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 述
中醫藥學認為,醋,性味酸苦,溫。入肝、胃經。有散瘀,止血,解毒,殺蟲之功。
歷代醫藥學家用醋治療疾病、養生等方面,累積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而且歷代本草多有收載,古今醋方頗豐。
一、傳統醫學與「醋」的認識與應用
傳統醫學中的「藥醋療法」,早已成為中華傳統醫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的記載始見於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其中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五十二病方》,是迄今發現最古的醫方。據考證,此書大約抄於西元前3世紀秦、漢之際。書中記述著治療「癲癇、疝氣、痔瘡、癰、癬、白癜風、燒傷、狗咬、瘋狗咬傷」等52張處方中,其中有17個處方都用到了醋。這足以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在西元前3世紀,就已認識到醋具有清熱、解毒、療瘡、利尿等諸多功效,而且它的藥用價值已被眾醫家所重視。
中醫藥學認為,醋,性味酸苦,溫。入肝、胃經。有散瘀,止血,解毒,殺蟲之功。主治產後血暈,痃癖癥瘕,黃疸,黃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陰部瘙癢,癰疽瘡腫。解魚肉菜毒。歷代醫藥學家用醋治療疾病、養生等方面,累積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而且歷代本草多有收載,古今醋方頗豐。入藥名曰苦酒、酢、米醋、釅醋、美酒醯等,可見以醋作藥用,是中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諸如:
我國東漢「醫學之聖」張機(仲景),在其經典醫著《傷寒雜病論》中,如:辨少陰病脈症並治,原文「少陰病,咽中傷……苦酒湯主之」;辨厥陰病脈症並治,原文「傷寒脈微而厥……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在《金匱要略》中,又如:諸水氣病脈症並治,原文問曰:「黃汗之為病……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藥苦酒湯方」等,均重用苦酒(醋)為主治,歷經一千八百餘年,至今依然用於臨床,效果顯著。可見這些珍貴的臨床經驗,對後來「以醋作藥用」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南齊大醫學家陶弘景說:「酢酒為用,無所不入,愈久愈良。以有苦味,俗稱苦酒」。繼而在晉、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醫學著作中,都有「以醋作藥用」的記載,並普遍推崇用醋來治療氣勞黃腫、鼓脹、便祕、尿血、痔漏、胎死腹中、心絞痛、狐臭、癰腫、惡瘡膿血、疥癬、鼻塞等諸症。或入湯劑或拌製藥物,或外用燒熱做熏嗅、含漱,或和藥調敷,大多都具有確切的療效。
唐.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說:「治產後血脹、血暈,及一切中惡邪氣,卒時昏冒者,以大炭火熨斗內以釅米醋沃之,酸氣遍室中,血行氣通痰下,面神自清矣。」並說:「醋能破血運,除癥塊堅積,消食,殺惡毒,破結氣,心中酸水痰飲。」「凡諸藥宜入肝者,須以醋拌炒製,應病自如。」
北宋.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稱:「醋,酒糟為之。有米醋、麥醋,米醋比諸醋最釅,入藥多用之,穀氣全也,故勝糟醋。產婦房中常得醋氣則為佳,醋益血也。磨雄黃塗蜂蠆,亦取其收而不散也。」
南宋.王夢龍在《本草備要》亦云:醋「散瘀,解毒,下氣消食,開胃氣,散水氣,治心腹血氣痛,產後血暈,癥結痰癖,黃疸癰腫,口舌生瘡,損傷積血,穀魚肉菜蕈諸蟲者。」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曰:「大抵醋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殺魚肉茶及諸蟲毒氣,無非取其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同時認為醋能消腫,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藥。
清.屠道和在《本草匯言》中說:「醋,解熱毒,消癰腫,化一切魚腥水茶諸積之藥也。」酸主收,醋得酸味之正也,直入厥陰肝經,散邪斂正,故藏器方治產後血脹、血暈及一切中惡邪氣,卒時昏冒者,以大炭火入熨斗內以釅米醋沃之,酸氣遍室中,血行氣通痰下,而神自清矣。凡諸藥宜入肝者,須以醋拌炒製,應病如神。又仲景《金匱要略》治黃汗,有黃耆白芍桂枝苦酒湯;譚氏治風痰,有石膽散子,俱用米醋入劑,專取其斂正氣,散一切惡水血痰之妙用也。清.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說:「米醋,酸主斂,故書多載散瘀解毒,下氣消食。且同木香磨服,則治心腹血氣諸痛;以火淬醋入鼻,則治產後血暈;且合外科藥敷,則治癥結痰癖、疸黃癰腫;暨口漱以治舌瘡;面塗以散損傷積血,及殺血肉茶蕈諸毒。至醋既酸(收),又云能散癰腫者,以消則內散,潰則外散,收處即是散處故耳。」
