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的巴哈
今天在台灣,提到「音樂之父」,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巴哈。這個尊稱代表了:許多古典音樂創作的發展,都受到巴哈的影響。巴哈的確被視為古典音樂發展史中,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G弦之歌〉、〈布蘭登堡〉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平均律〉、〈創意曲〉、觸技曲、管弦樂組曲、清唱劇、小提琴與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B小調彌撒曲、受難曲……他寫作的樂種除了歌劇以外,囊括了當時所有的樂曲種類和形式。
巴哈現存已知且有樂譜留下的作品,就有1087首之多!真是個驚人的數字。讓人讚歎的不只是作品的量,而是它的質。從這些作品中我們見證了,一位生性低調、和藹可親的好爸爸,如何不斷勤奮的工作,精進自己的作曲技巧與形式,藉由對宗教虔誠的信念,讓音樂達到完美的境界。
巴哈曾說:「我非常努力工作;一個人工作多努力,他就會走多遠。」(I have had to work hard; anyone who works just as hard will get just as far.)真是至理名言!這段務實的話,前半句讓我們看見,巴哈面臨生計時的工作態度;後半句則充滿發人深省的大智慧。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就像儲蓄一樣,存了多少就是多少──耕耘多少,收穫就是多少。巴哈在歷史上所留下豐富的音樂,就是最好的例子。
巴哈其實是個很平凡的人。他認為自己只是個有良心的工匠,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達到主管的滿意度;他的工作讓伙伴感到愉悅並受到薰陶。最重要的是,他努力工作,是為了榮耀、讚美上帝。這在三百年前巴哈的那個時代,可能是許多德國路德教派新教徒的基本生活態度。要是巴哈知道,21世紀全世界有許多音樂家,把他的作品當作《聖經》般的研究與演奏,甚至跨越古典音樂的範疇,成為一般普羅大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相信他一定會驚訝不已!
巴哈的全名是Johann Sebastian Bach,1688年3月21日生於德國的艾森納赫,1750年7月28日逝於萊比錫。巴哈家族六代,從1560年左右開始到19世紀,產出許多音樂家,其中有幾位在歷史上享有名聲。巴哈的父親在艾森納赫宮廷演奏弦樂器,大哥在奧德魯夫的教堂擔任管風琴手。1695年,巴哈雙親過世後,身為家中老么的巴哈去投靠了大哥,並和他學習管風琴。大哥的老師就是寫了〈卡農〉的帕海貝爾!
在巴哈時代路德教派的世界裡,音樂家的就業市場,以擔任城鎮教堂的管風琴手或唱詩班的指揮為主。所以,成為這兩者稱職的演奏家與作曲家,就是巴哈努力的方向。1703年8月,還只是18歲青年的巴哈,就受聘為阿恩斯塔特教堂的管風琴手──真是不簡單!
就在巴哈擔任阿恩斯塔特教堂管風琴手時,發生了有名的「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聽音樂會」的事蹟。當時,北德樂派最重要的管風琴演奏作曲家布克斯塔胡,他的即興創作演奏風格,深深吸引了那個時代的眾多管風琴音樂家,去聆聽他的音樂會。這也是年輕巴哈的夢想!
因此,當1705年10月,布克斯塔胡要在他工作的呂北克教堂(在德國北部邊界一帶)舉辦一系列的音樂會時,求知若渴的巴哈向阿恩斯塔特教堂的主管請了一個月的假,走路到呂北克聽音樂會!巴哈工作的城鎮阿恩斯塔特位於德國中部,從阿恩斯塔特到呂北克,直線距離超過300公里,大概是從基隆到高雄的距離!你能想像走300公里的路去聽音樂會嗎?從這件事可以看到巴哈不凡的人格特質。巴哈顯然在呂北克獲益良多,因為他一直待到1706年1月中旬才回去。
1705年夏天,巴哈做了另一件被紀錄在教堂日誌的攻擊事件:他和教堂的低音管演奏者發生嚴重的衝突。實際原因並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因為,追求完美的巴哈,在指揮練習教堂樂團時,對團員的要求很高,達不到要求的低音管演奏者忍受不了巴哈的要求而起了衝突,兩個人從教堂內一路扭打到街上。哈哈!大家一定很難想像吧?年輕的巴哈竟會為了藝術而有如此火爆的舉止!
