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聯絡「看起來會買的人」
假設你參加聚會,並跟二十幾個人交換了名片。聚會結束後,你會寄感謝郵件給幾個人?
聽到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說「我沒寄」。就算有寄,頂多只寄給兩、三個看起來有意願購買的人而已。換句話說,其他收到的名片會被擺到一邊。
請仔細想想,你寄感謝郵件給那幾個人後,有幾個人成為你的顧客?結果往往是期待落空、東西完全賣不掉,因為對方根本沒有回信。
這也是會讓人覺得「參加交流會沒有意義」或「寄感謝郵件沒效率」的原因。
比起上述狀況,那些業績很好的人則是換了二十張名片,就寄感謝信給這二十個人。邂逅一百個人就寄一百封感謝信。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回信,可能只有一半的人回信,甚至只有三成。
如果你跟這些人一樣,收到多少名片,就寄多少信,便可能會和其中幾人變親密,最後他們決定買你的商品。你將會意外的發現:「咦?原來他對這項商品感興趣。」
換句話說,你根本無法預測誰會成為顧客,所以你會需要一套不仰賴預測的集客機制。
集客就是:邂逅、拉近距離、評估、購買
許多不懂集客的人,對集客的理解就只有顧客會「評估」商品,然後「購買」等兩個步驟。
但是,如果集客只有這兩步,就會像第一章所說,很快就沒有人想聽你介紹。這是上門推銷的風格。總是在交流會上立刻推銷產品的人,對集客的認知僅是如此。
結果,不是商品賣不掉而放棄做生意,就是偶然遇到幾個顧客,勉強維持生活。
◎ 在商談之前你做了什麼?
懂得銷售的人,集客不會只有兩個步驟。他們在商談之前,還會做一些事情。追根究柢,「顧客到你這裡評估是否要購買東西」,代表顧客信賴你,想聽你說話或商量。
也就是說,商談前必須建構信賴關係。這裡會用稍微柔和一點的說法:拉近距離。多一個動作,就改變人們對集客的印象。
「的確,沒有信賴關係,就不會想聽人介紹。」光是能這麼想,行動就會有所改變。
◎ 重點不是「買什麼」,而是「跟誰買」
其實,過去曾有過不需要拉近距離,也能有好業績的時代。因為以前商品稀少,光靠上門推銷也能賣出各種東西。
但是在商品氾濫的時代,就不能這麼做了,你必須讓自己的產品從眾多選項中脫穎而出。所以重點不是「買什麼」,而是「跟誰買」。換句話說,會大幅影響營收的關鍵,並非商品差異,而是信賴關係的差異。
集客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邂逅。但很多人都忽略這點。其實,只要意識到邂逅是集客步驟中最重要的事,就能大幅提升集客能力。因為要先與某人相遇,才能拉近距離。
「要創造事業上所需的營收,每個月必須遇到多少人?」聽到這個問題,不擅長集客的人幾乎回答不出來。
但能確實創造出營收的人,可以答出精確的答案。
想讓事業持續發展,必須確實觀察數字。不只要看營收或獲利這類的結果,也要計算創造結果的原因—邂逅的次數。
假設你參加好幾個活動,例如交流會、研討會、業界或者是地方聚會等,每個月會邂逅一百個人。接著你和其中十個人交談,裡頭有三個人對商品感興趣,最後有一個人掏錢購買。
看到只有一個人願意花錢,有些人認為「我參加這麼多活動,只有這點效果」而停止行動,那麼一切就會宣告結束;至於懂集客的人,則很單純的認為「只要相遇一百個人,就會有一個人願意買」。
一百個是一個人。
兩百個是兩個人。
三百個是三個人。
營收會和邂逅人數等比提升。
所以只要單純的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率接觸新的人」就好了。
當然,不斷邂逅人,很消耗時間和體力。但如果能用數字掌握效果,知道這麼做能提升成果,你就會想持續做下去。
如果不用數字管理,那麼,多數情況下會感到氣餒,覺得「努力得不到回報」或「做了這麼多卻沒有回饋」。
這點在網路集客或廣告集客也一樣。
在哪個社群媒體上,邂逅了多少人、跟幾個人建構信賴關係、有幾個人對商品感興趣、有多少人願意購買?
