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名字——故事真正開始的地方
為故事取名字,最重要的是有弦外之音,
甚至得讓故事閱讀之前與閱讀之後能有餘音。
「那個世界是如此嶄新,許多東西都還沒有名字,提及時得用手去指。」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賈西亞.馬奎斯的傳世鉅作《百年孤寂》裡的一句話,就在小說剛開始,尚在做背景交代的那段文字裡。
「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亦無損其芳香。」這句名言出自《羅密歐與茱麗葉》,那是茱麗葉對羅密歐發出的喟嘆,兩人之間的愛情正因為不同的家族姓氏而難以圓滿。
《地海》系列小說裡大法師格得必須緊守自己的「真名」,《哈利波特》裡的角色們連說出佛地魔的名字都不敢,而《死亡筆記本》裡想要殺人就得先知道那個人的名字……。
就像人一樣,故事也有名字。
名字至關重要,具有辨識功能,每個父母在為孩子起名時,必然是絞盡腦汁,翻閱典籍,求神問卜,讓孩子從擁有一個好名字開始擁有一個好人生。如果名如其人,如魚玄機、葉問、諸葛孔明,那自然是美事,那如果王大刀是刺繡的,陳細是個粗獷大漢,往往就令人發噱。
雖然這都是刻板印象,但不得不說,名字非常重要,是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有時比臉還重要,在故事裡甚且用不上臉,但名字大抵是不能缺少的。
一個故事的名字就是題目、篇名、書名,那是故事真正開始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對一篇故事的第一印象。題目取得好,能為故事本身生色不少,甚至左右了故事的成敗。
舉個例子,有一本書幾乎所有愛書人都熟知,書名叫《查令十字路84號》,內容寫的是,大約在1940年代末期,一位身在紐約的窮作家,因郵購書籍而與英國倫敦的一家舊書店主人締結交情的故事。兩人或為交易或為聯絡感情,書信往返了二十餘年,遺憾的是,直到書店老闆年老過世為止,兩人竟是終生未得見一面。這是真實故事,曾被拍成電影,英文片名忠於原著,就叫做《84 CHARING CROSS ROAD》而中文片名卻因故一度被翻成了《迷陣血影》,這簡直是牛頭對馬嘴,可以想見當時票房的「慘況」。
寫作是有感而發,若非命題式的作文,文章題目大多是最後產生,甚且還更動再三;但在閱讀時卻正好相反,題目往往最先撞進眼裡,讀者是帶著題目進入故事的,創作者須先有這樣的理解,才不會對題目過於便宜行事。為故事取名字這件事,乍看容易,其實不簡單,除了得吸引讀者,易於記憶,最重要的是有弦外之音,甚至得讓故事閱讀之前與閱讀之後能有餘音。一個細膩高明的作者,在為故事設定名稱的時候,往往暗藏玄機卻又不露痕跡,與故事內容水乳交融,有重力還要加速度。
至於讀者,想要讀懂故事,有時得先讀懂故事的名字。
看看這篇文章。
當他捧著兒子血淋淋的身體,感恩之情不只溢於言表,更溢出了眼眶,醫生與護士向他恭賀,儘管腔調語句都有點公式化,他依然連聲道謝。
妻在產床上吁著氣,他低頭親吻了她。
那是他們第一個孩子,之後,他們陸續又迎來了三個孩子,兩男一女。
夫妻倆很努力把時間換成勞力,把勞力換成金錢,再把金錢換成孩子成長的養分。
當他捧著妻子委頓蒼白的臉,終於理解了時間的意義。
他不再唯利是圖,不再事必躬親,不再把期待放在未來,他開始旅行,學琴學畫學跳舞甚至去學了浮潛,棺材本他花完了,房子也拿去貸款花掉,那時他還不到七十歲。
當他捧著自己的尿袋,三個兒子齊聚療養院看他,還帶來了一些「需要釐清的事務」。
他們說父親花錢太凶,把原本屬於他們的錢都花光了,甚至還留下債務,實在太不厚道。
三個兒子一張臉,都是他的模樣。時間還真是神奇,他心想。
當孩子們捧著他喜孜孜的照片,療養院同感哀戚,並遞給他們一個精緻信封。
上面寫著,內含帳單。
這篇短短的小說,原本篇名叫做〈帳單〉,很不錯吧,諷刺力道十足,也讓人思考親恩與果報。
但後來我發表的時候,幾經思量,把篇名改為〈時間的遺產〉,邀請你細想,是否能感覺到父親自嘲般的豁達以及那股儘管人世糾葛難解,但時間逕自更迭流轉的超脫感?
