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改寫負面腳本,才能改變孩子
小學五年級的小宏,自信滿滿的在組裝一個複雜的組合玩具,一個小時後,他變得越來越焦躁,最後把手上的玩具往地上一摔,生氣的掉頭去看電視。
媽媽見狀,口氣諷刺的說:「你看,被我說中了吧!我就說你辦不到的!你做事情既沒耐心又沒有組織力,而且連解說圖都不看,怎麼可能成功呢?」
其實,媽媽對於自己的教導方式和態度感到十分挫折。她知道在那個當下,兒子需要的是協助、引導和鼓勵,不是批評。她不但沒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培養他學習克服逆境的能力,還影響了他將來面對挑戰時的決心。
當被問到對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麼時,絕大多數父母的答案是健康、快樂、成績好、受歡迎。不過,一旦檢視自己的教養目標時,他們也同時會發現,孩子若想達成這些目標,就必須仰賴能夠妥善處理日常各種挑戰的內在力量。這種適應與自覺足以克服挑戰的能力,就是所謂的「受挫力」。
心理學家們曾針對生活中遭遇不同逆境的孩子進行研究,結果證明,受挫力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強大到足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孩子即使一路跌跌撞撞,也都能夠克服艱巨障礙,順利進入成年期;而有些孩子卻因為缺乏這種力量,而淪為早年經驗及環境挑戰的受害者。受挫力,包含了幾種能力:
․有效處理緊張與壓力的能力;
․適應日常生活中各種挑戰的能力;
․從失望與創傷的情緒中復原的能力;
․找到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
․尊重自己及他人,且與他人自在相處的能力。
多數父母都認同孩子必須具備受挫力,同時也體認到在教養孩子時,培養孩子的逆境商數(受挫力)遠比培養智商(IQ)和情緒智商(EQ)更重要。問題是,他們都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培養孩子。
他們會嘗試許多不同的教養方式,但並不確定到底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亦或做了之後是否能很快見到效果。部分父母認為,外在世界就是解答,於是堅持改變周遭的世界,但又覺得要與整個大體制和瞬息萬變的社會衝撞,實在感到力不從心。
沒有孩子不受環境影響,也沒有孩子不遭遇挫折與逆境。因此,如果要培養越挫越勇的孩子,就不該花費所有精力改變周遭世界,而應該要從改變親子相處方式著手。多數父母都知道,當孩子面對挫折、逆境時,若能適時提供協助,會讓孩子因此而更有自信克服困境。但是,有些父母並不如此認為,總是陷入自我安慰的迷思中,並且堅信:孩子終將「平順長大」,不可能會碰到重大壓力或困境。
某天,小學三年級的小亞放學回家時,哭喪著一張臉向媽媽抱怨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她說同學都不和她玩,而且還叫她滾遠一點。她難過的問媽媽該怎麼辦。
媽媽雖然知道,培養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而且必須從小就開始引導她學習。但是,看到女兒委屈又焦慮的模樣,她並沒有和女兒討論各種可能的解決方式,反而說:「下次那些同學再這樣對你,你就告訴他們,你一點也不希罕和他們玩。」
這位媽媽反射式的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態度或許撫慰了孩子受傷的心靈,卻剝奪了孩子學習與增強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受挫力是教養孩子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並不是等到孩子踏入社會後才需要學習的課業。父母有了這個信念,就能找出一套與孩子互動的指導原則,強化他們奮發向上的能力,教導他們認識何謂友誼、競賽、面對錯誤、學習與人分享與善盡義務,並以細膩的思考、同理心、堅定的信心和決心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父母要把握和孩子互動、解決問題的機會,因為每次都是培養孩子受挫力的良機。在這些過程中,孩子會透過處理每件事或問題的過程,學習到更多啟示,而克服逆境的種子也會因此受到激勵而萌發茁壯。
