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決策的陰陽學
《莊子.秋水篇》,有一則寓言:蜈蚣用很多隻腳在地上爬動。但蜈蚣看見蛇一隻腳也沒有,可是比自己還要爬得快,非常奇怪。 於是蜈蚣就問蛇:「我用這麼多腳走路,還不如你沒有腳走得快,這是什麼道理?」蛇回答說:「我順著天機而動,要腳做什麼?」。蛇自覺還不如風,對風說:「我用脊背和兩脅走路,還像有腳的樣子,現在你呼呼地從北海刮過來,又呼呼地吹入南海,卻像沒有形跡似的,為什麼呢?」風回答說:「不錯,我刮起來,可以從北海吹到南海,但是仍然比不上人,人用指頭指我,我吹不過它所指的方向。」人的視力跑得比風還要快,但人的心思能夠在剎那間愈過時間、穿過空間,速度比視力更快,而其本身卻是無形的。無形(陰)的心,比有形(陽)的風和動物,都要快。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形的才是最快速的,無形的才是最有力的,無形的才是機動性最高的。用無形的力量,來管制有形的物體,是最省力、最有效的。商場上,顧客的需求是無形的,是變化的,是看不到的,卻控制著所有企業的成敗興衰。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全力創造有型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無形需求。另外,「有」固然很重要,但不要完全相信「有」可以決定一切。換句話說,科學很重要,但是我們不要完全依賴科學。老子所說的「無」,並不等於零,而是一種幽隱而未成形的潛在能力。管理者憑著這種「不見其形」的潛在能力,來下決心,做成「有」的決策。然後依據既定的決策,來選擇和運用管理科學的工具和方法。
《易經‧繫辭上傳》第5章「一陰一陽之謂道」,意謂一陰一陽的相反相生,運轉不息,為宇宙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這就是道。陰陽它不但是相對的,不但會變動,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有陽就有陰,有虛就有實。有看得見的就有看不見的,有摸得著的就有摸不著的。就如天上的飛機,它有航道。可是,你看不到航道在哪裡?汽車的軌道看得到,航道看得到嗎?航道是飛機飛的時候儀器看得到,飛機不飛它航道就不見了。不要相信親眼看到才相信。因為我們都知道,眼睛所看的非常有限。「陰」和「陽」既非對立,也不矛盾,它們是一貫的,連續的,表示管理者由理念向下落實而產生決策的一種活動過程。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有管理措施,都產生於管理者的決策(陽),而決策則來自管理者心中的理念(陰)。管理所要求的是省力和效能,科學就是讓我們把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要有所不為(陰),然後才能有所為(陽)。有些事情讓別人去做,我們才能夠做更有價值更有效能的事情。所以無形的彈性最大,無形的能量最強。我們不要輕視這種看不見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
2015/04/21 工商時報
黑天鵝思維 用創新殺出經濟重圍
今日的產業已進入一個「便宜革命」(The Cheap Revolution) 的時代。產業充斥著一群同質競爭對手,競相提供彼此相似的大眾化商品,此現象歐倫.哈拉利稱為「模仿經濟」(a copycat economy)。產業戰場中充斥著失控的競爭者,價格崩盤,產業進入「微利化」時代。當顧客覺得大家的商品大同小異時,就會選最便宜的!因為商品彼此雷同,大家陷入殺價的泥沼。群體的盲動行為,結果自然是保證相互毀滅的競技場,只有價格與利潤的崩盤。唯有擺脫世俗觀念,以令人振奮又有意義的方式挑戰現狀,才能在模仿經濟中殺出重圍。
尼可勞斯 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於2007年提出「黑天鵝效應」,意指我們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東西有嚴重的侷限以及們的知識不堪一擊。我們無法透過觀察、歸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來預知未來。在1697年,探險家在澳洲發現黑天鵝之前,所有的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在過去,「天鵝=白色」的這個想法無懈可擊,因為這和實證現象完全吻合。人們所看過的幾千萬隻天鵝,都是白的,所以人們就認定天鵝=白色。