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有金錢焦慮,是因為你搞不清楚三件事

前來向我諮商家計的客戶中,占比最多的兩大類,分別是已經邁入40歲、正面對家計困擾的族群,以及在30歲後半段,開始擔憂財務狀況,卻苦思不得其解的人。
這兩個族群的共同點是:他們因不了解錢,而對財務狀況感到不安:

 雖然目前沒有負債,當下的薪水也夠維持生活,就算週末稍微奢侈一點,錢也夠用。但是未來還能持續保持這種生活品質嗎?
 明明工作15年了,卻沒有存到什麼錢,這樣下去真的沒問題嗎?
 跟學生時期的朋友們相比,自己現在所從事的產業,平均年薪似乎很低。如果繼續堅持這份工作,是不是太吃虧了?
 曾聽別人說「最好做點投資」,但也不知該怎麼著手,再加上過去對投資的印象不太好,總覺得風險高、容易虧本,所以很苦惱到底該不該投入。
 從新聞上得知,有越來越多公司發不出退休金,有點擔心自己退休生活會變得怎麼樣。

相較於這群人在工作上展現出俐落幹練的樣子,我跟他們討論財富規畫時,只要越深入對話,就越能發現他們的不安。追根究柢,是因為這些人搞不清楚下面三件事:

1.不知道自己這輩子究竟需要用到多少錢?
2.不知道今後自己還能賺到多少錢?
3.當需要一大筆錢時,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準備這筆錢?

簡單分類一下:第一件事,是支出問題;第二件,是收入問題;最後一件事,則是關於儲蓄與投資的問題。

三個建議,打造不再為錢焦慮的超強理財術

與前面三件事相呼應,我在這裡提供三個基礎建議,讓你打造出超強理財術,不再為錢焦慮:

1.抑制支出。
2.提高收入。
3.增加存款。

聽起來雖然很簡單,但搭配前面提到的三件事,可說是對症下藥,能馬上消除我們對於金錢財務的不安全感。不過,越是簡單的道理就越難實踐,即使是這麼基礎的建議,想要一瞬間達成目標,也只是天方夜譚。所以最初只要有意識的從其中一項慢慢調整就可以了。
如果你現在的財務狀況,已經面臨「每個月都入不敷出」、「已經用信用卡的預借現金來度日」、「需要父母親金援才活得下去」,就算在這種危急狀況下,只要能開始實行這三項建議中的其中一、兩項,多少能改善家計。
只要開始行動,不論做多做少都一定會有幫助。遵循這些建議,便能朝好的方向邁進。但若你知道這些方法,卻什麼也不做,好的不會更好,而壞的狀況只會更糟。
有意識的花錢,就能存錢

在下一章,我會先說明有關掌握家計現況與學習控制支出的方法,這兩點是建立穩定儲蓄機制的基礎。我先提供一個案例,讓大家一起來思考看看:

某位38歲的男性,因為得知公司後輩的儲蓄比自己高出許多後,特別跑來找我諮商,想改善自己的家計現況。在獲得我建議後,他第一步先寫下固定的生活開支,掌握家計支出的初步輪廓;接著再要求自己於購物時,不用信用卡或數位支付,全部都用現金來結帳;想買東西時,先問自己:「真的需要這個嗎?」
半年之後,他每個月都能從月收入27萬日圓(約新臺幣7.3萬元)中,存下約3萬日圓(約新臺幣8.1千元),而獎金更是一毛都沒動,直接存起來。
其實他所做的,就只是列下支出並有意識的花錢而已。他對於這個結果也非常驚訝,沒想到有意識的花錢,就能開始存錢。
就算有類似的生活環境、差不多的收入水準,有些人在財務上總是會有餘裕,而另一些人則完全相反,深究其原因,其實就只是用錢的意識與方法不同罷了。只要能改變自己,意識到自己花錢的方式,就不會再為錢所苦。
再舉一個與我們切身相關的例子:一般人從40歲以後,會開始支付介護保險費(按:日本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於2000年開始實施的社會制度,凡年滿40歲以上都需要加入介護保險。類似臺灣的長照保險),也因此有許多人會開始關心自己的老後生活。
但是等40歲才驚覺自己應該要存錢,並開始學習掌握家計、控制支出,到最後真正能存到錢,其實需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既然擺脫家計上的赤字,是非常有成就感的,為什麼不提早開始改變,讓變化提前發生呢?
從30歲後半段到40歲世代,正是我們人生中會發生許多重要事件的階段,如有人結婚、有人生小孩;可能有人離婚或健康出現狀況等;有些人正在工作上全力衝刺,也有人想轉換工作跑道或獨立創業等。
廣義來說,這個生命階段正是人們建立社會地位最重要的時期。因為在這個生命階段,我們容易遭遇到人生重要的轉折,所以我很希望大家能擁有正確的用錢觀念。其實要學會這個觀念並不難,只要從一些小地方著手,就一定能存到錢,開始對生活有信心,可以不用再為錢所苦。
所以從現在開始,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用三步驟做好準備,迎接四十歲的到來。到時候是哭是笑,就取決於現在,也就是接下來你所要作的決定了。