由於每個人的內在和生活環境都存在各種差異,所以父母在培育及塑造孩子的行為態度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功能。在探討父母必須具備哪些教養的思維,才有能力發展且強化孩子受挫力之前,必須先了解孩子的想法。
一個孩子必須具備哪些特質、技巧和能力,才能擁有受挫力呢?孩子樂觀自信面對未來的態度又從何而來?只要能掌握他們的思維,就擁有寶貴的資訊來源,做為教養孩子忍受挫折的準則,培養出越挫越勇的孩子。
八項指標思維,教出越挫越勇的孩子
具備受挫力且越挫越勇的孩子,與一般孩子最明顯的差異是,他們擁有某些特質及觀察自身和世界的方法,而且能把自己的觀察所得轉化為有效行動。這類型孩子擁有一般孩子所沒有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且具有高度的自我價值;
․為自己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
․學會解決問題及做決定的能力;
․把錯誤和困境視為學習的良機,而非失敗的象徵;能夠勇敢面對挑戰,也不逃避壓力;
․倚賴積極的適應策略讓自己不斷成長,而非弄巧成拙;
․清楚自己的弱點,也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天賦;
․自我概念中都是優點及能力強的形象。
․發展出與同儕、成人相處的技巧,能夠自在且適當的向可提供協助的人求助;
․明確知道自己所能控制的生活面向,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面向上,不浪費精神在無能為力的事情上。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發展出這些特質,都希望孩子擁有健康的情緒,具有勇於面對挑戰、跌倒再站起來、越挫越勇的能力。只是,父母該如何善用每一次與孩子互動的機會,發展出一套方法,持續不斷強化孩子的受挫力?
不論在任何時候,只要一提到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時,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著相同的想法,就是希望能有一套清楚又容易操作、內容涵蓋重要原則、概念及行動計劃的標準訓練流程。因為在為孩子籌劃未來時,如果能有一套既定的操作原則,或一條明確可遵循的方向,總會令人感到比較安心。就像某位父親所說的:「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一份標準操作流程,孩子或許比較容易達到終點。」
然而,培養孩子受挫力是一個長遠的複雜計劃,在執行的過程中,充滿了挑戰、挫折、逆境和成功,實在無法精確掌握,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標準流程」。所幸,過程中有某些指標足以協助父母探索且賞識每個孩子獨特性。這些指標提供許多可應用在各種面向上的原則及概念,指點父母如何培養越挫越勇的孩子。
想要增強孩子的受挫力,使他變得越挫越勇,父母必須具備以下八項指標思維。但在此同時,父母仍需不斷思考、反省、調整,以免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教養行為。一、具備「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對小學三年級的小漢來說,完成家庭作業就有如登天那麼難。小漢在幼兒園階段便被診斷出有閱讀障礙,不過他在美術方面卻極具天賦,還得過全國性的美術比賽首獎。
不幸的是,重視課業成績的父母雖然知道兒子對學業不感興趣,仍執著的相信,只要小漢「更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完成作業。他們還對小漢祭出了罰則,表示只要任何一科的成績沒有達到他們的期待,就罰他兩個星期不准畫畫。
