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廣告式轉身
Birdy / 美國/ 1984
導演:亞倫派克
演員:馬修莫汀、尼可拉斯凱吉
獎項: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華沙電影節觀眾票選獎等。
亞倫派克向來不是影評人的好朋友,風格辨識度是有的,唯對主題內涵的翻攪總欠缺「點睛」之筆。料理看似豐盛卻吃不飽,難在影史定位痛快觸摸天花板。
繼1978年一部暴烈的監獄巨構《午夜快車》差點搶下奧斯卡最佳影片,亞倫派克路數一轉,挑戰輕量擂台,1980年拍出大堆頭賣座YA片《名揚四海》,1984年的《鳥人》則彷彿跟藝術那麼沾上了邊的奪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男主角馬修莫汀蹲踞床頭、蓄勢待飛的元氣海報,也成了歷年亞倫派克作品中,最唬得住人的一尊神鵰。
故事很簡單,博帝和艾爾是一對從小玩到大的死黨,愛鳥的博帝一心研發「巨翅」以完成飛翔大夢,這讓務實的艾爾頗感憂心,配合演出倒也險險保命。場景一換,越戰開打,兩人歷經戰火的摧殘,博帝精神受創,住進療養院。歷劫歸來的艾爾則用盡方法喚醒恍神的博帝,關鍵法寶當然就是:鳥。
《鳥人》破題就是一幅磅礡的心靈風情畫,場景一路也經營得有模有樣。要知道,透過影像讓觀眾信服「人類學飛」這件事,不是特技或特效做了就算,奔馳的動態須和人物的心理基礎,乃至環境制約,達成一定的抗衡和共鳴——廣告出身的派克將關鍵構圖掌握在凌厲與野性之間,成功行銷了「飛」這個概念。
看著尼可拉斯凱吉速踩單車將穿戴巨翅的馬修莫汀送到垃圾山崖邊,那一吐怨氣的翱翔奇蹟,重擊了你我天真無敵、冒險萬歲的胸口紅心。離地那一剎那,飛行路徑的成立,等同宣示了派克膽識不但過人、而且到位,華麗冒險的背後是精確操作的燒瓶量杯。
也當然,穿鞋的動物想飛,就算事成也注定要摔得傷痕累累——擅長潑灑畫面的派克,飛完後硬是在下半場賽事吃了悶虧……電影後半部,可惜他沒能將越戰創傷這檔事,好好縫入馬修莫汀稚嫩的羽翼。或許,出身英國置身事外的派克,對越戰未發出感同身受的激亢聲語,只好將所謂「創傷」列印輸出為一毯奇觀,披蓋到馬修莫汀全力以赴的演技上。
最後一幕,艾爾嘗試營救博帝,戛然而止的幽默收尾,往好處想你可以解釋為一種低調的切換,但我認為那是派克運用一種廣告式轉身,規避了戰後應有的穩重探討。即便你不把戰爭放在最前頭,派克對創傷的詮釋和解套,也真是簡省到稍嫌天真,這草率結筆,反讓博帝試飛的努力顯得自討沒趣。
作為《名揚四海》之後最成功的一擊,《鳥人》多少殘留前作影子,青春、夢想、MV式的敘事節奏。說它與《名揚四海》這部輕盈之作劃清界線也對,而這條界線,無疑是由馬修莫汀所賣力完成。青春俊美的他,簡直窮盡內在能量對抗地心引力,差點飛了起來,至於顯然靠舅舅柯波拉拿下艾爾一角的尼可拉斯凱吉,外表和演技均差了馬修一截,光就本片高下,很難想像尼可拉斯凱吉會比馬修莫汀更早拿到奧斯卡影帝。
穿梭影史層架,沒飛上多高,或許,捨棄不去通俗的線條也是好事,起碼那首〈La Bamba〉的老歌再現簡直魔音穿腦,過耳不忘。
《茱莉亞》演技爛掉珍影后
Julia/ 美國 /1977
導演:佛烈德辛尼曼
演員:珍芳達、凡妮莎蕾格烈芙、傑遜羅勃茲
獎項:奧斯卡最佳男女配角、劇本,以及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在內十一項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女配角,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女主角、劇本、攝影等。
看看《茱莉亞》卡司,哇!珍芳達、凡妮莎蕾格烈芙,快昏倒了,還有梅莉史翠普——
我同意三大女星的合作是一時的盛會,但我不同意本片在女性電影領域有多高級的代表性。我是說,一部女主角演技爛掉的電影,要如何自詡為女性電影?
