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不利和為貴
對日抗戰八年(1937-1945),國共合力抗戰,但亦不斷發生摩擦。戰後為爭奪日軍受降,內戰一觸即發。此一問題,如何解決,實為當時中外人士最關切的問題。實際言之,不外和、戰兩途。惟以經過長期抗戰,國力消耗至鉅,民窮財盡,人民流離失所,無不渴望和平,厭懼戰爭。因此,戰,對中國及執政的國民黨絕對不利。唯一途徑,只有和而已矣。論者至多,舉其要者如下:
1. 毛澤東之言曰:
蔣介石要放手發動內戰,也有許多困難。第一,解放區有一萬萬人民、一百萬軍隊、二百多萬民兵。第二,國民黨統治地區的覺悟的人民,是反對內戰的,這對蔣介石是一種牽制。第三,國民黨內部,也有一部分人不大贊成內戰。
2. 史大林(Joseph Stalin)以俄共中央的名義致電毛澤東說:
日本投降,國共應言歸于好,共商建國大計。如果繼續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
3. 蔣介石在其《日記》中記曰:
審察俄共與東北形勢,及國際大局,再三考慮,未得和平妥協之道。如有萬一轉機,決不願冒此艱危,使人民再受戰亂苦痛;而國內經濟與幣制狀況,如再兵連禍結,社會將起不安,共匪更可乘機煽亂矣。
4. 張治中致蔣〈反對內戰萬言書〉最為肯切,其中略云:
現在國際關係,雖然複雜,但無論何國,似均不願於此時發生戰爭。我國如欲憑借任何一國(按:應指美國)之力量,企圖促使國內問題之解決,自非任何友邦所希望。我國經歷八年餘之苦鬥,始獲得今日之國際地位,如於抗戰甫告勝利結束之今日,內部再有戰爭;且為一時不易結束之戰爭,國際友人對我國之觀感如何,不難想像。
我國經八年之長期抗戰,民窮財盡。今戰爭結束,舉國人民所歡欣仰望日夜祈求者,休養生息,恢復元氣;倘戰爭再度爆發,必益增人民之痛苦,違反人民之願望。今日人民之厭惡戰爭,渴望和平,將匯為不可遏止之時代巨流。
以今日之國軍士氣與態度而論,亦不能繼續作戰,以職(張自稱)所接觸之若干將領中,其不願戰爭之心理,甚為普遍;且今日多數之國軍,實亦不能作戰。
5. 國民黨重慶《中央日報》社論:
假如中國真的發生內戰,那就是悲劇的演出。這一來,不止望和平建設如凶年望歲的四萬五千萬同胞,將陷於絕望的深淵,中國本身的安定,固將無法確保,同時全世界也將蒙其惡劣的影響。我們過去五十年的革命流血,和八年餘的抗戰犧牲,也就換不到任何代價了。
6. 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向蔣介石的建議:
政府在軍事上有確切而嚴重的弱點,共軍則占戰略之軍事優勢;且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而世界各國人士亦均渴望和平。……余(馬)謹提供此一意見;即某種妥協,必須獲得;且應迅速獲得。否則,中國無論在軍事上、財政上,及經濟上,將陷於混亂之狀況。
7. 毛澤東在重慶各界歡送會中的談話:
中國今天只有一條路:就是和,和為貴。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錯的。
因此,就國民黨而言,戰是絕對的不利。唯有和,才是國民黨的迫切需求。但就中共而言,並非如此。國方如欲求取和平,得其所需,必須付出重大的代價。即如毛氏所言:「不能否認,困難是有的」。
美國馬歇爾來華調停
美國之出面干預國共問題,是其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於1945年12月15日發表對華政策聲明,要點為:
1. 中國國民政府與中共及其他部隊之間,應協商停止敵對行動。
2. 召開全國政黨代表會議,以解決內爭,促成中國之統一。
3. 當此種方針向和平前進之際,則美國政府在合理條件下,對中國所提出之貸款,予以考慮。
為執行上項政策,特派馬歇爾將軍為特使,赴華調停國共爭端。
馬是接替原駐華大使赫爾利之職務。此一變動,早在11月28日蔣閱報得悉赫氏突然辭職,而由馬氏繼任。蔣至失望,認為「赫爾利突然辭職,如失左右手,其繼任者為馬歇爾將軍,將來結果如何,尚不可知。」足證美之此一措施,事先並未告知中國,徵求中國之意見也。
