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聖奧古斯丁校對序
哥德人由亞拉利克王領導猛烈攻破了羅馬城,當時敬拜邪神的人──一般我們稱他們為外教人──就歸罪於天主教人,乃比平日更惡毒地咒罵天主。我為天主之殿宇的熱忱所催迫,乃決定寫《天主之城》這本書,以反抗他們的咒罵或錯誤。
為寫這書,我曾用了多年的光陰,因為有許多不能延遲當先解決的事,使我無法分身。這部《天主之城》的巨作,寫了二十二卷,才算完成。
最初五卷,辯駁以為要使人間的事順利,當敬拜許多外教人所恭敬的邪神,因為忽略了這種敬禮,就災禍連天。以後五卷,是為辯駁主張「人間各時各地,常有災禍,只有大小不同而已,而敬拜祭祀邪神,為身後生命是有益的。」所以前十卷,是為辯駁反對天主教的以上兩種意見。但為使人不要說我只指責他人,而不說出我自己的意見,乃在以後本書的十二卷中做這件事,雖然需要時,在前十卷中,已說出我的意見,在以後十二卷中,亦辯駁反對的意見。
後十二卷中,前四卷論天主城及世間城的起源,以後四卷論二城的發展,最後四卷(註一)論二城的歸宿。因此論二城共二十二卷,然而書名,是採取更尊貴的,乃名之曰《天主之城》。
在第十卷中,不當以亞巴郎在祭獻時,由天降火,在祭品中移動,視為靈蹟,因為是神視,而非實事(註二)。在第十七卷中,論撒慕爾時,說他不是亞巴郎的子孫;更該說他不是司祭的後裔。因為依例,司祭死後,司祭的子孫便繼位。
撒慕爾的父親,是亞巴郎的後裔,然而不是司祭,如其他亞巴郎所生的子孫一樣,如一切人民皆稱為以色列人。
這書的開始是:天主最榮耀的城。

(註一)原文為最後三卷,但依上下文,當為四卷,可能是抄寫者的錯誤,乃改作四卷。
(註二)此事為本書的第十六卷第二十四章,而非第十卷,亞巴郎的祭獻,見創‧十五:9︱18。
第 一 卷
聖奧古斯丁指責外教人,將羅馬為哥德人攻破,歸罪天主教,謂災禍為善人與惡人所共有;最後辯駁譏笑天主教婦女為敵人所侮辱。
第一章 野蠻人為尊敬基督,在毀滅羅馬城時,饒赦了外教人。
在這世間城中,有敵人生活著,我們當反抗他們,以衛護天主之城。其中許多人,擯棄了他們的錯誤,成為天主之城善良的國民;別人對救世主基督不知恩,反而仇恨他;若他們不在羅馬聖堂中,保存性命,不死於敵人刀劍之下,就不能信口雌黃了。這些羅馬人,野蠻人為尊敬基督饒赦了他們,豈不是基督的敵人?在羅馬城被毀時,殉教者的墳墓,宗徒的聖殿,曾收容過他們,都可以作證。
至此,敵人傾流鮮血;至此,殺人的狂怒才平息了。慈心的敵人,將在聖堂以外沒有被殺的,引至此處,使他們不為別的硬心人所殺害。他們在別處,兇殘無比,在聖堂中,不能做在他處因戰爭權利所應許的事,且減輕了他們的殘忍,不擄大批的奴隸。
這樣,許多人保存了性命,現在他們卻咒罵教友的聖堂,說羅馬城所遭的災難,都由基督而來。而一切福樂,如因基督而保存了生命,竟不歸功於基督,卻屬於他們自己的命運。若他們能正直判斷的話,他們當將由敵人方面所受的痛苦壓迫,歸於天主上智的措置,祂往往以戰爭糾正世人的傷風敗俗;祂用痛苦來試探人的善行,使它更為齊全,並為達到其他目的,使他們仍生存於世間。
