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就是要當季
奧地利四季分明,地貌多元,山河湖境,
孕育出各種食材,而奧地利人一本奧匈帝國遺風,
對於季節分明的食物攝取,十分講究,
也非常符合當地、當令的養生原則。
如果你在夏天7月造訪多瑙河畔的瓦豪地區,黃澄澄的杏桃剛好豐收,除了新鮮杏桃與杏桃醬,完美的杏桃全餐正逢其時,錯過了這段時間,只好等待來年。
秋天10月、11月正逢南瓜盛產收穫的旺季,當然,南瓜籽油全年無缺,要享受道地全方位的南瓜盛餐,則非此時莫屬。
夏日之舞——杏桃全方位
2015年的夏日,是我在奧地利度過最美妙的夏天,瓦豪河谷除了葡萄園,夏天最美的風景就是金黃澄澄的杏桃,當農場主人駕著大紅色收割車載著兩位興奮的「女孩」到達杏桃園時,連陪同我去的多瑙河旅遊局經理Jutta都跳起來,我邊玩邊採邊吃,居然吃了10顆味美多汁的杏桃,往常吃杏桃乾,如今現摘鮮果在手,怎樣也停不了口。
好戲連連,最令人驚豔的是酒莊餐廳Karl Holzapfel的杏桃全餐。這套只有在夏天杏桃盛產時推出的特餐,比許多米其林餐廳的餐點,還令我終生難忘。
餐廳以男主人的名字Karl命名,這種情形在奧地利極為普遍,堅持只供應午餐,因女主人是餐點的主要設計製作者,晚上要照顧兩位年紀還小的孩子,他們需要「母親」,我聽到由Barbara口中自然的敘述,非常受到感動。
他們的前菜,順應季節變化供應,但已令我十分震撼,以三層盤托出美麗的12道前菜組合,每一部分的裝飾都細緻非凡,採自自家花園的花朵、香草,呈現豐富色彩與食物的調和,最上層3種抹醬,杏桃醬上豎一片炸杏桃當然是主角,另有奧地利著名的豬油肉末醬及起司奶油醬,另一盤則呈現各種起司搭配草莓、杏桃及越橘;第二層為野豬肉、生火腿及另二種火腿;最下層則為肝醬、馬鈴薯奶油醬、醃泡菜加小麵糰子,以及櫻桃蘿蔔沙拉。以上是冷的前菜,完全餐廳自製,搭配自家的全麥麵包;酒是瓦豪地區必備,玫瑰粉紅酒是開場。
熱前菜隨後登場,煎血腸、香腸搭配辣根及杏桃醬,風味極為特殊;第二道是薄蛋酥麵包夾香腸,第三道則奉上薄片炸鮪魚三明治;道道精采,我特別喜歡擺盤的花、葉,真是一幅幅美麗的畫。綠緣的陶碗,襯著綠格子的餐巾紙,中央黃澄澄的杏桃濃湯,一小綴紫色薰衣草嬌羞的探首,畫龍點睛一片炸杏桃串著竹籤斜倚輕笑,望著這經典的畫面,我真是合不攏嘴,是何種美麗的心靈,刻畫出如許令人感動的食物。當我喝下一口杏桃湯,輕咬一片炸杏桃,淚兒差點滾下來。
此刻已然飽足,輕啜美酒蕾絲鈴(Riesling),女主人翩然送來杏桃雪碧搭上杏桃薄餅、草莓及酒梨。旁邊則是一片薄荷葉!主菜還沒上呢!
