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孩子一天的話語
「毀掉孩子們一天的原因,不是因為對他們說了什麼話,
而是因為孩子的潛意識和身體已經知道,會在何時何地反覆聽到那樣的話語。」
◆對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早晨三十分鐘
在學校的例行公事中,我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與孩子們四目交接,透過眼神來讀取那個孩子的一天。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來說,或許只是轉瞬間擦肩而過的眼神交會,但是對我而言,可是一天之中把「直覺」打磨得最敏銳的時候。此時要是太過放鬆,那一天就一定會發生些什麼事情;就算沒有事情發生,也依然會發生──意思就是,發生的事件只有班級導師不知道而已,結果在幾天或幾個星期之後,甚至可能有更重大的事件浮出水面。所以,如果你問我在學校裡最重要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
「早上的八點三十分到九點。」
也就是說,從上學到第一節課開始前是最重要的。這短短三十分鐘,會決定孩子們一整天的校園生活,所以在這段時間裡盡量不要講太多話,而是要用眼睛和手來溝通。我會一邊微笑一邊觀察,或者根據孩子發出的眼神訊號,以一臉擔憂的表情注視著,同時用手撫摸他們的頭部,接著我就不會再多說什麼話了。
有時候,我可能也會這麼說:
「你看起來很累耶。」
「你看起來好像生病了,你還好嗎?」
早晨的前三十分鐘,再多的告誡與管教是沒有意義的,孩子們需要的是一天安定的開始。只要教室讓孩子們感到安定,不管孩子們個人的家庭狀況和環境如何,在學校的這段時間裡都不會產生不安感。
◆在家庭中,沒有不重要的時間
在家庭中,什麼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呢?早上起床的第一個瞬間嗎?放學後回到家的時候嗎?還是吃完晚餐後到睡覺之前的時間呢?
「在家庭中沒有不重要的時間。」
原因很簡單,因為一天之中扣掉睡覺的時間,孩子在家裡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小時而已。我們應該改變一下題目,如果要掌握家中時間的重要性,應該要這樣問:
「在家裡,父母親最脆弱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
在一般的情況下,父母親在孩子睡覺前一個小時是最脆弱的,在這個時間點,大部分父母的「意志力」都來到了最低的階段。要是當天上完夜班回來,身體簡直重如千斤,在疲倦襲來的同時,耐心也幾乎是見底的狀態,在工作上遇到困難的時候,這恰恰就是最適合發脾氣和生氣的絕佳條件。此時的父母經常會這樣說:
「在作業寫完之前,別想給我睡覺。」
「所以我說了什麼,是不是叫你要早點做?」
這點程度的話還算好的,在與孩子們的對談中,我經常會聽到比想像中還要重的話。當然做父母的可能會這樣想──
「那是因為我一時激動,所以才在不知不覺中脫口說出了很重的話,可是我也不是常常這樣,只是偶一為之而已……」
這偶一為之,或許就會把孩子的自尊心一口氣拉到低谷。孩子可能會把同樣的憤怒埋藏在胸口中,目光轉而開始尋找可以宣洩怒火的對象。
◆觀察爸爸媽媽最脆弱的時間
爸爸媽媽各自都有脆弱的時間。
早晨發火型:在繁忙的早晨時間總是怒氣沖沖
酒精訓誡型:只要喝完酒回到家,就會一邊碎碎念,一邊像是在嘲弄孩子的心靈一樣教訓孩子
晚餐功課型:吃完晚餐之後,在慵懶的時光裡一邊檢查作業一邊發脾氣
週末型:只要到了週末,就會把一個星期以來累積的一次發洩出來
讓我們仔細想想看,自己主要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發脾氣,有哪些不應該脫口而出的話語和眼神,或者做了什麼樣的手勢⋯⋯把這些通通記錄下來。只要寫個幾次,應該很快就會察覺到了。
「原來我最脆弱的時間是在早上啊!」
「原來我最脆弱時間是在星期天的一早啊!」
毀掉孩子們一天的原因,不是因為對他們說了什麼話,而是因為孩子的潛意識和身體,已經知道會在何時、何地反覆聽到那樣的話語。所以孩子們在學校也會感到不安,接著就會這樣跟我說。
「老師,我補習班的作業都寫不好,所以壓力很大,好可怕。」
「補習班的作業有那麼可怕嗎?是因為如果沒寫作業,在補習班就會挨罵嗎?」
「不是,是會在家裡被媽媽教訓一頓。」
「會被媽媽罵什麼……?」
「她會說我連作業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只想著要玩。」
毀掉孩子們一天的話語,是那些雖然還沒聽到、但是即將聽到的話語,這是因為孩子們已經知道媽媽或爸爸會說些什麼了。
早上一來學校就先想起那些話語,每到休息時間就感到不安,午餐時間在操場上玩耍的時候可能會忽然想起來,在回家的腳步中又再次浮現在腦海⋯⋯接著只要到了爸爸媽媽最脆弱的時間,簡直像是預告過的電影一樣,那些話語就會直接傾洩而出!
