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海明威站著寫作
美國知名小說家恩尼斯特.海明威,在1954年以《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這部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相信有許多讀者都曾在國、高中時,閱讀過這部作品。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老人與海》的故事並不有趣、甚至有點無聊,但這部作品的寓意,其實是需要一點人生歷練,才有辦法體悟與理解。所以對於國、高中生們來說,讀起來稍嫌枯燥、毫無共鳴,也是難免的事。就像我們對於食物或料理的喜好,也會隨著年齡而有所改變一樣。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簡潔明快,無戲劇性、誇張的情感描繪、也無華麗的文字雕琢,他盡可能使用直白簡短的語句描述客觀的情境與事實,整體風格清爽俐落。也就是這樣的寫作特質,才能引導讀者想像,進而塑造出讓人感動的情節張力。
《老人與海》這部作品的情節結構並不複雜。故事裡的主角是一位老漁夫,他已經長達84天沒有捕獲任何一條魚,但他仍持續開著小船出海捕魚。直到第85天,他發現了一條重達700公斤的超大馬林魚,就在他與這條魚整整纏鬥兩天兩夜之後,老漁夫終於制伏了這條大魚,準備要開心的滿載而歸。
但就在回程中遭遇鯊魚群的襲擊,老漁夫只好再度展開一場與鯊魚群間的悲壯對決,無奈最後老漁夫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切的努力終歸徒勞。
故事中,當老漁夫正與鯊魚奮戰時,曾經鼓勵自己說:「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故事最後,老漁夫筋疲力盡的回到港口,之前費盡心力才捕獲的馬林魚,卻被鯊魚啃食到僅剩下一副魚骨架,於是老漁夫回到家中,在床上沉沉的睡去,而整個故事就在這裡畫下句點。
這部作品,透過故事情節的隱喻與象徵,刻劃出人生的許多無奈與挑戰,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把自己的經歷與境遇投射其中,彷彿自己也是書中的老漁夫,正獨自在茫茫大海中與未知的困難或強大的對手,展開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纏鬥。而這樣的氣氛塑造,海明威僅用精鍊的文字與俐落的語句鋪陳,就令讀者深陷感動。
知名媒體《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的記者,曾在1954年前往海明威的家中專訪他,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海明威有站著寫作的習慣,因為他的打字機正放在「站立桌」(桌面較高、沒有配置座椅、僅供人站立使用的桌子)上。
據說他之所以站著工作的原因,是因為他一旦坐著寫作,很容易就因為坐姿太舒適,而把文章寫得又臭又長;所以站著寫,比較能讓自己維持文章的俐落與精鍊,甚至他不只站著寫,還是單腳站著寫呢!
有類似習慣的還有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他曾經寫過《孤雛淚》(Oliver Twist)、《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等經典名作。以及帶領同盟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雖然不是文學領域的知名人物,但也有站著工作的習慣。
根據許多研究資料顯示,站著工作可以活化大腦、提升專注力,還能降低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甚至減少罹患癌症的可能。不過站著工作最明顯的成效,主要還是讓我們可以不被無謂的瑣事分心,進而達到在短時間之內完成工作的高效率表現。
美國矽谷近年來也開始關注站著工作這件事,對於企業與員工工作效率的提升效果,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辦公室內,都提供了可升降的工作桌。
例如網路新創事業的代表者臉書,就讓員工自由選擇是否要使用升降桌,結果出乎意料的有超過250人以上,決定要使用升降桌來站著工作。
所以我也推薦讀者偶爾站著工作一下,應該就能感受到專注力提升的效果。不用整天都站著工作,只要其中一小段時間向海明威看齊,反正試試又不花錢,也沒有損失不是嗎?
沒有靈感時,就去散步吧!