「時間」就是蒼天,蒼天不仁,對誰都一樣殘忍,當然也同樣仁慈。「帳單」是索討,而「遺產」則是留下,箇中隱含的觀點,乍看沒什麼差別,其實大不同。
當然,哪個更好哪個更差,那是見仁見智,但我想你必也能感覺到,光是更動了故事的名字,就能帶來不同的閱讀視角與思考,而這點,對於故事來說關係重大。
◆故事怎算計
故事命名啟示:
一、以角色為主的故事:大多是人名:《哈利波特》、《阿Q正傳》、《瓦力》
二、以一個時代為主軸的故事:《三國演義》、《雙城記》、《紅樓夢》
三、以一趟旅程為主軸的故事:《西遊記》、《唐吉訶德》、《海賊王》
四、敘述句為題目的故事,通常很冗長:《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有五個姊姊的我就註定要單身了啊!》、《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這其實是一首歌的名字,但歌詞內容就是個小故事)
五、以物件為名的故事:《項鍊》、《孔雀翎》、《七龍珠》、《黃油烙餅》
六、隱含寓意的故事:《百年孤寂》、《過於喧囂的孤獨》、《你的名字》
這僅僅是我整理出來的命題方式,為故事取名的方式當然更為豐富多元,重點是,你想讓讀者如何認識你的故事?題目就是故事本身?題目是故事的延伸?或者題目只是題目,根本與內容無關?
而你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故事呢?
為故事取名字,最重要的是有弦外之音,
甚至得讓故事閱讀之前與閱讀之後能有餘音。
「那個世界是如此嶄新,許多東西都還沒有名字,提及時得用手去指。」
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賈西亞.馬奎斯的傳世鉅作《百年孤寂》裡的一句話,就在小說剛開始,尚在做背景交代的那段文字裡。
「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亦無損其芳香。」這句名言出自《羅密歐與茱麗葉》,那是茱麗葉對羅密歐發出的喟嘆,兩人之間的愛情正因為不同的家族姓氏而難以圓滿。
《地海》系列小說裡大法師格得必須緊守自己的「真名」,《哈利波特》裡的角色們連說出佛地魔的名字都不敢,而《死亡筆記本》裡想要殺人就得先知道那個人的名字……。
就像人一樣,故事也有名字。
名字至關重要,具有辨識功能,每個父母在為孩子起名時,必然是絞盡腦汁,翻閱典籍,求神問卜,讓孩子從擁有一個好名字開始擁有一個好人生。如果名如其人,如魚玄機、葉問、諸葛孔明,那自然是美事,那如果王大刀是刺繡的,陳細是個粗獷大漢,往往就令人發噱。
雖然這都是刻板印象,但不得不說,名字非常重要,是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有時比臉還重要,在故事裡甚且用不上臉,但名字大抵是不能缺少的。
一個故事的名字就是題目、篇名、書名,那是故事真正開始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對一篇故事的第一印象。題目取得好,能為故事本身生色不少,甚至左右了故事的成敗。
舉個例子,有一本書幾乎所有愛書人都熟知,書名叫《查令十字路84號》,內容寫的是,大約在1940年代末期,一位身在紐約的窮作家,因郵購書籍而與英國倫敦的一家舊書店主人締結交情的故事。兩人或為交易或為聯絡感情,書信往返了二十餘年,遺憾的是,直到書店老闆年老過世為止,兩人竟是終生未得見一面。這是真實故事,曾被拍成電影,英文片名忠於原著,就叫做《84 CHARING CROSS ROAD》而中文片名卻因故一度被翻成了《迷陣血影》,這簡直是牛頭對馬嘴,可以想見當時票房的「慘況」。