讓我們想想看,今天在自己家裡預告著什麼樣的話語呢?試著捨棄那些恐怖、驚悚的話語,用預告著快樂結局的話語,為孩子們創造一套反轉劇本怎麼樣呢?
◎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話語
「雖然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原因,
在於它無意間傳達了一種無法抵抗的強大控制。」
◆語氣平靜的話語不一定都是溫暖的
我通常會利用午餐時間和學生進行面談,不過有一天,六年級的敏英告訴我,希望可以在放學後和我面談。一聽到有學生想在放學後來找我面談,身為班級導師的我就緊張了起來,因為這通常不會是一件可以迅速解決的事情。等到班上的孩子們都回家了,在空蕩蕩的教室裡,敏英開口說道:
「老師,我只要一回到家,就覺得自己好像快要窒息死掉了。」
聽到敏英的話,我的胸口也感到一陣宛如窒息般的壓迫和疼痛,因為孩子的表情和聲音平靜得令人窒息。一般來說,如果是這種等級的內容,就應該嘩啦嘩啦地流下眼淚,而且臉上的表情也會鬱悶地扭曲起來。
然而,敏英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當敏英說著自己很鬱悶這句話時,她發出的聲音其實和她媽媽一模一樣,可是只有她本人不知道這件事情,敏英早就已經不在現場了。媽媽平靜的聲音和表情蓋過了敏英,那份平靜之中瀰漫著一股寒氣。
語氣平靜的話語不一定都是溫暖的,如果既平靜又溫暖,甚至還散發著一股芬芳,那固然再好不過了,但也有很多時候是既平靜又冰冷的。如果過度壓抑憤怒的情緒,其他的感性也會一起成為控制的對象,結果剩下來的就只有平靜,一點也不溫暖,更沒辦法指望會有什麼芬芳。這就好比河床上平靜的水明明應該溫柔地流動,但是水卻無聲無息地凍得硬邦邦的一樣。
有些家長的語氣也同樣平靜,這意味著他們在情緒中控制著自己。但是,情緒不是控制的對象,只不過是調節的對象而已,一個控制自身情緒的人,會以這個控制的基準朝著操縱他人的方向前進,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夠獲得安全感。在保持平靜的基礎上,隱藏著「因為我沒有在生氣,所以你也不可以生氣」的強烈壓迫。
◆控制情緒的平靜毒藥
透過控制情緒而產生的平靜,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站在爸爸媽媽的立場上,自己既沒有大聲嚷嚷,也沒有動手打小孩,更沒有口出惡言,會覺得自己已經發揮很大的耐心在說話了。從父母的立場來看,是不會產生任何罪惡感的,因為自己一直都很平靜。
然而,卻給孩子帶來了傷害,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用比喻來說的話,就像這個樣子:假設你握著刀把,情緒激動地亂揮一通,當然,要是被那把刀刃刺到或砍到的話,就會產生一道傷口,如果稍有不慎,也可能會變成非常危險的傷口。
反過來說,假設你握著刀把,沒有胡亂地揮來揮去,而是平靜地放慢速度,並且深深地刺下去的話呢?無論在任何情境下,都會產生一道創傷,導致十分危險的狀況。刀刃就是刀刃,不管你突然用力去揮動它,還是慢慢地深深刺下去,它本身就隨時可能帶來創傷。
創傷並不是平靜或不平靜的問題,而是是否帶有刀刃的問題。很多時候雖然語氣平靜,但是卻能帶給人更強烈的恐怖感和無力感。讓我們假設以下的句子都是用平靜的語氣傳遞出去的:
「媽媽會這麼辛苦都是因為你。」