杜魯門之聲明,顯然有干涉中國內政之嫌。據駐美大使魏道明之了解,謂杜之聲明,原擬力求明朗;但其初稿經國務院簽註時,頗有增改,故其措詞不少含糊之處,語氣亦嫌有未當,所以應付內部也。至杜指示馬歇爾之方針,為支持國民政府,安定內部,中共武力,應併入國軍,調解黨的糾紛,中共參政,援助中國復興等。
馬之使華,其對中國影響如何?此為蔣所深切關注之問題。據加拿大駐華大使歐德倫將軍(Victor W. Odlum)在美宣告馬之使華當日,密告陶希聖,陶即轉告蔣說:
馬歇爾將軍為史迪威將軍至友,赫爾利將軍於史氏被撤後使華,及魏德邁將軍繼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皆違馬氏之願。此次使華,其對國府與中共問題,必一變赫氏作法。
駐美大使魏道明的報告,則甚樂觀,認為對政府有利。報告云:
昨(二十八)日杜總統召馬歇爾及國務卿(貝爾納斯)會談對我政策,並有李海上將在座,內容如下:杜總統對馬歇爾指示,謂美對我政策,須為百分之百支持鈞座(蔣)及我政府。國務卿表示:恐此立場難得輿論擁護,不易維持。總統謂:輿論有為製造者,君(貝)其指製造之輿論乎(指袒共宣傳)。今日美在世界,只有中國為最忠實之友,蘇俄現在威脅世界和平,而英則惟求自利,已改變合作態度。惟鈞座對美未違背諾言,在戰爭困難時期,且能拒絕敵人謀和引誘,尤為難得。總統謂:伊為單純平民出身,當可了解美人民之真情維護云。總統並以局勢嚴重,囑馬歇爾將軍即速起程。
蘇既袒共亂華,杜則表示「百分之百」支持蔣氏,蔣之唯美是從,乃為最有利之途徑也。因即電馬表示歡迎。蔣對於美總統對華政策之聲明,認為「尚持大體,其不為共黨之妄念陰謀所算,自於我國有益也。乃約馬歇爾在南京相晤。
馬氏於12月18日到達上海,21日到南京與蔣會晤。蔣記兩人談話的結論如下:
1. 杜魯門總統援助我中央之意甚切,但其必須聽取議會與民眾之輿情。
2. 望我中央對中共愈謙,即於中央愈為有利,即杜之政策亦易實現。
3. 彼須先到渝,聽取中共意見後,方肯表示意見。極力採取客觀態度,甚恐被人包圍。對中共不易就範之一點。特具戒心。
國民黨CC首領陳立夫在此之前,認為:「國共間問題,宜直接商請蘇聯,反易解決。若由美國出面居間,使蘇面子過不去,徒增阻礙。」鑒於後來事實之印證,陳氏之言,不無先見之明。蔣之親美而遠蘇的心理,似乎牢不可破。其對蔣經國赴莫斯科見史大林的任務,由原來規定的商談中蘇關係之「根本問題」,因馬歇爾之到來,一變而為「在疏通感情,減少蘇聯對國民黨之疑慮,不作具體談判。對於中共問題,說明蔣先生之政策與態度。
中共方面,對於杜魯門聲明的對華政策,亦認為對其有利。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區黨委說:
美國已決定不直接參加中國內戰,不援助蔣介石武力統一中國,而援助中國和平統一。所有美國政策的這些變動,對中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當前鬥爭,是有利的。
此時周恩來等到重慶本來是準備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正好「利用杜魯門的聲明,在政治協商會議上,向國民黨展開和平攻勢,以配合解放區的自衛鬥爭。」這是說:中共要以美馬制蔣了。
在馬歇爾於12月23日於重慶接見中共代表周恩來等人時,周對馬氏的態度,可謂極盡迎合之能事,說美國有許多地方,值得他們學習:第一,華盛頓時代的民族獨立精神。第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羅斯福的四大自由(言論、宗教、擺脫貧困、擺脫恐懼的自由)。第三,美國的農業改革和國家工業化。其後,周更向馬表示:「中共有親美而疏俄之意」。蔣以為「此中必有陰謀也」。
據馬歇爾說:他和幕僚見到態度輕鬆、風度翩翩、世故而又謙虛的周恩來,周一如往常,立刻與這群美國人打成一片。周猛灌老美迷湯,表示中國應向美國學習民主、農業改革和工業化。馬歇爾對周這套說詞,毫無懷疑之意。
