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醫學觀點判斷出疾病固然是好事,但也有缺點

秉持醫學觀點的另一個效用,是當診斷出疾病或障礙後,病人能夠名正言順進行療養,獲得來自他人的生活支援。在醫學觀點原本預設的狀況中,這應該是很有效的一項機能。

然而,要讓做出是否罹病判斷的醫學觀點發揮其原本該有的機能,需要滿足幾項前提條件。舉例來說,其中之一便是「罹患疾病者必須只佔所有人的一小部分」。若不管誰來看病,醫學觀點都判斷為有病,導致整個社會有七成甚至八成都是病患時,就算判斷出誰是病人,這個人也無法獲得足夠的保護與支援了。

比方說,曾有一段時期,荷蘭社會面臨「一成以上公司員工請病假」狀況氾濫的事態。因為就算請假不上班,領的薪水還是不變。這麼一來,認真工作的人開始感到不公平,工作意願愈來愈低落。

此一結果造成社會風氣逐漸改變,人們不但不願同情生病休假的人,反而懷疑請病假的人是裝病。事實上,也真的有人謊稱生病請假,卻跑去其他地方打工,賺取兩份薪水,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於是,真正生病請假的人遭到拖累,被人投以懷疑眼光。到了這個地步,醫生開的診斷證明書也不可靠了。換句話說,過度診斷疾病的結果,導致醫學觀點本身失去信賴。

此外,也有人指出醫學觀點帶有「扼殺病患發展性」的危險。好的狀況,是當疾病或障礙在醫學觀點下診斷出來後,病患與周遭的人都放棄不必要的期待,藉此減輕當事人的負擔與內心糾結,從而獲得穩定的生活。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會因此抱著「既然生病就沒辦法了」的心態,自暴自棄、放棄將來的案例也不少。

舉例來說,曾有個性格內向的少女,小學時代接受醫療機構診療,被診斷為智能障礙及附隨的廣泛性發展障礙。診斷出爐後,原本積極指導教育的母親開始認為「既然是障礙,那就沒辦法了」,對教育少女失去興趣,態度轉為放任。少女因為在學校遭到霸凌,常常請假,整天在家打電動或看漫畫,到國二還寫不出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連字典怎麼查都不會。即使如此,要不是她在家中情緒失控叛逆,母親苦於無法管教,恐怕只會繼續關在家中成為繭居族。幸好,由於母女爭執愈來愈多,母親壓制不了逐漸發育的女兒,向筆者擔任顧問的諮商中心求助。負責此一個案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性心理師,她耐心傾聽少女說話,教她讀書並訓練她融入社會的技能。起初展現抗拒的少女,慢慢轉為期待和心理師會面的日子。

兩年後,少女判若兩人。她上了高中,連最不拿手的英文都能考出及格分數,還與心理師分享了自己將來想從事醫療方面工作的夢想。

為什麼能獲得如此顯著的康復呢?最大的原因在於,不同於一聽到醫療診斷結果就放棄教育的母親,心理師始終相信少女仍具有未來發展的潛力。

醫學觀點做出的「障礙」判斷,正有如此危險的一面。如果太早做出「障礙」的診斷,周遭的人陷入放棄模式,就有可能疏忽了原本必須做的努力。對醫學的信賴度愈高,這種診斷宣判的影響力愈大。

追根究底,早期診斷障礙的意義,在於透過早期發現,期待趁患者仍有高度可塑性時展開早療(發展訓練)或治療。然而,空有診斷沒有對應的醫學觀點一旦遭到濫用,等於對這個孩子下了「否定的詛咒」,這輩子很可能就這樣完蛋。

這種事偶爾也會發生在成年人身上。透過對「障礙」的診斷,讓當事人和周遭的人理解與接受當事人面臨的難處,朝提高適應能力的方向改善,這才是醫學觀點原本預設的目的。問題是,「障礙」就像一個烙印,使人連原本做得到的事都放棄不做,未來反而受到更多侷限。