直到在澳洲看到第一隻黑天鵝。意謂只是一隻黑天鵝,就可推翻觀察了千萬隻白天鵝所得到的結論。這種認為以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很有可能再次發生,所以人類就以歷史的經驗值,來推斷、預測未來發展的先入之見左右人們的思維,這是種謬誤的思維方法。人類思維往往受限於過去歷史經驗的框架,因而所做出的決策,其局促性可想而知,要談創新思維何其艱難!不論你知道了什麼,如果競爭者知道,你的知道,就會變得不重要。假如在醫療業中擁有殺手級的「神秘配方」才能脫穎而出。如果配方眾所周知,則競爭者早就想出對策,而這個配方也將毫無特點。醫療業中下一個殺手必須是當前醫療業者不易想到的構想,必須和預期有某種距離,讓人驚訝。面對著當今的企業經營環境,競爭深度白熱化、廣度全球化的情形下,企業擬定的競爭策略是屬於白天鵝的思維,這樣競爭者早已有了對策,甚至比你還要強勢,除非有黑天鵝的突破性思維,它是競爭者想都沒想到的策略,而且是競爭者作夢都想不到的策略,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
黑天鵝效應使得所不知的事 遠比所知的事更為重要。在這種策略遊戲中,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所知道的事,可能真的一點都不重要。黑天鵝效應可延伸到所有的事業。冒險創舉愈是在意料之外,競爭者就愈少,實現這個構想的企業也就愈成功。就如Amazon顛覆了書店的經營模式;Google改寫了百科全書及圖書館的思維;iPad整合了資訊和通訊的工具,facebook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理想,這些都是黑天鵝效應的一環,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鞋業和出版業,或任何種類的企業。
幾乎沒有任何的發現、任何引起注意的科技是來自事先的設計和規劃— 它們是黑天鵝事件。發明家和企業家的策略是盡量專注於大量的雞毛蒜皮小事,並在機會自動出現時,認出機會。也就是說,許許多多改變人類生活的創新都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發現。於是,因應策略是:盡量各種事物都去摸索,並盡量試著去收集黑天鵝機會。 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預測,我們就必須去適應這些事件的存在,而不是天真地企圖去預測。面臨微利時代的來臨,現代企業必須跳脫純代工的經營模式,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目前許多代工業者提升附加價值,走向差異化的第一步是朝研發設計發展,也就是從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走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科技業的廣達、鴻海都是朝研發設計發展,台積電、聯電也是提供客戶研究開發的服務,甚至聯電成立聯發科,就是以研發為核心能力 ;製鞋業的寶成集團,也是因為研發能力、技術能力高於同業,所以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鞋業者。只有大膽的突破、創新才能破除黑天鵝效應,進而掌控市場。事實上,在某些領域— 例如科學發現和創業投資事業,來自未知事物的報酬大到不成比率。典型上,在稀有事件上的損失甚小,但收益卻很大,這是黑天鵝效應;一個全新、大膽、完全顛覆的驚人概念,沒有任何企業或個人可以置身其外,看是要在黑天鵝之後瞠目結舌不可置信,然後才做事後諸葛勉強解釋一切。還是在黑天鵝還是隻醜小鴨時,便儘可能讓自己去佔到有利位置,減少風險,並從中獲得最大利益。一切端看怎麼解開自己為自己綁上的束縛。隨著環境變遷,不斷重定位及逆向操作,勇於接受挑剔,接近異常,注意另類團體正在嘗試的文化,他們的舉止往往是未來的趨勢。讓客戶覺得新奇,驚訝! 不只要回應顧客需求,還要引領需求! 隨需應變。
2012/10/30 工商時報
創新思維的人性化管理
追求績效,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如何讓組織獲得好的成果,就成了領導力的重大考驗。管理者有效領導,必須找到方法讓員工願意投入,並能激發員工為公司目標奮鬥的向心力。企業常見的迷思之一,就是認為每個人都能成為管理者。
許多管理者並未具備領導人所需的自知之明與真誠,而自知之明與真誠還只是部分條件,管理者還必須讓問題員工變得敬業,以提高眾人的士氣。如工作場所最常聽到的怨言是,老闆不處理表現欠佳的人。管理者若能讓問題員工振作起來,開始積極任事時,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