小漢的父母要他「更努力」,出發點也許是基於善意,但小漢在聽到「更努力」這類字眼時,卻未必能感受到父母的善意。正如許多年輕的孩子,當一再聽到大人告誡「更努力」時,都會覺得這三個字其實是在否定他們的表現,或對他們能力的批判或指責,結果反而更加深他們在學業上的挫折感,完全無法激起他們追求成功的渴望。
不論任何層面的人際關係,「同理心」都是關係融洽的最重要基礎。在親子關係中,同理心的簡單定義是,父母能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但這並不表示父母應該同意孩子的任何要求或期待,而是父母應該要努力欣賞並接納孩子的觀點。
雖然所有父母都會認為自己對孩子有同理心,但就長期觀察結果顯示,只有當孩子的表現符合父母的期待與要求時,父母才比較容易對孩子表現出同理心;相反的,當父母對孩子的表現失望,或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挫折、憤怒或厭煩時,內心也會產生負面的感受,這時即使是極有耐心的父母,對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美莎已經十二歲了,卻還是改不掉內向又怕生的個性,每次父母要她和親友打招呼時,她的情緒就變得非常緊張。
不論是在公共場所遇到認識的大人,或是陌生人到家中拜訪,她都會躲到媽媽背後。她的父母自認很愛孩子,怎麼都不明白她為何會這樣。他們告訴美莎,如果她不和別人打招呼,別人也不會想要跟她做朋友或和她一起玩。為此,美莎必須費上好大的力氣,才能鼓起勇氣抬頭看著對方,並以微弱的聲音,迅速的向對方說「你好」。
美莎的父母希望女兒更外向,卻忽略了她天生害羞又怕生的本性。他們不時的提醒害羞的美莎要有禮貌,這只會更加深孩子的焦慮不安,也凸顯他們沒有體諒孩子的心境,反而以退縮的方式來逃避內心的不自在感覺。具備同理心的父母會考慮到,如果別人用我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我,我會有什麼感受?如果我已經盡了最大的能力去做某件事情,卻仍然做不好,那麼聽到別人對我說「要更努力」時,我就真的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嗎?
對一個生性害羞的孩子,如果父母能以感同身受態度,對他說明道理再加上鼓勵,可能就能增強他的受挫力,使他肯定自我價值,並成功克服怕生與害羞。例如,美莎的爸爸如果能夠用不帶批評、責備並主動提供協助的說辭,對女兒說:「我知道每個小朋友都會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所以爸爸以後會幫你,這樣你就不會那麼害怕和別人打招呼了。」那麼,他就是為美莎創造一個能夠提升受挫力的環境,讓她覺得怕生和害羞其實是正常的現象,同時也因為爸爸的支持而感到比較自在且有信心。
「同理心」這種能力,可以培養嗎?當然可以。父母可以透過問題的引導,誘發對孩子的同理心。這些問題例如:
․「我希望孩子怎麼描述我?」;
․「孩子對我的描述跟我所希望的,距離多遠?」;
․「我的舉止是否會讓孩子樂意與我談話或與我合作?」;
․「我會希望別人用我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跟我說話嗎?」
能夠克服挫折、焦慮,並能夠問自己這些問題的父母,便能夠對孩子發揮同理心,從孩子的立場看待事情與問題。
二、熟練且積極的聆聽技巧,讓溝通效果倍增
同理心可以使親子溝通變得更輕鬆且效果倍增。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單靠語言是不夠的,更要懂得積極聆聽,了解並接納孩子的想法,並避免造成權力衝突的對話。積極聆聽的技巧包括:
․不打斷孩子說話;
․不否定孩子的感受;
․不把孩子逼到無話可說;
․避免使用「總是」、「從來不」等人格攻擊的絕對字眼(例如,「你從來都不幫忙」、「你總是目中無人」)。
擁有高度受挫力的孩子,在經過父母的協助與引導後,都能發展出有效溝通的能力。像前文所提到的小宏,他的媽媽總是指責他耐心不夠,沒辦法仔細閱讀說明書,根本別想成功組合玩具。這就是打擊孩子受挫力的例證。
在與受挫力相關的許多行為中,溝通技術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包括了人際關係技巧、同理心、問題解決,以及做決定的能力等。三、掌握準則,寫出正面教養腳本
