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什麼是幸福?

當我們感到幸福時,人生自然如順水行舟。但,究竟什麼是幸福?我要問的不是幸福會受到什麼事物影響,而是幸福到底是什麼。我們對幸福可以有許多種解釋,而且都將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方法。市面上所有討論幸福的書籍,都應該清楚解釋幸福的定義,然而我發現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做到這點。二十年來的學術生涯,讓我有機會涉獵經濟學、心理學、哲學及政策科學等領域,我認為自己有足夠資格,提出接下來的定義:幸福,是會隨時間而變化的愉悅與目標感受。這是一項創新且貼合現實的定義,而且符合我的研究結果和個人生活經驗,我希望這項定義也能引起各位的共鳴。此外,上述定義也讓幸福這個概念變得「可評量」。如果想更了解該如何才能過個幸福人生,這是一項極重要的概念。

▌幸福與衡量

我們通常不會用「體驗」來衡量幸福與否,反而是以「整體的生活」來斷定。我用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闡述這兩種差異。

我曾跟一位在一家非常有名的電視公司任職的老友共進晚餐,她幾乎整晚都在抱怨這份工作有多麼令她不快樂,從老闆、同事到通勤時間她都抱怨了一輪。不過直到晚餐快結束後,她卻很認真地對我說:「但我熱愛我的工作,因為我在大媒體上班。」她可是一點諷刺意味都沒有。

她的話其實一點都不矛盾,因為她體驗這份工作的方式,不同於她評估工作的方式。體驗與評估不同,就好比攝影與拍照有別。她可以整晚抱怨令她心生不滿的日常工作「影片」,但她也可以對這份工作的「全景照」感到非常滿意。

我們不只常會做這種事,這也是常會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思維謬誤。我們總是假設某些事物應該能帶來幸福感,因此便投入注意力,以致忽略那些真正能讓我們獲得幸福感的事物。我這位朋友覺得這份工作讓她不快樂,但這樣的體驗比不上她對這份工作的評估。她會待在現在的公司,是取決於她喜歡「在大媒體上班」的念頭,因此她只會越來越不快樂。對人生的某些部分(比方說工作、健康及人際關係等)感到滿意,往往能預設我們將會採取的行動。就像我的朋友,她認為在大媒體上班是好事,這表示她會繼續從事這份工作,可是這種對於滿意度的衡量方式,不等同於我們所有的感受。這份工作其實讓她挺痛苦的,所以當我們評估她是否幸福時,也必須考慮這份感受。

大部分關於幸福感的調查,都是詢問一些較籠統、抽象的問題,像「整體來說,你對生活有多滿意?」或者詢問你對生活的某個部分是否感到滿意。幸福感是由多個複雜面向組成,只用一個問題很難囊括,不過藉由詢問這一個個問題,我們可粗略地知道哪些事物,能令大部分的人感到快樂或不快樂。然而這類研究調查的真正問題在於,日常生活中,我們鮮少思考對生活的整體滿意度;要不是因為研究調查要求人們思考這個問題,否則大家其實壓根沒想過。除此之外,「滿意」這個用詞也會造成問題,因為這個詞可以有許多種解讀方式,包括「擁有足夠的東西」,而這根本不足以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於是,這些調查結果都是受訪者在答題時腦海中靈光一現的答案,而非根據日常生活的感受去回答。我之所以會認為那些都是靈光一現的答案,是因為這都是需要認真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可是人們實際真正作答的時間,約莫只花5秒。

這個情況說明了為何有些看似無關的因素,卻能影響你我對生活滿意度問題的答案。舉例來說,在詢問關於生活滿意度的問題之前,有沒有先要求你回答政治相關問題?研究結果發現,政治相關問題跟被解聘一樣,會明顯影響人們接下來對生活滿意度的答案。此外,問題的呈現順序也有影響,如果把婚姻滿意度的相關問題放在生活滿意度的問題前,人們的生活滿意度與婚姻滿意度答案的關聯性,就會更顯著。這表示先讓你回答婚姻關係滿意度,便能讓這個答案在你的生活滿意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當我們準備要拍照時,都會「擺」好姿勢。不妨想想每一次照相所擺出的姿勢,我們的姿勢其實無法反映拍照當下的感受。攝影機更能準確捕捉你長期下來是否快樂。由此可知,我們不能僅從生活滿意度的「照片」來評估長期的幸福感,而是該留意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幸福與感受