新思路 融合東西領導特質
很多管理者認為,管理就是「嚴格要求」,提高執行力就是「敢於處罰」。於是,很多精力都用在制度制定和處罰的落實上,這些很容易造成下屬只是表面服從,但內心抵觸。完善的制度和強有力的執行固然不可少,科學的管理方法同樣非常必要。如果管理者能轉換一下管理思維,調整管理方法,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垃圾桶理論」來自於荷蘭的一個城市為解決垃圾問題購置了垃圾桶,但人們不願意使用垃圾桶,亂扔垃圾現象仍十分嚴重。該市衛生管理部門為此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第一個方法是:把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實施後,收效甚微。
第二個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邏人員的人數,成效亦不顯著。後來,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設計了一個電動垃圾桶,桶上裝有一個感應器,每當垃圾丟進桶內,感應器就有反應而啟動錄音機,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其內容每兩周換一次。這個設計大受歡迎,結果所有的人不論距離遠近,都把垃圾丟進垃圾桶內,城市因而變得清潔起來。
「垃圾桶理論」意謂:要糾正下屬的某種行為,單靠制度是遠遠不夠的,管理者必須學會運用人性化管理的思維,引導下屬主動避開觸犯制度的禁區。要想改變這種局面,要有新思路、新策略以及新方法。
新思路部分,面臨全球日趨扁平化,管理者必須儘快學習融合東、西方領導策略,不再受限於過往由上而下的金字塔權力結構,以領導者的高度帶領團隊共同合作;透過自己的行動、言語和行為,以身作則,表現對他人真誠的關懷,如此便能喚起大家共同的願景,動員他們的力量執行並達到優異的績效。
新策略 處罰讚美雙管齊下
新策略包括處罰及讚美。在處罰下屬之前,要先與其進行必要的溝通,要讓下屬意識到,並不是為了處罰而設立制度,制度是為了能夠讓所有員工有共同的工作導向。
在處罰失效時,管理者也要以耐心的溝通、善意的提醒,漸進式的引導來為那些行為失控的員工指明前進的方向。另外「讚美」也是很重要的步驟,員工對於正面鼓勵的接受度絕對比負面批評來得高。
管理者應該花一些心思管理員工的缺點,而投注絕大部分的精力在加強員工的優點上,使他們充分發揮優勢。
此外,荷蘭的城市為了讓市民養成「垃圾進倉」的習慣,最終選擇了讓垃圾桶為群眾講笑話。
新方法 疏堵並進激發創意
管理者也應該發揮管理的主動性,學會「疏堵並進」的管理新方法。為什麼員工會違反規定?為什麼沒有按照要求提供服務?難道僅僅是因為忘了嗎?作為管理者,應該先弄清楚事實,再酌情處理。員工如水,如果只「堵」不「疏」、要求嚴苛,可能會造成「潰堤」的結果;如果只「疏」」不「堵」,他們又會「隨波逐流」。給員工多點理解、關心和體諒,有助於發揮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垃圾桶理論,強調「創新」。現代企業靠的就是團隊競爭,目的在追求創新的成果,如還是沿用過去老方法,那就只好坐以待斃。一個新產品的問世,不是天掉下來的,而是來自創新的結果。
有人以為創新是大企業才能做的事,其實自古以來都不是,太空梭是創新;人人皆知的壹咖啡花時間改良冰咖啡的品質也是創新;澳洲黃尾袋鼠葡萄酒調配出簡單的葡萄酒結構受到年輕人喜愛;純粹創意公司要求團隊成員見面都要give me five;亞馬遜顛覆了書店的經營模式; 臉書facebook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理想等都是創新。
創新無分大小創新之別,只要是創新、改革都值得去做,哪怕只是產品外觀或顏色的改變。垃圾桶還是垃圾桶,由令人掩鼻到讓人想接觸,這就是創新。由讓人想摸到製造歡笑快樂,則是用心,是具有附加價值的創新。
2014/12/03 經濟日報管理者的成就來自克服困難的能力
