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輯一‧住在東京

東京。
記得當初下定決心要來日本生活時,直覺地就選擇了東京。
朋友問:「為什麼是東京,怎麼不是生活費較便宜的關西地方呢?」充滿著歷史紋理與故事的京都與大阪當然也非常美,但相較與此,我更喜歡有著各種樣貌的東京。幾乎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動的東京,快速的資訊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事物都吸引著我。
學生時期的學習與研究的關係,看了許多世界各地的建築案例,也在當時首次接觸了日本的近代建築,不知道為什麼,日本的建築總是特別觸動我心,「一定要親眼見識這個建築!」的心願也一日一日地在心裡茁壯,儘管在東京旅行了幾次,依舊覺得不夠過癮。於是便下定決心到東京生活,到處旅行探訪建築。

◎前章‧東京建築散步
東京的每一個區域都有屬於它的故事,繁華的都心、適合居住的西區及樸實的下町,都帶有不一樣的風情。住在東京的人們也喜歡在天氣好的週末到處散步,而我也一樣,喜歡看著被標滿星星的地圖,在這個城市的各個小區域探索東京。


●下町的建築散步

下町通常是指一個城市之中,靠近河岸、海邊的工商業聚集的區域。
東京的下町指的是東京的東邊,包含淺草、日本橋,以及最近興起的藏前、森下、清澄白河,一直往下到門前仲町。下町保存著許多歷史痕跡,通常會有一些老舖、一些年長的人、一些熱情的朋友。「東京的西邊都是上班族,東邊都是下町的老人。」在都心長大的前輩這麼說著。另一個「江戶子」(指土生土長的東京人)卻說:「從外地來東京工作的人都會去住西邊,住東邊的才是真正的東京人。」雖然下町總被貼著標籤,但我喜歡下町。

下町其實還是很「東京」,只是沒那麼緊繃,不需要花枝招展。剛來到東京時,感覺一切都快速新鮮,日子久了,便好想找個地方歇口氣。走在氣氛不這麼緊湊的下町街上,可以發現一些生活選店,咖啡廳或是散步點心,可以一邊享受著古老而美好的氛圍。
下町的兩國這個區域,可能不像淺草這麼古色古香,也可能不像近年一下子開了好多間咖啡廳的藏前,被注入了好多年輕的活力。因為相撲而著名的兩國區域,在江戶時代是「武藏國」與「下總國」的國境,以兩國橋連結著兩國,因而得名。從車站往錦系町方向走,映入眼前的三角形大屋頂是由六○年代的代謝主義代表建築師之一的菊竹清訓所設計的「江戶東京博物館」,裡面訴說著從江戶到東京的歷史故事。穿過它之後再往前走一點點,有一間新的美術館開幕了。

由妹島和世設計的墨田北齋美術館(すみだ北斎美術館,The Sumida Hokusai Museum)位於墨田區綠町公園旁,建築物的「裂縫」讓在地居民很輕易就可以進入美術館裡。美術館外觀材質採用和SANAA在法國北部的羅浮宮朗斯分館相同風格──霧面的鋼材。記得她說過,想要呈現模糊卻柔和的金屬材質,也因此有了羅浮宮朗斯分館這樣的鋼材出現。雖然她希望建築物可以在環境裡呈現柔和的感覺,但北齋美術館因為造型太特殊,加上外牆金屬的反光,在都市裡依舊很引人注目。

其實她在小平市仲町圖書館就嘗試過利用量體的裂縫作為建築出入口,北齋美術館可以說是此種建築型態更加成熟的詮釋。量體之間、裂縫跟空間的關係更加簡潔乾淨,施工跟細節也更加細膩。

裂縫將一樓分成四個量體、三個主要空間,所以從主要入口裂縫進去之後,還可以經由其他裂縫繞到建築的其他部分。玻璃的構成也令人驚豔,框大多固定於內部,外面盡量平整貼齊,也因此讓三角形的裂縫空間更加完整,創造出特別的光影反射。
上部的裂縫貼付著妹島和世經常使用的鐵網語彙,經由鐵網看出去的天空樹,還有下部的三角玻璃看出去的天空樹,在同一座建築裡面展現了兩種不同的表情。除了室內因為建築的切割所產生的有趣空間外,日本的指標設計也廣受大家的喜愛。儘管是展出內容十分傳統的美術館,還是經常搭配著較為現代感的主視覺文字及設計,從龐大的建築空間一直到細微的地圖、指標設計甚至是美術館名的文字裡的一筆一畫,都相當講究。