《茱莉亞》描寫美國著名女作家莉莉安海兒曼與摯友茱莉亞的情誼,儘管當年大家都不知道在《茱莉亞》中跑了龍套的梅莉史翠普會成為人類史最偉大的演員,但好歹,本片讓珍芳達、凡妮莎蕾格烈芙兩位英美頭牌女星,碰撞出一次交手的佳話。
但抱歉,對於珍的演技,我真的只有滿腹狠話。
珍芳達有個問題,她努力演,演技會比不演還要差。有時你寧可她乾脆擺爛,偏偏,她又很愛演。這一次,她相當程度印證自己的「伸展台」天份要大過演技資質。這位善於媒體炒作(包括抓準時機大秀父女心結)的女星,在銀幕上,有種羞於見光的欲蓋彌彰,動機總是擋在角色前頭而形成一層薄霧,觀眾永遠先看到珍芳達「怎麼演」以及「期望觀眾怎麼看她」。
以一場躺於床上和茱莉亞談天話夢的臉部特寫來說,她誇張的推銷式口吻、拋物線眼珠擺幅,矯飾作態當在拍廣告,只差沒說出某某牌香水真是好用。珍芳達明明沒有斜視,但她本片的演出常讓我產生斜視的錯覺。她那種「只顧找蘋果光」的心態,整個心不在焉,情緒(甚至視線)跟對手戲演員往往對不上位,每每讓我皺起眉頭狐疑著:妳在這個時空嗎?
沿著片子看下去,純就她的「個人秀」,不難蒐集出幾個刺眼的段落或特徵:火車上驚醒像瞬開的花、罵人一定要罵到起乩、拿不定的表情一概皺眉填補……處處瑕疵的演出,顯露出珍芳達的自卑、自溺,乃至面對演員身分的不知所措。光預告片就看出《茱莉亞》宛如一支手工粗劣的瑕疵錶,走完一圈也難扛負本片大打的女性史詩旗幟……尤其當片中她缺乏靈感憤而將打字機拋出窗外,臉上忽來那陣怪焰,好比演不出所以然遂惱羞成怒那麼便祕而尷尬。《柳巷芳草》某些特寫為證,我們見識過珍芳達不缺將表情做到精緻的實力,但她「統合」上的障礙,確實一再圍困每部電影,無一倖免。
很多人將1977年美國影壇視為女性的一年,當年與《茱莉亞》一起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中,就有微觀愛情的《安妮霍爾》、探討抉擇的《轉捩點》、雨而話多的《再見女郎》。多虧這大氛圍的拉抬,以及某些擺在眼前的數據,使我們不得不說《茱莉亞》是一部女性電影。
但真要解析起來,相信我,解不出個所以然。
當年拿下奧斯卡男女配角、改編劇本而堪稱小有斬獲的本片,不掩其可觀之處,特別是傑遜羅勃茲亦父亦友亦情人的高竿詮釋,但要說它是什麼女性電影,很抱歉,真的狠狠卡在珍小姐這一關了。
(珍芳達很愛躲,每次我罵《茱莉亞》,都不小心罵到莉莉安海兒曼這個角色。)
擅打公關戰的她,當年以本片拿下金球獎戲劇類女主角獎,奧斯卡后望一度飆高,好在黛安基頓半路殺出將小金人救走,試想奧斯卡影后若給了《茱莉亞》,那還得了。
再強調一次,那還得了。
《單車失竊記》小事的旅行
The Bicycle Thieves / 義大利/1948
導演:維多里歐狄西嘉
演員:蘭貝爾托馬吉奧拉尼、恩佐斯泰奧拉
獎項: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獲其他多項國際大獎肯定。
一位失業父親,好不容易覓得一個貼海報的工作,唯須自備單車……與妻商討後,六床嫁妝床單全捧去典當,贖回一輛單車。豈料,上工第一天,單車竟遭一個臭小子給偷走。失意的父親帶著兒子走遍大街小巷,只為找回這輛掙錢用的單車……無奈賊是抓到了,卻勢單力薄,反被其親友吠個滿頭包,心力交瘁下,父親惡念一閃,打算自己偷一輛——
簡單不過的劇情,看似單憑一張劇照,即可進行腦內劇場。
但真正看了,震撼力卻百倍於劇情簡介,餘漪不止。