有一位老農的農田當中,多年以來橫亙著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碰斷了老農的好幾把犁頭,還弄環了他的中耕機。老農對此無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種田時揮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頭打環壞之後,想起巨石給他帶來的無盡麻煩,老農終於下決心要了結這塊巨石。於是,他找來撬棍伸進巨石底下。他驚訝地發現,石頭埋在地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深,那麼厚,稍使勁就可以把石頭撬起來,再用大錘打碎,清出地裡,老農腦海裡閃過多年來被巨石因擾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這樁頭疼事處理掉,禁不住一臉的苦笑。
從這則寓言故事中,我們會領悟出企業管理中的道理:遇到問題應立即弄清根源,有問題更需要立即處理,絕不拖延。企業管理活動中,往往會遇到反復出現的問題或不良現象,如若諱疾忌醫或拖延了事,積壓下來,就必然給企業造成困難,甚至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嚴重時還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所以,對企業管理中出現頻率較多的問題,不應回避,而應抓住苗頭,及時調查,追根溯源,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面對嚴峻挑戰的企業競爭環境,有人譬喻:戰場上,一個軍隊組織日常管理設計的嚴謹程度,有如封閉的彈藥庫,只有配備開庫器具才得以入內;一個組織日常管理執行的精細程度,有如戰前不斷檢查武器的完備程度。然而,一個組織面臨異常管理時,也像面對一個打不開的彈藥庫一樣,此時有沒有不服輸、不慌亂的勇氣和士氣,以及非常規迅速打開彈藥庫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解決問題的智慧。商場如戰場,企業管理者應具備解決問題的智慧。
多一點欣賞,就少一點挑剔;多一點尊重與鼓勵,少一點批評與指責。部屬、管理者與老闆,都要學會互相容忍、寬容。發現問題是政績,面對問題是責任,研究問題是進取,解決問題是能力。誰能對企業來負起更多的責任?不是敷衍塞責、毫無主見、唯唯諾諾的人,而是那些能夠自我激勵,自我動員,自我促進,追求持續發展的管理者。換言之,企業需要大量忠誠主動、創新求變、追求卓愈的管理者:他決不會坐等老闆的出現,並等待他人來把一切安排好,他會自己去安排,自己去解決問題!
現代企業中,老闆可能會欣賞你的性格、能力、水準,但最終還是結果論的。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在於他表面上看起來多麼精明能幹,不在於他解決了多少問題,也不在於他說了多少豪言壯語,關鍵在於他工作的成就和結果,能否讓老闆稱讚有加。在一個企業中,業績雖非考核管理者的唯一標準。但唯有業績才能體現一個管理者的價值。聰明的管理者,從來不會紙上談兵,也不會怨天尤人,遇到問題,他們懂得用結果證明自己。
優秀的管理者,是最擅長解決問題的。面對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對問題負責,勇敢地面對問題,動腦筋解決問題。每個人,在公司裡存在的作用,存在的必要性就在於實際的工作中解決了多少個問題。個人能力的大小,實際上是我們解決問題能力的大小。解決自己的問題,影響別人,管理別人,要求別人去解決各種問題,則是一種提升,就是管理能力。管理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現實工作中,往往講的人太多,行的人太少。企業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一個「行」的人,對於公司、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管理者的能力就體現在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管理者解決問題愈多、愈好,能力就愈強,價值就愈大。「能力與解決問題是成正比的」。國外有句話,是說上帝每製造一個困難,就會同時製造三個解決它的方法。所以,世上只要有困難,就會有解決的方法。而且「方法總比問題多」,只是你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而已。
總之,當面對這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之時,與其怨天、怨老闆、怨同事、怨客戶、怨工作太難、怨報酬太低,還不如積極面對主動想辦法來解決這些困難。有一句話叫作:「人生出來就是為了克服困難而來的」,企業管理者也是為了克服困難而來的。所以,管理者都必須提升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的能力!