主菜來了,煎鮭鱒菲力下面是杏桃燉飯,搭配炒大蔥、杏桃及櫻桃小番茄、黃檸檬、迷迭香及紫薰衣草,把畫面襯托得令人心怡,女主人又開了一瓶自家酒莊的白葡萄酒勸酒、勸餐,我還真吃完最後一口,以報答主人的盛情。
甜點是當然的主角—杏桃麵糰子(Aprica Dumpling),麵糰包入整顆杏桃,撒上炒麵包屑及糖粉,搭配杏桃醬品嚐,這份兩大麵糰的精品,實際上是很多人的中餐主食。享用得即時,過了夏天就吃不到了。
咖啡文化的大使——薩哈咖啡館
第一次進入維也納的薩哈咖啡館(Café Sacher Vienna)是將近20年前,我代理的國際管理顧問集團TMI,在維也納開國際會議,晚間節目安排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觀賞歌劇《托斯卡》(Tosca),除了中段休息在歌劇院的咖啡廳喝香檳之外,散場的重頭戲就是到對面的薩哈咖啡館吃薩哈蛋糕(Sacher Torte)配薩哈咖啡,在晚間11點吃如此美味的甜點又喝咖啡,可說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但奧地利代表堅持若沒吃到世界知名的薩哈蛋糕不只不能說到過維也納,也絕對是身為地主的他不盡責。
2005年應邀入住薩哈維也納大飯店,我在中午時分抵達,順便到薩哈咖啡館午餐,20年前深夜的印象已模糊,然而棗紅的壁布、繡著圓形標幟的紅沙發,即刻喚回那份華美的記憶,玻璃格窗上西西皇后的畫像伴著妳,放眼望去,即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此刻,音樂、藝術彷彿流暢在空中,人們的輕聲細語,侍者的笑意旋移,都是一幅美景當前,我點了簡單的奧地利細餅絲丸子湯,以及野菇義大利寬扁麵。那碗撒滿細蔥的丸子湯,白綠相間,透著熱氣淡香,喝下清湯的當下,彷彿被融化,那是絕佳的精品,一口湯決定一家餐廳的好壞,斷非虛言,薩哈咖啡館絕非浪得虛名;他們的餐食來自和飯店餐廳同樣的廚房,維持顧客期待的高水準是基本的要求,野菇義大利麵創意地加上芝麻菜,不只美化了視覺,搭上上等巴沙米可陳醋,一口韻味十足的野菇寬麵。那種「恰恰好」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這是我吃過最好的簡餐之一,我敢說:「薩哈咖啡館不只是咖啡館,也是美食殿堂。」
薩哈咖啡館的菜單,千篇一律像夾著報紙的報紙夾,屹立在桌上,翻閱菜單點菜,是一項有趣的經驗,這項創意傳統可能來自百年前的維也納,人們習慣到咖啡館閱讀各式報紙有關。
享受基本一致的美好
無論在維也納、薩爾茲堡、格拉茲、或茵斯布魯克的薩哈咖啡館,所有的菜單都是同樣的報紙形式,顯示品牌的一致性。「品牌認同」是薩哈咖啡館最為關注的,複製維也納形象,所有其他各地的室內裝潢、裝飾品、窗簾、地毯、椅套、桌子等,都顯示出薩哈咖啡館的統一形象及品味;菜餚方面,主食之配方需取自維也納,至於地區特色美食及各別主廚的創意,則會在每週變化的菜單中呈現,目標是呈現一致的優雅和美味,顧客即使在不同的薩哈咖啡館用餐,也不會有不合期待的錯亂。基本的一致美好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在不同的時間,分別造訪在各地的薩哈咖啡館,如在格拉茲時與友人去喝下午的香檳,吃薩哈蛋糕、喝薩哈咖啡,當你在門口,就能百分之百確定將進入獨一無二的薩哈咖啡館,因為棗紅壁飾、椅子即代表了一切。
當我到茵斯布魯克薩哈咖啡館時,是應彼得之邀吃晚餐,咖啡館位在皇宮一隅,夏日廣場剛好有一場開放音樂會,當地人們與遊客或坐或站,欣賞美妙的音樂。我們選擇坐在露天園中,音樂演奏就在前方,生活中處處充滿音樂,這也是標準的奧地利式生活。奧地利最著名的水煮牛肉、炸肉排、蔬菜清湯和肝丸清湯紛紛上桌,水煮牛肉浸泡著鮮甜肉汁,上面飾以紅、綠蔬菜及白色辣根,這份家常菜令人心曠神怡,彼得點的炸豬肉排也是賞心悅目,我特別欣賞它附上的白色沾醬及辣根,微嗆的辣根是奧地利人的最愛,搭配炸物更為對味。
如果到薩哈咖啡館沒有吃片薩哈蛋糕,喝杯薩哈咖啡,人生好像不夠完整,薩哈蛋糕一定在旁邊附上用手打的奶油泡沫,而且要很大一坨與蛋糕媲美,這原味的無糖奶油泡,配上一口杏桃甜香的薩哈蛋糕,不禁讓人瞇著眼直呼「人生當如此」。
