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力親為才是好媽媽?大錯特錯
在結束第一個孩子的產假回到職場後,我的生活立刻失去了自己的時間:每天早上7點踏出家門後,先是送孩子到托兒所,然後在前往公司的途中處理電子郵件;早上參加討論和會議;中午時,午餐往往是便利商店的飯糰,且嘴巴咀嚼食物的同時,手也繼續敲打鍵盤。
除了一般的例行事務,有時還得應付主管突如其來的要求和處理急件,往往一不留神就到了下午5點半。為了到托兒所接孩子回家,我必須在晚上6點準時下班才行。因此在下班前30分鐘,我會開始整理需要帶回家處理的業務,和同事簡單寒暄告別後,立刻衝出公司。
回到家裡,還是手忙腳亂。首先要餵孩子吃飯、讓孩子洗澡、處理洗衣服等家事,接著打開電腦,處理工作。時間過得飛快,一下子時間就來到晚上12點,這時我慌慌張張回到寢室,躺上床3秒鐘就進入夢鄉。
這就是當時我所過的生活。想當然,我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從事自己最喜歡的瑜伽和閱讀,只能盼著週末的到來,然而就算到了假日,還是得先忙完平日沒有時間處理的打掃和購物,依舊沒有自己的時間。
日復一日我都忙於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工作,根本無法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儘管如此,當時我依然相信,只要能掌握住生活節奏,這樣的狀態就一定會有所改善。然而從4月春天重新回到職場,到蟬兒鳴叫的夏天為止,我的生活並沒有任何變化。當時我總覺得很焦躁,卻不知道原因出在哪。
現在我總算明白,那時的自己身上攬著太多要做和必須做的事,所以才會沒有時間。過去我總認為,所有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因為沒有人會替你做。要是休息請假的話,就會給公司添麻煩;如果自己不夠努力,孩子就過不上好生活。這些想法讓我的精神一直處於緊繃疲憊的狀態。
上面就是以前我的真實處境,相信現在也有很多人和過去的我一樣,深陷這種泥淖中。這裡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對你們來說,究竟什麼是要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工作、照顧孩子、家事,如果只是用文字羅列出來看似簡單,但在這些詞彙中,包含了大量需要去完成的事項。
比如工作,包含處理電子郵件、製作資料、管理部屬等;以照顧孩子來說,需要接送他們上下學、哄他們睡覺等;家事則有煮飯、洗衣、掃地等,以上這些如果還要詳細列舉的話,真的會沒完沒了。
過去的我並沒有把要做的事情,和使用的時間分開來看,只是單純接受這個也得做,那個也得做,然後把自己搞得焦躁不安。腦海中根本沒有「停下來」,但這個卻是最重要的選項。
減少生活中的選擇次數或不做選擇
接下來要向讀者們介紹,提高時間性價比的訣竅。
打造一個不依賴個人意志力的結構
時間可分為兩種,一個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另一個是自己無法掌控的時間。自己無法掌控的時間,通常和其他人有關,拿工作來說,有開會、和其他人商量事情等,情況多到數不完,因為自己大都不能掌握這些事,所以重點應該放在,調整自己可以有效掌控的時間。
這裡我先強調一下,雖說我們可以掌控時間,但重點不在於個人意志力的強弱。時間性價比較高的人,不會依靠意志力,而是會去創建結構。前面我已介紹過A、B兩種時程表,其中,把需要花腦力的重要工作安排在上午,和盡量把不需要動腦筋的作業放在下午,就是創建結構,其他還可以利用以下列舉的技巧來預防失誤:
●為了不占用大腦容量,可使用智慧手錶,或手機內建的提醒功能來管理時間(不用硬記在腦中,也不用一直翻看記事本)。
●為了讓自己集中精神,可執行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每工作25分鐘,就讓自己休息5分鐘)。
●不要同時做好幾件事(尤其是會同時開啟好幾個檔案的人),因為每換一件事,大腦都需要花時間切換,反而容易浪費時間。
越是自己能掌控的時間,就越要去製造結構,這麼做還能預防自己拖延。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意志力將逐漸消散,會越來越沒有氣力,去處理那些剩下來又麻煩的事,最後就乾脆暫時不去管。一個人哪怕在大清早意氣風發的宣告:「我今天就要來處理這件事。」到了傍晚還是容易會想:「還是明天再做吧。」認知到自己的意志薄弱,並創建不依靠意志力的結構後,就可以提升時間性價比。
