希望子女揣摩上意,希望子女主動關心!老人家有自尊,自尊要是傷到的話就沒得談了。倘若,沒有顧慮到父母親的尊嚴,只會讓父母內心更焦慮不安!人情緒懊惱時,不自覺的緊張、焦慮有時表現於外的卻是易怒的行為反應。
這是「行苦」!不是因為東西壞了,不是因為身心遭受疾病天災等破壞性而來的苦;是因為「變化」,導致個體無法適應,所產生的苦。而這「變化」──房子重新裝修,是一般人認為令人雀躍的快樂事,怎麼會苦呢?老人家非常害怕適應新的事物,因為身心跟不上變化,所以苦惱呀!
有些在家弟子,年紀大了說是要到國外去享天倫之樂,往往沒住上幾天,就跟兒子女兒吵著要回臺灣住。因為不適應呀!不僅所聽、所見的都是不同的文化、語言,科技智慧型的生活家電設備,使得感官知覺面臨迥然不同的衝擊,內心產生焦慮不安。這是「行苦」!所有世間因緣條件的變化、事物現象的生生滅滅,總讓人有追不上的逼迫感。行苦──無常的變化,造成一時無法接受,無法因應。特別是人生走到了中年──空巢期,面對家庭、人際關係的變化,以及有感於生理功能的退化,時常籠罩在緊張與焦慮的不安中;加上面對新科技造成的無能感,使得老一輩的人,不斷感嘆,跟不上時代呀!
為人子女雖想孝順,卻忽略了年邁的父母親,面對快速變動的環境,身心的適應是跟不上的。
又有一位在家弟子,一天家裡的洗衣機壞了,她很苦惱!
「買一臺新的就好!有什麼好苦惱的?難不成妳連買新洗衣機的錢都沒有嗎?」
「不是啦!是擔心買一臺新的洗衣機,我媽她不會使用。她交代我一定要找原本這款機型,新型觸控式面板她不會用。可是這款舊機型早已停產了,我去哪兒買呀?」我媽還說:「如果買回來的洗衣機操作太複雜,衣服妳自己洗。」我心想:「衣服自己洗當然是沒問題,可是如果什麼事都被自動化的機器取代,媽媽會覺得沒有被需要,越來越沒用,越來越沒有價值感,對媽媽的傷害可能更大。」
這時代的科技可說是日新月異,創新的速度實在太快,生活科技的複雜與關聯性,已經不是上一代人能理解適應。相當程度來說,造成代間關係的鴻溝可能越來越大。這些都是行苦呀!
壞苦
當令人快樂的人事物消失不見時所引發的苦,名為「壞苦」。好比說,原本健健康康的身體,因疾病侵襲導致病痛纏身,委靡不振。原本事業興隆,因公司決策錯誤,造成營收虧損,面臨倒閉;致使優渥的生活不在,那種由物質享受變成物質匱乏的苦惱。相戀多年的男友,突然移情別戀,那種得而後失的苦楚,遠比從未擁有還痛苦。這些都是壞苦!
總說,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所有由好變壞所導致的憂悲苦惱都是壞苦的範疇。佛陀時代,有位婦人的孩子死掉了,她悲傷欲絕,怎麼也不肯把孩子下葬。四處求人,希望能讓孩子死而復生,但始終沒人能幫她這個忙。她哭得死去活來,幾次昏厥過去,家人生怕她尋短,於是告訴她去找佛陀就有希望。佛陀不但慈悲而且有智慧,告訴她:「妳去找一顆一斤重的地瓜,而且種地瓜的這戶家裡必須從沒有死過人,那我就有辦法讓妳的孩子復生!」她一聽終於有希望了,就挨家挨戶去找。結果,正好一斤重的地瓜找到了!但令她失望的是,每戶人家一問家裡都曾死過人……,這樣的地瓜是沒用的。婦人終於領悟了!沒有任何一個家沒有死過人,人終究是會死的。她很感恩佛陀的引導,終於讓孩子下葬。面對孩子的死,心裡漸趨平靜,有所感悟:「孩子死,我替他安葬,痛苦讓我來承擔;如果我先死了,他變成孤兒,會很淒慘!深切感受到無常變異的苦,孩子先死,有一天自己也會死啊!人是向死存在,終究不可得。」於是,追隨佛陀出家修行。
這是壞苦!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生命歷程。
無常現象本質的苦,不管你承不承認,這是事實的存在。而我們有勇氣面對嗎?
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說「一切皆苦」的理由。睿智的佛陀到底為什說「一切皆苦」呢?佛陀細膩地觀察世間現象的無常變化,來自於一切因緣起條件的生滅興衰,都沒一個常住永恆不變的實體來主宰。在這樣的現象當下,無法主宰,就不會盡如人意,其現象的本質就是苦,知道這樣現象的真理不去面對,若還硬要強對槓,只會苦上加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