打贏「甜蜜戰爭」的薩哈集團,無時無刻,無遠弗屆,總不忘大肆宣揚它的正統原創性(The Original Sacher Torte),並遵照180年前的祕方,完全手工製作。從第一顆蛋開始,到完全製作成型,歷經嚴格控管的34道步驟,每天至少用掉14,000個蛋,除了蛋白與奶油混合以機器打出來之外,其他一律手工混合。頂級的食材、適當的溫度和溼度,每個工序一絲不苟,最後裝入精美的木盒之中,是薩哈蛋糕成功之道,它的配方嚴守祕密,最後淋上巧克力糖霜的準備及製作,由已有工作經驗30年的主廚親自執行,旺季時每天要完成3,000個蛋糕。
這款世界最為知名的蛋糕,名氣遠播,歐洲的鄰國,甚至美國顧客都來訂購。我在維也納,每天看到大排長龍的人群,等著現場訂貨,看來不只臺灣人愛排隊買糕點,奧地利人也不遑多讓。觀光客除了在維也納市區店面,也可在國際機場的薩哈專賣店購買,當然,網路訂購也非常踴躍,一年36萬個蛋糕創造了可觀的業績。
1001種理由選薩哈蛋糕做為禮物是有力的宣傳,當然結婚、訂婚、彌月、作壽、新居、訪友……各種理由都適合,他們經歷過求婚蛋糕的訂製,並在禮卡上印上「妳要嫁給我嗎?」,成功與否不知,但蛋糕並未被退回。
薩哈蛋糕歷史紀錄驚人
薩哈蛋糕創造了很多歷史紀錄:
●金氏世界紀錄:最大的薩哈蛋糕在1999年為維也納國際財經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Forum in Vienna)製造,直徑達8呎,列入「世界最大原創薩哈蛋糕」之金氏世界紀錄。
●最高的薩哈原創蛋糕是12層高的結婚蛋糕,為奧地利最後一位皇帝的孫子卡爾‧哈斯堡(Karl Habsburg)與新娘法蘭西斯卡(Francesca)製作。●在2009年,一位顧客進入店鋪,訂購1,000盒薩哈蛋糕,而且馬上要帶走;當時,他只能帶走500盒,其他500盒則在當天下午晚一點交貨,這是至今一天中最大的「帶走」訂購量。
●薩哈集團因蛋糕的外匯,獲得奧地利商業局、州政府經濟局的「觀光旅遊獎」。
●每年薩哈蛋糕用掉120萬個蛋、80噸糖、25噸奶油、30噸麵粉,以及75噸優質巧克力。
●自從2008年,每年有限量版的名人薩哈蛋糕推出,在木盒外印上特製名家設計的圖案,或藝術創作,這些成為收藏品的蛋糕在慈善活動推出,成為搶手貨,也推升企業的優良形象。
走筆至此,真是想念我的薩哈蛋糕了。
奧地利四季分明,地貌多元,山河湖境,
孕育出各種食材,而奧地利人一本奧匈帝國遺風,
對於季節分明的食物攝取,十分講究,
也非常符合當地、當令的養生原則。
如果你在夏天7月造訪多瑙河畔的瓦豪地區,黃澄澄的杏桃剛好豐收,除了新鮮杏桃與杏桃醬,完美的杏桃全餐正逢其時,錯過了這段時間,只好等待來年。
秋天10月、11月正逢南瓜盛產收穫的旺季,當然,南瓜籽油全年無缺,要享受道地全方位的南瓜盛餐,則非此時莫屬。
夏日之舞——杏桃全方位
2015年的夏日,是我在奧地利度過最美妙的夏天,瓦豪河谷除了葡萄園,夏天最美的風景就是金黃澄澄的杏桃,當農場主人駕著大紅色收割車載著兩位興奮的「女孩」到達杏桃園時,連陪同我去的多瑙河旅遊局經理Jutta都跳起來,我邊玩邊採邊吃,居然吃了10顆味美多汁的杏桃,往常吃杏桃乾,如今現摘鮮果在手,怎樣也停不了口。
好戲連連,最令人驚豔的是酒莊餐廳Karl Holzapfel的杏桃全餐。這套只有在夏天杏桃盛產時推出的特餐,比許多米其林餐廳的餐點,還令我終生難忘。
餐廳以男主人的名字Karl命名,這種情形在奧地利極為普遍,堅持只供應午餐,因女主人是餐點的主要設計製作者,晚上要照顧兩位年紀還小的孩子,他們需要「母親」,我聽到由Barbara口中自然的敘述,非常受到感動。
他們的前菜,順應季節變化供應,但已令我十分震撼,以三層盤托出美麗的12道前菜組合,每一部分的裝飾都細緻非凡,採自自家花園的花朵、香草,呈現豐富色彩與食物的調和,最上層3種抹醬,杏桃醬上豎一片炸杏桃當然是主角,另有奧地利著名的豬油肉末醬及起司奶油醬,另一盤則呈現各種起司搭配草莓、杏桃及越橘;第二層為野豬肉、生火腿及另二種火腿;最下層則為肝醬、馬鈴薯奶油醬、醃泡菜加小麵糰子,以及櫻桃蘿蔔沙拉。以上是冷的前菜,完全餐廳自製,搭配自家的全麥麵包;酒是瓦豪地區必備,玫瑰粉紅酒是開場。
熱前菜隨後登場,煎血腸、香腸搭配辣根及杏桃醬,風味極為特殊;第二道是薄蛋酥麵包夾香腸,第三道則奉上薄片炸鮪魚三明治;道道精采,我特別喜歡擺盤的花、葉,真是一幅幅美麗的畫。綠緣的陶碗,襯著綠格子的餐巾紙,中央黃澄澄的杏桃濃湯,一小綴紫色薰衣草嬌羞的探首,畫龍點睛一片炸杏桃串著竹籤斜倚輕笑,望著這經典的畫面,我真是合不攏嘴,是何種美麗的心靈,刻畫出如許令人感動的食物。當我喝下一口杏桃湯,輕咬一片炸杏桃,淚兒差點滾下來。
此刻已然飽足,輕啜美酒蕾絲鈴(Riesling),女主人翩然送來杏桃雪碧搭上杏桃薄餅、草莓及酒梨。旁邊則是一片薄荷葉!主菜還沒上呢!
