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謙遜好學 遍尋名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

中國古語有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說的是一個人即使擁有非常高強的本領,但比他強的人還是存在的。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即使具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略,也應該再擴大自己的視野,多向他人請教,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通過多方學習,必然會增加自己的才幹,「更上一層樓」。如果一味地認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輕視他人,就會故步自封,停滯不前。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期間,遍尋名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才能。其中對諸葛亮影響較大的老師有龐德公、醴玖公和北極教主。
由於叔父諸葛玄的原因,在襄陽期間,諸葛亮認識很多當地的名流。尤其是他的姐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後,他更是經常到龐德公家中作客。諸葛亮非常尊重龐德公,對他很有禮貌。每次去總是很恭敬地向龐德公行禮,甚至「獨拜床下」,時間一長,龐德公也越來越喜歡這個聰明懂禮的少年,與諸葛亮成了忘年之交,敞開胸懷地與諸葛亮交談,從國家的盛衰存亡,成敗教訓,到個人的志向興趣,無所不談。
後來,諸葛亮聽說汝南靈山有一名喚做醴玖的隱士,人們尊稱其為「醴玖公」,醴玖公熟讀詩書,富有韜略,才學淵博。於是諸葛亮在打聽到醴玖公的住所後,馬上收拾行裝去靈山拜師。
到靈山之後,諸葛亮拜見了醴玖公。剛開始的時候,醴玖公並不教授諸葛亮學業,而是讓他做一些灑掃庭院,挑水擔柴之類的雜活,而且一做就是1年。如果換了別人,恐怕早就受不了了,會覺得在靈山只是耽誤時間,醴玖公有沒有才能不能肯定。但是諸葛亮卻非常有耐心,他一句抱怨的話也沒有,還將醴玖公所吩咐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得盡善盡美。
皇天不負有心人,1年後,醴玖公送給諸葛亮3本書,說:「這1年來真是難為你了。從今天開始,你就不必再做其他的工作了,只需將這3本書日夜揣摩,潛心研究。」諸葛亮接過書一看欣喜萬分,原來這3本書都是關於兵法陣圖、治國安邦之道的書,正是他長久以來一直非常感興趣的。從這一天開始,諸葛亮不分晝夜,刻苦鑽研,在100天內將這3本書爛熟於心。
百天之後,醴玖公對諸葛亮進行了一番測試,發現他將3本書的精髓都已掌握,而且還有比較精闢獨到的見解,因此頗為讚許。在勉勵了諸葛亮一番之後,醴玖公便叫諸葛亮另尋高師。醴玖公推薦的另一位高師是北極教主。諸葛亮辭別醴玖公後就去武當山,拜武當高峰巔頂的北極教主為師。諸葛亮剛剛到北極教主處時,長跪不起,但北極教主對諸葛亮不理不睬,好像根本就沒有看見他一樣。旁邊道人提示教主:「下有童子跪拜多時了。」他才不慌不忙地說:「命其擔柴、汲水、採黃精。」
雖然北極教主態度冷淡,但這絲毫沒有動搖諸葛亮的求學熱情。在北極教主處,他吃苦耐勞,待人恭敬,尊敬長老。天長日久,這一切使北極教主意識到:「此子堪教,日後必成奇才。」於是便將平生所學,尤其是天文道術,親自教授給諸葛亮。
通過以上名師的指教,諸葛亮在道德經濟文章、兵學陣圖韜略、天文地理道法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返回隆中之後,諸葛亮的學識大有進展,朋友們都不禁慨嘆:「真是第一流也。」

不論是個人、團體還是一個國家,都應該善於向他人學習,在藉鑒他人成功之處的基礎上,為自己的成功做準備。
可口可樂的包裝瓶獨具匠心,是按女性身軀的曲線來製作的,這一外包裝給可口可樂更增加了幾分魅力。這種瓶子就是一個年輕工人大膽構思,巧妙藉鑒的成果。
美國有一個年輕製瓶工人,叫魯豪,有一天,他注意到他女朋友穿了一條非常迷人的裙子,使她曲線畢露,顯得很窈窕。於是他靈機一動,假藉裙子的圖紋和女友的線條,做出了類似該形狀的瓶子。可口可樂的S形瓶子就這樣誕生了。這種瓶子已經申請了專利,與可口可樂飲料本身一樣流行全世界。
其實不止是個人和企業,國家同樣也需要藉鑒他國成功之處,為本國所用。日本在二戰後作為戰敗國,國民經濟崩潰,社會動盪,但是不到30年,日本經濟快速發展,並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其原因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但最為重要的是善於學習,人們普遍承認日本民族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古往今來,成就大事業者除了大多數天資聰穎之外,另外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畏艱難困苦,拜師學藝。通過不斷地向高手學習而充實自己,並使自己最終也成為高手。當然,在現實條件下,不必像古人那樣歷經艱難拜師學藝,但是謙虛地向別人學習,對於提高自己也是必不可少的。