某位四十多歲的女性便是如此。她在幾年前被其他醫療機構診斷為發展障礙,從此完全喪失努力意志,不但完全不做家事,幾乎每天躺著過日子。因為她心想反正自己是殘障者,做什麼都做不好,再怎麼努力也沒用。後來,經過筆者告知發展障礙是錯誤診斷後,她才逐漸恢復自信,幾個月後,睽違數年地為孩子親手做了便當,也重拾打掃家裡的工作。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醫學觀點下的診斷也是如此。◎在醫學觀點下,你不過是眾多患者之一

即使醫療不奏效,已經救不了你了,醫學也只會從「治癒率高低」的角度思考,把你劃入「無法治癒」的族群。你成了「運氣不好的族群」中的一人,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醫學對你已束手無策,為了把病床讓給還有治癒可能的人,他們只想將你請出醫院。

比起無法治癒的事實,「醫生連為我治療都不願意」這件事有時更傷人。就醫學觀點來看,既然治療已經無效,不如放棄治療。雖能理解這個道理,當自己實際面臨這種狀況時,多數人還是會感到自己被冷酷對待了吧(事實上,某些研究也顯示安慰劑的治療效果比完全放棄不治療更好。這件事說明了治療效果也包括了「藥效以外」的部分,而那樣的效果不來自醫學治療)。這麼說,並不是希望醫療從業人員對特定病患另眼相待,只是當一個病人被診斷出罹患不治之症,在這世界上已沒有容身之處時,希望獲得一點體貼與重視也不算任性吧。

假設你罹患了癒後不良的疾病,這時你真正想要的,是被告知自己還有百分之幾的存活率等統計學上的數字,為了稍稍提高那個數字接受絕對稱不上輕鬆的治療──還是被當作一個無可取代的獨一無二存在,用體貼重視的態度對待呢?

這兩者的差異,正可說是醫學觀點與依戀觀點的差異。站在醫學觀點的角度,你只是一名病患,無論醫藥是否有效都不會獨厚於你。因為看在醫生眼中,你不過是幾百個病患中的一個罷了。

然而,在依戀觀點下,你是特別的,獨一無二的存在,依戀觀點願意對你付出關心,理解並支持你的想法。要是你能獲得康復或改善,當然會陪你一起開心;就算你無法康復,即將迎向死亡,也會持續幫助你到最後一刻,盡可能減輕你的痛苦,甚至在你死後仍不斷思念你。「依戀」就是這麼回事,是與獨一無二存在之間的關係,這份關係將超越生死,永遠持續。◎依附療法的展望

聽到這樣的說明,或許有人會以為醫學觀點的目的是「治癒」,依戀觀點的目的只是「對無法治癒的人付出關懷與照顧」。其實不是如此。當然,從關懷與照顧的角度來看,依戀觀點非常重要,這是不言可喻的事。然而,依戀觀點並不僅止於此。在醫學觀點下看不到明顯醫療效果的種種問題,換成依戀觀點往往能提供顯著改善的療法。正因如此,依戀療法經常創造醫學療法無法達成的奇蹟,而這一點也不奇怪。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愛彌爾.庫埃(Emile Coué)及其弟子柯夫曼小姐進行的治療。他們名副其實拯救了許多被其他醫生放棄的病患。包括氣喘、癲癇、脊椎側彎與結核性腦膜炎等當時醫界視為治療困難的疾病,都在他們手中治療成功。庫埃的治療原理十分單純,他反覆對病患進行正面、肯定的暗示,讓病患想像身體狀態良好的情形。庫埃稱這種治療法為「自我暗示療法」。

除了暗示的效果,庫埃的診所內總是充滿其他醫療機構沒有的開朗輕鬆氛圍,加上庫埃本人親切和善的態度,這些絕對都有加分作用。暗示效果與安慰劑效果亦有共通之處,一般來說,暗示只在醫生採取充滿權威與確信態度時才會發揮效果,事實上,庫埃也只在做出暗示時才會說出權威性言論。

不過,這類暗示效果不盡然出於權威的力量,庫埃的助手柯夫曼小姐證明了這一點。柯夫曼小姐擁有不遜於庫埃的治療成果,雖然她不是醫生,卻幫助因眼瞼下垂,直到七歲仍看不見的孩子順利康復,也成功治好了結核病人。柯夫曼小姐的治療成果正可說是奇蹟。

