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我躡手躡腳地走進空地,拿起相機準備拍下這壯闊的畫面,忽然間,屋子裡傳出一陣聲音:「少年欸!不熱嗎?」一位老婆婆看見我的到來,熱情地向我問候。

「阿婆,這是什麼魚?」我高聲問。阿婆戴上斗笠,從屋內跑了出來,手上還握著正準備要處理的魚。她一一指著地上這些魚說明,有的是丁香、有的則是四破、那是象魚,還有臭肉魚,你有吃過嗎?很好吃的!阿婆的笑容充滿自信。

原來這裡是她的家,也是「井垵曬魚場」。我在蘭嶼見過達悟族人將飛魚加工處理成飛魚乾的畫面,沒想到澎湖也有相同的處理手法,只不過比蘭嶼更具規模。曬魚乾在台灣算是普遍的加工方式,會因地域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處理方式,井垵村更是澎湖目前少數還有在大量處理曬魚乾的所在。

曬魚乾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早期還沒有發展電冰箱,適逢夏天澎湖漁貨豐收的季節,很多食物若是不加以處理,很快就會因為氣候因素而腐壞。於是澎湖人便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將夏日捕撈回來的漁獲,先以鹽水煮熟、再利用澎湖特有的海風及陽光,用大自然的力量去將漁獲加工成魚乾。最後視魚乾的軟硬程度,決定每條魚晾曬的天數,一隻魚最少也得經過兩、三個白天的曝曬,才能完成,這一切都是為了食物保存,以致冬季糧食不至於匱乏。這樣的智慧,到現今依然被完整傳承下來,成了澎湖家戶之間夏季特有的景觀。

阿婆說,經過加工、曝曬後的魚乾,魚肉剝下後就可直接當零食食用,內行一點人的會加工,炒熟後配飯吃。澎湖時光的味道,也隨著口述而流傳,成為特有的夏季風味。

漁場位置:台灣澎湖縣馬公市201縣道39號(7-ELEVEN 井垵門市附近)

■來吹吹風櫃半島的風:風櫃聽濤

「鼻息間,我呼吸著;海潮間,它呢喃著。」澎湖的藍天與海洋讓人嚮往,每個人最期待的就是看看海、踏踏沙灘、沐浴在夏日的陽光之中。騎著車,沿著南環道路前進來到了終點,一顆巨大的白色馬卡龍矗立在黑色礁石之上,原來這是一座觀景台。來到澎湖南環的「風櫃半島」,這裡的玄武岩地形長年被海浪侵蝕,當柱狀岩石崩解後形成了狹長的海蝕溝,而海蝕溝的底端又被侵蝕,崩解成了海蝕洞,每當遇到漲潮時,潮水順著海蝕溝灌入通到地面的小孔,受到擠壓的空氣由縫隙噴出,發出陣陣的呼嘯聲,成就了「風櫃聽濤」的美名。我坐在玄武岩柱上,遠方望去是一座一座的可愛小島,眼前一片海灣,海風與浪花盡情地在耳邊呢喃,海灣內的海水如果凍般透明,薄荷綠的色彩讓人心情萬分療癒。

景點位置:澎湖縣馬公市風櫃里(沿著澎湖縣道201風櫃方向騎到底即達)

■陽光下展開的柔軟曲線:王家連發手工麵線

日光下,奔走在澎湖島上,「熱」好像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情。都市來的孩子初期可能會覺得新鮮,待久了可能就不太能習慣這種夏日的島嶼暑熱了。而在這樣的暑氣中,有人用溫柔的手勁,撥動著無聲的細弦,拉開了半個世紀的夢網。

「我可以拍嗎?」

「隨便你拍。」說完,大哥隨即去做他的事情了。

早晨的西衛,澎湖的海風挾帶淡淡的麵粉香氣撲鼻而來。騎著機車到這裡,就看到一盤盤捲曲的麵線在牌樓前的小空間做著日光浴。廣場上,輕柔的絲綢在空中拉開縱橫,在藍天下交織鋪蓋出一張雪白的地毯。

