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網路成婚的真相

透過工作的邂逅成為主流──「網路成婚」普及的徵兆

在許多人因沒有邂逅而單身的世道中,已經結婚者的「邂逅」,以在工作場所等透過工作的邂逅為最多。在20、30幾歲的年齡層當中,在校園中邂逅約占了兩成左右,比其他年齡層還要高。

在這樣的現狀之中,近年來透過SNS(社群網站)邂逅進而結婚,也就是「網路成婚」,已經逐漸多見於20幾歲至40幾歲的世代中。此外,以手機應用程式(以下簡稱程式)為媒介的結婚媒合服務也開始普及,又稱為廣義的網路成婚。這種以結婚為目的的媒合程式有各種種類,似乎也有不少年輕人在朋友或是職場上的同事、前輩等介紹之下,平常也都會使用。

由於可以使用從程式註冊者之中「篩選」的功能,「有效率」且「確實」地找出價值觀或興趣相近的人,從中選出適合結婚的候補對象,因此也有很高的機會遇到適合自己的人。許多人是因為「沒有辦法遇到適合自己的人」而無法結婚,媒合程式就成了可以提供邂逅機會的一種有利工具,逐漸在被視為數位原住民(從出生起就接觸網路的世代)的年輕族群間流傳。

網路成婚帶來的嶄新夫妻關係
去關注30到40多歲的區間,就會發現無論是怎樣的邂逅,似乎都有許多人滿足於夫妻關係。尤其是網路成婚的人,比起因工作或家人、熟人介紹而結婚的人,夫妻更珍惜一起度過的時間,會分擔家事、互享商量的人比例也比較高。

即使是在網路世界邂逅,不,正因為是在網路世界邂逅,大多數人在將結婚轉為現實的過程中才能更加相互理解、互相幫助,構築對等的夫妻關係。


Report——對素未謀面的移民感到不安

主席經濟學家 田中理

在移民先進國家歐洲,時常會聽見「會被移民搶走工作」、「薪資沒上漲都是移民的錯」這等意見。

近年來,歐洲各國的民粹主義政黨大為活躍,以及英國在2016年的公投時選擇脫離歐盟(EU),都被指出是因為輿論對接受移民和難民的反對太過強烈所導致。

在保障人民得以於加盟國內自由移動(可以自由在任何地方工作)的EU,有許多以舊東歐加盟國為主的移民以英國、德國等富饒的加盟國為目標移入。在詢問了投票要脫離歐盟的英國國民原因後,顯然眾多人都回答「只要脫離EU,就能夠限制移民」。

然而,由於各地區不同的投票行動,也導致別的現象浮出水面。在許多國外出生者居住比例比英國平均還要低的地區,其脫歐票數都高於留下票數。另一方面,外國人比例高的地區則是留下票數高於脫歐票數。本以為居住地區有許多外國人的居民比較會因為工作可能被移民搶走而感到恐懼,事實上的投票行動卻是相反的。這件事情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在我們以英國出生的白人集團為對象進行調查後,發現和移民與少數群體(minority)接觸機會愈多的人,對於他們抱持的負面想法就愈少。此外,也有其他調查指出人們實際感受到的移民比例遠遠高過於實際上的居民組成。某方面來說,對於素未謀面的移民抱持著隱約不安,似乎與移民威脅論有所關聯。

從這些問題意識來看,也有些地區開始採取和移民、難民共生的方式,而掌握關鍵的正是「連結」。在來自非洲的移民急速增加的比利時梅赫倫市已經開始實施「互助系統」(buddy system),移民和居民會兩人一組互相訪問家庭、建立生活。

其結果顯示,居民之間對於移民的恐懼減少,而這也成了契機,讓那些在不熟悉的土地上生活而抱持不安的移民融入地方社會。這似乎是個人們能夠跨越文化與生活習慣的差異,和移民共存的指引。
再次構築「自我原點」的連結

人生的轉折點

人生後半時期的轉折點──也就是退休,是重新審視目前為止與今後生活的一大要事。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老後要花費的金錢自然不在話下,此外,應該也有許多人要重新審視和他人的互動以及建立連結的方法。

退休之後,我們會從至今為止佔據生活大部分時間的工作連結中脫離,必須「從公司原點轉為自我原點」,再次構築連結。

雖然珍惜連結,但不依賴
那麼,這個階段的人們對於互動又是怎麼想的呢?