這天的東京天氣相當好,太陽很大,天空很藍。
很喜歡從三樓窗戶看下去的一樓庭院,樹的影子很清澈很美。

沿著街道繼續往下走,同樣也是妹島和世設計的「YOSHIDA印刷東京本社」(ヨシダ印刷東京本社,Yoshida Printing Group),因為不是公共建築所以鮮為人知。但不同於一般的大樓,有點透明的銀色鋼網層層包覆著主體,明明是量體建築卻顯得十分輕盈,體現了妹島和世「輕盈的建築」的概念。我很喜歡她利用銀色的網子一層一層地包圍著整棟房子,那些帶狀網子之間所形成的縫隙讓建築似乎像是在呼吸,賦予了它生命。

我喜歡這樣緩緩地在此慢行,在現代與懷舊間徘徊的下町,因為這樣的衝擊顯得更加富有魅力。下一個天晴的日子再來散散步,一定會發現更多充滿故事的地方吧。
★ 順道和菓子館──下町的北齋茶坊
與妹島和世的兩座建築在同一條路上的「北齋茶坊」,門外掛著白色暖簾,乾淨清新的內裝融合了現代與一些些日本傳統氛圍,店裡販售傳統的日式甜食。北齋茶坊是由日式建築長屋的倉庫改裝,高於一般建築的天花板讓店裡空間呈現寬敞感。店招牌大納言餡蜜(大納言あんみつ)以及蕨餅(わらびもち)是第一次來訪的客人必點的日本傳統甜點。午餐時間的特製定食選用日本各地食材,配上日本家庭料理定番味噌湯,相當鮮甜美味。飯後的白玉水果塔也令人眼睛一亮,白色的湯圓配上紅豆泥與水果,底下的透明葛粉凍再加上黑糖與黃豆粉,雖然是法式甜點的樣貌,味道卻完完全全是日式和菓子的滋味,衝突卻又協調,就像這些新樣貌的商店或建築毫無違和感地佇立在依舊充滿昔日風情的下町一樣。


【DATA】
│東京都江戶東京博物館
東京都墨田区横網1-4-1
│墨田北齋美術館(すみだ北斎美術館)
東京都墨田区亀沢2-7−2 緑町公園内
│YOSHIDA印刷東京本社(ヨシダ印刷東京本社)東京都墨田区亀沢3-20−14
│北齋茶房
東京都墨田区亀沢4-8-5


●谷根千的建築散策
谷根千指的是東京文京區與台東區一帶的谷中、根津、千駄木,這個區域位於東京山手線內,很幸運地在那個紛亂的年代沒有受到任何的災害,也沒有受到日本經濟泡沫時代都市大規模開發的影響,舊的街道以及建築物就這樣留存了下來,有著「古老而美好」(古き良き)的氛圍。著名的谷中銀座商店街上,有好多從昭和時期就存在的商店,裡面的老爺爺老奶奶們賣著仙貝、家庭料理、可樂餅或是串燒,而且價格相較於都心其他新開發的地區親民許多!這幾年也有好多新的咖啡或小店來到這裡,為古老的街道增添了一抹新意。

我喜歡走在那些有點昭和感卻被加入一些新元素的街道,想像過去的人們在這裡愜意生活,接著,現代的我們延續著這些生活,加上屬於這個時代才有的色彩,這樣的衝擊讓這些區域變得好有趣。除了舊有的住民文化樣貌之外,谷根千一帶還曾經住著許多落語(日本一種傳統表演藝術)家、文學家與大文豪,像是夏目漱石就曾住在這個區域,留下許多生活的痕跡,喜歡文學的人也會經常到此散步,感受過去文豪的氣息。

除了文學,這裡也有著有趣的建築。在靠近千駄木車站附近,佇立著一座「森鷗外紀念館」,由日本建築師陶器二三雄所設計。森鷗外是與夏目漱石同一個時期的知名小說家,過去這裡是他的舊居「觀潮樓」,從一八九二年開始一直到他逝世的一九二二年為止,他都在此生活。二○一二年,觀潮樓以「文京區立森鷗外紀念館」的樣貌再次誕生。