主菜來了,煎鮭鱒菲力下面是杏桃燉飯,搭配炒大蔥、杏桃及櫻桃小番茄、黃檸檬、迷迭香及紫薰衣草,把畫面襯托得令人心怡,女主人又開了一瓶自家酒莊的白葡萄酒勸酒、勸餐,我還真吃完最後一口,以報答主人的盛情。
甜點是當然的主角—杏桃麵糰子(Aprica Dumpling),麵糰包入整顆杏桃,撒上炒麵包屑及糖粉,搭配杏桃醬品嚐,這份兩大麵糰的精品,實際上是很多人的中餐主食。享用得即時,過了夏天就吃不到了。
咖啡文化的大使——薩哈咖啡館
第一次進入維也納的薩哈咖啡館(Café Sacher Vienna)是將近20年前,我代理的國際管理顧問集團TMI,在維也納開國際會議,晚間節目安排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觀賞歌劇《托斯卡》(Tosca),除了中段休息在歌劇院的咖啡廳喝香檳之外,散場的重頭戲就是到對面的薩哈咖啡館吃薩哈蛋糕(Sacher Torte)配薩哈咖啡,在晚間11點吃如此美味的甜點又喝咖啡,可說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但奧地利代表堅持若沒吃到世界知名的薩哈蛋糕不只不能說到過維也納,也絕對是身為地主的他不盡責。
2005年應邀入住薩哈維也納大飯店,我在中午時分抵達,順便到薩哈咖啡館午餐,20年前深夜的印象已模糊,然而棗紅的壁布、繡著圓形標幟的紅沙發,即刻喚回那份華美的記憶,玻璃格窗上西西皇后的畫像伴著妳,放眼望去,即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此刻,音樂、藝術彷彿流暢在空中,人們的輕聲細語,侍者的笑意旋移,都是一幅美景當前,我點了簡單的奧地利細餅絲丸子湯,以及野菇義大利寬扁麵。那碗撒滿細蔥的丸子湯,白綠相間,透著熱氣淡香,喝下清湯的當下,彷彿被融化,那是絕佳的精品,一口湯決定一家餐廳的好壞,斷非虛言,薩哈咖啡館絕非浪得虛名;他們的餐食來自和飯店餐廳同樣的廚房,維持顧客期待的高水準是基本的要求,野菇義大利麵創意地加上芝麻菜,不只美化了視覺,搭上上等巴沙米可陳醋,一口韻味十足的野菇寬麵。那種「恰恰好」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這是我吃過最好的簡餐之一,我敢說:「薩哈咖啡館不只是咖啡館,也是美食殿堂。」
薩哈咖啡館的菜單,千篇一律像夾著報紙的報紙夾,屹立在桌上,翻閱菜單點菜,是一項有趣的經驗,這項創意傳統可能來自百年前的維也納,人們習慣到咖啡館閱讀各式報紙有關。
享受基本一致的美好
無論在維也納、薩爾茲堡、格拉茲、或茵斯布魯克的薩哈咖啡館,所有的菜單都是同樣的報紙形式,顯示品牌的一致性。「品牌認同」是薩哈咖啡館最為關注的,複製維也納形象,所有其他各地的室內裝潢、裝飾品、窗簾、地毯、椅套、桌子等,都顯示出薩哈咖啡館的統一形象及品味;菜餚方面,主食之配方需取自維也納,至於地區特色美食及各別主廚的創意,則會在每週變化的菜單中呈現,目標是呈現一致的優雅和美味,顧客即使在不同的薩哈咖啡館用餐,也不會有不合期待的錯亂。基本的一致美好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在不同的時間,分別造訪在各地的薩哈咖啡館,如在格拉茲時與友人去喝下午的香檳,吃薩哈蛋糕、喝薩哈咖啡,當你在門口,就能百分之百確定將進入獨一無二的薩哈咖啡館,因為棗紅壁飾、椅子即代表了一切。