減少選擇次數
在介紹完立刻做決定的練習後,我要問各位,是否有聽過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有一說認為,每個人每天做的決定,至少有9,000至35,000次之多。
看到這個數字,是不是有點驚訝。就算只是走到玄關,打開門往外面看看,「今天好像會下雨耶,還是帶把傘出門吧」這麼小的事,也算做了一次選擇。到了車站後,想著等一下要搭第幾節車廂、往上是要走樓梯右側還是左側、到公司之前要不要去便利商店買杯飲料⋯⋯我們每天都在無意間,不斷重複進行這些小選擇。
每當做這些小選擇時,都在消耗我們的大腦。有些事情,你在大清早時不覺得困擾,可是到了晚上,卻可能讓自己陷入沉思,這表示你的大腦已經累了。
當我們起床之後,隨著時間流逝,時間性價比的表現也會逐漸走下坡,這一點對那些已經不是單身、無法自由使用24小時的人來說,尤其要特別注意。
雙薪家庭的夫妻,為了家人,也為了孩子,有時必須得替其他人做決定,如此一來,更容易累積決策疲勞。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後,先確認今天的氣溫和天氣,接著為孩子挑衣服,然後決定孩子的早餐(吃飯或吃麵包)。出門前在玄關,得幫孩子挑一雙襪子讓他自己穿,到了托兒所後……像這樣,除了自己的事情以外,還得決定許多零碎的事。就算只是負責幫孩子做出一半的選擇,有孩子的人,還是比沒孩子的人得多做1.5倍的選擇。
「回到家後都累癱了,什麼事也不想做」,雙薪家庭的夫妻,可謂深受決策疲勞所苦!那麼該如何減輕這樣的煩惱?我提供以下兩種方法:
●減少選擇次數或不做選擇。
●把個人時間安排在選擇力還沒衰退的晨間。
正如我在前面提過的,因為我是無法執行朝活的類型,所以採取的是減少選擇次數,具體做法如下:
●減少在家庭方面的選擇:
1.固定早餐內容。
2.固定衣服的穿搭。
3.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準備要帶到托兒所的東西、自己收拾玩具)。
●減少在工作方面的選擇:
1.增加回覆電子郵件的定型格式。
2.制定出自己是否接受某項邀約的原則。
3.遇到不容易處理的工作時,先去徵詢主管判斷的基準為何。
詳細內容,我會在減法那一章詳細說明,制定出上面的方法,花了我兩年,之後我就不再去做抉擇了。我們可以從立刻能著手的地方下功夫,讓自己不必再為了小事情做選擇。
在結束第一個孩子的產假回到職場後,我的生活立刻失去了自己的時間:每天早上7點踏出家門後,先是送孩子到托兒所,然後在前往公司的途中處理電子郵件;早上參加討論和會議;中午時,午餐往往是便利商店的飯糰,且嘴巴咀嚼食物的同時,手也繼續敲打鍵盤。
除了一般的例行事務,有時還得應付主管突如其來的要求和處理急件,往往一不留神就到了下午5點半。為了到托兒所接孩子回家,我必須在晚上6點準時下班才行。因此在下班前30分鐘,我會開始整理需要帶回家處理的業務,和同事簡單寒暄告別後,立刻衝出公司。
回到家裡,還是手忙腳亂。首先要餵孩子吃飯、讓孩子洗澡、處理洗衣服等家事,接著打開電腦,處理工作。時間過得飛快,一下子時間就來到晚上12點,這時我慌慌張張回到寢室,躺上床3秒鐘就進入夢鄉。
這就是當時我所過的生活。想當然,我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從事自己最喜歡的瑜伽和閱讀,只能盼著週末的到來,然而就算到了假日,還是得先忙完平日沒有時間處理的打掃和購物,依舊沒有自己的時間。
日復一日我都忙於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工作,根本無法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儘管如此,當時我依然相信,只要能掌握住生活節奏,這樣的狀態就一定會有所改善。然而從4月春天重新回到職場,到蟬兒鳴叫的夏天為止,我的生活並沒有任何變化。當時我總覺得很焦躁,卻不知道原因出在哪。
現在我總算明白,那時的自己身上攬著太多要做和必須做的事,所以才會沒有時間。過去我總認為,所有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因為沒有人會替你做。要是休息請假的話,就會給公司添麻煩;如果自己不夠努力,孩子就過不上好生活。這些想法讓我的精神一直處於緊繃疲憊的狀態。
上面就是以前我的真實處境,相信現在也有很多人和過去的我一樣,深陷這種泥淖中。這裡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對你們來說,究竟什麼是要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工作、照顧孩子、家事,如果只是用文字羅列出來看似簡單,但在這些詞彙中,包含了大量需要去完成的事項。