貝多芬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不僅將古典主義樂派發揮到極致,還開創出新的風格,成為浪漫主義樂派的先驅。他經常被拿來與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相提並論,但與莫札特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的作曲方式不同,貝多芬的作曲方式,常從簡單的發想開始,經過一次次的修改,才近乎完善。這種差異,可能跟貝多芬獨特的創作習慣有關,因為他並不是安靜的坐在桌子前面埋頭譜曲,而是習慣一邊散步、一邊構思樂章。
每天午餐後,貝多芬通常會帶著紙筆出門散步3到4個小時,他喜歡獨自漫步在維也納的森林中,只要腦袋裡浮現任何靈感,他就會立刻拿出紙筆記錄下來。
因為是靈光一閃,所以這些草稿作品多半還不夠成熟,需要更長的時間醞釀與思考,所以他也會利用午後的散步時光,修改與編寫這些樂曲,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莊嚴、雄偉交響曲,都是這樣誕生的。
除了貝多芬之外,也有許多傑出人士會將散步納入每日的表定行程。例如19世紀,活躍於維也納的大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據說也會仿效貝多芬在午後散步3到4個小時。
近年來許多研究也證實,散步確實有助於提高創造力。例如2014年,史丹佛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教育學院的研究報告就顯示,比起坐著,人類在走路的過程中,大腦更容易靈光乍現。所以走路有助於萌發新創意,平均可提高60%的創造力。
對於上班族來說,每天要撥出3到4個小時散步比較難,可以把目標改成搭公車或捷運時,提前一站下車,再步行到工作地點,或是利用假日撥出一小段散步時間。就從今天開始吧,利用一個人散步時,拿來思考一些工作、創作或生涯規畫等內容,跟其他時時刻刻都在放空的人相比,一定會出現天壤之別。
大文豪的日記,寫的也都是瑣事而已
說到日記,大家可能都會聯想到國小時的暑假作業。老師總是要我們一天一篇,把整個暑假的每日生活都記錄下來。但我直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有多討厭這份作業,從來不肯老實的每天寫日記,總是等到暑假的最後一天,才一口氣寫完整個暑假的分量。當然,日記中的天氣欄位,也只能憑著感覺亂填,但又害怕會被老師發現。
不過日記對於曾經寫過《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等經典作品的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來說,可就不像小學生這般敷衍了事。他從19歲開始寫日記到去世前為止,整整60年都維持著寫日記的習慣。
托爾斯泰會每天寫日記,其實有著明確的目的性,他想藉由日記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以便能客觀的觀察自己,並用來自我管理。所以在托爾斯泰的日記裡面,內容有許多篇都跟他的學習歷程有關。
例如打算學些什麼、怎麼學、學習的進度為何、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改進的地方等。他也會誠實記錄自己的學習狀況,在日記中寫著「我好像一口氣安排太多事情了」、「原本打算要一鼓作氣的處理完這些事,但實際上卻心有餘而力不足」,除了反省自己無法完成表定的計畫,也提醒自己日後不要重蹈覆轍。
進一步討論寫日記的習慣,可能跟托爾斯泰的童年成長背景有關。他2歲時母親去世,9歲時父親也相繼過世了,托爾斯泰就此成為孤兒。
沒有完整的教育環境讓他可以上學讀書,托爾斯泰只能靠自己努力學習。但在19世紀末的當時,連書本都是奢侈品,自學根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他卻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俄羅斯的知名作家,一路的艱辛可想而知。
想要在嚴峻的刻苦環境下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就是堅強的意志力與自我管理的決心,托爾斯泰靠寫日記不斷提醒自己這兩點。在他的日記中,我們可以發現他不斷對自己喊話,勉勵自己要自制、要堅強,例如:
‧一旦有想完成的事,就要努力付諸行動。
‧每次出手都要用盡全力、毫無保留。
‧一次做好一件事。
‧拓展自己的視野,深化自己的智慧。
‧只要把書裡的知識完整消化吸收,就不用再花時間重讀。
‧不要被他人的意見左右。