當我到茵斯布魯克薩哈咖啡館時,是應彼得之邀吃晚餐,咖啡館位在皇宮一隅,夏日廣場剛好有一場開放音樂會,當地人們與遊客或坐或站,欣賞美妙的音樂。我們選擇坐在露天園中,音樂演奏就在前方,生活中處處充滿音樂,這也是標準的奧地利式生活。奧地利最著名的水煮牛肉、炸肉排、蔬菜清湯和肝丸清湯紛紛上桌,水煮牛肉浸泡著鮮甜肉汁,上面飾以紅、綠蔬菜及白色辣根,這份家常菜令人心曠神怡,彼得點的炸豬肉排也是賞心悅目,我特別欣賞它附上的白色沾醬及辣根,微嗆的辣根是奧地利人的最愛,搭配炸物更為對味。
如果到薩哈咖啡館沒有吃片薩哈蛋糕,喝杯薩哈咖啡,人生好像不夠完整,薩哈蛋糕一定在旁邊附上用手打的奶油泡沫,而且要很大一坨與蛋糕媲美,這原味的無糖奶油泡,配上一口杏桃甜香的薩哈蛋糕,不禁讓人瞇著眼直呼「人生當如此」。
打贏「甜蜜戰爭」的薩哈集團,無時無刻,無遠弗屆,總不忘大肆宣揚它的正統原創性(The Original Sacher Torte),並遵照180年前的祕方,完全手工製作。從第一顆蛋開始,到完全製作成型,歷經嚴格控管的34道步驟,每天至少用掉14,000個蛋,除了蛋白與奶油混合以機器打出來之外,其他一律手工混合。頂級的食材、適當的溫度和溼度,每個工序一絲不苟,最後裝入精美的木盒之中,是薩哈蛋糕成功之道,它的配方嚴守祕密,最後淋上巧克力糖霜的準備及製作,由已有工作經驗30年的主廚親自執行,旺季時每天要完成3,000個蛋糕。
這款世界最為知名的蛋糕,名氣遠播,歐洲的鄰國,甚至美國顧客都來訂購。我在維也納,每天看到大排長龍的人群,等著現場訂貨,看來不只臺灣人愛排隊買糕點,奧地利人也不遑多讓。觀光客除了在維也納市區店面,也可在國際機場的薩哈專賣店購買,當然,網路訂購也非常踴躍,一年36萬個蛋糕創造了可觀的業績。
1001種理由選薩哈蛋糕做為禮物是有力的宣傳,當然結婚、訂婚、彌月、作壽、新居、訪友……各種理由都適合,他們經歷過求婚蛋糕的訂製,並在禮卡上印上「妳要嫁給我嗎?」,成功與否不知,但蛋糕並未被退回。
薩哈蛋糕歷史紀錄驚人
薩哈蛋糕創造了很多歷史紀錄:
●金氏世界紀錄:最大的薩哈蛋糕在1999年為維也納國際財經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Forum in Vienna)製造,直徑達8呎,列入「世界最大原創薩哈蛋糕」之金氏世界紀錄。
●最高的薩哈原創蛋糕是12層高的結婚蛋糕,為奧地利最後一位皇帝的孫子卡爾‧哈斯堡(Karl Habsburg)與新娘法蘭西斯卡(Francesca)製作。●在2009年,一位顧客進入店鋪,訂購1,000盒薩哈蛋糕,而且馬上要帶走;當時,他只能帶走500盒,其他500盒則在當天下午晚一點交貨,這是至今一天中最大的「帶走」訂購量。
●薩哈集團因蛋糕的外匯,獲得奧地利商業局、州政府經濟局的「觀光旅遊獎」。
●每年薩哈蛋糕用掉120萬個蛋、80噸糖、25噸奶油、30噸麵粉,以及75噸優質巧克力。
●自從2008年,每年有限量版的名人薩哈蛋糕推出,在木盒外印上特製名家設計的圖案,或藝術創作,這些成為收藏品的蛋糕在慈善活動推出,成為搶手貨,也推升企業的優良形象。
走筆至此,真是想念我的薩哈蛋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