大多數的父母在管教上都是立意良善的,努力想要改掉孩子的負面行為,但卻總是一再把早已被證明無效的教養方法用在孩子身上。例如,一看到滿地的玩具,父母就會忍不住對孩子嘮叨,但孩子根本就沒聽進去。雖然如此,這些父母依然重複這種無效的溝通行為,因為他們認為,需要改變的人是孩子,而非自己。只不過在這樣的僵持對峙中,能堅持得最久的通常是孩子。
具備挫折忍受力的父母,在面對自己的管教方法無效時,會坦然承認,然後努力改變他們的「負面教養腳本」。這些父母的負面腳本往往是來自於幼時的成長經驗,或者不正確的資訊。
以六歲的小畢為例。
小畢又把果汁灑出來了!這個星期以來,他已不知道第幾次把牛奶、果汁或開水灑出來,害得媽媽必須經常清理他所製造的髒亂。雖然父母都是極有耐心的人,但也被小畢的這個行為搞得頗為煩躁。他們斥責小畢說:「你就不能把杯子拿好嗎?你不知道這樣會給我們製造麻煩嗎?」
小畢感到很受傷又難堪。他心想:「我不是故意要把飲料灑出來的,可是有時候就是會握不穩杯子啊!」他答應爸媽不要會把果汁或牛奶灑出來。不過,才隔二天,他又把牛奶灑到地上了。
媽媽生氣的拿走那杯牛奶,並說:「我希望你記住,把杯子拿好了,你才有牛奶或果汁可以喝。」
如果小畢的父母對孩子具備同理心,就會體認到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也就不會認為小畢故意把飲料灑出來,然後以剝奪他喝飲料的機會作為懲罰。能夠同理孩子處境的父母,會針對孩子的問題或特定障礙來調整管教方法。例如,他們會改用有加蓋的瓶子或附吸管的水壺來裝飲料,如此也省得他們要忙著清理孩子灑出來的飲料。
改變負面教養腳本,並不表示父母承認自己錯誤,也不表示要放棄孩子或寵壞孩子,而是要讓孩子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孩子了解:處理艱困狀況時要更負責任,且更有義務向他人說明清楚。
四、接受孩子的本性,才能設定正面教養腳本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都是獨特的。有些孩子帶著隨和、順從的氣質來到世界;有些孩子的天生氣質就是「難纏」;有些孩子生性大膽、無所畏懼;但也有些就是膽小、害羞、敏感且小心翼翼。父母若是不了解或無法接受孩子的本性,便容易說或做出一些破壞親子關係的事。當他們協助孩子設定期待與目標時,往往會以自己的期待和目標為依據,但那些卻是孩子無力達成的。
九歲的小治在一所學費昂貴的雙語學校就讀,但他似乎對讀書這件事完全不感興趣。不論是參與活動或課業表現,他幾乎不曾有過表現良好。
每天早上,他似乎都處於恍惚的狀態,每次只要錯過校車,父母便會理所當然的開車送他上學。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媽媽每天提早三十分鐘叫他起床準備上學,但這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讓他有更多時間做白日夢或玩玩具,結果他還是錯過校車。
後來,學校老師建議父母,下次小治再錯過校車時,不要再送他上學,就讓他因遲到而被記曠課,如此他才能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態度。他們接受了老師的建議,對小治表明他必須自己搭校車上學。但是,結果卻出乎他們的意料。他們驚訝的發現,隔天小治並沒有提早起床準備上學。對於兒子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他們感到非常生氣,卻也束手無策。無計可施之下,他們決定祭出罰則,禁止小治參與他熱愛的球類活動。
其實,他們一直都沒有深入去了解孩子的真正問題。小治老是遲到並不是他不負責任,而是因為他極容易分心又動作慢所造成的。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這種行為可以說是他們的天性。
要改變孩子的負面行為,有效的方法不是對他祭出處罰或怒斥,而是接納他的行事風格,並與他一起討論出合適的解決辦法;或者與老師合作,指派給他一項能夠讓他積極行動的任務。例如安排他當衛生班長,讓他提早到學校監督同學們的打掃工作。
接受並賞識孩子的本性,並不表示父母要為孩子不當的、令人無法接受的行為找藉口,然後原諒他們;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的負面行為,然後以不損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協助他們改變。