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亦說:「醋能開胃,養肝,強筋,醒酒,消食,下氣辟邪,解魚蟹介諸毒。」
清.汪紱《醫林纂要》曰:「醋瀉肝、收心。治卒昏,醒睡夢,補肺,發音聲,殺魚蟲諸毒。」
《現代實用中藥》一書也記載:「醋用於結核病之盜汗,為止汗藥;又傷寒症之腸出血,為止血藥」等。
由此可見,食醋的藥用功效毋庸置疑,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釀醋、食醋、用醋防病治病等方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引起國外有關學者的關注。特別是在人們擔心西藥的毒副作用和追求自然療法的今天,運用食醋防病治病,延年抗衰有著廣闊的前景。無論從傳統醫藥學的歷史記載與現代醫學的臨床實踐,以及現代藥理研究的成果來看,「以醋為藥用」或「藥醋療法」,已成為中華傳統醫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如此,我們都應該十分珍惜先賢遺留下典籍浩瀚的中醫藥文獻寶庫。這一巨大的財富,將為我們研究和拓展食醋的潛在功能與開發利用,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醋療養生」文化資源。
第二章 中醫內科疾病
中醫內科,是我國醫學中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學術內容的一門學科,是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內科雜病病種繁多,其中包括臟腑、氣血、津液、經絡、蟲病與腫瘤等病症。另外,中醫外感病症,也歸屬內科範疇之列。
第一節 外感病症
外感病症,是指感受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合稱)、疫癘之氣等外邪,侵犯人體皮毛肌膚,或從口鼻而入,均自外而入。本節病因分類,其中主要包括感冒、痢疾、霍亂、霍亂轉筋、瘧疾等病症。一、感冒(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感冒,又稱「傷風」、「冒風」。多因氣候突變、反常、忽冷忽熱,使人調節機能不能適應而引起。由於四季氣候不同,病邪與患者體質各異,其臨床症狀也各不相同。如症見噴嚏、鼻塞、流涕、頭痛、全身痠痛、惡風寒,或發熱、或咳嗽、或咽痛等,現代醫學稱上呼吸道感染;若因風邪挾疫癘之氣所致者,並在一個時期內廣為流行,病情較一般感冒為重,症候多相類似,傳染性強者,中醫稱為時行感冒,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的流行性感冒。
(1)食醋蒸餾液
【來源】出自《民間驗方》。
【處方】食醋1000CC。
【用法】用小型蒸餾器或土法蒸餾設施蒸餾,蒐集食醋蒸餾液500CC備用。使用時,用喉頭噴霧器向喉部擠壓3~5下,每日1次,連用7日。
【功能】殺菌、抗病毒。適用於流行性感冒。
【附注】重慶市工人療養院在流行性感冒流行區,選147人用食醋蒸餾液預防,另147人不用任何藥物預防。結果顯示,用食醋蒸餾液後,病毒轉陰性率高,陽性率低,對預防流感有肯定的效果,對已出現的症狀、體徵者,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蔥白薑醋湯
【來源】出自《民間驗方》。
【處方】蔥白3克,生薑5克,醋100CC。
【用法】將醋煮沸後放蔥、薑,先口鼻吸聞其氣味,3分鐘後,加少許開水服之。
【功能】開通肺氣,發汗解表。治療一切感冒。
【附注】山西省文水縣中醫院常培華說明,此方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治療多種感冒的驗方,經臨床多次驗證,應用此方1~2次即可基本痊癒。具有經濟實惠,實用有效,簡便易行,一用就靈的特點。(3)神仙粥
【來源】清.陶承熹(東亭)《惠直堂經驗方.卷一方》神仙粥。
【處方】肥大蔥白(帶鬚)5~7根,糯米60克,生薑5片,米醋半盅。
【用法】先以水煮糯米、生薑,次入蔥白,煮至米熟,加米醋半盅,和勻,趁熱吃粥。吃粥後,蓋被入睡,以微微出汗為佳。
【功能】發汗解表,驅風散寒。治療感冒風寒初起,頭痛,骨節疼痛以及四時疫氣流行等症,其效甚佳。有人寫詩贊曰:「一把糯米煮成粥,七個蔥白七片薑,煮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附注】相傳,元.文宗圖帖木爾一次南巡,不慎受風寒,御醫煮此粥。文宗圖帖木爾食後,精神爍然,此後故以「神仙粥」謂之。本方屬辛溫解表之劑,對怕熱不怕冷、高熱煩躁的「風熱感冒」病人,不在此方之列。