「你就在沒有媽媽的狀態下一個人活下去吧。」
「媽媽是因為誰而感到痛苦呢……」
「原來你拿到這種分數啊。」
「嗯……對啊就是這個樣子。」
雖然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原因在於,它無意間傳達了一種無法抵抗的強大控制,可以想像成被刀子刺到,卻連抵抗、反抗和逃跑的念頭都不敢有一樣。
如果孩子受到這種類型的控制,在班上就讀不出其他孩子的情緒,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機會透過父母的表情和語氣來讀取情緒,結果就搞不清楚朋友是在生氣、憂鬱,還是高興,因此也沒辦法衡量自己的行為和言語對別人的情緒造成的影響。
尤其是有些孩子就算朋友在旁邊哭,也一點都不在意。在看到這幅情景的時候,甚至會讓人冒出一種恐怖的念頭:如果這個孩子照著這個狀態長大成人,身處必須帶領其他人的位置時,那麼在他下面的人可真的會喘不過氣來。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把心情的表達視為優先
「人類往往會緊抓著把自己的態度正當化的想法不放,拒絕那些會妨礙自己的想法。」
這是出自卞智英(변지영,暫譯)所著、關於深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思想的《獻給總是妨礙我的自己》(항상 나를 가로막는 나에게 왜 우리는 언제나 같은 곳에서 넘어지는가,暫譯)一書裡的一段話。認為凡事都要冷靜以對,這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態度正當化的一種手段而已,對於這些人來說,真心根本就不重要,所以會拒絕那些會成為阻礙的感受和心情,把自己的目標放在第一位。但是在冷靜之前,有一件需要做的事,那就是先表達心情,再來使用冷靜的語言。
「你竟然瞞著媽媽偷看手機……(因為你違反約定,所以我很生氣。)雖然很抱歉,但是你接下來整整兩天都不可以用手機。」
以上句子中( )裡的部分是心情的表達,表現出了媽媽生氣的情緒,以及不得不暫時沒收手機的那份惋惜的心情,至少這個部分在情感上呈現出媽媽的心情,孩子也能夠從這種情緒的表達中感受到溫暖。就算孩子面臨手機被沒收的處境,這份溫暖也能夠保護孩子免於受傷。
◎讓孩子責怪自己的話語
「對孩子來說,『自責』並不是在承認自己的錯誤,
而是在事情發生之前,提前進行的一種『辯解』。」
◆懂得道歉的孩子VS隱瞞錯誤的孩子
任何人都會失誤,也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愈是幼小的孩子,這種頻率和機率就愈高,就算心裡明白,但缺乏足夠的意志力,或是很難自我調節,也有可能因為不熟悉而出現失誤。另一方面,孩子很可能在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事的情況下闖禍,直到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或是老師在學校裡發現了事情的情況,這時孩子看到大人們嚴肅的表情之後才察覺到:
「原來我做錯事情了。」
因為年紀還小,所以一定會有失誤和犯錯的時候,但是當孩子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或者被發現之後,他們會產生相同的反應嗎?