小學五年級的小宏,自信滿滿的在組裝一個複雜的組合玩具,一個小時後,他變得越來越焦躁,最後把手上的玩具往地上一摔,生氣的掉頭去看電視。
媽媽見狀,口氣諷刺的說:「你看,被我說中了吧!我就說你辦不到的!你做事情既沒耐心又沒有組織力,而且連解說圖都不看,怎麼可能成功呢?」
其實,媽媽對於自己的教導方式和態度感到十分挫折。她知道在那個當下,兒子需要的是協助、引導和鼓勵,不是批評。她不但沒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培養他學習克服逆境的能力,還影響了他將來面對挑戰時的決心。
當被問到對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麼時,絕大多數父母的答案是健康、快樂、成績好、受歡迎。不過,一旦檢視自己的教養目標時,他們也同時會發現,孩子若想達成這些目標,就必須仰賴能夠妥善處理日常各種挑戰的內在力量。這種適應與自覺足以克服挑戰的能力,就是所謂的「受挫力」。
心理學家們曾針對生活中遭遇不同逆境的孩子進行研究,結果證明,受挫力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強大到足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孩子即使一路跌跌撞撞,也都能夠克服艱巨障礙,順利進入成年期;而有些孩子卻因為缺乏這種力量,而淪為早年經驗及環境挑戰的受害者。受挫力,包含了幾種能力:
․有效處理緊張與壓力的能力;
․適應日常生活中各種挑戰的能力;
․從失望與創傷的情緒中復原的能力;
․找到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
․尊重自己及他人,且與他人自在相處的能力。
多數父母都認同孩子必須具備受挫力,同時也體認到在教養孩子時,培養孩子的逆境商數(受挫力)遠比培養智商(IQ)和情緒智商(EQ)更重要。問題是,他們都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培養孩子。
他們會嘗試許多不同的教養方式,但並不確定到底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亦或做了之後是否能很快見到效果。部分父母認為,外在世界就是解答,於是堅持改變周遭的世界,但又覺得要與整個大體制和瞬息萬變的社會衝撞,實在感到力不從心。
沒有孩子不受環境影響,也沒有孩子不遭遇挫折與逆境。因此,如果要培養越挫越勇的孩子,就不該花費所有精力改變周遭世界,而應該要從改變親子相處方式著手。多數父母都知道,當孩子面對挫折、逆境時,若能適時提供協助,會讓孩子因此而更有自信克服困境。但是,有些父母並不如此認為,總是陷入自我安慰的迷思中,並且堅信:孩子終將「平順長大」,不可能會碰到重大壓力或困境。
某天,小學三年級的小亞放學回家時,哭喪著一張臉向媽媽抱怨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她說同學都不和她玩,而且還叫她滾遠一點。她難過的問媽媽該怎麼辦。
媽媽雖然知道,培養孩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而且必須從小就開始引導她學習。但是,看到女兒委屈又焦慮的模樣,她並沒有和女兒討論各種可能的解決方式,反而說:「下次那些同學再這樣對你,你就告訴他們,你一點也不希罕和他們玩。」
這位媽媽反射式的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態度或許撫慰了孩子受傷的心靈,卻剝奪了孩子學習與增強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受挫力是教養孩子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並不是等到孩子踏入社會後才需要學習的課業。父母有了這個信念,就能找出一套與孩子互動的指導原則,強化他們奮發向上的能力,教導他們認識何謂友誼、競賽、面對錯誤、學習與人分享與善盡義務,並以細膩的思考、同理心、堅定的信心和決心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父母要把握和孩子互動、解決問題的機會,因為每次都是培養孩子受挫力的良機。在這些過程中,孩子會透過處理每件事或問題的過程,學習到更多啟示,而克服逆境的種子也會因此受到激勵而萌發茁壯。