隨著年齡增長,與他人互動的思維模式似乎也會出現變化。在40、50幾歲的年齡層之中,有很多人「只想跟適合自己的人打交道」,不過此趨勢會隨著年紀慢慢減少,「想珍惜曾一度建立起的連結」、「想要跟年齡、性別、職業、經驗等都與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的人則有逐漸增加的跡象。

另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人們也會對於向他人求助一事敬而遠之,認為「雖然親密,但要向朋友或熟人尋求協助會感到很難為情」、「比起拜託朋友或熟人,更想用委外服務的方式靠錢解決」。

有能夠請求協助的對象
年紀大了,無論是誰都會體力衰退,也會需要許多物理上的援助。

在理解這件事後,或許大家會對自己年紀增長後要依賴他人一事感到自卑吧。不過,擁有會實際去傾聽自己的煩惱、給予建議、用具體的方式協助等提供支援的對象,比沒有的人幸福度得分還要高。

正因為是經常需要幫助的高齡時期,有必要的時候在各方面都有「能夠尋求幫助的對象」,一點一滴建立得以求助的關係,以及為了在反過來有人求助時自己也能藉助力量而建立「相互」關係是很重要的。


「連結」會補足健康

健康狀態與幸福度得分

去觀察健康狀態與幸福度得分的關係後,會發現現在很健康的人幸福度得分比較高。為了幸福生活,增進且維持健康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也有不健康幸福度得分卻很高的人。我們就試著從這種人的想法來思考幸福的要素吧。

為了幸福,什麼是必要的呢?
說到底,人們是否有在思考什麼對於幸福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呢?我們就用現在人們所感受的幸福程度來看吧。

首先,關於大家認為為了幸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最多人列舉出「維持生計的收入或工作」與「能夠自由的金錢」(金融資產)。這兩點都與幸福度得分的高低無關,是大家認為能夠幸福的必要要素。不過,如果實際來看這些有沒有被滿足的話,幸福度高的人會覺得比較滿足,或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接著,人們列舉出「維持、管理健康」、「維持與改善家人關係」。如此這般,想要提高「人生百歲時代」的QOL並幸福地生活,作為人生資產,就必須要有「健康」、「金錢」以及家人、工作等「連結」。

為了幸福的要素,究竟被滿足到什麼程度呢?
那麼,為了幸福,大家對於重要的人生資產究竟準備到什麼程度了呢?幸福度得分高的人之中有超過五成回答滿足於「維持與改善家人關係」、「確保居住的地區」,超過四成回答滿足於「與友人和熟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與現在幸福度得分很低者差異極大的要素是「維持與改善家人關係」,差了41.1%。此外,在「與友人和熟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上也差了25.4%。

如此可知,幸福度得分高的人大多和家人、朋友與熟人之間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何謂不健康但幸福度得分高的人
健康是幸福度過「人生百歲時代」的重要人生資產,事實上,健康的人也有幸福度得分較高的趨勢。然而,即使拼命努力打造健康的身體,也不代表永遠都會這麼健康,也有本來就身體不好,或是罹患疾病與殘疾的人。

即便如此,為了能幸福地度過人生,該擁有什麼樣的觀點才好呢?
  
在健康狀態為「不太健康」、「因病療養中」的人之中,針對幸福度得分高的人,我們和全體平均做了比較。

首先,去觀察為了幸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不健康但幸福度得分高的人之中,認為想得到幸福必須「維持、管理與打造健康身體」的人比全體值還要高出約9.7%,占了大概七成。正因為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態不好,所以才認為想要幸福,首先得重視健康吧。這個思維,對覺得自己理所當然很健康,因此沒什麼在關心要維持、管理健康的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訊息。

另一方面,不健康者所感受到「滿足」的幸福要素是「維持與改善家人關係」,比全體值高了18.8%,也是數值最高的。這件事情顯示出即便遇到健康方面的問題,透過好比連結或溝通等其他要素,也能過上高QOL的人生。


詢問60多歲年齡層「為了持續工作,在40到50幾歲期間如果有先做好準備就好、有先做好準備真是太好了的事」
在迎向「人生百歲時代」的過程中,多數人都會因為「金錢」與「健康」這些人生資產不足而感到不安。特別是對要考量老後生活的40、50幾歲年齡層而言,「金錢」的確是個煩惱的課題,由於日常生活與小孩的教育費、住宅費等,一直難以針對老後做好金錢方面的準備,正是現實所在。

此外,在健康方面也是,無論多麼留意健康地過生活,也無法完全避免生病或受傷。如果可以長時間工作,應該多少可以補足老後的生活費。然而,想要持續工作下去,就必須要有某種程度的健康。

在請60幾歲年齡層回想「在40到50幾歲期間如果有先做好準備就好的事」以後,「確保為了維持生計的收入或工作」、「確保能夠有餘裕工作的經濟寬裕」(金融資產)這些圍繞著「金錢」的項目排名都很前面。緊接著,是「維持、管理與打造健康身體」。

另一方面,從「有先做好準備真是太好了的事」來看,繼「確保為了維持生計的收入或工作」之後,是「確保居住的地區」、「維持、管理與打造健康身體」、「加入或重新審視壽險、醫療保險」,至於「與友人和熟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維持與改善家人關係」這些與連結相關的項目則以極小差距緊接在後。

換句話說,作為有先做好準備就好的事雖然很難注意到,不過有實際上想好對策並準備好的人認為「有先做好準備真是太好了的事」,似乎就是確保「連結」。果然,連結是「人生百歲時代」中重要的人生資產之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