此外,他們當歸功於天主教的,是野蠻人因著基督,擯棄了他們戰爭時的習慣;在各處,特別在廣大的聖堂中,容納許多人,不放火殺人。為此他們當感謝天主,呼祂的聖名,使自水火中得到拯救:他們為避免現世的死亡,曾稱自己信奉天主。而他們中許多人,卻明目張膽地辱罵基督的弟子。之前他們若不假裝自己是教友,就不能保存生命;現在卻傲慢地,惡意地攻擊基督,將來他們要受黑暗地獄的罰,因為他們假裝是教友,以享受光天化日
第二章 在任何戰爭中,沒有勝利者會因戰敗者的神的緣故,來饒赦戰敗者。
外教人且去讀讀歷史,然後向我們說,曾經有城為敵人所佔,敵人曾饒赦在廟字中避難的人否?或某將軍曾出命令,城攻破後,在某廟宇中的人,不可加害否?愛乃亞豈不見白利安(Priamus)(註一)在他自己所建立的祭壇中,烈火正燃燒著鮮血。地烏梅代(Diomedes)及尤里西斯(Ulysses),殺戮了高處堡壘的守兵後,豈不掠奪了神像,用鮮血淋淋的手,去動貞女神的帳幔嗎?(註二)
下面所載卻非事實:「從此時起,希臘人的希望就逐漸消失。」因為他們毀滅了特洛伊城,殺死了避至祭壇的白利安。然而特洛伊城並非因為失了米內瓦神而遭毀滅,反而是米內瓦先失去了她的看守人!是的,他們被殺後,神像就輕易地被搶去了。事實上,不是神像保護人,而是人保護神。
那麼為何還去拜神,以保佑祖國及人民,若祂連看護的人也不能庇佑?

(註一)引拉丁大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 October 15, 70 B.C.–September 21, 19 B.C.)名著《愛乃亞詩集》(Aeneid),記載特洛伊城被希臘人毀滅後,愛乃亞逃至義大利,成為羅馬人的祖先。白利安為特洛伊城的最後君主。
(註二)尤里西斯為希臘攻特洛伊城名將之一,與阿奇里斯(Achilles)並駕齊驅,荷馬名著《奧德賽詩集》(Odyssey),即記載他滅特洛伊城後,回希臘時所遇到的種種危險艱難。此處所說的貞女神,即米內瓦神(Minerva)。
第三章 羅馬人妄想依賴家神,祂們不能庇護特洛伊城。
且看羅馬人依賴何種神,以庇佑羅馬城。這是何等可惜的錯誤!我們說他們神的這類事時,他們就惱恨我們,他們卻不惱恨他們的詩人,反而花許多的錢去讀他們,以為他們應享受大眾的供養及榮耀。
維吉爾是詩人中最偉大,最著名,最好的,兒童們幼年時就讀他,為了不忘記他。如賀雷修斯(Horatius)所說:「瓶中盛香水,香味久不散。」
這位維吉爾描寫游奴女神(Juno)反對特洛伊城,鼓吹風神歐羅(Aeolo)反對他們說:
「仇恨我民族,亞底亞海航行(註一)
將伊利安城(註二),及戰敗家神
帶至義大利。」(Aeneid, i. 71.)
將羅馬城托給戰敗神去庇佑,使它不戰敗,豈是賢人當做的事?游奴女神固以發怒的女人而發言,或不知所言為何,但稱為虔誠的愛乃亞豈不說同樣的話?
「裴比堡壘司祭子,邦都親手捧敗神;
手牽幼年小侄兒,如瘋如狂向門行。」(Aeneid, i. 319.)
他豈不說戰敗的神請他保護,而不是庇佑他嗎?
「特洛伊物及子民,一切託於爾手中。」(Aeneid, i. 293.)