即使巴哈逾假不歸一個月,即使他脾氣如此難搞,即使他的個性如此惹人厭……但因為做事認真踏實,能力非常好,要求的事並沒有不對,因此巴哈依然受到主管重用。
巴哈創作的音樂風格,融合了當時義大利、法國、南德與北德等不同國家與地區主流樂派的精髓。然而,他這輩子的活動範圍,卻從未超出艾森納赫方圓250英哩,可說是非常「本土」的德國作曲家。他的作曲風格,為什麼能融合各國、各家、各派的精隨?
原因很簡單:巴哈透過抄寫別人的樂譜,學習別人的音樂語法與創作技巧。這是他開始學習音樂時就養成的好習慣。動手永遠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透過一筆一劃、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抄寫,巴哈同時也在進行分析、整理與歸納,清楚洞悉樂譜作曲者樂思流動的意涵後,再慢慢理解吸收,轉換成自己的音樂語言。這種一步一腳印的學習功夫,在今天數位化的虛擬世界中已快絕跡──沒有基本功,哪有能力蓋起「101」?
巴哈是位好丈夫與好爸爸。他結過兩次婚,一共生了20個小孩,但因為當時醫療水準不高,只有9個存活下來、長大成人。巴哈也是一位好老師,從1707年開始就誨人不倦。聆賞巴哈的音樂,就好像經歷一次又一次精神文明的洗禮。從那井然有序的聲部對話中,我們會發現,和諧的聲音是有科學標準的。想知道為什麼嗎?那就開始學一項樂器吧。
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的巴哈
今天在台灣,提到「音樂之父」,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巴哈。這個尊稱代表了:許多古典音樂創作的發展,都受到巴哈的影響。巴哈的確被視為古典音樂發展史中,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G弦之歌〉、〈布蘭登堡〉協奏曲、〈郭德堡〉變奏曲、〈平均律〉、〈創意曲〉、觸技曲、管弦樂組曲、清唱劇、小提琴與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B小調彌撒曲、受難曲……他寫作的樂種除了歌劇以外,囊括了當時所有的樂曲種類和形式。
巴哈現存已知且有樂譜留下的作品,就有1087首之多!真是個驚人的數字。讓人讚歎的不只是作品的量,而是它的質。從這些作品中我們見證了,一位生性低調、和藹可親的好爸爸,如何不斷勤奮的工作,精進自己的作曲技巧與形式,藉由對宗教虔誠的信念,讓音樂達到完美的境界。
巴哈曾說:「我非常努力工作;一個人工作多努力,他就會走多遠。」(I have had to work hard; anyone who works just as hard will get just as far.)真是至理名言!這段務實的話,前半句讓我們看見,巴哈面臨生計時的工作態度;後半句則充滿發人深省的大智慧。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就像儲蓄一樣,存了多少就是多少──耕耘多少,收穫就是多少。巴哈在歷史上所留下豐富的音樂,就是最好的例子。
巴哈其實是個很平凡的人。他認為自己只是個有良心的工匠,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達到主管的滿意度;他的工作讓伙伴感到愉悅並受到薰陶。最重要的是,他努力工作,是為了榮耀、讚美上帝。這在三百年前巴哈的那個時代,可能是許多德國路德教派新教徒的基本生活態度。要是巴哈知道,21世紀全世界有許多音樂家,把他的作品當作《聖經》般的研究與演奏,甚至跨越古典音樂的範疇,成為一般普羅大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相信他一定會驚訝不已!