直到托爾斯泰過世為止,他所寫的日記累積起來有將近30本。除了跟學習有關的內容,還有一些是他對於宗教與哲學的研究,以及對情慾與異性相處的省思,他甚至還把自己對情慾的罪惡感與自我反省等,都完整陳述在日記中。
其中有一篇是這樣寫的:「對性慾最佳的態度,就是『忍耐』;其次,則是與一位純潔的異性建立穩定的關係,一起生養子女、共組家庭;再其次,則是與不特定的對象,透過交易發生關係,但結束後就將一切拋在腦後,雲淡風輕;比較不好的,是跟別人的配偶有不正當的連結;而最糟糕的,則是與不貞的對象交往。」
很難想像一代文豪的日記,竟然也有這麼保守傳統、不合邏輯的部分。但細查這篇日記寫就的時間,是1900年托爾斯泰72歲時所寫下的日記內容。當時他正嚮往基督教信仰,並對於教義中與禁慾有關的修道生活充滿興趣,所以雖然是老大不小的年紀,卻寫下如同青春期少年般對情慾的怪異理解,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而這正是後人想了解作者,透過日記是最好的方法。
有些人說,作家之所以寫日記,是為了要磨練自己的寫作能力、建立自己的寫作風格,但在托爾斯泰的日記中,比較難看出類似的意圖,反而有更多是對自己生活的觀察與檢討。
而且日記本來就不用講究什麼特定的格式,就算像托爾斯泰一樣寫一些無關緊要或似是而非的想法,也完全沒有問題。
有科學研究曾經證實,寫日記有助於提升個人覺知,所以不論是寫下今天的生活瑣事,或是預作明天的計畫、抒發自己的心情煩惱、做做關於未來的白日夢等,大家不用拘泥形式,現在就開始寫日記吧!
哪怕是記錄在非公開的社群媒體上,只要注意資訊安全也完全沒有關係,反正連大文豪的日記也不過就是一些瑣碎的雜事,所以我們不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用有包袱,立刻就開始吧!
美國知名小說家恩尼斯特.海明威,在1954年以《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這部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相信有許多讀者都曾在國、高中時,閱讀過這部作品。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老人與海》的故事並不有趣、甚至有點無聊,但這部作品的寓意,其實是需要一點人生歷練,才有辦法體悟與理解。所以對於國、高中生們來說,讀起來稍嫌枯燥、毫無共鳴,也是難免的事。就像我們對於食物或料理的喜好,也會隨著年齡而有所改變一樣。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簡潔明快,無戲劇性、誇張的情感描繪、也無華麗的文字雕琢,他盡可能使用直白簡短的語句描述客觀的情境與事實,整體風格清爽俐落。也就是這樣的寫作特質,才能引導讀者想像,進而塑造出讓人感動的情節張力。
《老人與海》這部作品的情節結構並不複雜。故事裡的主角是一位老漁夫,他已經長達84天沒有捕獲任何一條魚,但他仍持續開著小船出海捕魚。直到第85天,他發現了一條重達700公斤的超大馬林魚,就在他與這條魚整整纏鬥兩天兩夜之後,老漁夫終於制伏了這條大魚,準備要開心的滿載而歸。
但就在回程中遭遇鯊魚群的襲擊,老漁夫只好再度展開一場與鯊魚群間的悲壯對決,無奈最後老漁夫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切的努力終歸徒勞。
故事中,當老漁夫正與鯊魚奮戰時,曾經鼓勵自己說:「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故事最後,老漁夫筋疲力盡的回到港口,之前費盡心力才捕獲的馬林魚,卻被鯊魚啃食到僅剩下一副魚骨架,於是老漁夫回到家中,在床上沉沉的睡去,而整個故事就在這裡畫下句點。
這部作品,透過故事情節的隱喻與象徵,刻劃出人生的許多無奈與挑戰,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把自己的經歷與境遇投射其中,彷彿自己也是書中的老漁夫,正獨自在茫茫大海中與未知的困難或強大的對手,展開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纏鬥。而這樣的氣氛塑造,海明威僅用精鍊的文字與俐落的語句鋪陳,就令讀者深陷感動。
知名媒體《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的記者,曾在1954年前往海明威的家中專訪他,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海明威有站著寫作的習慣,因為他的打字機正放在「站立桌」(桌面較高、沒有配置座椅、僅供人站立使用的桌子)上。
據說他之所以站著工作的原因,是因為他一旦坐著寫作,很容易就因為坐姿太舒適,而把文章寫得又臭又長;所以站著寫,比較能讓自己維持文章的俐落與精鍊,甚至他不只站著寫,還是單腳站著寫呢!