比如工作,包含處理電子郵件、製作資料、管理部屬等;以照顧孩子來說,需要接送他們上下學、哄他們睡覺等;家事則有煮飯、洗衣、掃地等,以上這些如果還要詳細列舉的話,真的會沒完沒了。
過去的我並沒有把要做的事情,和使用的時間分開來看,只是單純接受這個也得做,那個也得做,然後把自己搞得焦躁不安。腦海中根本沒有「停下來」,但這個卻是最重要的選項。
減少生活中的選擇次數或不做選擇
接下來要向讀者們介紹,提高時間性價比的訣竅。
打造一個不依賴個人意志力的結構
時間可分為兩種,一個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另一個是自己無法掌控的時間。自己無法掌控的時間,通常和其他人有關,拿工作來說,有開會、和其他人商量事情等,情況多到數不完,因為自己大都不能掌握這些事,所以重點應該放在,調整自己可以有效掌控的時間。
這裡我先強調一下,雖說我們可以掌控時間,但重點不在於個人意志力的強弱。時間性價比較高的人,不會依靠意志力,而是會去創建結構。前面我已介紹過A、B兩種時程表,其中,把需要花腦力的重要工作安排在上午,和盡量把不需要動腦筋的作業放在下午,就是創建結構,其他還可以利用以下列舉的技巧來預防失誤:
●為了不占用大腦容量,可使用智慧手錶,或手機內建的提醒功能來管理時間(不用硬記在腦中,也不用一直翻看記事本)。
●為了讓自己集中精神,可執行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每工作25分鐘,就讓自己休息5分鐘)。
●不要同時做好幾件事(尤其是會同時開啟好幾個檔案的人),因為每換一件事,大腦都需要花時間切換,反而容易浪費時間。
越是自己能掌控的時間,就越要去製造結構,這麼做還能預防自己拖延。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意志力將逐漸消散,會越來越沒有氣力,去處理那些剩下來又麻煩的事,最後就乾脆暫時不去管。一個人哪怕在大清早意氣風發的宣告:「我今天就要來處理這件事。」到了傍晚還是容易會想:「還是明天再做吧。」認知到自己的意志薄弱,並創建不依靠意志力的結構後,就可以提升時間性價比。
減少選擇次數
在介紹完立刻做決定的練習後,我要問各位,是否有聽過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有一說認為,每個人每天做的決定,至少有9,000至35,000次之多。
看到這個數字,是不是有點驚訝。就算只是走到玄關,打開門往外面看看,「今天好像會下雨耶,還是帶把傘出門吧」這麼小的事,也算做了一次選擇。到了車站後,想著等一下要搭第幾節車廂、往上是要走樓梯右側還是左側、到公司之前要不要去便利商店買杯飲料⋯⋯我們每天都在無意間,不斷重複進行這些小選擇。
每當做這些小選擇時,都在消耗我們的大腦。有些事情,你在大清早時不覺得困擾,可是到了晚上,卻可能讓自己陷入沉思,這表示你的大腦已經累了。
當我們起床之後,隨著時間流逝,時間性價比的表現也會逐漸走下坡,這一點對那些已經不是單身、無法自由使用24小時的人來說,尤其要特別注意。
雙薪家庭的夫妻,為了家人,也為了孩子,有時必須得替其他人做決定,如此一來,更容易累積決策疲勞。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後,先確認今天的氣溫和天氣,接著為孩子挑衣服,然後決定孩子的早餐(吃飯或吃麵包)。出門前在玄關,得幫孩子挑一雙襪子讓他自己穿,到了托兒所後……像這樣,除了自己的事情以外,還得決定許多零碎的事。就算只是負責幫孩子做出一半的選擇,有孩子的人,還是比沒孩子的人得多做1.5倍的選擇。
「回到家後都累癱了,什麼事也不想做」,雙薪家庭的夫妻,可謂深受決策疲勞所苦!那麼該如何減輕這樣的煩惱?我提供以下兩種方法:
●減少選擇次數或不做選擇。
●把個人時間安排在選擇力還沒衰退的晨間。
正如我在前面提過的,因為我是無法執行朝活的類型,所以採取的是減少選擇次數,具體做法如下:
●減少在家庭方面的選擇:
1.固定早餐內容。
2.固定衣服的穿搭。
3.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準備要帶到托兒所的東西、自己收拾玩具)。
●減少在工作方面的選擇:
1.增加回覆電子郵件的定型格式。
2.制定出自己是否接受某項邀約的原則。
3.遇到不容易處理的工作時,先去徵詢主管判斷的基準為何。
詳細內容,我會在減法那一章詳細說明,制定出上面的方法,花了我兩年,之後我就不再去做抉擇了。我們可以從立刻能著手的地方下功夫,讓自己不必再為了小事情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