她使用的方法是抱著孩子一邊溫柔撫摸,一邊告訴孩子「你一定會康復」。此外,她也指導父母在對孩子說話時絕對不可使用否定、負面詞彙,只使用能夠帶來希望的肯定說詞。

為什麼她的方法能帶來奇蹟似的康復?若以醫學觀點來解釋很難說得通。然而,只要用依戀觀點思考,就知道這種事一點也不奇怪,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

依戀系統所強化的刺激,對與催產素(Oxytocin)有關的免疫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具有正面影響,能帶來後續的康復及治癒。像她這樣給予安心、希望與溫柔的療癒,和最先進的現代醫學冷酷無情的治療形成明顯對照。也許有人會說,認為柯夫曼小姐治療成功是那個時代的迷信,然而事實是,近年來已有研究結果顯示,依戀機制對癌症治療及其癒後有重要影響,昔日醫學觀點所輕視的「人際關係有助疾病康復」之觀點,現在也重新獲得檢視。

舉例來說,根據一份調查乳癌患者的癒後及與患者與周遭人際關係的研究指出,在社會上較為孤立的病患,死亡風險可能提高到二點一倍。周遭是否有人支持,大大影響了患者的剩餘壽命。子宮頸癌也一樣,已有報告指出有丈夫的女性比寡居女性死亡率明顯較低。類似報告近年增加了不少。

由此可推測,像這樣來自周遭的支持與連結,或許可視為一種足以影響癒後的機制,透過催產素強化免疫系統,達到抑制癌細胞增殖的作用。

即使是康復難度很高、醫學預測一再復發的惡性腫瘤,也曾出現與醫學預測相反的康復案例。一份針對十五個此類案例(包括進行性肺癌及胰臟癌)做當面訪談調查的研究指出,面談過程中病患一再提及的,幾乎都是與醫生之間的對話、來自家人的支持或病人本身的積極態度。這些康復後的病患認為自己之所以重生,重要的不是接受了何種治療,而是因為有醫生及家人的支持。

真正的名醫,或許是一方面立足醫療觀點,一方面兼具依戀觀點,將兩者效力活用到最大限度的醫生。然而,現實中往往只看到醫學冷酷高傲的一面。醫學觀點所提供的醫療,與病患真正需要的東西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落差。

◎案例/少女如何重拾生存意義

某位少女的案例深深烙印在我記憶中。她的案例除了幫助我直視醫學觀點的極限,也清楚讓我知道,若想幫助個案復原,最重要的應該是什麼。

那個十七歲少女被送進醫療少年院的罪名是吸毒。她不只自己吸食毒品,還協助毒販男友販毒,獨自扛起所有罪名,可以說是以頂罪的型式進入少年院。當時對她最重要的事,是早日贖完罪回到男友身邊。為此,剛進少年院時的她,可說是個完美的模範生。然而,她不惜做到這個地步也想守護的男友,不但鬧出車禍,還被查出吸毒情事,遭判重刑。這麼一來,無論她再怎麼早回歸社會,想和男友一起生活將是不知道多少年後的事了。

彷彿失去活著的希望,她陷入深度憂鬱狀態,也從這時起多次試圖自殺。我永遠忘不了一心求死的她說過一句話:「不希望母親來參加葬禮。」這裡說的葬禮,指的是她自己的葬禮。

想理解她為何說這種話,必須先知道她過往的人生。


少女的人生從此一路墮落。受到母親這樣的對待,外公、外婆不僅沒有出手幫助,還指責她「跟妳媽一個樣」。失去容身之處的少女開始自暴自棄,沉迷於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她在那裡結識了毒品販子,漸漸地,和這個人的關係成為支撐少女活下去的力量。

進入少年院的少女拒絕外公、外婆的探視,即使老人家長途跋涉,她連見也不願意和他們見一面。雖然後來在教官的勸說下勉強見面,但祖孫之間的對話就像兩條平行線。因為她誤入歧途,辜負外公外婆深切期待,彼此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像是某種抵抗,她經常在探視結束後試圖自殺。這樣的狀況,使外祖父母甚至開始煩惱是否不該再來探望她。