有類似習慣的還有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他曾經寫過《孤雛淚》(Oliver Twist)、《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等經典名作。以及帶領同盟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雖然不是文學領域的知名人物,但也有站著工作的習慣。
根據許多研究資料顯示,站著工作可以活化大腦、提升專注力,還能降低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甚至減少罹患癌症的可能。不過站著工作最明顯的成效,主要還是讓我們可以不被無謂的瑣事分心,進而達到在短時間之內完成工作的高效率表現。
美國矽谷近年來也開始關注站著工作這件事,對於企業與員工工作效率的提升效果,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辦公室內,都提供了可升降的工作桌。
例如網路新創事業的代表者臉書,就讓員工自由選擇是否要使用升降桌,結果出乎意料的有超過250人以上,決定要使用升降桌來站著工作。
所以我也推薦讀者偶爾站著工作一下,應該就能感受到專注力提升的效果。不用整天都站著工作,只要其中一小段時間向海明威看齊,反正試試又不花錢,也沒有損失不是嗎?
沒有靈感時,就去散步吧!
貝多芬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不僅將古典主義樂派發揮到極致,還開創出新的風格,成為浪漫主義樂派的先驅。他經常被拿來與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相提並論,但與莫札特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的作曲方式不同,貝多芬的作曲方式,常從簡單的發想開始,經過一次次的修改,才近乎完善。這種差異,可能跟貝多芬獨特的創作習慣有關,因為他並不是安靜的坐在桌子前面埋頭譜曲,而是習慣一邊散步、一邊構思樂章。
每天午餐後,貝多芬通常會帶著紙筆出門散步3到4個小時,他喜歡獨自漫步在維也納的森林中,只要腦袋裡浮現任何靈感,他就會立刻拿出紙筆記錄下來。
因為是靈光一閃,所以這些草稿作品多半還不夠成熟,需要更長的時間醞釀與思考,所以他也會利用午後的散步時光,修改與編寫這些樂曲,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莊嚴、雄偉交響曲,都是這樣誕生的。
除了貝多芬之外,也有許多傑出人士會將散步納入每日的表定行程。例如19世紀,活躍於維也納的大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據說也會仿效貝多芬在午後散步3到4個小時。
近年來許多研究也證實,散步確實有助於提高創造力。例如2014年,史丹佛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教育學院的研究報告就顯示,比起坐著,人類在走路的過程中,大腦更容易靈光乍現。所以走路有助於萌發新創意,平均可提高60%的創造力。
對於上班族來說,每天要撥出3到4個小時散步比較難,可以把目標改成搭公車或捷運時,提前一站下車,再步行到工作地點,或是利用假日撥出一小段散步時間。就從今天開始吧,利用一個人散步時,拿來思考一些工作、創作或生涯規畫等內容,跟其他時時刻刻都在放空的人相比,一定會出現天壤之別。
大文豪的日記,寫的也都是瑣事而已
說到日記,大家可能都會聯想到國小時的暑假作業。老師總是要我們一天一篇,把整個暑假的每日生活都記錄下來。但我直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有多討厭這份作業,從來不肯老實的每天寫日記,總是等到暑假的最後一天,才一口氣寫完整個暑假的分量。當然,日記中的天氣欄位,也只能憑著感覺亂填,但又害怕會被老師發現。