下廣告之後,有多少人來詢問,又有多少人願意購買?
應該要掌握這些數字並評估。
如何製造和他人相遇的機會
看完前文,相信你能了解營收沒成長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與人相遇。
大多數想結婚的人會感嘆自己遇不到對象,而賣不掉產品的業務,總會找各種理由:商品不好、業界不好或不景氣等。但就像找結婚對象一樣,根本原因是遇的對象不夠多,所以才無法提高營收。
反之,厲害的人會下功夫製造和他人相遇的機會。他們不斷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有效遇到許多人」「是否有效果比較好的社群媒體」或是「有無能大量觸及的廣告媒體」等,然後收集資訊。
短時間沒效果,不等於長遠沒效果
你讀到這裡應該能理解,讓營收穩定成長的狀態,可稱為集客機制。
然而,大多數人卻認為集客機制,就是「百發百中、一定賣得掉商品」的方法。
所以只要遇到有人不買或拒絕,便覺得「這個方法沒用」或「事情進展不順利」,然後不再使用該方法。
參加交流會,只有一個人對我的產品感興趣。
花錢買廣告,只有兩件詢問。
寄電子報,也只有兩件申請。
很多人碰到這種狀況,就會將其定義為失敗。
但實際上有很多情況是順利的。
我再次強調,就算一百個人中只有一個人願意購買也無妨,只要能平衡損益,就是有效的集客。
舉例來說,有一間整復所花三萬日圓下網路廣告,但每個月只來三個新客人讓他們很失望。
每次整復收費8,000日圓,所以來三個客人,共收了24,000日圓,跟30,000日圓的廣告費相比,乍看會產生6,000日圓的虧損,但仔細詢問後發現,幾乎所有的客人都會變成回頭客,當他們來第二次、第三次,就會轉虧為盈。
這種情況下,當然繼續下廣告比較好。
也就是說,要用整體數字去觀察集客機制,藉此來判斷是否順利。
假設你參加聚會,並跟二十幾個人交換了名片。聚會結束後,你會寄感謝郵件給幾個人?
聽到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說「我沒寄」。就算有寄,頂多只寄給兩、三個看起來有意願購買的人而已。換句話說,其他收到的名片會被擺到一邊。
請仔細想想,你寄感謝郵件給那幾個人後,有幾個人成為你的顧客?結果往往是期待落空、東西完全賣不掉,因為對方根本沒有回信。
這也是會讓人覺得「參加交流會沒有意義」或「寄感謝郵件沒效率」的原因。
比起上述狀況,那些業績很好的人則是換了二十張名片,就寄感謝信給這二十個人。邂逅一百個人就寄一百封感謝信。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回信,可能只有一半的人回信,甚至只有三成。
如果你跟這些人一樣,收到多少名片,就寄多少信,便可能會和其中幾人變親密,最後他們決定買你的商品。你將會意外的發現:「咦?原來他對這項商品感興趣。」
換句話說,你根本無法預測誰會成為顧客,所以你會需要一套不仰賴預測的集客機制。
集客就是:邂逅、拉近距離、評估、購買
許多不懂集客的人,對集客的理解就只有顧客會「評估」商品,然後「購買」等兩個步驟。
但是,如果集客只有這兩步,就會像第一章所說,很快就沒有人想聽你介紹。這是上門推銷的風格。總是在交流會上立刻推銷產品的人,對集客的認知僅是如此。
結果,不是商品賣不掉而放棄做生意,就是偶然遇到幾個顧客,勉強維持生活。
◎ 在商談之前你做了什麼?