貧與富,背後是數不清的善歹念與或然率。單車慣竊,身手老練,無一前科,反倒真正的老實人,上工第一天就丟車。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巨匠狄西嘉,將二戰後的羅馬街頭實況,鋪展得寬廣而令人心驚,極盡寫實的街景人事,廣景或格放,總能一幅幅揭現大時代的無奈。
當父親透過當鋪小窗,看著遞出的床單被店員捧著,穿越單車堆,往漫山漫谷的床單山爬去——在那床單與單車的超現實擦身一瞬,狄西嘉視野已悄悄凌駕了時代。
單車被竊現場,父親所塗貼的海報正是好萊塢巨星麗泰海華絲的海報,風情萬種一代豔姬,分送《刺激1995》、《單車失竊記》的,又各是何其諷刺的兩樣情境。又如,當父親為了彌補怒摑兒子,特地破費吃大餐,嘴裡卻喃喃叨唸,若是找回單車,薪資是多麼優厚,一天一萬二里拉……咬不斷的拉絲麵包,在他桌,是享受;在自己嘴裡,是糾黏。
多數時候,鏡頭領著我們追隨父子找單車,父與子的細瑣爭執,遊過一個又一個街區。就可惜這一則單車故事,失竊單車早早退場,只好講生活的事,沒有失而復得這回事。
偷車是行之有年的黑市,自有一套嫻熟伎倆,老練的為惡者連昏倒騙取鄰里同情,都演得逼真,僥倖閃避制裁,只想安分餬口的老實人,落得在樓宇的注視下,步步走向歧途……
父親涔汗踱步,臉出邪念看著體育館外滿滿的單車:「失去一輛又如何?」小人物大庭廣眾下曝晒他的焦慮,樓與人的對比,時代狂潮下的焦慮漩渦,不論得到原諒,抑或扭送警局,都注定是大街上小事一樁了。
你以為父子抱在一起大哭嗎?不,眼淚簡單兩行,來得節制,乾得奇快,慢慢步入人群,迎接他們的,是迫在眼前的明天。
作為影史最會拿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導演,狄西嘉有別於《擦鞋童》直視污穢、破敗,在《單》片築起高聳的摩登視角,房樓、車陣,在在昭示了一個蓄勢起飛的經濟體,也因此,父子身影的無助穿梭,愈形無力、諷刺。
本片問世後五年,美國給了我們《羅馬假期》敷在單車傷口上。不論這粉飾了什麼,那個莫可奈何的下午,我們是永難忘懷了。
路夠寬廣,總有公義到不了的地方。
Birdy / 美國/ 1984
導演:亞倫派克
演員:馬修莫汀、尼可拉斯凱吉
獎項: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華沙電影節觀眾票選獎等。
亞倫派克向來不是影評人的好朋友,風格辨識度是有的,唯對主題內涵的翻攪總欠缺「點睛」之筆。料理看似豐盛卻吃不飽,難在影史定位痛快觸摸天花板。
繼1978年一部暴烈的監獄巨構《午夜快車》差點搶下奧斯卡最佳影片,亞倫派克路數一轉,挑戰輕量擂台,1980年拍出大堆頭賣座YA片《名揚四海》,1984年的《鳥人》則彷彿跟藝術那麼沾上了邊的奪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男主角馬修莫汀蹲踞床頭、蓄勢待飛的元氣海報,也成了歷年亞倫派克作品中,最唬得住人的一尊神鵰。
故事很簡單,博帝和艾爾是一對從小玩到大的死黨,愛鳥的博帝一心研發「巨翅」以完成飛翔大夢,這讓務實的艾爾頗感憂心,配合演出倒也險險保命。場景一換,越戰開打,兩人歷經戰火的摧殘,博帝精神受創,住進療養院。歷劫歸來的艾爾則用盡方法喚醒恍神的博帝,關鍵法寶當然就是:鳥。
《鳥人》破題就是一幅磅礡的心靈風情畫,場景一路也經營得有模有樣。要知道,透過影像讓觀眾信服「人類學飛」這件事,不是特技或特效做了就算,奔馳的動態須和人物的心理基礎,乃至環境制約,達成一定的抗衡和共鳴——廣告出身的派克將關鍵構圖掌握在凌厲與野性之間,成功行銷了「飛」這個概念。