由於每個人的內在和生活環境都存在各種差異,所以父母在培育及塑造孩子的行為態度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功能。在探討父母必須具備哪些教養的思維,才有能力發展且強化孩子受挫力之前,必須先了解孩子的想法。
一個孩子必須具備哪些特質、技巧和能力,才能擁有受挫力呢?孩子樂觀自信面對未來的態度又從何而來?只要能掌握他們的思維,就擁有寶貴的資訊來源,做為教養孩子忍受挫折的準則,培養出越挫越勇的孩子。
八項指標思維,教出越挫越勇的孩子
具備受挫力且越挫越勇的孩子,與一般孩子最明顯的差異是,他們擁有某些特質及觀察自身和世界的方法,而且能把自己的觀察所得轉化為有效行動。這類型孩子擁有一般孩子所沒有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且具有高度的自我價值;
․為自己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
․學會解決問題及做決定的能力;
․把錯誤和困境視為學習的良機,而非失敗的象徵;能夠勇敢面對挑戰,也不逃避壓力;
․倚賴積極的適應策略讓自己不斷成長,而非弄巧成拙;
․清楚自己的弱點,也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天賦;
․自我概念中都是優點及能力強的形象。
․發展出與同儕、成人相處的技巧,能夠自在且適當的向可提供協助的人求助;
․明確知道自己所能控制的生活面向,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面向上,不浪費精神在無能為力的事情上。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發展出這些特質,都希望孩子擁有健康的情緒,具有勇於面對挑戰、跌倒再站起來、越挫越勇的能力。只是,父母該如何善用每一次與孩子互動的機會,發展出一套方法,持續不斷強化孩子的受挫力?
不論在任何時候,只要一提到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時,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著相同的想法,就是希望能有一套清楚又容易操作、內容涵蓋重要原則、概念及行動計劃的標準訓練流程。因為在為孩子籌劃未來時,如果能有一套既定的操作原則,或一條明確可遵循的方向,總會令人感到比較安心。就像某位父親所說的:「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一份標準操作流程,孩子或許比較容易達到終點。」
然而,培養孩子受挫力是一個長遠的複雜計劃,在執行的過程中,充滿了挑戰、挫折、逆境和成功,實在無法精確掌握,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標準流程」。所幸,過程中有某些指標足以協助父母探索且賞識每個孩子獨特性。這些指標提供許多可應用在各種面向上的原則及概念,指點父母如何培養越挫越勇的孩子。
想要增強孩子的受挫力,使他變得越挫越勇,父母必須具備以下八項指標思維。但在此同時,父母仍需不斷思考、反省、調整,以免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教養行為。一、具備「同理孩子處境」的能力
對小學三年級的小漢來說,完成家庭作業就有如登天那麼難。小漢在幼兒園階段便被診斷出有閱讀障礙,不過他在美術方面卻極具天賦,還得過全國性的美術比賽首獎。
不幸的是,重視課業成績的父母雖然知道兒子對學業不感興趣,仍執著的相信,只要小漢「更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完成作業。他們還對小漢祭出了罰則,表示只要任何一科的成績沒有達到他們的期待,就罰他兩個星期不准畫畫。
小漢的父母要他「更努力」,出發點也許是基於善意,但小漢在聽到「更努力」這類字眼時,卻未必能感受到父母的善意。正如許多年輕的孩子,當一再聽到大人告誡「更努力」時,都會覺得這三個字其實是在否定他們的表現,或對他們能力的批判或指責,結果反而更加深他們在學業上的挫折感,完全無法激起他們追求成功的渴望。