不過日記對於曾經寫過《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等經典作品的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來說,可就不像小學生這般敷衍了事。他從19歲開始寫日記到去世前為止,整整60年都維持著寫日記的習慣。
托爾斯泰會每天寫日記,其實有著明確的目的性,他想藉由日記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以便能客觀的觀察自己,並用來自我管理。所以在托爾斯泰的日記裡面,內容有許多篇都跟他的學習歷程有關。
例如打算學些什麼、怎麼學、學習的進度為何、有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改進的地方等。他也會誠實記錄自己的學習狀況,在日記中寫著「我好像一口氣安排太多事情了」、「原本打算要一鼓作氣的處理完這些事,但實際上卻心有餘而力不足」,除了反省自己無法完成表定的計畫,也提醒自己日後不要重蹈覆轍。
進一步討論寫日記的習慣,可能跟托爾斯泰的童年成長背景有關。他2歲時母親去世,9歲時父親也相繼過世了,托爾斯泰就此成為孤兒。
沒有完整的教育環境讓他可以上學讀書,托爾斯泰只能靠自己努力學習。但在19世紀末的當時,連書本都是奢侈品,自學根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他卻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俄羅斯的知名作家,一路的艱辛可想而知。
想要在嚴峻的刻苦環境下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就是堅強的意志力與自我管理的決心,托爾斯泰靠寫日記不斷提醒自己這兩點。在他的日記中,我們可以發現他不斷對自己喊話,勉勵自己要自制、要堅強,例如:
‧一旦有想完成的事,就要努力付諸行動。
‧每次出手都要用盡全力、毫無保留。
‧一次做好一件事。
‧拓展自己的視野,深化自己的智慧。
‧只要把書裡的知識完整消化吸收,就不用再花時間重讀。
‧不要被他人的意見左右。
直到托爾斯泰過世為止,他所寫的日記累積起來有將近30本。除了跟學習有關的內容,還有一些是他對於宗教與哲學的研究,以及對情慾與異性相處的省思,他甚至還把自己對情慾的罪惡感與自我反省等,都完整陳述在日記中。
其中有一篇是這樣寫的:「對性慾最佳的態度,就是『忍耐』;其次,則是與一位純潔的異性建立穩定的關係,一起生養子女、共組家庭;再其次,則是與不特定的對象,透過交易發生關係,但結束後就將一切拋在腦後,雲淡風輕;比較不好的,是跟別人的配偶有不正當的連結;而最糟糕的,則是與不貞的對象交往。」
很難想像一代文豪的日記,竟然也有這麼保守傳統、不合邏輯的部分。但細查這篇日記寫就的時間,是1900年托爾斯泰72歲時所寫下的日記內容。當時他正嚮往基督教信仰,並對於教義中與禁慾有關的修道生活充滿興趣,所以雖然是老大不小的年紀,卻寫下如同青春期少年般對情慾的怪異理解,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而這正是後人想了解作者,透過日記是最好的方法。
有些人說,作家之所以寫日記,是為了要磨練自己的寫作能力、建立自己的寫作風格,但在托爾斯泰的日記中,比較難看出類似的意圖,反而有更多是對自己生活的觀察與檢討。
而且日記本來就不用講究什麼特定的格式,就算像托爾斯泰一樣寫一些無關緊要或似是而非的想法,也完全沒有問題。
有科學研究曾經證實,寫日記有助於提升個人覺知,所以不論是寫下今天的生活瑣事,或是預作明天的計畫、抒發自己的心情煩惱、做做關於未來的白日夢等,大家不用拘泥形式,現在就開始寫日記吧!
哪怕是記錄在非公開的社群媒體上,只要注意資訊安全也完全沒有關係,反正連大文豪的日記也不過就是一些瑣碎的雜事,所以我們不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用有包袱,立刻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