2015/06/30 經濟日報
《莊子.秋水篇》,有一則寓言:蜈蚣用很多隻腳在地上爬動。但蜈蚣看見蛇一隻腳也沒有,可是比自己還要爬得快,非常奇怪。 於是蜈蚣就問蛇:「我用這麼多腳走路,還不如你沒有腳走得快,這是什麼道理?」蛇回答說:「我順著天機而動,要腳做什麼?」。蛇自覺還不如風,對風說:「我用脊背和兩脅走路,還像有腳的樣子,現在你呼呼地從北海刮過來,又呼呼地吹入南海,卻像沒有形跡似的,為什麼呢?」風回答說:「不錯,我刮起來,可以從北海吹到南海,但是仍然比不上人,人用指頭指我,我吹不過它所指的方向。」人的視力跑得比風還要快,但人的心思能夠在剎那間愈過時間、穿過空間,速度比視力更快,而其本身卻是無形的。無形(陰)的心,比有形(陽)的風和動物,都要快。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形的才是最快速的,無形的才是最有力的,無形的才是機動性最高的。用無形的力量,來管制有形的物體,是最省力、最有效的。商場上,顧客的需求是無形的,是變化的,是看不到的,卻控制著所有企業的成敗興衰。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全力創造有型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無形需求。另外,「有」固然很重要,但不要完全相信「有」可以決定一切。換句話說,科學很重要,但是我們不要完全依賴科學。老子所說的「無」,並不等於零,而是一種幽隱而未成形的潛在能力。管理者憑著這種「不見其形」的潛在能力,來下決心,做成「有」的決策。然後依據既定的決策,來選擇和運用管理科學的工具和方法。
《易經‧繫辭上傳》第5章「一陰一陽之謂道」,意謂一陰一陽的相反相生,運轉不息,為宇宙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這就是道。陰陽它不但是相對的,不但會變動,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有陽就有陰,有虛就有實。有看得見的就有看不見的,有摸得著的就有摸不著的。就如天上的飛機,它有航道。可是,你看不到航道在哪裡?汽車的軌道看得到,航道看得到嗎?航道是飛機飛的時候儀器看得到,飛機不飛它航道就不見了。不要相信親眼看到才相信。因為我們都知道,眼睛所看的非常有限。「陰」和「陽」既非對立,也不矛盾,它們是一貫的,連續的,表示管理者由理念向下落實而產生決策的一種活動過程。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有管理措施,都產生於管理者的決策(陽),而決策則來自管理者心中的理念(陰)。管理所要求的是省力和效能,科學就是讓我們把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要有所不為(陰),然後才能有所為(陽)。有些事情讓別人去做,我們才能夠做更有價值更有效能的事情。所以無形的彈性最大,無形的能量最強。我們不要輕視這種看不見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
2015/04/21 工商時報
黑天鵝思維 用創新殺出經濟重圍
今日的產業已進入一個「便宜革命」(The Cheap Revolution) 的時代。產業充斥著一群同質競爭對手,競相提供彼此相似的大眾化商品,此現象歐倫.哈拉利稱為「模仿經濟」(a copycat economy)。產業戰場中充斥著失控的競爭者,價格崩盤,產業進入「微利化」時代。當顧客覺得大家的商品大同小異時,就會選最便宜的!因為商品彼此雷同,大家陷入殺價的泥沼。群體的盲動行為,結果自然是保證相互毀滅的競技場,只有價格與利潤的崩盤。唯有擺脫世俗觀念,以令人振奮又有意義的方式挑戰現狀,才能在模仿經濟中殺出重圍。
尼可勞斯 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於2007年提出「黑天鵝效應」,意指我們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東西有嚴重的侷限以及們的知識不堪一擊。我們無法透過觀察、歸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來預知未來。在1697年,探險家在澳洲發現黑天鵝之前,所有的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在過去,「天鵝=白色」的這個想法無懈可擊,因為這和實證現象完全吻合。人們所看過的幾千萬隻天鵝,都是白的,所以人們就認定天鵝=白色。直到在澳洲看到第一隻黑天鵝。意謂只是一隻黑天鵝,就可推翻觀察了千萬隻白天鵝所得到的結論。