不論任何層面的人際關係,「同理心」都是關係融洽的最重要基礎。在親子關係中,同理心的簡單定義是,父母能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但這並不表示父母應該同意孩子的任何要求或期待,而是父母應該要努力欣賞並接納孩子的觀點。
雖然所有父母都會認為自己對孩子有同理心,但就長期觀察結果顯示,只有當孩子的表現符合父母的期待與要求時,父母才比較容易對孩子表現出同理心;相反的,當父母對孩子的表現失望,或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挫折、憤怒或厭煩時,內心也會產生負面的感受,這時即使是極有耐心的父母,對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美莎已經十二歲了,卻還是改不掉內向又怕生的個性,每次父母要她和親友打招呼時,她的情緒就變得非常緊張。
不論是在公共場所遇到認識的大人,或是陌生人到家中拜訪,她都會躲到媽媽背後。她的父母自認很愛孩子,怎麼都不明白她為何會這樣。他們告訴美莎,如果她不和別人打招呼,別人也不會想要跟她做朋友或和她一起玩。為此,美莎必須費上好大的力氣,才能鼓起勇氣抬頭看著對方,並以微弱的聲音,迅速的向對方說「你好」。
美莎的父母希望女兒更外向,卻忽略了她天生害羞又怕生的本性。他們不時的提醒害羞的美莎要有禮貌,這只會更加深孩子的焦慮不安,也凸顯他們沒有體諒孩子的心境,反而以退縮的方式來逃避內心的不自在感覺。具備同理心的父母會考慮到,如果別人用我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我,我會有什麼感受?如果我已經盡了最大的能力去做某件事情,卻仍然做不好,那麼聽到別人對我說「要更努力」時,我就真的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嗎?
對一個生性害羞的孩子,如果父母能以感同身受態度,對他說明道理再加上鼓勵,可能就能增強他的受挫力,使他肯定自我價值,並成功克服怕生與害羞。例如,美莎的爸爸如果能夠用不帶批評、責備並主動提供協助的說辭,對女兒說:「我知道每個小朋友都會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所以爸爸以後會幫你,這樣你就不會那麼害怕和別人打招呼了。」那麼,他就是為美莎創造一個能夠提升受挫力的環境,讓她覺得怕生和害羞其實是正常的現象,同時也因為爸爸的支持而感到比較自在且有信心。
「同理心」這種能力,可以培養嗎?當然可以。父母可以透過問題的引導,誘發對孩子的同理心。這些問題例如:
․「我希望孩子怎麼描述我?」;
․「孩子對我的描述跟我所希望的,距離多遠?」;
․「我的舉止是否會讓孩子樂意與我談話或與我合作?」;
․「我會希望別人用我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跟我說話嗎?」
能夠克服挫折、焦慮,並能夠問自己這些問題的父母,便能夠對孩子發揮同理心,從孩子的立場看待事情與問題。
二、熟練且積極的聆聽技巧,讓溝通效果倍增
同理心可以使親子溝通變得更輕鬆且效果倍增。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單靠語言是不夠的,更要懂得積極聆聽,了解並接納孩子的想法,並避免造成權力衝突的對話。積極聆聽的技巧包括:
․不打斷孩子說話;
․不否定孩子的感受;
․不把孩子逼到無話可說;
․避免使用「總是」、「從來不」等人格攻擊的絕對字眼(例如,「你從來都不幫忙」、「你總是目中無人」)。
擁有高度受挫力的孩子,在經過父母的協助與引導後,都能發展出有效溝通的能力。像前文所提到的小宏,他的媽媽總是指責他耐心不夠,沒辦法仔細閱讀說明書,根本別想成功組合玩具。這就是打擊孩子受挫力的例證。
在與受挫力相關的許多行為中,溝通技術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包括了人際關係技巧、同理心、問題解決,以及做決定的能力等。三、掌握準則,寫出正面教養腳本
大多數的父母在管教上都是立意良善的,努力想要改掉孩子的負面行為,但卻總是一再把早已被證明無效的教養方法用在孩子身上。例如,一看到滿地的玩具,父母就會忍不住對孩子嘮叨,但孩子根本就沒聽進去。雖然如此,這些父母依然重複這種無效的溝通行為,因為他們認為,需要改變的人是孩子,而非自己。只不過在這樣的僵持對峙中,能堅持得最久的通常是孩子。