其實不然,他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在被發現的那個瞬間,孩子們會產生恐懼,接著就會採取各自的應對方式來表達。重點在於,孩子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是否懂得道歉,可以看出孩子在心理健康上的巨大差異。如果是會道歉的孩子,他們的表情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很簡單。
「對不起。」
「我以後不會再這樣了。」
「是我做錯了。」
「是我做的。」
如果是會道歉的孩子,做錯事情也沒關係,因為他們還有改進的空間,可以客觀地看待自己,也可以進一步看作他們在調節自己的情緒,另外也具有面對處境的勇氣。道歉是一件既了不起又困難的事情,不過也有一種表現和道歉很類似,但是完全不一樣。
「我也是不得已的。」
「好像是我做的。」
「我不是故意的。」
「我是不小心的。」
雖然看起來好像承認了錯誤,但是在心理上更接近迴避。事實上,就算孩子產生這種程度的防禦機制,還算是比較好的,因為即便如此,他們並沒有否定自己的行為本身。然而,有些孩子會在驚慌失措之餘選擇說謊,甚至乾脆扭曲記憶——不對,是很多孩子都會這樣。
「是孝恩幹的好事。」
「我不記得了。」
「不是我做的。」
「我不知道。」
「是英洙先帶頭的。」
「是民哲叫我做的。」
像這樣隱瞞或否定自己的錯誤,或把過錯轉嫁給其他人,就代表孩子的緊張程度是很高的。這裡提到的緊張並不是單純因為被罵所產生的緊張,而是因為對他人的信任度低落伴隨而來的不安。這種緊張感比大人想像的要高出許多,而且與日常生活有很深的關聯。反過來說,如果明確知道會被罵到什麼程度,就不太會感到不安,緊張感也會比較低,因為可以衡量自己需要承受到什麼地步。真正讓孩子感到不安,並且拉高緊張程度的,是不知道這個狀況要到何時、會以什麼樣的形式結束,於是孩子就會選擇先緊緊閉上眼睛逃避再說。
◆自責的孩子與父母的情緒表達
這種緊張程度很高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遇到問題時非常不敢面對,嚴重一點的話,有時還會表現出瞬間性的恐慌狀態。一般來說,他們會把責任轉嫁給其他人,除此之外還會拚命否定、扭曲事實。
還有一點須注意的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這些孩子在沒有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或者就算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往往也會事先採行帶有防禦機制的表達方式,那就是「自責」。
「因為我就笨嘛。」
「每次都是被我給搞砸的。」
「我果然不行。」
「我怎麼會做出這種事?」
「我覺得我會失敗。」
「感覺好像很難。」
「我真的很讓人傻眼。」
「我好蠢。」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為什麼孩子們明明還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也會經常說出這樣的話語呢?這是孩子在為自己遲早得面對的錯誤提前找理由,這些話語就像是「因為我是這樣的人,所以就算犯了什麼錯也請你多多諒解」的事前說明一樣。對這些孩子來說,「自責」並不是在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在事情發生之前提前進行的一種「辯解」。
孩子們使用「自責」當作自我防禦機制的源頭,其實隱藏著父母的情緒性發言,如果把以上提到的那些自責的話語換成父母的情緒性發言,就會發現根本一模一樣。
「你像個笨蛋一樣。」
「每次都是因為你。」
「果然……又搞成這樣了。」
「你怎麼做得出這種事情?」
「你這次再給我失敗試試看。」
「你連這麼簡單的東西也不會?」
「你真是太讓人傻眼了。」
「你好蠢。」
看到這裡,父母是否這麼想呢:
「連這麼細微瑣碎的情緒性發言都不能講,到底要我怎麼養小孩?」
◆尊重與信任孩子的話語
對於這樣的心情,我也深有同感,因為父母也有情緒,而且意志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孩子們會把媽媽、爸爸的話語看得很重,被自己的朋友叫「笨蛋」,以及被自己的媽媽說「跟笨蛋一樣」,話語的重量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來說,這孩子只要被朋友這樣一講,就會反抗、吵架或生氣,但如果是媽媽說的話,孩子就算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生氣,也會真的以此形塑自我。
身為父母,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的那些話語的開端,在於母親連瑣碎的情緒都試圖細心調節的認知。當孩子們看到媽媽為了自己努力調節情緒的模樣,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在心情好的時候,任何人都講得出「我愛你」這句話;但在做錯了什麼事情時,孩子都是從媽媽對自己不敷衍、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透過話語對孩子證明他們是珍貴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讓我們試著把這句話送給那些做錯事情而感到不知所措的孩子吧!