寫作是有感而發,若非命題式的作文,文章題目大多是最後產生,甚且還更動再三;但在閱讀時卻正好相反,題目往往最先撞進眼裡,讀者是帶著題目進入故事的,創作者須先有這樣的理解,才不會對題目過於便宜行事。為故事取名字這件事,乍看容易,其實不簡單,除了得吸引讀者,易於記憶,最重要的是有弦外之音,甚至得讓故事閱讀之前與閱讀之後能有餘音。一個細膩高明的作者,在為故事設定名稱的時候,往往暗藏玄機卻又不露痕跡,與故事內容水乳交融,有重力還要加速度。
至於讀者,想要讀懂故事,有時得先讀懂故事的名字。
看看這篇文章。
當他捧著兒子血淋淋的身體,感恩之情不只溢於言表,更溢出了眼眶,醫生與護士向他恭賀,儘管腔調語句都有點公式化,他依然連聲道謝。
妻在產床上吁著氣,他低頭親吻了她。
那是他們第一個孩子,之後,他們陸續又迎來了三個孩子,兩男一女。
夫妻倆很努力把時間換成勞力,把勞力換成金錢,再把金錢換成孩子成長的養分。
當他捧著妻子委頓蒼白的臉,終於理解了時間的意義。
他不再唯利是圖,不再事必躬親,不再把期待放在未來,他開始旅行,學琴學畫學跳舞甚至去學了浮潛,棺材本他花完了,房子也拿去貸款花掉,那時他還不到七十歲。
當他捧著自己的尿袋,三個兒子齊聚療養院看他,還帶來了一些「需要釐清的事務」。
他們說父親花錢太凶,把原本屬於他們的錢都花光了,甚至還留下債務,實在太不厚道。
三個兒子一張臉,都是他的模樣。時間還真是神奇,他心想。
當孩子們捧著他喜孜孜的照片,療養院同感哀戚,並遞給他們一個精緻信封。
上面寫著,內含帳單。
這篇短短的小說,原本篇名叫做〈帳單〉,很不錯吧,諷刺力道十足,也讓人思考親恩與果報。
但後來我發表的時候,幾經思量,把篇名改為〈時間的遺產〉,邀請你細想,是否能感覺到父親自嘲般的豁達以及那股儘管人世糾葛難解,但時間逕自更迭流轉的超脫感?
「時間」就是蒼天,蒼天不仁,對誰都一樣殘忍,當然也同樣仁慈。「帳單」是索討,而「遺產」則是留下,箇中隱含的觀點,乍看沒什麼差別,其實大不同。
當然,哪個更好哪個更差,那是見仁見智,但我想你必也能感覺到,光是更動了故事的名字,就能帶來不同的閱讀視角與思考,而這點,對於故事來說關係重大。
◆故事怎算計
故事命名啟示:
一、以角色為主的故事:大多是人名:《哈利波特》、《阿Q正傳》、《瓦力》
二、以一個時代為主軸的故事:《三國演義》、《雙城記》、《紅樓夢》
三、以一趟旅程為主軸的故事:《西遊記》、《唐吉訶德》、《海賊王》
四、敘述句為題目的故事,通常很冗長:《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有五個姊姊的我就註定要單身了啊!》、《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這其實是一首歌的名字,但歌詞內容就是個小故事)
五、以物件為名的故事:《項鍊》、《孔雀翎》、《七龍珠》、《黃油烙餅》
六、隱含寓意的故事:《百年孤寂》、《過於喧囂的孤獨》、《你的名字》
這僅僅是我整理出來的命題方式,為故事取名的方式當然更為豐富多元,重點是,你想讓讀者如何認識你的故事?題目就是故事本身?題目是故事的延伸?或者題目只是題目,根本與內容無關?
而你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