澎湖的手工麵線,每一根麵線都得經過兩次的陽光曝曬,曬乾後還必須要經歷二十六個步驟才能夠完成。吃過麵線,卻不知道麵線的製作過程。尤其是傳統麵線,講究的全是經驗和職人的手勁,若是施力不對,辛苦拉出來的麵條就有可能因此斷裂。麵條就如浪花拍打沙灘般,溫柔地無限展延,每一次展開麵條之前,大哥的眼神都是如此鋒利,專注衡量每一條麵線該使出的力道,每一個波動都是靠著經年累月所堆積的經驗。當麵條在陽光下與影子共舞,瞬間染上了最陽光的溫暖香氣。大哥、大姊清晨就出來製作手工麵線,但麵線也得靠天吃飯,唯有晴天才能看見這一片雪白。西衛麵線是用汗水混合陽光所引出來的道地澎湖麵線,每一條都是經過無數次抖動而來的美麗線條,盛載傳統的味道。這裡是西衛45號,用堅持傳承著澎湖麵線的好滋味,也是無可取代的味道。

店家位置:台灣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45號
洽詢電話:(06)927-5242

★|西嶼|
■外婆的澎湖灣:牛心灣


二○一五年由舒淇與任賢齊主演的台灣電影《落跑吧!愛情》中,女主角舒淇因〈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跑到了澎湖,想尋找到歌曲中的「澎湖灣」,並遇到了男主角任賢齊,他對著要找澎湖灣的舒淇說:「我們澎湖,沒有一個灣叫做澎湖灣。」舒淇聽了卻鬧起脾氣,要求任賢齊帶她去澎湖所有的海灣,她發誓一定要找到那個「澎湖灣」⋯⋯

騎車奔馳在澎湖的道路上,手機裡的那首「外婆的澎湖灣」旋律輕快地腦海中環繞。〈外婆的澎湖灣〉傳唱多年,紅遍華人圈。但歌曲中的「澎湖灣」,到底在哪裡呢?為了解謎,我騎著車闖了許多澎湖的蔚藍海灣,只想找到一座能呼應「我心中的澎湖灣」。最後在西嶼的小角落,我,遇見了「澎湖灣」。

往西嶼牛心山的公路相當優美,路形隨著山丘稜線時而蜿蜒起伏、時而筆直,小海灣隱身在赤馬村與內垵村的交界,一旁就是巨大的牛心山,因為地點偏僻,少有遊客來此拜訪。海岸邊滿開豔紅的天人菊,幾朵悠悠的白雲點綴天空,我坐在岸邊,穿著海風,心情很平靜。看著眼前這片美麗風景,我思忖,原來就是澎湖灣的樣貌啊!

牛心山為澎湖古八景之一,為火山熔岩冷卻後所形成的柱狀玄武岩小島。這座原本孤立的小島,在後來經過海蝕、海積作用下,現在已經和西嶼本島相連,為陸連島新地形。這顆酷似牛心的山丘,頂上的玄武岩石柱,兩層玄武岩層中夾著一層砂岩與一層頁岩,是它的最大特色,當季節不同,山下周邊的天人菊與銀合歡的組合呈現,也縱然不同。

確實,澎湖沒有一個地方真正叫澎湖灣,但如果去深刻體驗這裡每一個海灣,我想,就能找到一片屬於自己心中的澎湖灣。而牛心山這兒,就是我心中那座「外婆的澎湖灣」。

景點位置:沿著澎5鄉道過了赤馬漁港後不久即可看見牛心山,沿著轉彎處小路轉入即可看見牛心灣。■凝結在咾咕石牆的文化:二崁聚落

隨著縣道公路的延伸,遠離了熱鬧繁華的馬公市,車子過了跨海大橋後,就進入到了島外之島的西嶼,那些舊時代的生活軌跡,隨即映入眼簾。眼前一片寬闊的平原,幾幢紅色屋頂的矮房聚集,成了一片聚落,這裡是台灣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二崁聚落。