「這沒關係的。」
「毀掉孩子們一天的原因,不是因為對他們說了什麼話,
而是因為孩子的潛意識和身體已經知道,會在何時何地反覆聽到那樣的話語。」
◆對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早晨三十分鐘
在學校的例行公事中,我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與孩子們四目交接,透過眼神來讀取那個孩子的一天。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來說,或許只是轉瞬間擦肩而過的眼神交會,但是對我而言,可是一天之中把「直覺」打磨得最敏銳的時候。此時要是太過放鬆,那一天就一定會發生些什麼事情;就算沒有事情發生,也依然會發生──意思就是,發生的事件只有班級導師不知道而已,結果在幾天或幾個星期之後,甚至可能有更重大的事件浮出水面。所以,如果你問我在學校裡最重要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
「早上的八點三十分到九點。」
也就是說,從上學到第一節課開始前是最重要的。這短短三十分鐘,會決定孩子們一整天的校園生活,所以在這段時間裡盡量不要講太多話,而是要用眼睛和手來溝通。我會一邊微笑一邊觀察,或者根據孩子發出的眼神訊號,以一臉擔憂的表情注視著,同時用手撫摸他們的頭部,接著我就不會再多說什麼話了。
有時候,我可能也會這麼說:
「你看起來很累耶。」
「你看起來好像生病了,你還好嗎?」
早晨的前三十分鐘,再多的告誡與管教是沒有意義的,孩子們需要的是一天安定的開始。只要教室讓孩子們感到安定,不管孩子們個人的家庭狀況和環境如何,在學校的這段時間裡都不會產生不安感。
◆在家庭中,沒有不重要的時間
在家庭中,什麼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呢?早上起床的第一個瞬間嗎?放學後回到家的時候嗎?還是吃完晚餐後到睡覺之前的時間呢?
「在家庭中沒有不重要的時間。」
原因很簡單,因為一天之中扣掉睡覺的時間,孩子在家裡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小時而已。我們應該改變一下題目,如果要掌握家中時間的重要性,應該要這樣問:
「在家裡,父母親最脆弱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
在一般的情況下,父母親在孩子睡覺前一個小時是最脆弱的,在這個時間點,大部分父母的「意志力」都來到了最低的階段。要是當天上完夜班回來,身體簡直重如千斤,在疲倦襲來的同時,耐心也幾乎是見底的狀態,在工作上遇到困難的時候,這恰恰就是最適合發脾氣和生氣的絕佳條件。此時的父母經常會這樣說:
「在作業寫完之前,別想給我睡覺。」
「所以我說了什麼,是不是叫你要早點做?」
這點程度的話還算好的,在與孩子們的對談中,我經常會聽到比想像中還要重的話。當然做父母的可能會這樣想──
「那是因為我一時激動,所以才在不知不覺中脫口說出了很重的話,可是我也不是常常這樣,只是偶一為之而已……」
這偶一為之,或許就會把孩子的自尊心一口氣拉到低谷。孩子可能會把同樣的憤怒埋藏在胸口中,目光轉而開始尋找可以宣洩怒火的對象。
◆觀察爸爸媽媽最脆弱的時間
爸爸媽媽各自都有脆弱的時間。
早晨發火型:在繁忙的早晨時間總是怒氣沖沖
酒精訓誡型:只要喝完酒回到家,就會一邊碎碎念,一邊像是在嘲弄孩子的心靈一樣教訓孩子
晚餐功課型:吃完晚餐之後,在慵懶的時光裡一邊檢查作業一邊發脾氣
週末型:只要到了週末,就會把一個星期以來累積的一次發洩出來
讓我們仔細想想看,自己主要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發脾氣,有哪些不應該脫口而出的話語和眼神,或者做了什麼樣的手勢⋯⋯把這些通通記錄下來。只要寫個幾次,應該很快就會察覺到了。
「原來我最脆弱的時間是在早上啊!」
「原來我最脆弱時間是在星期天的一早啊!」
毀掉孩子們一天的原因,不是因為對他們說了什麼話,而是因為孩子的潛意識和身體,已經知道會在何時、何地反覆聽到那樣的話語。所以孩子們在學校也會感到不安,接著就會這樣跟我說。
「老師,我補習班的作業都寫不好,所以壓力很大,好可怕。」
「補習班的作業有那麼可怕嗎?是因為如果沒寫作業,在補習班就會挨罵嗎?」
「不是,是會在家裡被媽媽教訓一頓。」
「會被媽媽罵什麼……?」
「她會說我連作業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只想著要玩。」
毀掉孩子們一天的話語,是那些雖然還沒聽到、但是即將聽到的話語,這是因為孩子們已經知道媽媽或爸爸會說些什麼了。
早上一來學校就先想起那些話語,每到休息時間就感到不安,午餐時間在操場上玩耍的時候可能會忽然想起來,在回家的腳步中又再次浮現在腦海⋯⋯接著只要到了爸爸媽媽最脆弱的時間,簡直像是預告過的電影一樣,那些話語就會直接傾洩而出!