懂得銷售的人,集客不會只有兩個步驟。他們在商談之前,還會做一些事情。追根究柢,「顧客到你這裡評估是否要購買東西」,代表顧客信賴你,想聽你說話或商量。
也就是說,商談前必須建構信賴關係。這裡會用稍微柔和一點的說法:拉近距離。多一個動作,就改變人們對集客的印象。
「的確,沒有信賴關係,就不會想聽人介紹。」光是能這麼想,行動就會有所改變。
◎ 重點不是「買什麼」,而是「跟誰買」
其實,過去曾有過不需要拉近距離,也能有好業績的時代。因為以前商品稀少,光靠上門推銷也能賣出各種東西。
但是在商品氾濫的時代,就不能這麼做了,你必須讓自己的產品從眾多選項中脫穎而出。所以重點不是「買什麼」,而是「跟誰買」。換句話說,會大幅影響營收的關鍵,並非商品差異,而是信賴關係的差異。
集客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邂逅。但很多人都忽略這點。其實,只要意識到邂逅是集客步驟中最重要的事,就能大幅提升集客能力。因為要先與某人相遇,才能拉近距離。
「要創造事業上所需的營收,每個月必須遇到多少人?」聽到這個問題,不擅長集客的人幾乎回答不出來。
但能確實創造出營收的人,可以答出精確的答案。
想讓事業持續發展,必須確實觀察數字。不只要看營收或獲利這類的結果,也要計算創造結果的原因—邂逅的次數。
假設你參加好幾個活動,例如交流會、研討會、業界或者是地方聚會等,每個月會邂逅一百個人。接著你和其中十個人交談,裡頭有三個人對商品感興趣,最後有一個人掏錢購買。
看到只有一個人願意花錢,有些人認為「我參加這麼多活動,只有這點效果」而停止行動,那麼一切就會宣告結束;至於懂集客的人,則很單純的認為「只要相遇一百個人,就會有一個人願意買」。
一百個是一個人。
兩百個是兩個人。
三百個是三個人。
營收會和邂逅人數等比提升。
所以只要單純的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率接觸新的人」就好了。
當然,不斷邂逅人,很消耗時間和體力。但如果能用數字掌握效果,知道這麼做能提升成果,你就會想持續做下去。
如果不用數字管理,那麼,多數情況下會感到氣餒,覺得「努力得不到回報」或「做了這麼多卻沒有回饋」。
這點在網路集客或廣告集客也一樣。
在哪個社群媒體上,邂逅了多少人、跟幾個人建構信賴關係、有幾個人對商品感興趣、有多少人願意購買?
下廣告之後,有多少人來詢問,又有多少人願意購買?
應該要掌握這些數字並評估。
如何製造和他人相遇的機會
看完前文,相信你能了解營收沒成長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與人相遇。
大多數想結婚的人會感嘆自己遇不到對象,而賣不掉產品的業務,總會找各種理由:商品不好、業界不好或不景氣等。但就像找結婚對象一樣,根本原因是遇的對象不夠多,所以才無法提高營收。
反之,厲害的人會下功夫製造和他人相遇的機會。他們不斷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有效遇到許多人」「是否有效果比較好的社群媒體」或是「有無能大量觸及的廣告媒體」等,然後收集資訊。
短時間沒效果,不等於長遠沒效果
你讀到這裡應該能理解,讓營收穩定成長的狀態,可稱為集客機制。
然而,大多數人卻認為集客機制,就是「百發百中、一定賣得掉商品」的方法。
所以只要遇到有人不買或拒絕,便覺得「這個方法沒用」或「事情進展不順利」,然後不再使用該方法。
參加交流會,只有一個人對我的產品感興趣。
花錢買廣告,只有兩件詢問。
寄電子報,也只有兩件申請。
很多人碰到這種狀況,就會將其定義為失敗。
但實際上有很多情況是順利的。
我再次強調,就算一百個人中只有一個人願意購買也無妨,只要能平衡損益,就是有效的集客。
舉例來說,有一間整復所花三萬日圓下網路廣告,但每個月只來三個新客人讓他們很失望。
每次整復收費8,000日圓,所以來三個客人,共收了24,000日圓,跟30,000日圓的廣告費相比,乍看會產生6,000日圓的虧損,但仔細詢問後發現,幾乎所有的客人都會變成回頭客,當他們來第二次、第三次,就會轉虧為盈。
這種情況下,當然繼續下廣告比較好。
也就是說,要用整體數字去觀察集客機制,藉此來判斷是否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