少女的母親在生下她的兩星期後,只留下一封信就消失了,原因是與男人私奔。少女的外公、外婆不得已收養少女,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扶養。因此,直到小學二年級的某一天前,少女始終以為外公外婆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沒想到某天,一個鄰居小孩開玩笑,無意間暴露了這個祕密。少女哭著跑回家質問外祖父母,心知已無法再瞞下去的兩人,只好將實情告訴她。

外公、外婆雖然擔心少女得知事實後的反應,她卻和以往沒有太大變化,反而更認真課業與運動,成為一個模範生。事實上,她確實是個很有天份的小孩。

這樣平靜的生活之所以開始走樣,原因出在少女與母親的重逢。

少女升上五年級時,親生母親生病住院,外祖父母便帶少女前往醫院探病。到了醫院才知道母親住的是精神科病院,因為吸毒造成的後遺症,正在那裡住院治療。

這是少女第一次見到拋下只出生兩星期的自己離家出走的母親。然而,看著眼前這個有著嚴重黑眼圈、臉色蠟黃黯淡的女人,少女內心只有一個念頭──「長大後絕對不要成為跟她一樣的人」。

但是,從那時起,母親開始不時出現在少女面前。有時給她錢,有時買東西送她。進入青春期後,少女對外公、外婆符合社會規範的教育感到不耐煩,漸漸地,甚至認為只有母親才是最能理解自己的人。然而,和母親走得愈近,和外公、外婆之間的關係就愈糟。

國二那年的暑假,母親問少女要不要住在一起,少女答應了。除了一心想離開外祖父母外,她也一直嚮往與親生母親一起生活。

不料,之後等著她的卻是一場悲劇。母親有個同居男友,某天,那個男人趁母親外出時侵犯了少女。得知這件事的母親不但沒有保護少女,還破口大罵她是「狐狸精」,不只如此,更將少女趕出家門。

像她這樣的狀況,無論以醫學觀點診斷或開藥服用,都無法達到任何效果。她反覆嘗試自殺至少十次,很可能哪天真的就這麼死了,少年院的員工們每天提心吊膽。繼續這樣下去,很可能招致最壞的結果,在這樣的危機意識下,筆者從與她的對話中強烈感受到的是,少女最想要的,其實只是外公外婆對她的理解。

然而一旦見了面,彼此又只想著自己受傷的部分,一味相互指責,最後又將對方推開,外祖父母也完全失去面對她的自信。

筆者思考如何打破這種局面的方法,發現剩下的只有說服外公、外婆,借助他們的力量了。於是,筆者告訴少女的外祖父母,若想將她從這種狀況中拯救出來,唯有持續對她付出關心,而實際上這也是少女一直尋求的事,只是彼此的想法有所衝突才漸行漸遠。筆者建議他們,如果想改善目前的關係,探視少女時有一件事務必遵守。

這件事說來非常簡單,那就是,無論少女說出多難聽的話或做出多忤逆的事,外公外婆只要傾聽就好。既不要反駁,也不要試圖說服她。我告訴他們,只要能守住這一點就好。經過我一再叮嚀,兩位老人家也表示明白後,才讓雙方再次見面。

那天,雙方的對話第一次有了交集。她哭著將自己的心情告訴外公外婆,結束探視前,還抓著兩位老人家的手,對他們表達感謝之意。

以這天為轉捩點,少女開始慢慢恢復了。

不久,少女告訴我,她原本就將養父母(外公、外婆)視為親生父母,也慶幸自己是在兩人扶養下長大。之所以墮落學壞,以至於日後顛沛流離的人生,原因都出在小學二年級時得知生母另有其人──因為從那天起,她不確定自己的父母究竟是誰了。等到親生母親再次出現,與養父母之間已經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更加惡化。在醫療少年院的這段日子,可以說是幫助她再次確立與養父母依戀關係的過程。

這時,她已經不再需要依賴毒藥販子男友了。少女寫下斬釘截鐵的分手信,和男友斷絕往來。

當養父母重新拾回身為安全堡壘的機能,與少女之間恢復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就代表她真正重獲新生,得以發揮原本具備的高度天份與行動力,人生開始向前邁進。

她的案例讓我明白,只有與安全堡壘之間的關係,才能賦予人們生存的意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