讓我們想想看,今天在自己家裡預告著什麼樣的話語呢?試著捨棄那些恐怖、驚悚的話語,用預告著快樂結局的話語,為孩子們創造一套反轉劇本怎麼樣呢?
◎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話語
「雖然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原因,
在於它無意間傳達了一種無法抵抗的強大控制。」
◆語氣平靜的話語不一定都是溫暖的
我通常會利用午餐時間和學生進行面談,不過有一天,六年級的敏英告訴我,希望可以在放學後和我面談。一聽到有學生想在放學後來找我面談,身為班級導師的我就緊張了起來,因為這通常不會是一件可以迅速解決的事情。等到班上的孩子們都回家了,在空蕩蕩的教室裡,敏英開口說道:
「老師,我只要一回到家,就覺得自己好像快要窒息死掉了。」
聽到敏英的話,我的胸口也感到一陣宛如窒息般的壓迫和疼痛,因為孩子的表情和聲音平靜得令人窒息。一般來說,如果是這種等級的內容,就應該嘩啦嘩啦地流下眼淚,而且臉上的表情也會鬱悶地扭曲起來。
然而,敏英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當敏英說著自己很鬱悶這句話時,她發出的聲音其實和她媽媽一模一樣,可是只有她本人不知道這件事情,敏英早就已經不在現場了。媽媽平靜的聲音和表情蓋過了敏英,那份平靜之中瀰漫著一股寒氣。
語氣平靜的話語不一定都是溫暖的,如果既平靜又溫暖,甚至還散發著一股芬芳,那固然再好不過了,但也有很多時候是既平靜又冰冷的。如果過度壓抑憤怒的情緒,其他的感性也會一起成為控制的對象,結果剩下來的就只有平靜,一點也不溫暖,更沒辦法指望會有什麼芬芳。這就好比河床上平靜的水明明應該溫柔地流動,但是水卻無聲無息地凍得硬邦邦的一樣。
有些家長的語氣也同樣平靜,這意味著他們在情緒中控制著自己。但是,情緒不是控制的對象,只不過是調節的對象而已,一個控制自身情緒的人,會以這個控制的基準朝著操縱他人的方向前進,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夠獲得安全感。在保持平靜的基礎上,隱藏著「因為我沒有在生氣,所以你也不可以生氣」的強烈壓迫。
◆控制情緒的平靜毒藥
透過控制情緒而產生的平靜,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站在爸爸媽媽的立場上,自己既沒有大聲嚷嚷,也沒有動手打小孩,更沒有口出惡言,會覺得自己已經發揮很大的耐心在說話了。從父母的立場來看,是不會產生任何罪惡感的,因為自己一直都很平靜。
然而,卻給孩子帶來了傷害,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用比喻來說的話,就像這個樣子:假設你握著刀把,情緒激動地亂揮一通,當然,要是被那把刀刃刺到或砍到的話,就會產生一道傷口,如果稍有不慎,也可能會變成非常危險的傷口。
反過來說,假設你握著刀把,沒有胡亂地揮來揮去,而是平靜地放慢速度,並且深深地刺下去的話呢?無論在任何情境下,都會產生一道創傷,導致十分危險的狀況。刀刃就是刀刃,不管你突然用力去揮動它,還是慢慢地深深刺下去,它本身就隨時可能帶來創傷。
創傷並不是平靜或不平靜的問題,而是是否帶有刀刃的問題。很多時候雖然語氣平靜,但是卻能帶給人更強烈的恐怖感和無力感。讓我們假設以下的句子都是用平靜的語氣傳遞出去的:
「媽媽會這麼辛苦都是因為你。」
「你就在沒有媽媽的狀態下一個人活下去吧。」
「媽媽是因為誰而感到痛苦呢……」
「原來你拿到這種分數啊。」
「嗯……對啊就是這個樣子。」
雖然語氣平靜卻很傷人的原因在於,它無意間傳達了一種無法抵抗的強大控制,可以想像成被刀子刺到,卻連抵抗、反抗和逃跑的念頭都不敢有一樣。
如果孩子受到這種類型的控制,在班上就讀不出其他孩子的情緒,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機會透過父母的表情和語氣來讀取情緒,結果就搞不清楚朋友是在生氣、憂鬱,還是高興,因此也沒辦法衡量自己的行為和言語對別人的情緒造成的影響。
尤其是有些孩子就算朋友在旁邊哭,也一點都不在意。在看到這幅情景的時候,甚至會讓人冒出一種恐怖的念頭:如果這個孩子照著這個狀態長大成人,身處必須帶領其他人的位置時,那麼在他下面的人可真的會喘不過氣來。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把心情的表達視為優先
「人類往往會緊抓著把自己的態度正當化的想法不放,拒絕那些會妨礙自己的想法。」
這是出自卞智英(변지영,暫譯)所著、關於深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思想的《獻給總是妨礙我的自己》(항상 나를 가로막는 나에게 왜 우리는 언제나 같은 곳에서 넘어지는가,暫譯)一書裡的一段話。認為凡事都要冷靜以對,這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態度正當化的一種手段而已,對於這些人來說,真心根本就不重要,所以會拒絕那些會成為阻礙的感受和心情,把自己的目標放在第一位。但是在冷靜之前,有一件需要做的事,那就是先表達心情,再來使用冷靜的語言。
「你竟然瞞著媽媽偷看手機……(因為你違反約定,所以我很生氣。)雖然很抱歉,但是你接下來整整兩天都不可以用手機。」
以上句子中( )裡的部分是心情的表達,表現出了媽媽生氣的情緒,以及不得不暫時沒收手機的那份惋惜的心情,至少這個部分在情感上呈現出媽媽的心情,孩子也能夠從這種情緒的表達中感受到溫暖。就算孩子面臨手機被沒收的處境,這份溫暖也能夠保護孩子免於受傷。
◎讓孩子責怪自己的話語
「對孩子來說,『自責』並不是在承認自己的錯誤,
而是在事情發生之前,提前進行的一種『辯解』。」
◆懂得道歉的孩子VS隱瞞錯誤的孩子
任何人都會失誤,也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愈是幼小的孩子,這種頻率和機率就愈高,就算心裡明白,但缺乏足夠的意志力,或是很難自我調節,也有可能因為不熟悉而出現失誤。另一方面,孩子很可能在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事的情況下闖禍,直到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或是老師在學校裡發現了事情的情況,這時孩子看到大人們嚴肅的表情之後才察覺到:
「原來我做錯事情了。」
因為年紀還小,所以一定會有失誤和犯錯的時候,但是當孩子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或者被發現之後,他們會產生相同的反應嗎?