看著尼可拉斯凱吉速踩單車將穿戴巨翅的馬修莫汀送到垃圾山崖邊,那一吐怨氣的翱翔奇蹟,重擊了你我天真無敵、冒險萬歲的胸口紅心。離地那一剎那,飛行路徑的成立,等同宣示了派克膽識不但過人、而且到位,華麗冒險的背後是精確操作的燒瓶量杯。
也當然,穿鞋的動物想飛,就算事成也注定要摔得傷痕累累——擅長潑灑畫面的派克,飛完後硬是在下半場賽事吃了悶虧……電影後半部,可惜他沒能將越戰創傷這檔事,好好縫入馬修莫汀稚嫩的羽翼。或許,出身英國置身事外的派克,對越戰未發出感同身受的激亢聲語,只好將所謂「創傷」列印輸出為一毯奇觀,披蓋到馬修莫汀全力以赴的演技上。
最後一幕,艾爾嘗試營救博帝,戛然而止的幽默收尾,往好處想你可以解釋為一種低調的切換,但我認為那是派克運用一種廣告式轉身,規避了戰後應有的穩重探討。即便你不把戰爭放在最前頭,派克對創傷的詮釋和解套,也真是簡省到稍嫌天真,這草率結筆,反讓博帝試飛的努力顯得自討沒趣。
作為《名揚四海》之後最成功的一擊,《鳥人》多少殘留前作影子,青春、夢想、MV式的敘事節奏。說它與《名揚四海》這部輕盈之作劃清界線也對,而這條界線,無疑是由馬修莫汀所賣力完成。青春俊美的他,簡直窮盡內在能量對抗地心引力,差點飛了起來,至於顯然靠舅舅柯波拉拿下艾爾一角的尼可拉斯凱吉,外表和演技均差了馬修一截,光就本片高下,很難想像尼可拉斯凱吉會比馬修莫汀更早拿到奧斯卡影帝。
穿梭影史層架,沒飛上多高,或許,捨棄不去通俗的線條也是好事,起碼那首〈La Bamba〉的老歌再現簡直魔音穿腦,過耳不忘。
《茱莉亞》演技爛掉珍影后
Julia/ 美國 /1977
導演:佛烈德辛尼曼
演員:珍芳達、凡妮莎蕾格烈芙、傑遜羅勃茲
獎項:奧斯卡最佳男女配角、劇本,以及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在內十一項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女配角,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女主角、劇本、攝影等。
看看《茱莉亞》卡司,哇!珍芳達、凡妮莎蕾格烈芙,快昏倒了,還有梅莉史翠普——
我同意三大女星的合作是一時的盛會,但我不同意本片在女性電影領域有多高級的代表性。我是說,一部女主角演技爛掉的電影,要如何自詡為女性電影?
《茱莉亞》描寫美國著名女作家莉莉安海兒曼與摯友茱莉亞的情誼,儘管當年大家都不知道在《茱莉亞》中跑了龍套的梅莉史翠普會成為人類史最偉大的演員,但好歹,本片讓珍芳達、凡妮莎蕾格烈芙兩位英美頭牌女星,碰撞出一次交手的佳話。
但抱歉,對於珍的演技,我真的只有滿腹狠話。
珍芳達有個問題,她努力演,演技會比不演還要差。有時你寧可她乾脆擺爛,偏偏,她又很愛演。這一次,她相當程度印證自己的「伸展台」天份要大過演技資質。這位善於媒體炒作(包括抓準時機大秀父女心結)的女星,在銀幕上,有種羞於見光的欲蓋彌彰,動機總是擋在角色前頭而形成一層薄霧,觀眾永遠先看到珍芳達「怎麼演」以及「期望觀眾怎麼看她」。
以一場躺於床上和茱莉亞談天話夢的臉部特寫來說,她誇張的推銷式口吻、拋物線眼珠擺幅,矯飾作態當在拍廣告,只差沒說出某某牌香水真是好用。珍芳達明明沒有斜視,但她本片的演出常讓我產生斜視的錯覺。她那種「只顧找蘋果光」的心態,整個心不在焉,情緒(甚至視線)跟對手戲演員往往對不上位,每每讓我皺起眉頭狐疑著:妳在這個時空嗎?