停妥了車,人都還沒走進聚落,在巷口就聞到一陣杏仁香氣撲鼻而來,原來,是聚落中那間老杏仁茶館飄出來的。再走幾步,可看見一扇斑駁的木門,上頭一張紅色對聯,詼諧的文字逗得路人哈哈大笑──這是二崁著名的褒歌文化,字句間寫的是調侃,也是更多過往生活的故事,是這裡特有的文化。「二崁褒歌」以閔南語吟唱平易近人的曲調,透過文字反映當地居民的生活日常,展現出生活百態或是男女思慕情懷等等,在聚落中隨處可見,相當特別。

而木門外的牆垣上,一個又一個的竹簍一字排開,滿放了一支支咖啡色的沉香,它們正沐浴著日光,當微風撫過,空氣瞬間盡是沉香滿滿的氣味,這是二崁傳香鋪的智慧結晶。

杏仁茶與沉香,透過氣味,凝結了我對二崁聚落的初次印象。

二崁聚落擁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先民以單姓為主,從金門飄洋過海遷徙到了西嶼定居,並把金門的閩式建築、生活、文化、飲食帶到澎湖,最後因地制宜發展成現代的風貌。咾咕石堆砌的矮牆爬滿了聚落的時光痕跡,經過修繕整理的閩南式古宅,散發出金門老宅特有的韻味。

據說在建造之時,聚落刻意採坐西北、朝東南的方向,每家的窗戶也都刻意開得較小,目的都是為了避開冬天澎湖特有的強勁東北季風的吹襲。從此可見,先民過去是如何用心觀察,並從中找到改變後與大自然共存的方法。

早期,金門人在澎湖生活,都是倚靠中藥材買賣為生計。但後來產業逐漸沒落,居民紛紛外移尋找更好的工作,聚落的繁華也隨之蕭條。隨著近年澎湖觀光的發展,二崁聚落列入保存區,居民紛紛將早期的生活文化重新發揚,如杏仁茶、傳香等等,彷若一道曙光,灑落於老聚落的屋瓦之上,讓當地有了重新發展的契機。而巷弄之間有許多內外皆保持著傳統樣貌的店家,屋內更有許多古老家具、生活器具都還在其中,承襲金門講究工法的閔式建築更是值得細細品味。參訪二崁聚落,宛如走進一間金門與澎湖共同發展的生活博物館,一間一間發掘、探索,是拜訪這裡最大的樂趣。

景點位置: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14號(二崁協進會)
官方網站:www.erkan.org.tw/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柔軟的草原:二崁草原

「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我若擔心我不能飛,我有你的草原⋯⋯」蘇打綠那首《無與倫比的美麗》歌詞中這樣唱著。

澎湖雖然是座小島,卻有著令人驚奇的草原,猶如二崁草原,它獨立於二崁聚落一旁。草原景致簡單卻很有力量,大面積的鮮綠搭配著天藍,遼闊的視野與微風讓人心裡也寬闊許多。但遊客總是匆匆而過,忘了駐足停留在此欣賞這片草地所帶來的寧靜感。

不論是春夏的青綠,或是秋冬的枯黃,二崁草原都散發出不同的個性。走在這遼闊的草地上,藍天中有白雲,微風徐徐吹拂,翠綠的草原讓我想起了日本阿蘇火山及草千里。這裡的美,讓人忘了這片草地的前身原是養羊場,雖然養羊場不在了,但來到這裡,偶爾還是會遇見幾隻慵懶的黃牛在草地上打著盹,讓心都放慢了下來。

景點位置:過二崁聚落後沿著澎5往赤崁方向前進,兩旁道路的草原即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