中醫藥學認為,醋,性味酸苦,溫。入肝、胃經。有散瘀,止血,解毒,殺蟲之功。
歷代醫藥學家用醋治療疾病、養生等方面,累積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而且歷代本草多有收載,古今醋方頗豐。
一、傳統醫學與「醋」的認識與應用
傳統醫學中的「藥醋療法」,早已成為中華傳統醫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的記載始見於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其中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五十二病方》,是迄今發現最古的醫方。據考證,此書大約抄於西元前3世紀秦、漢之際。書中記述著治療「癲癇、疝氣、痔瘡、癰、癬、白癜風、燒傷、狗咬、瘋狗咬傷」等52張處方中,其中有17個處方都用到了醋。這足以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在西元前3世紀,就已認識到醋具有清熱、解毒、療瘡、利尿等諸多功效,而且它的藥用價值已被眾醫家所重視。
中醫藥學認為,醋,性味酸苦,溫。入肝、胃經。有散瘀,止血,解毒,殺蟲之功。主治產後血暈,痃癖癥瘕,黃疸,黃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陰部瘙癢,癰疽瘡腫。解魚肉菜毒。歷代醫藥學家用醋治療疾病、養生等方面,累積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而且歷代本草多有收載,古今醋方頗豐。入藥名曰苦酒、酢、米醋、釅醋、美酒醯等,可見以醋作藥用,是中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諸如:
我國東漢「醫學之聖」張機(仲景),在其經典醫著《傷寒雜病論》中,如:辨少陰病脈症並治,原文「少陰病,咽中傷……苦酒湯主之」;辨厥陰病脈症並治,原文「傷寒脈微而厥……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在《金匱要略》中,又如:諸水氣病脈症並治,原文問曰:「黃汗之為病……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藥苦酒湯方」等,均重用苦酒(醋)為主治,歷經一千八百餘年,至今依然用於臨床,效果顯著。可見這些珍貴的臨床經驗,對後來「以醋作藥用」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南齊大醫學家陶弘景說:「酢酒為用,無所不入,愈久愈良。以有苦味,俗稱苦酒」。繼而在晉、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醫學著作中,都有「以醋作藥用」的記載,並普遍推崇用醋來治療氣勞黃腫、鼓脹、便祕、尿血、痔漏、胎死腹中、心絞痛、狐臭、癰腫、惡瘡膿血、疥癬、鼻塞等諸症。或入湯劑或拌製藥物,或外用燒熱做熏嗅、含漱,或和藥調敷,大多都具有確切的療效。
唐.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說:「治產後血脹、血暈,及一切中惡邪氣,卒時昏冒者,以大炭火熨斗內以釅米醋沃之,酸氣遍室中,血行氣通痰下,面神自清矣。」並說:「醋能破血運,除癥塊堅積,消食,殺惡毒,破結氣,心中酸水痰飲。」「凡諸藥宜入肝者,須以醋拌炒製,應病自如。」
北宋.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稱:「醋,酒糟為之。有米醋、麥醋,米醋比諸醋最釅,入藥多用之,穀氣全也,故勝糟醋。產婦房中常得醋氣則為佳,醋益血也。磨雄黃塗蜂蠆,亦取其收而不散也。」
南宋.王夢龍在《本草備要》亦云:醋「散瘀,解毒,下氣消食,開胃氣,散水氣,治心腹血氣痛,產後血暈,癥結痰癖,黃疸癰腫,口舌生瘡,損傷積血,穀魚肉菜蕈諸蟲者。」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曰:「大抵醋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殺魚肉茶及諸蟲毒氣,無非取其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同時認為醋能消腫,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藥。
清.屠道和在《本草匯言》中說:「醋,解熱毒,消癰腫,化一切魚腥水茶諸積之藥也。」酸主收,醋得酸味之正也,直入厥陰肝經,散邪斂正,故藏器方治產後血脹、血暈及一切中惡邪氣,卒時昏冒者,以大炭火入熨斗內以釅米醋沃之,酸氣遍室中,血行氣通痰下,而神自清矣。凡諸藥宜入肝者,須以醋拌炒製,應病如神。又仲景《金匱要略》治黃汗,有黃耆白芍桂枝苦酒湯;譚氏治風痰,有石膽散子,俱用米醋入劑,專取其斂正氣,散一切惡水血痰之妙用也。清.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說:「米醋,酸主斂,故書多載散瘀解毒,下氣消食。且同木香磨服,則治心腹血氣諸痛;以火淬醋入鼻,則治產後血暈;且合外科藥敷,則治癥結痰癖、疸黃癰腫;暨口漱以治舌瘡;面塗以散損傷積血,及殺血肉茶蕈諸毒。至醋既酸(收),又云能散癰腫者,以消則內散,潰則外散,收處即是散處故耳。」