當你時常覺得快樂,代表你的人生相當平順。我們每一天都會經歷許多感受,更遑論這一輩子。心理學家通常使用如右頁表格來區分感受:第一種對比類型是「正向/負向」;另一種是「激動/不激動」。正向與「負向」的意思是不證自明的,但我特地把負向加上括號,是因為有時我們認為是負向的感受,卻會帶來好結果,後面很快會談到這點。你可以把激動當成是一種「被喚醒」的感受;將不激動視為「沉睡」的感受。請見下表,像「高興」是一種正向且激動的感受;「安心」是正向但不激動的感受;「焦慮」是負向且激動的感受;「哀傷」是負向但不激動的感受。

正向與負向之間的區別會影響幸福感;激動與不激動的差別也有影響。有別於生活滿意度的數據,美國蓋洛普民調公司(Gallup World Poll)曾進行一項全球幸福度調查,調查範圍包含來自132個國家的成年人,該調查發現有錢人並不比窮人覺得更快樂。而且,那些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的美國人,也無法用金錢買到更多的幸福感。可見,人們總以為更富有會令自己更快樂,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你的感受來自你重視什麼」,這是由十八世紀哲學家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在其著作中所提出的觀點。身為一位激進派人士,他支持同性戀無罪及兩性平權。邊沁是名天才兒童,12歲便進入牛津大學法律系就讀。然而,他很快就對當時的法律制度感到失望透頂,並開始提倡法制改革。曾造訪英國倫敦大學的訪客肯定都見過邊沁,因為他的遺體目前就放在該大學入口處。按照他的遺願,他的身體在公開解剖課上接受過一次解剖,他的身體和頭部都經過防腐處理,並在一個木櫃中展示,身上還套著本人的衣服。目前他的頭顱是蠟像,雖然因為防腐處理讓他的頭顱看來有點怪異,不過頭髮還是他的。邊沁強調「愉悅」(pleasure)是唯一對人類有益的;「痛苦」(pain)是唯一有害的。有些學者已不再使用上述二詞,因為這兩個詞會令人聯想到肉體的快感及疼痛,所以他們偏好使用「享受」(enjoyment)及「折磨」(suffering)。我個人的理解是,愉悅和痛苦也可以囊括許多形容正向及負向的感受,比方說享受、興奮、開心;憤怒、焦慮、壓力和擔憂。所以當我在這本書中提到「愉悅」或「痛苦」時,都是概括這些情緒,因為我們會同時感覺及顯露不只一種情緒。

你的感受,取決於你遇到的事以及你是什麼樣的人。我的情緒幾乎總是處在一種激動的狀態,在大部分的時間中我覺得愉悅,但有時也會感到焦慮,不過幾乎很少感到安心或難過。我很喜歡這樣的自己,妻子和朋友也很喜歡這樣的我(我想要是他們不喜歡,應該早就離開我了)。你可能跟我一樣,也可能比我更沉穩也說不定。

總而言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藉由感受而被區分類型。也就是說,快樂的人通常會擁有更多的正向感及更少的負向感;用邊沁的話來說,他們通常覺得自己很快樂,鮮少覺得痛苦。因此,當你能夠經常感受到強烈的愉悅時,你也會活得更快樂。但除了愉悅和痛苦這兩者之外,有沒有其他必須重視的感受呢?

▌既愉悅又有目標的生活

值不值得做某件事,取決於你感受到的愉悅與目標,這包含了預期未來將感受到的或好或壞的情緒,也包含對過去回憶的印象是好還是不好。你的未來預期和過往回憶,都將影響你此刻的感受。時刻留意感受到的愉悅與目標感,足以使我們評斷當下或當初的決定是否符合理性,進而獲得幸福。

對所有人來說,這樣的關注度很重要。當任何人在想要不要花整個周末追劇時,就能運用這個前提來做決定。這也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考角度,給那些思索是否該制定政策導引人們主動選擇健康飲食而非一桶炸雞的政府官員。決定要不要追劇或買一桶炸雞,都得視兩者能帶來多少幸福感,而不是靠其他判斷標準、道德倫理等來衡量追劇或吃炸雞「有何好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