準備三個帳戶:日用、儲蓄、理財

感受到儲蓄的重要性後,我們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每個月應存多少錢?」
我建議以每個月實際收入的六分之一為基準。
假設某人月收入實領25萬日圓(約新臺幣6.75萬元),那麼,每個月存款金額則為4萬日圓(約新臺幣1.1萬元)。
這只是參考值而已,畢竟每個人的生活型態與人生階段都不一樣,例如30歲、與父母同住的單身族群,可以將存款目標調整到月收入的五分之一;已婚、有房貸、孩子等,開銷較大的人,則可以將存款目標調整到月收入的十分之一。重點是視自己的實際狀況來分配,並且確實存下自己設定的金額。
一般來說,我建議大家把錢分成日用與儲蓄兩大類,實際區分方式,則可以用不同的儲金帳戶來管理。
我通常會詢問來諮商家計的個案,有關他們使用儲金帳戶的狀況:單身者通常有一個在學生時代開戶並使用至今的帳戶,再來則是公司要求開立的薪轉戶,偶爾有一部分人曾因想存錢,而另外開立了新的儲金帳戶,最後卻因為沒有使用而不了了之。
以已婚者來說,單薪家庭通常有一個供另一方日常家用所需的儲金帳戶,如果是雙薪家庭,可能會以共同帳戶來管理日常生活開銷,另外還可能會有一個用來存放教育基金的儲金帳戶。
但不管當初開戶的目的是什麼,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搞不清楚自己這些儲金帳戶的實際狀況為何。與此相反,有另外一種極端的狀況,則是只有薪轉戶。但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人,都很難養成儲蓄體質。
在第二年計畫的第三個月,為了帶領大家一步步打造出儲蓄體質,我要請大家先準備好三個儲金帳戶,以依據使用目的,來分配與管理收入:

 日用帳戶:該帳戶負責每個月的日常開銷,包括紅、白包等突然需要支出的費用。換句話說,這是生活費專用的帳戶。
 儲蓄帳戶:主要用來存錢。就像本章開頭所說,我們每個月的實際收入,要有一定比例(如以六分之一為基準)拿來儲蓄。所以每個月都要將自己所設定的金額存入該帳戶。這個帳戶裡面的錢,主要是作為緊急預備金使用,而一些為了特定目標所進行的儲蓄,例如購車基金、孩子的教育費等,也都先放在這個帳戶中。
 理財帳戶:這裡的資金主要用來投資,屬於「不會影響生活」的剩餘資金帳戶。我建議讀者可以開設一個證券帳戶,讓錢在這個帳戶中穩定增值,也可以為老後資金做預備。至於怎麼投資理財,才能讓錢穩定、被動增值,我會在第四章詳細說明。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表示自己已有三個帳戶。但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是把日用帳戶跟儲蓄帳戶混在一起,以至於誤認為帳戶裡的餘額,就是自己的儲蓄總額。
但如果突然出現緊急支出時,很容易花掉原本預計用來儲蓄的錢;再不然就是看到帳戶上的數字,以為自己很有餘裕,所以大手大腳的亂花錢,卻忘記這個數字包括儲蓄總額。
換句話說,只有確實區分帳戶,才有可能培養出存錢體質。
最簡單且妥善的方法,就是把現在的薪轉戶,當作日用帳戶來使用。接著,找一間手續費較為低廉的網路銀行,開設帳戶以用來儲蓄。而理財用的帳戶,則可以直接用證券戶來代替。
當然也可以把兩種帳戶整合在同一家銀行,例如在薪轉戶底下,另外分出以日用及儲蓄為目的的子帳戶,這樣一來,也能簡單管理。
雖然以日本來說,大部分的實體銀行都有規定:「個人僅能開立單一帳戶」,但是部分的網路銀行,如住信SBI網路銀行、索尼銀行等,則可以在同一家銀行內,開設以「不同目的作為區別」的複數帳戶。例如住信SBI網路銀行,除了主帳戶外,最多還能開立五個子帳戶。
不論如何,第一步至少要有日用帳戶及儲蓄帳戶。
(按:目前臺灣部分銀行也提供了實體及數位帳戶並存的複數帳戶服務,而部分銀行也有主帳戶可設置複數子帳戶的服務,讀者可自行依需求來選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