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釣魚台列嶼主權屬中華民國所有,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行政權交予日本迄今,主權爭議緊緊牽動東亞局勢。2012年日本推動釣魚台列嶼「國有化」,再次造成東亞緊張局勢。本文從溫特(Alexander Wendt)的「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角度觀察,釣魚台列嶼「國有化」爭議的實質意涵是新興崛起大國(中共)與戰後經濟大國(日本)在洛克文化下,競爭東亞區域之身分與利益的延續。
中共與日本1972年9月29日共同發表「聯合聲明」走向關係正常化,可視為二戰以來雙方結束霍布斯文化的「敵人」身分起始。而「國有化」引發爭取領土與搶占戰略要域的「競爭」,尚不及惡化至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故循洛克文化的「競爭」邏輯思考,中共與日本之間確實存在暴力衝突的可能,甚至觸發範圍局部、規模有限與時間短暫之戰爭風險。
「國有化」爭議嚴厲考驗雙方建交40餘年的關係,卻也同時給予重新建構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規範的機會。面對潛存衝突與戰爭風險的緊繃情勢下,雙方各自進行內部組織與機制改造,以強化爭議熱區及時資訊分享、整合指揮平臺與精簡決策鏈路,期以至當決策避免肇生意外;在對外方面則藉由各層面的溝通平臺逐步建立「海上意外相遇規則」1、磋商海上聯絡機制2、重啟安全對話等控制情勢。在陷入膠著的對峙中,中共依托崛起大國與東亞軍事強權的自信下,將過去雙方在處理爭議的「默契」,擴大建構為「擦槍不走火」的具體規範3,做為雙方避免意外事故的「集體性瞭解(Collective Understandings)」。
國家的對外政策受到國內因素之影響為溫特所認同,回顧2012年起「國有化」爭議的演變與中共、日本權力交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日本安倍晉三邁向「正常國家」之目標中,藉由釣魚台列嶼主權「國有化」操作「中國威脅論」之對「中」政策4,顯然發揮誘導日本選民投票意向的應援功效,執政聯盟得以繼續掌握執政優勢,於2014年7月藉內閣會議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初步跨越憲法障礙的重大契機5,12月第四十七屆眾議院選舉的壓倒性勝利,並且於2015年7月通過安保法案,助益安倍晉三跨越和平憲法範疇,持續推進「正常國家」的修憲工程。相對於中共,習近平掌權初期延續操作大陸內部反日示威遊行外,同步派遣軍方與海事公務部門艦、機常態巡航釣魚台列嶼周邊海、空域,強硬回應「國有化」之對日政策,在民族情緒渲染下凝聚齊心護土的共識,爭取到扳倒薄熙來以「排除威脅」、查辦前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郭伯雄以「握緊槍桿」,拔除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以「穩定政局」的空間與時間,迄2015年4月正式起訴周永康後,象徵最高權力已穩穩在握,同樣穩步推進實現「中國夢」6的期望。從時間的軸線觀察,很顯然的習近平與安倍晉三自2014年7月以來穩定掌握國內政治權力,造就2015年3月重啟安全對話的機會。
本文由「宏觀(macro-level)」之國際政治層次說明日本推動釣魚台列嶼「國有化」的舉動,激化洛克文化之「競爭」身分下與中共爆發局部戰爭的風險,並從「微觀(micro-level)」層次之國內政治因素角度,分析中共與日本競爭釣魚台列嶼主權下,安倍晉三走向「正常國家」 目標和習近平掌握大權之下,國家行為體保持理性互動下產生身分與利益變化。
釣魚台列嶼主權屬中華民國所有,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行政權交予日本迄今,主權爭議緊緊牽動東亞局勢。2012年日本推動釣魚台列嶼「國有化」,再次造成東亞緊張局勢。本文從溫特(Alexander Wendt)的「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角度觀察,釣魚台列嶼「國有化」爭議的實質意涵是新興崛起大國(中共)與戰後經濟大國(日本)在洛克文化下,競爭東亞區域之身分與利益的延續。
中共與日本1972年9月29日共同發表「聯合聲明」走向關係正常化,可視為二戰以來雙方結束霍布斯文化的「敵人」身分起始。而「國有化」引發爭取領土與搶占戰略要域的「競爭」,尚不及惡化至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故循洛克文化的「競爭」邏輯思考,中共與日本之間確實存在暴力衝突的可能,甚至觸發範圍局部、規模有限與時間短暫之戰爭風險。
「國有化」爭議嚴厲考驗雙方建交40餘年的關係,卻也同時給予重新建構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規範的機會。面對潛存衝突與戰爭風險的緊繃情勢下,雙方各自進行內部組織與機制改造,以強化爭議熱區及時資訊分享、整合指揮平臺與精簡決策鏈路,期以至當決策避免肇生意外;在對外方面則藉由各層面的溝通平臺逐步建立「海上意外相遇規則」1、磋商海上聯絡機制2、重啟安全對話等控制情勢。在陷入膠著的對峙中,中共依托崛起大國與東亞軍事強權的自信下,將過去雙方在處理爭議的「默契」,擴大建構為「擦槍不走火」的具體規範3,做為雙方避免意外事故的「集體性瞭解(Collective Understandings)」。
國家的對外政策受到國內因素之影響為溫特所認同,回顧2012年起「國有化」爭議的演變與中共、日本權力交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日本安倍晉三邁向「正常國家」之目標中,藉由釣魚台列嶼主權「國有化」操作「中國威脅論」之對「中」政策4,顯然發揮誘導日本選民投票意向的應援功效,執政聯盟得以繼續掌握執政優勢,於2014年7月藉內閣會議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初步跨越憲法障礙的重大契機5,12月第四十七屆眾議院選舉的壓倒性勝利,並且於2015年7月通過安保法案,助益安倍晉三跨越和平憲法範疇,持續推進「正常國家」的修憲工程。相對於中共,習近平掌權初期延續操作大陸內部反日示威遊行外,同步派遣軍方與海事公務部門艦、機常態巡航釣魚台列嶼周邊海、空域,強硬回應「國有化」之對日政策,在民族情緒渲染下凝聚齊心護土的共識,爭取到扳倒薄熙來以「排除威脅」、查辦前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郭伯雄以「握緊槍桿」,拔除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以「穩定政局」的空間與時間,迄2015年4月正式起訴周永康後,象徵最高權力已穩穩在握,同樣穩步推進實現「中國夢」6的期望。從時間的軸線觀察,很顯然的習近平與安倍晉三自2014年7月以來穩定掌握國內政治權力,造就2015年3月重啟安全對話的機會。
本文由「宏觀(macro-level)」之國際政治層次說明日本推動釣魚台列嶼「國有化」的舉動,激化洛克文化之「競爭」身分下與中共爆發局部戰爭的風險,並從「微觀(micro-level)」層次之國內政治因素角度,分析中共與日本競爭釣魚台列嶼主權下,安倍晉三走向「正常國家」 目標和習近平掌握大權之下,國家行為體保持理性互動下產生身分與利益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