少年坎坷 自覺磨礪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 子

中國有句古話:「學如牛毛,成如麟角。」意思是說學習的人多如牛毛,而真正獲得成功的人,則是鳳毛麟角。這就引起了人們的疑問:為什麼成功者只是極少數呢?這些成功者的經歷是否有共性存在呢?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古今中外哲人賢士的回答驚人地相似。中國古代哲學家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家奧里森?馬登在分析大量成功者的事例後,也曾經做過這樣的論述:「大部分成功者最初都是窮苦的孩子。偉大人物無一不是經由苦難而造就成的。」
諸葛亮的成功也驗證了以上的結論。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4年(西元181年)。徐州瑯邪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原本姓葛,乃秦末跟隨陳涉起義的將軍葛嬰之後。因葛嬰有功反被陳涉殺害,到了漢文帝時追錄其功,封他的孫子為諸縣(居瑯邪郡)侯。幾代之後,由諸縣遷至陽都,因陽都先有姓葛的,陽都的人為了把他們與當地姓葛的區別開來,就稱他們為「諸葛」,久而久之諸縣的葛氏就以諸葛為姓了。
諸葛亮的遠祖諸葛豐曾任司立校尉(督察官,掌管對京師地區百官的督察)。他的父親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所謂郡丞就是郡最高長官郡守的助手,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因此可見,諸葛亮出身雖不是十分顯赫,但也稱得上是宦門之後,有些名望。按常理來講,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諸葛亮本可以衣食無憂,過著悠閒舒適的生活,但是諸葛亮年少時,家中發生變故,將他一下推到了人生的危境之中。
正當諸葛亮無憂無慮地過著比較優裕的生活時,母親章氏突然病故,為了撫養幼小的孩子,諸葛珪又娶了個妻子,偏偏禍不單行,諸葛亮8歲時,父親諸葛珪因病去世。從此,諸葛亮就成了孤兒。在此情況下,諸葛亮只得去投靠叔父諸葛玄,與叔父共同生活。
幼年便成為孤兒的諸葛亮天資聰穎,失去父母的呵護顯得比同齡的孩子要早熟,由於生活困難,諸葛亮不能像富家子弟那樣將老師請到家中教授四書五經,生於亂世的諸葛亮非常善於用心觀察、思考,從他記事時起,就經常聽人說起「黃巾軍」,講他們如何頭裹黃巾,揮戈舞刀;一會兒又聽說袁氏兄弟將宮中宦官殺盡;一會兒又聽說董卓把小皇帝搶到長安去了,還放火燒毀洛陽;一會兒又聽說關東各郡為爭奪地盤相互打得你死我活……從種種所傳說的消息來看,幼小的諸葛亮朦朧地意識到天下大亂,國無寧日。
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亮意識到社會需要的人才並不是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而是真正具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平天下之能的實用型人才,因此他並沒有像其他同時代的人那樣只是鑽故紙堆,而是把握時間,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兵書,分析當時的形勢,努力使自己成為當時社會所需要的人。