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亦說:「醋能開胃,養肝,強筋,醒酒,消食,下氣辟邪,解魚蟹介諸毒。」
清.汪紱《醫林纂要》曰:「醋瀉肝、收心。治卒昏,醒睡夢,補肺,發音聲,殺魚蟲諸毒。」
《現代實用中藥》一書也記載:「醋用於結核病之盜汗,為止汗藥;又傷寒症之腸出血,為止血藥」等。
由此可見,食醋的藥用功效毋庸置疑,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釀醋、食醋、用醋防病治病等方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引起國外有關學者的關注。特別是在人們擔心西藥的毒副作用和追求自然療法的今天,運用食醋防病治病,延年抗衰有著廣闊的前景。無論從傳統醫藥學的歷史記載與現代醫學的臨床實踐,以及現代藥理研究的成果來看,「以醋為藥用」或「藥醋療法」,已成為中華傳統醫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如此,我們都應該十分珍惜先賢遺留下典籍浩瀚的中醫藥文獻寶庫。這一巨大的財富,將為我們研究和拓展食醋的潛在功能與開發利用,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醋療養生」文化資源。
第二章 中醫內科疾病
中醫內科,是我國醫學中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學術內容的一門學科,是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內科雜病病種繁多,其中包括臟腑、氣血、津液、經絡、蟲病與腫瘤等病症。另外,中醫外感病症,也歸屬內科範疇之列。
第一節 外感病症
外感病症,是指感受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合稱)、疫癘之氣等外邪,侵犯人體皮毛肌膚,或從口鼻而入,均自外而入。本節病因分類,其中主要包括感冒、痢疾、霍亂、霍亂轉筋、瘧疾等病症。一、感冒(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感冒,又稱「傷風」、「冒風」。多因氣候突變、反常、忽冷忽熱,使人調節機能不能適應而引起。由於四季氣候不同,病邪與患者體質各異,其臨床症狀也各不相同。如症見噴嚏、鼻塞、流涕、頭痛、全身痠痛、惡風寒,或發熱、或咳嗽、或咽痛等,現代醫學稱上呼吸道感染;若因風邪挾疫癘之氣所致者,並在一個時期內廣為流行,病情較一般感冒為重,症候多相類似,傳染性強者,中醫稱為時行感冒,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的流行性感冒。
(1)食醋蒸餾液
【來源】出自《民間驗方》。
【處方】食醋1000CC。
【用法】用小型蒸餾器或土法蒸餾設施蒸餾,蒐集食醋蒸餾液500CC備用。使用時,用喉頭噴霧器向喉部擠壓3~5下,每日1次,連用7日。
【功能】殺菌、抗病毒。適用於流行性感冒。
【附注】重慶市工人療養院在流行性感冒流行區,選147人用食醋蒸餾液預防,另147人不用任何藥物預防。結果顯示,用食醋蒸餾液後,病毒轉陰性率高,陽性率低,對預防流感有肯定的效果,對已出現的症狀、體徵者,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蔥白薑醋湯
【來源】出自《民間驗方》。
【處方】蔥白3克,生薑5克,醋100CC。
【用法】將醋煮沸後放蔥、薑,先口鼻吸聞其氣味,3分鐘後,加少許開水服之。
【功能】開通肺氣,發汗解表。治療一切感冒。
【附注】山西省文水縣中醫院常培華說明,此方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治療多種感冒的驗方,經臨床多次驗證,應用此方1~2次即可基本痊癒。具有經濟實惠,實用有效,簡便易行,一用就靈的特點。(3)神仙粥
【來源】清.陶承熹(東亭)《惠直堂經驗方.卷一方》神仙粥。
【處方】肥大蔥白(帶鬚)5~7根,糯米60克,生薑5片,米醋半盅。
【用法】先以水煮糯米、生薑,次入蔥白,煮至米熟,加米醋半盅,和勻,趁熱吃粥。吃粥後,蓋被入睡,以微微出汗為佳。
【功能】發汗解表,驅風散寒。治療感冒風寒初起,頭痛,骨節疼痛以及四時疫氣流行等症,其效甚佳。有人寫詩贊曰:「一把糯米煮成粥,七個蔥白七片薑,煮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附注】相傳,元.文宗圖帖木爾一次南巡,不慎受風寒,御醫煮此粥。文宗圖帖木爾食後,精神爍然,此後故以「神仙粥」謂之。本方屬辛溫解表之劑,對怕熱不怕冷、高熱煩躁的「風熱感冒」病人,不在此方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