灰色的磚石築起建築,最受矚目的是金屬隔柵構成的單斜屋頂,單純的量體在這個充滿各種歷史痕跡的地區格外顯眼,也格外凜然靜謐。走進其中,可以發現建築師在紀念館側邊的牆面上切了一條縫,突出的量體產生了陰影,讓灰色的建築物有了一些新的表情。經過近三公尺高的大門,進到館內寬敞的大廳以及挑高的空間,面前的牆被間接的光線點亮,牆上掛著森鷗外先生的頭像,靜謐的氛圍顯得格外莊敬嚴肅。
樓上的展覽空間敘述著森鷗外的一生,最後的空間裡有著谷根千文學散策的情報,二樓的圖書館空間也收藏谷根千一帶的文豪資訊及區域歷史,讓人除了建築也意外地獲得許多關於文學的知識。

往南走一些,進入最熱鬧的谷中銀座商店街,琳琅滿目的小商店裡有許多日式風格小物,還有美味的傳統散步點心。街道上不只有出門採買的爺爺奶奶,還會遇見貓,以及替貓拍照的遊客們。

轉進一條巷子,一棟全黑的房子亮著「HAGISO」的燈,裡面有些熱鬧。「HAGISO」的中文寫做「荻莊」,據說過去鄰近的寺院因種滿了荻樹,而有了「荻寺」的暱稱,而旁邊的這棟小房子就被稱作荻莊了。現在的HAGISO一樓是咖啡廳及藝廊空間,二樓是Guest House「HANARE」的Check-in櫃檯和工作室。在這裡歇歇,吃點午餐、看看展覽,繼續午後的谷中散步。

谷根千一帶氛圍相當舒服,漫步間也經常遇見由日式老房子改裝的書店、咖啡館。在谷中銀座外圍還有一小區,有許多在昭和時期建造的木造房子,二○一二年開始被修復再生,注入新的生命,轉變成充滿古老氛圍又時髦熱鬧的區域「上野櫻木ATARI」(上野桜木あたり)。三棟主要的木造日式小房子裡有著不同個性的商店,包括餐廳、選物店及烘焙坊。戶外開放空間則成為在地人與外來人交談的地方,也同時是手作、食物、藝術等各式文化的交流場所,每個人都可以進到這裡,買個麵包、喝杯啤酒,輕鬆地與人們交流。

穿過三棟房子的小巷,日本新生代女性建築師大西麻貴的成名代表作「二重螺旋之家」突然映入眼簾。二重螺旋之家是大西麻貴二○一一年的作品,也是讓她一躍成為日本最受矚目年輕建築師的作品。
在狹小旗杆形的基地上,建造一座確保一個「家」所擁有基本功能的房子,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一般建築內的樓梯僅是連接上下空間的物件,卻佔據大多生活空間;大西麻貴將整個房子思考成螺旋式的爬升空間,寢室、餐廳與廚房等主要空間位於中間核心,環繞著它的螺旋爬升空間,除了串連整個房子以外,也是生活的場域──是書房、遊戲場,也是嶄新的家人交流空間。這樣的設計除了解決空間不足的限制,也創造了非常有趣的空間形式。

由於二重螺旋之家是私人住宅,無法進到裡面參觀,但看著它的外觀想像著裡面的人充滿趣味的生活樣貌,讓人好生羨慕。

★ 歇腳咖啡──「Kayaba Coffee」(カヤバ珈琲)
「Kayaba Coffee」位於上野與谷中界隈的交界點,是一間充滿歷史故事的小喫茶店。建築物於一九一六年建造,在一九三八年就以喫茶店的身分佇立在這裡。小店曾因店主妻子逝世而於二○○六年歇業,但在兩年後,由日本建築師永山祐子改裝設計後再度開店。她留下了當初大正時期町家的柱梁外觀、昭和時期的招牌、椅子和食器,內裝粉刷、天花板則以玻璃裝修,保存著建築物最初的結構樣貌。二樓是榻榻米空間,需要脫下鞋子才能上樓。
店招牌是蛋吐司與三明治,配上一杯熱拿鐵,想像著過去的樣子。Kayaba Coffee至今依舊保持著大正、昭和時代的氛圍,繼續提供旅人好吃好喝的點心以及美好的舊時光。

【DATA】
│森鷗外紀念館
東京都文京区千駄木1-23-4
│HAGISO 荻莊
東京都台東区谷中3-10-25
│HANARE
東京都台東区谷中3-10-25
│上野櫻木ATARI(上野桜木あたり)
東京都台東区上野桜木2-15-6
│Kayaba Coffee(カヤバ珈琲)
東京都台東区谷中6-1-29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