巴哈的全名是Johann Sebastian Bach,1688年3月21日生於德國的艾森納赫,1750年7月28日逝於萊比錫。巴哈家族六代,從1560年左右開始到19世紀,產出許多音樂家,其中有幾位在歷史上享有名聲。巴哈的父親在艾森納赫宮廷演奏弦樂器,大哥在奧德魯夫的教堂擔任管風琴手。1695年,巴哈雙親過世後,身為家中老么的巴哈去投靠了大哥,並和他學習管風琴。大哥的老師就是寫了〈卡農〉的帕海貝爾!
在巴哈時代路德教派的世界裡,音樂家的就業市場,以擔任城鎮教堂的管風琴手或唱詩班的指揮為主。所以,成為這兩者稱職的演奏家與作曲家,就是巴哈努力的方向。1703年8月,還只是18歲青年的巴哈,就受聘為阿恩斯塔特教堂的管風琴手──真是不簡單!
就在巴哈擔任阿恩斯塔特教堂管風琴手時,發生了有名的「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聽音樂會」的事蹟。當時,北德樂派最重要的管風琴演奏作曲家布克斯塔胡,他的即興創作演奏風格,深深吸引了那個時代的眾多管風琴音樂家,去聆聽他的音樂會。這也是年輕巴哈的夢想!
因此,當1705年10月,布克斯塔胡要在他工作的呂北克教堂(在德國北部邊界一帶)舉辦一系列的音樂會時,求知若渴的巴哈向阿恩斯塔特教堂的主管請了一個月的假,走路到呂北克聽音樂會!巴哈工作的城鎮阿恩斯塔特位於德國中部,從阿恩斯塔特到呂北克,直線距離超過300公里,大概是從基隆到高雄的距離!你能想像走300公里的路去聽音樂會嗎?從這件事可以看到巴哈不凡的人格特質。巴哈顯然在呂北克獲益良多,因為他一直待到1706年1月中旬才回去。
1705年夏天,巴哈做了另一件被紀錄在教堂日誌的攻擊事件:他和教堂的低音管演奏者發生嚴重的衝突。實際原因並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因為,追求完美的巴哈,在指揮練習教堂樂團時,對團員的要求很高,達不到要求的低音管演奏者忍受不了巴哈的要求而起了衝突,兩個人從教堂內一路扭打到街上。哈哈!大家一定很難想像吧?年輕的巴哈竟會為了藝術而有如此火爆的舉止!
即使巴哈逾假不歸一個月,即使他脾氣如此難搞,即使他的個性如此惹人厭……但因為做事認真踏實,能力非常好,要求的事並沒有不對,因此巴哈依然受到主管重用。
巴哈創作的音樂風格,融合了當時義大利、法國、南德與北德等不同國家與地區主流樂派的精髓。然而,他這輩子的活動範圍,卻從未超出艾森納赫方圓250英哩,可說是非常「本土」的德國作曲家。他的作曲風格,為什麼能融合各國、各家、各派的精隨?
原因很簡單:巴哈透過抄寫別人的樂譜,學習別人的音樂語法與創作技巧。這是他開始學習音樂時就養成的好習慣。動手永遠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透過一筆一劃、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抄寫,巴哈同時也在進行分析、整理與歸納,清楚洞悉樂譜作曲者樂思流動的意涵後,再慢慢理解吸收,轉換成自己的音樂語言。這種一步一腳印的學習功夫,在今天數位化的虛擬世界中已快絕跡──沒有基本功,哪有能力蓋起「101」?
巴哈是位好丈夫與好爸爸。他結過兩次婚,一共生了20個小孩,但因為當時醫療水準不高,只有9個存活下來、長大成人。巴哈也是一位好老師,從1707年開始就誨人不倦。聆賞巴哈的音樂,就好像經歷一次又一次精神文明的洗禮。從那井然有序的聲部對話中,我們會發現,和諧的聲音是有科學標準的。想知道為什麼嗎?那就開始學一項樂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