正如成功的規律所昭示的那樣:千百年來,成功者多出自苦難。但是他們卻能夠挺起肩膀,承受住苦難,並且理智地支配自己,面對苦難,不心灰意冷,更不是一蹶不振,而是笑看人生,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去開拓一條光明的人生道路,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困境對他們來說不但不能夠消磨意志,反而會砥礪心志,在困境中發奮圖強,尋求人生的輝煌。
美國紐約著名的「特色戒指公司」的老闆亨利?畢得森就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
亨利14歲時,母親因過度勞累而病倒了,他便停止學業到社會上謀職。當時沒有哪個老闆願意雇傭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因此亨利只能做一些送麵包、賣霜淇淋等零工。後來亨利的母親認為兒子不能靠打雜活混日子,必須學一門手藝,只有這樣才是長久之計。於是亨利便來到一家珠寶店做學徒。珠寶店的老闆非常嚴格。在亨利剛開始上班時,老闆就讓他練習鑿石頭。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要求用手錘和鑽鏨打成10塊形狀、尺寸相同的小石塊。而且要求亨利做不完不能吃飯。亨利先把大石鑿開,留出10塊小石,以10塊中最小的為標準,慢慢雕鑿其他9塊。石頭雖不是十分堅硬,但卻是一層一層的,一不留神,就鑿掉一大塊,結果比標準石還小,就只好以這更小的為標準石,如此下去,最後剩下的常常只是一堆碎石。
這樣枯燥、乏味而又十分辛苦的工作亨利一直做了5個月。後來老闆又讓亨利磨寶石,這是一項更需要耐心的艱苦工作,一塊寶石一般要磨好幾天才成,特別是冬天,蘸著水磨,手指凍得紅腫,像針紮一樣疼痛,亨利又整整做了3年。
經過如此艱苦的磨煉,亨利最終練就了一手絕活,並開了自己的珠寶店,經營得非常成功。
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語:「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少偉男。」這句話是頗有幾分道理的。

隱居隆中 博覽群書

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 --諸葛亮

一個人要想得到社會的認可,必須擁有真才實學,不學無術之徒也許短時間內靠不正當方法可以取得一些成就,但終究不會成就大業,而只有那些擁有真正才幹的人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西元194年,也就是諸葛亮14歲的時候,他的叔父諸葛玄被任命為豫章郡(在今江西南昌)太守。諸葛玄上任時,將諸葛亮和他的姐弟帶到豫章。但是諸葛玄上任不久,東漢王朝又派了一個叫朱皓的人來做豫章太守取代諸葛玄,而朱皓又依靠軍閥劉繇的武力支持,強行上任,諸葛玄無奈之下只得帶著諸葛亮等人去投奔他的好友荊州劉表。
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諸葛玄由於仕途不得志,抑鬱悲憤而一病不起,與世長辭。
叔父的去世使諸葛亮孤苦伶仃,無人照顧,同時也使諸葛亮強烈地意識到:必須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下去,不能總是仰人鼻息。因此他就在襄陽城西20里的一個叫隆中的地方,置了一些田產,開始他的隱居生活。
諸葛亮一方面親自耕種田地,維持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利用大量的時間勤學苦讀,充實自己。他努力學習經史,鑽研諸子百家著作,尤其是先秦法家的學說,從中吸取思想精華。陳壽在《三國志》中總結諸葛亮的讀書特點時如此評價:「不泥古」,能夠「觀其大意」,也就是說注意掌握書中的基本思想觀點,著重領會精神實質,不咬文嚼字,死記硬背。
在熟讀先人思想論著的同時,諸葛亮廣泛涉獵,學習各式各樣的實用知識,不論天文、地理,還是佈陣排兵、陰陽八卦他都用心學習。
諸葛亮的廣博知識使他日後輔佐劉備,統馭蜀軍,受益匪淺。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就是因為他預測到3日之內必有大霧。當時魯肅非常驚訝,問諸葛亮:「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諸葛亮回答道:「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

由此不難看出,諸葛亮之所以後來能神機妙算,根本原因在於他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知識儲藏相當豐富。當今社會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競爭最主要的是知識的競爭。知識豐富的人可以獲得成功,知識貧乏的人必然會一敗塗地。博覽群書對於經商也是必要的。正如著名的管理學者Y?K?鼎勝利所說:「開業之前先看看書。一旦開始經營,你將沒時間念書。獨立開業的書、經營的書、有關商情的書等等,必須要有充分的時間,詳細地閱讀,閱讀之後以吸收其精髓最為重要,之外,也必須隨時記筆記,加強記憶。」
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啟迪人的智慧,使人們更加瞭解自然,瞭解社會,可以使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進軍。而知識的獲取途徑最根本的就是書籍,通過博覽群書才能將知識化為己有,雖然如今的社會是資訊社會,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但是書籍作為最基本的知識載體,仍然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豐富的知識儲備,強烈的求知慾望,無論何時都是成功者所具有的素質,這一點是值得追求成功者重視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