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 勝戰計
從1~6共6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勝戰計」是處於優勢時取勝的謀略,主要講在掌握主動權、戰場形勢有利時,如何發揮優勢,巧妙借用各種有利因素,創造戰機,奪取全面勝利。
◎第一計 瞞天過海①
【原文】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②。
【注釋】
①瞞天過海:據《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載,貞觀七年(西元634年),唐太宗率三十萬大軍御駕征伐今遼寧一帶。當大軍來到大海邊時,無計過海。
這時,忽傳有近居海上之人請求見駕,且備好過海軍糧。帝大喜,來到海邊。只見此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窗戶皆以彩幕遮圍。百官入座,宴飲甚樂。
不久,風聲大起,波濤如雷,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帝大驚,令近臣揭開彩幕一看,方知並不在百姓家中,大軍已然航行於海上。原來,此海上之人為新招壯士薛仁貴裝扮。此一齣「瞞天(天子)過海」之計,正是他策劃的。
②太陽,太陰:指非常公開的形式裡,隱藏著十分隱密的內容,而且不易被人察覺。據傳陰陽對立的概念最初由中華民族先祖伏羲發明,此即以陰陽組成的八卦。
後來,據司馬遷講,周文王將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陰陽對立之中,亦有陰陽互相轉換、互相雜糅的表現。
古代的軍事家們將陰陽對立統一的概念用在指揮戰鬥的行動中,就總結出了奇正、柔剛、明暗、後先、虛實、退進等陰陽相對的關係。從運用計謀的角度說,陰謀置於公開正常的表現形式之中,正是「太陽」則「太陰」,「陰謀」轉化成「陽謀」,恰好是最大、最高級的陰謀。
【譯文】
防備太過周密,則意識易於鬆懈;經常見的事物,則不易引起懷疑。所以說,秘計正是隱藏在公開的事物中,而不與公開的事物相對立。非常公開的形式,往往隱藏著十分深奧的機密。【評析】
「瞞天過海」之計,其核心就是將陰謀公開化而不為人覺察,抑或叫「陽謀」也未嘗不可。故其釋詞有言曰:「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而且進一步說:「太陽,太陰。」就是說,越是大的陰謀,往往就越是以公開的方式出現,因為它太公開了,人們反而極易相信,信焉不察,以故上當。這樣的大「陰謀」,它所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大,故而可稱是最高的計謀。所以,三十六計的編者將「瞞天過海」列為第一計,也是大有深意的。
實例一
賀若弼渡江滅陳
西元589年,隋朝大將賀若弼率大兵攻打南朝的陳國。為達成戰爭的奇襲性,賀若弼故意經常組織部隊調防。每次調動,都令部隊在歷陽(今安徽省和縣一帶)集中,且令三軍大張旗鼓,迷惑陳國守軍。陳國起初以為隋朝大軍將至,乃盡發國中兵馬,準備迎戰;待發現並非隋軍出擊,遂撤軍休整。
如此多次調防後,陳國已然麻痹,戒備鬆懈,直到一天隋朝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守軍竟未察覺,以致一觸即潰,不久即滅亡陳國。
實例二
孫臏隱忍瞞龐涓
戰國時期,據說孫臏與龐涓同向鬼谷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做了魏惠王的將軍。他知道自己的本領不及孫臏,就將孫臏叫到魏國,竟動私心將孫臏的膝蓋骨去掉。這樣還不放心,乾脆將孫臏藏起來。孫臏落難,遂故意披頭散髮,裝瘋賣傻起來;龐涓派人觀察孫臏是否真的精神不正常,都被孫臏隱瞞了過去。
龐涓以為他真的瘋了,就放鬆了監視。一天,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暗地裡與其接觸,表達投靠齊國的意圖。使者見孫臏是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便將他偷偷地運往齊國。以後,孫臏為齊國將軍田忌獻圍魏救趙奇計,一舉打敗龐涓的軍隊,並置龐涓於死地。
實例三
國軍秘密進上海
1937年7月7日,日軍大規模侵華開始,上海形勢日趨緊張,日軍在滬兵力已達一萬人。時任京滬警備司令的張治中將軍決定先發制人,搶在日軍大部隊進入上海前夕,先行派軍入滬,消滅那裡的日軍,剷除日軍佔領上海、進攻南京的基地。
由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仍抱有讓西方調停的幻想,故不想違反屈辱的《上海停戰協定》,因此張治中派軍隊進入上海,只能採取秘密方式進行。他先是命令精銳的第2旅換上保安服裝,利用夜間進入虹口、龍華機場,接著全部機械化的第87師、第88師也秘密進入西郊待命。上海市內為了修築工事,也採取秘密方式進行,許多紀念性建築實際上成為軍隊的掩體。
起初,國民政府這一瞞天過海之舉連上海市民也不知曉,後來,日軍有所察覺,派人到施工現場偵察,引起兩軍衝突。這時,日軍侵佔上海的野心暴露無遺,於是張治中命第87、88師迅速佔據已修好的工事,與日租界的日軍對峙。8月13日,日軍首先開火,中國軍隊奮起反擊。著名的「八一三」抗戰拉開序幕。