沿著片子看下去,純就她的「個人秀」,不難蒐集出幾個刺眼的段落或特徵:火車上驚醒像瞬開的花、罵人一定要罵到起乩、拿不定的表情一概皺眉填補……處處瑕疵的演出,顯露出珍芳達的自卑、自溺,乃至面對演員身分的不知所措。光預告片就看出《茱莉亞》宛如一支手工粗劣的瑕疵錶,走完一圈也難扛負本片大打的女性史詩旗幟……尤其當片中她缺乏靈感憤而將打字機拋出窗外,臉上忽來那陣怪焰,好比演不出所以然遂惱羞成怒那麼便祕而尷尬。《柳巷芳草》某些特寫為證,我們見識過珍芳達不缺將表情做到精緻的實力,但她「統合」上的障礙,確實一再圍困每部電影,無一倖免。
很多人將1977年美國影壇視為女性的一年,當年與《茱莉亞》一起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中,就有微觀愛情的《安妮霍爾》、探討抉擇的《轉捩點》、雨而話多的《再見女郎》。多虧這大氛圍的拉抬,以及某些擺在眼前的數據,使我們不得不說《茱莉亞》是一部女性電影。
但真要解析起來,相信我,解不出個所以然。
當年拿下奧斯卡男女配角、改編劇本而堪稱小有斬獲的本片,不掩其可觀之處,特別是傑遜羅勃茲亦父亦友亦情人的高竿詮釋,但要說它是什麼女性電影,很抱歉,真的狠狠卡在珍小姐這一關了。
(珍芳達很愛躲,每次我罵《茱莉亞》,都不小心罵到莉莉安海兒曼這個角色。)
擅打公關戰的她,當年以本片拿下金球獎戲劇類女主角獎,奧斯卡后望一度飆高,好在黛安基頓半路殺出將小金人救走,試想奧斯卡影后若給了《茱莉亞》,那還得了。
再強調一次,那還得了。
《單車失竊記》小事的旅行
The Bicycle Thieves / 義大利/1948
導演:維多里歐狄西嘉
演員:蘭貝爾托馬吉奧拉尼、恩佐斯泰奧拉
獎項: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獲其他多項國際大獎肯定。
一位失業父親,好不容易覓得一個貼海報的工作,唯須自備單車……與妻商討後,六床嫁妝床單全捧去典當,贖回一輛單車。豈料,上工第一天,單車竟遭一個臭小子給偷走。失意的父親帶著兒子走遍大街小巷,只為找回這輛掙錢用的單車……無奈賊是抓到了,卻勢單力薄,反被其親友吠個滿頭包,心力交瘁下,父親惡念一閃,打算自己偷一輛——
簡單不過的劇情,看似單憑一張劇照,即可進行腦內劇場。
但真正看了,震撼力卻百倍於劇情簡介,餘漪不止。
貧與富,背後是數不清的善歹念與或然率。單車慣竊,身手老練,無一前科,反倒真正的老實人,上工第一天就丟車。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巨匠狄西嘉,將二戰後的羅馬街頭實況,鋪展得寬廣而令人心驚,極盡寫實的街景人事,廣景或格放,總能一幅幅揭現大時代的無奈。
當父親透過當鋪小窗,看著遞出的床單被店員捧著,穿越單車堆,往漫山漫谷的床單山爬去——在那床單與單車的超現實擦身一瞬,狄西嘉視野已悄悄凌駕了時代。
單車被竊現場,父親所塗貼的海報正是好萊塢巨星麗泰海華絲的海報,風情萬種一代豔姬,分送《刺激1995》、《單車失竊記》的,又各是何其諷刺的兩樣情境。又如,當父親為了彌補怒摑兒子,特地破費吃大餐,嘴裡卻喃喃叨唸,若是找回單車,薪資是多麼優厚,一天一萬二里拉……咬不斷的拉絲麵包,在他桌,是享受;在自己嘴裡,是糾黏。
多數時候,鏡頭領著我們追隨父子找單車,父與子的細瑣爭執,遊過一個又一個街區。就可惜這一則單車故事,失竊單車早早退場,只好講生活的事,沒有失而復得這回事。
偷車是行之有年的黑市,自有一套嫻熟伎倆,老練的為惡者連昏倒騙取鄰里同情,都演得逼真,僥倖閃避制裁,只想安分餬口的老實人,落得在樓宇的注視下,步步走向歧途……
父親涔汗踱步,臉出邪念看著體育館外滿滿的單車:「失去一輛又如何?」小人物大庭廣眾下曝晒他的焦慮,樓與人的對比,時代狂潮下的焦慮漩渦,不論得到原諒,抑或扭送警局,都注定是大街上小事一樁了。
你以為父子抱在一起大哭嗎?不,眼淚簡單兩行,來得節制,乾得奇快,慢慢步入人群,迎接他們的,是迫在眼前的明天。
作為影史最會拿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導演,狄西嘉有別於《擦鞋童》直視污穢、破敗,在《單》片築起高聳的摩登視角,房樓、車陣,在在昭示了一個蓄勢起飛的經濟體,也因此,父子身影的無助穿梭,愈形無力、諷刺。
本片問世後五年,美國給了我們《羅馬假期》敷在單車傷口上。不論這粉飾了什麼,那個莫可奈何的下午,我們是永難忘懷了。
路夠寬廣,總有公義到不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