這種認為以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很有可能再次發生,所以人類就以歷史的經驗值,來推斷、預測未來發展的先入之見左右人們的思維,這是種謬誤的思維方法。人類思維往往受限於過去歷史經驗的框架,因而所做出的決策,其局促性可想而知,要談創新思維何其艱難!不論你知道了什麼,如果競爭者知道,你的知道,就會變得不重要。假如在醫療業中擁有殺手級的「神秘配方」才能脫穎而出。如果配方眾所周知,則競爭者早就想出對策,而這個配方也將毫無特點。醫療業中下一個殺手必須是當前醫療業者不易想到的構想,必須和預期有某種距離,讓人驚訝。面對著當今的企業經營環境,競爭深度白熱化、廣度全球化的情形下,企業擬定的競爭策略是屬於白天鵝的思維,這樣競爭者早已有了對策,甚至比你還要強勢,除非有黑天鵝的突破性思維,它是競爭者想都沒想到的策略,而且是競爭者作夢都想不到的策略,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
黑天鵝效應使得所不知的事 遠比所知的事更為重要。在這種策略遊戲中,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所知道的事,可能真的一點都不重要。黑天鵝效應可延伸到所有的事業。冒險創舉愈是在意料之外,競爭者就愈少,實現這個構想的企業也就愈成功。就如Amazon顛覆了書店的經營模式;Google改寫了百科全書及圖書館的思維;iPad整合了資訊和通訊的工具,facebook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理想,這些都是黑天鵝效應的一環,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鞋業和出版業,或任何種類的企業。
幾乎沒有任何的發現、任何引起注意的科技是來自事先的設計和規劃— 它們是黑天鵝事件。發明家和企業家的策略是盡量專注於大量的雞毛蒜皮小事,並在機會自動出現時,認出機會。也就是說,許許多多改變人類生活的創新都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發現。於是,因應策略是:盡量各種事物都去摸索,並盡量試著去收集黑天鵝機會。 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預測,我們就必須去適應這些事件的存在,而不是天真地企圖去預測。面臨微利時代的來臨,現代企業必須跳脫純代工的經營模式,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目前許多代工業者提升附加價值,走向差異化的第一步是朝研發設計發展,也就是從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走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科技業的廣達、鴻海都是朝研發設計發展,台積電、聯電也是提供客戶研究開發的服務,甚至聯電成立聯發科,就是以研發為核心能力 ;製鞋業的寶成集團,也是因為研發能力、技術能力高於同業,所以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鞋業者。只有大膽的突破、創新才能破除黑天鵝效應,進而掌控市場。事實上,在某些領域— 例如科學發現和創業投資事業,來自未知事物的報酬大到不成比率。典型上,在稀有事件上的損失甚小,但收益卻很大,這是黑天鵝效應;一個全新、大膽、完全顛覆的驚人概念,沒有任何企業或個人可以置身其外,看是要在黑天鵝之後瞠目結舌不可置信,然後才做事後諸葛勉強解釋一切。還是在黑天鵝還是隻醜小鴨時,便儘可能讓自己去佔到有利位置,減少風險,並從中獲得最大利益。一切端看怎麼解開自己為自己綁上的束縛。隨著環境變遷,不斷重定位及逆向操作,勇於接受挑剔,接近異常,注意另類團體正在嘗試的文化,他們的舉止往往是未來的趨勢。讓客戶覺得新奇,驚訝! 不只要回應顧客需求,還要引領需求! 隨需應變。
2012/10/30 工商時報
創新思維的人性化管理
追求績效,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如何讓組織獲得好的成果,就成了領導力的重大考驗。管理者有效領導,必須找到方法讓員工願意投入,並能激發員工為公司目標奮鬥的向心力。企業常見的迷思之一,就是認為每個人都能成為管理者。
許多管理者並未具備領導人所需的自知之明與真誠,而自知之明與真誠還只是部分條件,管理者還必須讓問題員工變得敬業,以提高眾人的士氣。如工作場所最常聽到的怨言是,老闆不處理表現欠佳的人。管理者若能讓問題員工振作起來,開始積極任事時,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