從1~6共6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勝戰計」是處於優勢時取勝的謀略,主要講在掌握主動權、戰場形勢有利時,如何發揮優勢,巧妙借用各種有利因素,創造戰機,奪取全面勝利。
◎第一計 瞞天過海①
【原文】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②。
【注釋】
①瞞天過海:據《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載,貞觀七年(西元634年),唐太宗率三十萬大軍御駕征伐今遼寧一帶。當大軍來到大海邊時,無計過海。
這時,忽傳有近居海上之人請求見駕,且備好過海軍糧。帝大喜,來到海邊。只見此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窗戶皆以彩幕遮圍。百官入座,宴飲甚樂。
不久,風聲大起,波濤如雷,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帝大驚,令近臣揭開彩幕一看,方知並不在百姓家中,大軍已然航行於海上。原來,此海上之人為新招壯士薛仁貴裝扮。此一齣「瞞天(天子)過海」之計,正是他策劃的。
②太陽,太陰:指非常公開的形式裡,隱藏著十分隱密的內容,而且不易被人察覺。據傳陰陽對立的概念最初由中華民族先祖伏羲發明,此即以陰陽組成的八卦。
後來,據司馬遷講,周文王將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陰陽對立之中,亦有陰陽互相轉換、互相雜糅的表現。
古代的軍事家們將陰陽對立統一的概念用在指揮戰鬥的行動中,就總結出了奇正、柔剛、明暗、後先、虛實、退進等陰陽相對的關係。從運用計謀的角度說,陰謀置於公開正常的表現形式之中,正是「太陽」則「太陰」,「陰謀」轉化成「陽謀」,恰好是最大、最高級的陰謀。
【譯文】
防備太過周密,則意識易於鬆懈;經常見的事物,則不易引起懷疑。所以說,秘計正是隱藏在公開的事物中,而不與公開的事物相對立。非常公開的形式,往往隱藏著十分深奧的機密。【評析】
「瞞天過海」之計,其核心就是將陰謀公開化而不為人覺察,抑或叫「陽謀」也未嘗不可。故其釋詞有言曰:「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而且進一步說:「太陽,太陰。」就是說,越是大的陰謀,往往就越是以公開的方式出現,因為它太公開了,人們反而極易相信,信焉不察,以故上當。這樣的大「陰謀」,它所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大,故而可稱是最高的計謀。所以,三十六計的編者將「瞞天過海」列為第一計,也是大有深意的。
實例一
賀若弼渡江滅陳
西元589年,隋朝大將賀若弼率大兵攻打南朝的陳國。為達成戰爭的奇襲性,賀若弼故意經常組織部隊調防。每次調動,都令部隊在歷陽(今安徽省和縣一帶)集中,且令三軍大張旗鼓,迷惑陳國守軍。陳國起初以為隋朝大軍將至,乃盡發國中兵馬,準備迎戰;待發現並非隋軍出擊,遂撤軍休整。
如此多次調防後,陳國已然麻痹,戒備鬆懈,直到一天隋朝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守軍竟未察覺,以致一觸即潰,不久即滅亡陳國。
實例二
孫臏隱忍瞞龐涓
戰國時期,據說孫臏與龐涓同向鬼谷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做了魏惠王的將軍。他知道自己的本領不及孫臏,就將孫臏叫到魏國,竟動私心將孫臏的膝蓋骨去掉。這樣還不放心,乾脆將孫臏藏起來。孫臏落難,遂故意披頭散髮,裝瘋賣傻起來;龐涓派人觀察孫臏是否真的精神不正常,都被孫臏隱瞞了過去。
龐涓以為他真的瘋了,就放鬆了監視。一天,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暗地裡與其接觸,表達投靠齊國的意圖。使者見孫臏是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便將他偷偷地運往齊國。以後,孫臏為齊國將軍田忌獻圍魏救趙奇計,一舉打敗龐涓的軍隊,並置龐涓於死地。
實例三
國軍秘密進上海
1937年7月7日,日軍大規模侵華開始,上海形勢日趨緊張,日軍在滬兵力已達一萬人。時任京滬警備司令的張治中將軍決定先發制人,搶在日軍大部隊進入上海前夕,先行派軍入滬,消滅那裡的日軍,剷除日軍佔領上海、進攻南京的基地。
由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仍抱有讓西方調停的幻想,故不想違反屈辱的《上海停戰協定》,因此張治中派軍隊進入上海,只能採取秘密方式進行。他先是命令精銳的第2旅換上保安服裝,利用夜間進入虹口、龍華機場,接著全部機械化的第87師、第88師也秘密進入西郊待命。上海市內為了修築工事,也採取秘密方式進行,許多紀念性建築實際上成為軍隊的掩體。
起初,國民政府這一瞞天過海之舉連上海市民也不知曉,後來,日軍有所察覺,派人到施工現場偵察,引起兩軍衝突。這時,日軍侵佔上海的野心暴露無遺,於是張治中命第87、88師迅速佔據已修好的工事,與日租界的日軍對峙。8月13日,日軍首先開火,中國軍隊奮起反擊。著名的「八一三」抗戰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