對日抗戰八年(1937-1945),國共合力抗戰,但亦不斷發生摩擦。戰後為爭奪日軍受降,內戰一觸即發。此一問題,如何解決,實為當時中外人士最關切的問題。實際言之,不外和、戰兩途。惟以經過長期抗戰,國力消耗至鉅,民窮財盡,人民流離失所,無不渴望和平,厭懼戰爭。因此,戰,對中國及執政的國民黨絕對不利。唯一途徑,只有和而已矣。論者至多,舉其要者如下:
1. 毛澤東之言曰:
蔣介石要放手發動內戰,也有許多困難。第一,解放區有一萬萬人民、一百萬軍隊、二百多萬民兵。第二,國民黨統治地區的覺悟的人民,是反對內戰的,這對蔣介石是一種牽制。第三,國民黨內部,也有一部分人不大贊成內戰。
2. 史大林(Joseph Stalin)以俄共中央的名義致電毛澤東說:
日本投降,國共應言歸于好,共商建國大計。如果繼續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
3. 蔣介石在其《日記》中記曰:
審察俄共與東北形勢,及國際大局,再三考慮,未得和平妥協之道。如有萬一轉機,決不願冒此艱危,使人民再受戰亂苦痛;而國內經濟與幣制狀況,如再兵連禍結,社會將起不安,共匪更可乘機煽亂矣。
4. 張治中致蔣〈反對內戰萬言書〉最為肯切,其中略云:
現在國際關係,雖然複雜,但無論何國,似均不願於此時發生戰爭。我國如欲憑借任何一國(按:應指美國)之力量,企圖促使國內問題之解決,自非任何友邦所希望。我國經歷八年餘之苦鬥,始獲得今日之國際地位,如於抗戰甫告勝利結束之今日,內部再有戰爭;且為一時不易結束之戰爭,國際友人對我國之觀感如何,不難想像。
我國經八年之長期抗戰,民窮財盡。今戰爭結束,舉國人民所歡欣仰望日夜祈求者,休養生息,恢復元氣;倘戰爭再度爆發,必益增人民之痛苦,違反人民之願望。今日人民之厭惡戰爭,渴望和平,將匯為不可遏止之時代巨流。
以今日之國軍士氣與態度而論,亦不能繼續作戰,以職(張自稱)所接觸之若干將領中,其不願戰爭之心理,甚為普遍;且今日多數之國軍,實亦不能作戰。
5. 國民黨重慶《中央日報》社論:
假如中國真的發生內戰,那就是悲劇的演出。這一來,不止望和平建設如凶年望歲的四萬五千萬同胞,將陷於絕望的深淵,中國本身的安定,固將無法確保,同時全世界也將蒙其惡劣的影響。我們過去五十年的革命流血,和八年餘的抗戰犧牲,也就換不到任何代價了。
6. 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向蔣介石的建議:
政府在軍事上有確切而嚴重的弱點,共軍則占戰略之軍事優勢;且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而世界各國人士亦均渴望和平。……余(馬)謹提供此一意見;即某種妥協,必須獲得;且應迅速獲得。否則,中國無論在軍事上、財政上,及經濟上,將陷於混亂之狀況。
7. 毛澤東在重慶各界歡送會中的談話:
中國今天只有一條路:就是和,和為貴。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錯的。
因此,就國民黨而言,戰是絕對的不利。唯有和,才是國民黨的迫切需求。但就中共而言,並非如此。國方如欲求取和平,得其所需,必須付出重大的代價。即如毛氏所言:「不能否認,困難是有的」。
美國馬歇爾來華調停
美國之出面干預國共問題,是其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於1945年12月15日發表對華政策聲明,要點為:
1. 中國國民政府與中共及其他部隊之間,應協商停止敵對行動。
2. 召開全國政黨代表會議,以解決內爭,促成中國之統一。
3. 當此種方針向和平前進之際,則美國政府在合理條件下,對中國所提出之貸款,予以考慮。
為執行上項政策,特派馬歇爾將軍為特使,赴華調停國共爭端。
馬是接替原駐華大使赫爾利之職務。此一變動,早在11月28日蔣閱報得悉赫氏突然辭職,而由馬氏繼任。蔣至失望,認為「赫爾利突然辭職,如失左右手,其繼任者為馬歇爾將軍,將來結果如何,尚不可知。」足證美之此一措施,事先並未告知中國,徵求中國之意見也。