若維吉爾所稱戰敗之神,託於一人,才能得救,竟將羅馬城託給這神庇佑;若不失去這神,羅馬城就不會毀滅,豈非白日說瘋話?若拜戰敗之神為保護神,豈不將善神亦列入不利之中?更明智的,不是相信若這神不失去,羅馬城不會毀滅,而是羅馬城若不依它所能,竭力保護這神,祂早就遺失了。細想一下:誰若看不出以為依賴這神的庇佑,就不會毀滅,而羅馬城被毀滅,是因失去這神,是如何的輕浮!羅馬城毀壞的獨一理由,就是願意有這類失敗的神。
詩人寫戰敗神的事實時,他們並不捏造,是真理要求他們坦白承認。
在別處當對這事,更留心詳細討論,現在我只說不知恩的人,將一切禍患歸於基督,而實際上只由他們的惡行而來;不想因著基督而饒赦了他們,反而咒罵基督的名字;以前他們曾在聖堂中假用這名字,不為敵人殺害,以得生存,現在卻又咒罵祂。
(註一)亞底亞海(Adariatic Sea)在義大利與希臘中間。
(註二)伊利安,為特洛伊城之別名,如南京又稱金陵。
第四章 特洛伊城的游奴神廟,不能得希臘人的保護,而宗徒的聖殿,
    卻能保護逃入者,不受野蠻人的殺害。
我曾說過,羅馬人的原籍特洛伊城,不能抵抗信奉同一宗教、希臘人的刀劍以保護自己的人民,反而:
「游奴廟宇中,菲尼‧尤里西斯
派為看守人,當保管贓物;
特洛伊城中,一切寶貴物,
焚燒房屋內,廟宇神壇前;
純金之器皿,綢羅之衣衫,
群兒四周立,婦女在戰慄。」(註一)
這樣,選了女神的廟,不為庇護之所,反為戰敗者的監獄。
這座廟並不是任何神或許多小神的廟,而是游比特(註二)姐妹及妻子眾神之后的廟。若將之與宗徒的聖殿作一比較:將焚燒廟中神的物件帶至游奴廟中,並非還給戰敗者,而是分給戰勝者。而在宗徒聖殿中,恭而敬之地,將別處尋獲的物件,亦帶回送還。在彼處失去自由,在此處(註三)獲得自由;彼處是監獄,此處禁止有奴隸;彼處關著勝利者的人,此處引來將釋放的人。游奴的廟,是因著輕浮希臘人的貪心及傲慢而選的,基督的聖殿卻為兇暴野蠻人的慈心及謙遜而選。
希臘人得勝後,至少當保留神廟,不當擄掠投奔廟內的戰敗特洛伊人,維吉爾依照詩人形式寫這類事時,是說謊話?不,他忠實地描寫毀滅一座城時所做的事。
(註一)Virgil, Aeneid. ii. 761。
(註二)游比特(Jupiter)又稱宙斯(Jovis Zeus),是希臘及羅馬人最大的神。
(註三)在彼處,即在廟中,在此處,即在聖殿中,下同。聖奧古斯丁的著作中,這類筆法很多。
第五章 賈多對毀滅戰敗城池普通習慣的意見。
著名歷史家沙路底(Salustius)記載賈多(編按)在上議院演講時,曾提及這種習慣說:「貞女、兒童被擄,由父母懷中搶出子女,侮辱母親,廟宇房屋被燒被搶,到處是兵器、死屍、血、哭泣。」若他不提廟宇,可令人想到得勝者通常不侵犯廟宇;而這些侵犯羅馬人廟宇的,不是外人,而是賈底利納及他的同伴,都是羅馬的貴族、議員,但他們是惡人、賣國賊。
(編按)賈多(Marcus Porcius Cato, 95-46 B.C.),是羅馬共和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與議員,政治世家之後,以對羅馬之腐敗的諫言聞名於世。和凱撒(Julius Caesar)意見相左且交惡。凱撒執政後,賈多建立了一個王國自立於羅馬之外,而被凱撒派人刺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