其實不然,他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在被發現的那個瞬間,孩子們會產生恐懼,接著就會採取各自的應對方式來表達。重點在於,孩子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是否懂得道歉,可以看出孩子在心理健康上的巨大差異。如果是會道歉的孩子,他們的表情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很簡單。
「對不起。」
「我以後不會再這樣了。」
「是我做錯了。」
「是我做的。」
如果是會道歉的孩子,做錯事情也沒關係,因為他們還有改進的空間,可以客觀地看待自己,也可以進一步看作他們在調節自己的情緒,另外也具有面對處境的勇氣。道歉是一件既了不起又困難的事情,不過也有一種表現和道歉很類似,但是完全不一樣。
「我也是不得已的。」
「好像是我做的。」
「我不是故意的。」
「我是不小心的。」
雖然看起來好像承認了錯誤,但是在心理上更接近迴避。事實上,就算孩子產生這種程度的防禦機制,還算是比較好的,因為即便如此,他們並沒有否定自己的行為本身。然而,有些孩子會在驚慌失措之餘選擇說謊,甚至乾脆扭曲記憶——不對,是很多孩子都會這樣。
「是孝恩幹的好事。」
「我不記得了。」
「不是我做的。」
「我不知道。」
「是英洙先帶頭的。」
「是民哲叫我做的。」
像這樣隱瞞或否定自己的錯誤,或把過錯轉嫁給其他人,就代表孩子的緊張程度是很高的。這裡提到的緊張並不是單純因為被罵所產生的緊張,而是因為對他人的信任度低落伴隨而來的不安。這種緊張感比大人想像的要高出許多,而且與日常生活有很深的關聯。反過來說,如果明確知道會被罵到什麼程度,就不太會感到不安,緊張感也會比較低,因為可以衡量自己需要承受到什麼地步。真正讓孩子感到不安,並且拉高緊張程度的,是不知道這個狀況要到何時、會以什麼樣的形式結束,於是孩子就會選擇先緊緊閉上眼睛逃避再說。
◆自責的孩子與父母的情緒表達
這種緊張程度很高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遇到問題時非常不敢面對,嚴重一點的話,有時還會表現出瞬間性的恐慌狀態。一般來說,他們會把責任轉嫁給其他人,除此之外還會拚命否定、扭曲事實。
還有一點須注意的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這些孩子在沒有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或者就算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往往也會事先採行帶有防禦機制的表達方式,那就是「自責」。
「因為我就笨嘛。」
「每次都是被我給搞砸的。」
「我果然不行。」
「我怎麼會做出這種事?」
「我覺得我會失敗。」
「感覺好像很難。」
「我真的很讓人傻眼。」
「我好蠢。」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為什麼孩子們明明還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也會經常說出這樣的話語呢?這是孩子在為自己遲早得面對的錯誤提前找理由,這些話語就像是「因為我是這樣的人,所以就算犯了什麼錯也請你多多諒解」的事前說明一樣。對這些孩子來說,「自責」並不是在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在事情發生之前提前進行的一種「辯解」。
孩子們使用「自責」當作自我防禦機制的源頭,其實隱藏著父母的情緒性發言,如果把以上提到的那些自責的話語換成父母的情緒性發言,就會發現根本一模一樣。
「你像個笨蛋一樣。」
「每次都是因為你。」
「果然……又搞成這樣了。」
「你怎麼做得出這種事情?」
「你這次再給我失敗試試看。」
「你連這麼簡單的東西也不會?」
「你真是太讓人傻眼了。」
「你好蠢。」
看到這裡,父母是否這麼想呢:
「連這麼細微瑣碎的情緒性發言都不能講,到底要我怎麼養小孩?」
◆尊重與信任孩子的話語
對於這樣的心情,我也深有同感,因為父母也有情緒,而且意志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孩子們會把媽媽、爸爸的話語看得很重,被自己的朋友叫「笨蛋」,以及被自己的媽媽說「跟笨蛋一樣」,話語的重量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來說,這孩子只要被朋友這樣一講,就會反抗、吵架或生氣,但如果是媽媽說的話,孩子就算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生氣,也會真的以此形塑自我。
身為父母,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的那些話語的開端,在於母親連瑣碎的情緒都試圖細心調節的認知。當孩子們看到媽媽為了自己努力調節情緒的模樣,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在心情好的時候,任何人都講得出「我愛你」這句話;但在做錯了什麼事情時,孩子都是從媽媽對自己不敷衍、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透過話語對孩子證明他們是珍貴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讓我們試著把這句話送給那些做錯事情而感到不知所措的孩子吧!
「這沒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