杜魯門之聲明,顯然有干涉中國內政之嫌。據駐美大使魏道明之了解,謂杜之聲明,原擬力求明朗;但其初稿經國務院簽註時,頗有增改,故其措詞不少含糊之處,語氣亦嫌有未當,所以應付內部也。至杜指示馬歇爾之方針,為支持國民政府,安定內部,中共武力,應併入國軍,調解黨的糾紛,中共參政,援助中國復興等。
馬之使華,其對中國影響如何?此為蔣所深切關注之問題。據加拿大駐華大使歐德倫將軍(Victor W. Odlum)在美宣告馬之使華當日,密告陶希聖,陶即轉告蔣說:
馬歇爾將軍為史迪威將軍至友,赫爾利將軍於史氏被撤後使華,及魏德邁將軍繼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皆違馬氏之願。此次使華,其對國府與中共問題,必一變赫氏作法。
駐美大使魏道明的報告,則甚樂觀,認為對政府有利。報告云:
昨(二十八)日杜總統召馬歇爾及國務卿(貝爾納斯)會談對我政策,並有李海上將在座,內容如下:杜總統對馬歇爾指示,謂美對我政策,須為百分之百支持鈞座(蔣)及我政府。國務卿表示:恐此立場難得輿論擁護,不易維持。總統謂:輿論有為製造者,君(貝)其指製造之輿論乎(指袒共宣傳)。今日美在世界,只有中國為最忠實之友,蘇俄現在威脅世界和平,而英則惟求自利,已改變合作態度。惟鈞座對美未違背諾言,在戰爭困難時期,且能拒絕敵人謀和引誘,尤為難得。總統謂:伊為單純平民出身,當可了解美人民之真情維護云。總統並以局勢嚴重,囑馬歇爾將軍即速起程。
蘇既袒共亂華,杜則表示「百分之百」支持蔣氏,蔣之唯美是從,乃為最有利之途徑也。因即電馬表示歡迎。蔣對於美總統對華政策之聲明,認為「尚持大體,其不為共黨之妄念陰謀所算,自於我國有益也。乃約馬歇爾在南京相晤。
馬氏於12月18日到達上海,21日到南京與蔣會晤。蔣記兩人談話的結論如下:
1. 杜魯門總統援助我中央之意甚切,但其必須聽取議會與民眾之輿情。
2. 望我中央對中共愈謙,即於中央愈為有利,即杜之政策亦易實現。
3. 彼須先到渝,聽取中共意見後,方肯表示意見。極力採取客觀態度,甚恐被人包圍。對中共不易就範之一點。特具戒心。
國民黨CC首領陳立夫在此之前,認為:「國共間問題,宜直接商請蘇聯,反易解決。若由美國出面居間,使蘇面子過不去,徒增阻礙。」鑒於後來事實之印證,陳氏之言,不無先見之明。蔣之親美而遠蘇的心理,似乎牢不可破。其對蔣經國赴莫斯科見史大林的任務,由原來規定的商談中蘇關係之「根本問題」,因馬歇爾之到來,一變而為「在疏通感情,減少蘇聯對國民黨之疑慮,不作具體談判。對於中共問題,說明蔣先生之政策與態度。
中共方面,對於杜魯門聲明的對華政策,亦認為對其有利。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區黨委說:
美國已決定不直接參加中國內戰,不援助蔣介石武力統一中國,而援助中國和平統一。所有美國政策的這些變動,對中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當前鬥爭,是有利的。
此時周恩來等到重慶本來是準備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正好「利用杜魯門的聲明,在政治協商會議上,向國民黨展開和平攻勢,以配合解放區的自衛鬥爭。」這是說:中共要以美馬制蔣了。
在馬歇爾於12月23日於重慶接見中共代表周恩來等人時,周對馬氏的態度,可謂極盡迎合之能事,說美國有許多地方,值得他們學習:第一,華盛頓時代的民族獨立精神。第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羅斯福的四大自由(言論、宗教、擺脫貧困、擺脫恐懼的自由)。第三,美國的農業改革和國家工業化。其後,周更向馬表示:「中共有親美而疏俄之意」。蔣以為「此中必有陰謀也」。
據馬歇爾說:他和幕僚見到態度輕鬆、風度翩翩、世故而又謙虛的周恩來,周一如往常,立刻與這群美國人打成一片。周猛灌老美迷湯,表示中國應向美國學習民主、農業改革和工業化。馬歇爾對周這套說詞,毫無懷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