具備挫折忍受力的父母,在面對自己的管教方法無效時,會坦然承認,然後努力改變他們的「負面教養腳本」。這些父母的負面腳本往往是來自於幼時的成長經驗,或者不正確的資訊。
以六歲的小畢為例。
小畢又把果汁灑出來了!這個星期以來,他已不知道第幾次把牛奶、果汁或開水灑出來,害得媽媽必須經常清理他所製造的髒亂。雖然父母都是極有耐心的人,但也被小畢的這個行為搞得頗為煩躁。他們斥責小畢說:「你就不能把杯子拿好嗎?你不知道這樣會給我們製造麻煩嗎?」
小畢感到很受傷又難堪。他心想:「我不是故意要把飲料灑出來的,可是有時候就是會握不穩杯子啊!」他答應爸媽不要會把果汁或牛奶灑出來。不過,才隔二天,他又把牛奶灑到地上了。
媽媽生氣的拿走那杯牛奶,並說:「我希望你記住,把杯子拿好了,你才有牛奶或果汁可以喝。」
如果小畢的父母對孩子具備同理心,就會體認到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也就不會認為小畢故意把飲料灑出來,然後以剝奪他喝飲料的機會作為懲罰。能夠同理孩子處境的父母,會針對孩子的問題或特定障礙來調整管教方法。例如,他們會改用有加蓋的瓶子或附吸管的水壺來裝飲料,如此也省得他們要忙著清理孩子灑出來的飲料。
改變負面教養腳本,並不表示父母承認自己錯誤,也不表示要放棄孩子或寵壞孩子,而是要讓孩子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孩子了解:處理艱困狀況時要更負責任,且更有義務向他人說明清楚。
四、接受孩子的本性,才能設定正面教養腳本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都是獨特的。有些孩子帶著隨和、順從的氣質來到世界;有些孩子的天生氣質就是「難纏」;有些孩子生性大膽、無所畏懼;但也有些就是膽小、害羞、敏感且小心翼翼。父母若是不了解或無法接受孩子的本性,便容易說或做出一些破壞親子關係的事。當他們協助孩子設定期待與目標時,往往會以自己的期待和目標為依據,但那些卻是孩子無力達成的。
九歲的小治在一所學費昂貴的雙語學校就讀,但他似乎對讀書這件事完全不感興趣。不論是參與活動或課業表現,他幾乎不曾有過表現良好。
每天早上,他似乎都處於恍惚的狀態,每次只要錯過校車,父母便會理所當然的開車送他上學。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媽媽每天提早三十分鐘叫他起床準備上學,但這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讓他有更多時間做白日夢或玩玩具,結果他還是錯過校車。
後來,學校老師建議父母,下次小治再錯過校車時,不要再送他上學,就讓他因遲到而被記曠課,如此他才能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態度。他們接受了老師的建議,對小治表明他必須自己搭校車上學。但是,結果卻出乎他們的意料。他們驚訝的發現,隔天小治並沒有提早起床準備上學。對於兒子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他們感到非常生氣,卻也束手無策。無計可施之下,他們決定祭出罰則,禁止小治參與他熱愛的球類活動。
其實,他們一直都沒有深入去了解孩子的真正問題。小治老是遲到並不是他不負責任,而是因為他極容易分心又動作慢所造成的。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這種行為可以說是他們的天性。
要改變孩子的負面行為,有效的方法不是對他祭出處罰或怒斥,而是接納他的行事風格,並與他一起討論出合適的解決辦法;或者與老師合作,指派給他一項能夠讓他積極行動的任務。例如安排他當衛生班長,讓他提早到學校監督同學們的打掃工作。
接受並賞識孩子的本性,並不表示父母要為孩子不當的、令人無法接受的行為找藉口,然後原諒他們;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的負面行為,然後以不損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協助他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