新思路 融合東西領導特質
很多管理者認為,管理就是「嚴格要求」,提高執行力就是「敢於處罰」。於是,很多精力都用在制度制定和處罰的落實上,這些很容易造成下屬只是表面服從,但內心抵觸。完善的制度和強有力的執行固然不可少,科學的管理方法同樣非常必要。如果管理者能轉換一下管理思維,調整管理方法,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垃圾桶理論」來自於荷蘭的一個城市為解決垃圾問題購置了垃圾桶,但人們不願意使用垃圾桶,亂扔垃圾現象仍十分嚴重。該市衛生管理部門為此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第一個方法是:把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實施後,收效甚微。
第二個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邏人員的人數,成效亦不顯著。後來,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設計了一個電動垃圾桶,桶上裝有一個感應器,每當垃圾丟進桶內,感應器就有反應而啟動錄音機,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其內容每兩周換一次。這個設計大受歡迎,結果所有的人不論距離遠近,都把垃圾丟進垃圾桶內,城市因而變得清潔起來。
「垃圾桶理論」意謂:要糾正下屬的某種行為,單靠制度是遠遠不夠的,管理者必須學會運用人性化管理的思維,引導下屬主動避開觸犯制度的禁區。要想改變這種局面,要有新思路、新策略以及新方法。
新思路部分,面臨全球日趨扁平化,管理者必須儘快學習融合東、西方領導策略,不再受限於過往由上而下的金字塔權力結構,以領導者的高度帶領團隊共同合作;透過自己的行動、言語和行為,以身作則,表現對他人真誠的關懷,如此便能喚起大家共同的願景,動員他們的力量執行並達到優異的績效。
新策略 處罰讚美雙管齊下
新策略包括處罰及讚美。在處罰下屬之前,要先與其進行必要的溝通,要讓下屬意識到,並不是為了處罰而設立制度,制度是為了能夠讓所有員工有共同的工作導向。
在處罰失效時,管理者也要以耐心的溝通、善意的提醒,漸進式的引導來為那些行為失控的員工指明前進的方向。另外「讚美」也是很重要的步驟,員工對於正面鼓勵的接受度絕對比負面批評來得高。
管理者應該花一些心思管理員工的缺點,而投注絕大部分的精力在加強員工的優點上,使他們充分發揮優勢。
此外,荷蘭的城市為了讓市民養成「垃圾進倉」的習慣,最終選擇了讓垃圾桶為群眾講笑話。
新方法 疏堵並進激發創意
管理者也應該發揮管理的主動性,學會「疏堵並進」的管理新方法。為什麼員工會違反規定?為什麼沒有按照要求提供服務?難道僅僅是因為忘了嗎?作為管理者,應該先弄清楚事實,再酌情處理。員工如水,如果只「堵」不「疏」、要求嚴苛,可能會造成「潰堤」的結果;如果只「疏」」不「堵」,他們又會「隨波逐流」。給員工多點理解、關心和體諒,有助於發揮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垃圾桶理論,強調「創新」。現代企業靠的就是團隊競爭,目的在追求創新的成果,如還是沿用過去老方法,那就只好坐以待斃。一個新產品的問世,不是天掉下來的,而是來自創新的結果。
有人以為創新是大企業才能做的事,其實自古以來都不是,太空梭是創新;人人皆知的壹咖啡花時間改良冰咖啡的品質也是創新;澳洲黃尾袋鼠葡萄酒調配出簡單的葡萄酒結構受到年輕人喜愛;純粹創意公司要求團隊成員見面都要give me five;亞馬遜顛覆了書店的經營模式; 臉書facebook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理想等都是創新。
創新無分大小創新之別,只要是創新、改革都值得去做,哪怕只是產品外觀或顏色的改變。垃圾桶還是垃圾桶,由令人掩鼻到讓人想接觸,這就是創新。由讓人想摸到製造歡笑快樂,則是用心,是具有附加價值的創新。
2014/12/03 經濟日報管理者的成就來自克服困難的能力
有一位老農的農田當中,多年以來橫亙著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碰斷了老農的好幾把犁頭,還弄環了他的中耕機。老農對此無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種田時揮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頭打環壞之後,想起巨石給他帶來的無盡麻煩,老農終於下決心要了結這塊巨石。於是,他找來撬棍伸進巨石底下。他驚訝地發現,石頭埋在地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深,那麼厚,稍使勁就可以把石頭撬起來,再用大錘打碎,清出地裡,老農腦海裡閃過多年來被巨石因擾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這樁頭疼事處理掉,禁不住一臉的苦笑。
從這則寓言故事中,我們會領悟出企業管理中的道理:遇到問題應立即弄清根源,有問題更需要立即處理,絕不拖延。企業管理活動中,往往會遇到反復出現的問題或不良現象,如若諱疾忌醫或拖延了事,積壓下來,就必然給企業造成困難,甚至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嚴重時還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所以,對企業管理中出現頻率較多的問題,不應回避,而應抓住苗頭,及時調查,追根溯源,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面對嚴峻挑戰的企業競爭環境,有人譬喻:戰場上,一個軍隊組織日常管理設計的嚴謹程度,有如封閉的彈藥庫,只有配備開庫器具才得以入內;一個組織日常管理執行的精細程度,有如戰前不斷檢查武器的完備程度。然而,一個組織面臨異常管理時,也像面對一個打不開的彈藥庫一樣,此時有沒有不服輸、不慌亂的勇氣和士氣,以及非常規迅速打開彈藥庫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解決問題的智慧。商場如戰場,企業管理者應具備解決問題的智慧。
多一點欣賞,就少一點挑剔;多一點尊重與鼓勵,少一點批評與指責。部屬、管理者與老闆,都要學會互相容忍、寬容。發現問題是政績,面對問題是責任,研究問題是進取,解決問題是能力。誰能對企業來負起更多的責任?不是敷衍塞責、毫無主見、唯唯諾諾的人,而是那些能夠自我激勵,自我動員,自我促進,追求持續發展的管理者。換言之,企業需要大量忠誠主動、創新求變、追求卓愈的管理者:他決不會坐等老闆的出現,並等待他人來把一切安排好,他會自己去安排,自己去解決問題!
現代企業中,老闆可能會欣賞你的性格、能力、水準,但最終還是結果論的。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在於他表面上看起來多麼精明能幹,不在於他解決了多少問題,也不在於他說了多少豪言壯語,關鍵在於他工作的成就和結果,能否讓老闆稱讚有加。在一個企業中,業績雖非考核管理者的唯一標準。但唯有業績才能體現一個管理者的價值。聰明的管理者,從來不會紙上談兵,也不會怨天尤人,遇到問題,他們懂得用結果證明自己。
優秀的管理者,是最擅長解決問題的。面對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對問題負責,勇敢地面對問題,動腦筋解決問題。每個人,在公司裡存在的作用,存在的必要性就在於實際的工作中解決了多少個問題。個人能力的大小,實際上是我們解決問題能力的大小。解決自己的問題,影響別人,管理別人,要求別人去解決各種問題,則是一種提升,就是管理能力。管理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現實工作中,往往講的人太多,行的人太少。企業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一個「行」的人,對於公司、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管理者的能力就體現在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管理者解決問題愈多、愈好,能力就愈強,價值就愈大。「能力與解決問題是成正比的」。國外有句話,是說上帝每製造一個困難,就會同時製造三個解決它的方法。所以,世上只要有困難,就會有解決的方法。而且「方法總比問題多」,只是你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而已。
總之,當面對這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之時,與其怨天、怨老闆、怨同事、怨客戶、怨工作太難、怨報酬太低,還不如積極面對主動想辦法來解決這些困難。有一句話叫作:「人生出來就是為了克服困難而來的」,企業管理者也是為了克服困難而來的。所以,管理者都必須提升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的能力!
2015/06/30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