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避險
讓我們回顧當年Paypal的情況,提爾曾極力想出售這家公司,即使它當時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在發展,然後又在公司賣給eBay之後辭職以求自保。即使他靠投資贏得了各方讚譽,如今又想如法炮製。這將成為提爾做事的一貫模式:他一旦賺了錢,便會尋求買家,或者以某種方式對沖他下的賭注。
提爾作為看跌的避險基金投資者,取得的成就備受讚譽,《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觀察到一點:「只要矽谷創投業者彼得.提爾接觸什麼,一切似乎都會變成黃金」,於是提爾開始更加認真投資於新創企業。
提爾悄悄地如此做了。他最初給人的印象是,他認為傻瓜才會去購買科技公司的股票。他在二○○四年時說道:「目前是當創投業者最糟糕的時期。」他不願投資伊隆.馬斯克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以及由兩名前PayPal低階員工陳士駿(Steve Chen)和查德.賀利(Chad Hurley)共同創立的新創企業YouTube。
然而,提爾確實做出了一些例外舉動,尤其是對於新的且大肆宣傳的科技新創產業。即使科技產業在泡沫破滅之後黯淡無光,前述產業卻似乎仍頗有前景,它便是社群網路(social network)。他少量投資了LinkedIn(允許人們在網路發布簡歷的商業網站)和Friendster(允許朋友透過數位方式相互關注的網站)。然而,提爾最重要的是投資了針對大學生的社群網路。
提爾因為一位名叫西恩.帕克(Sean Parker)的年輕企業家而注意到臉書。帕克十九歲時便與人共同創立了Napster,這種軟體讓高中生和大學生免費下載和分享數位音樂,從而竊取智慧財產權。創投業者普遍認為帕克很危險,因為他喜歡打破規則,但他卻是提爾喜歡的那種人:年輕好鬥,不遵守規範,甚至蔑視法律。
在Napster遭到唱片業控告而銷聲匿跡之後,帕克又創辦了Plaxo,這是另一種原始的社群網路,聲稱可以幫助人們管理聯繫人,但其實更像一個巨大的垃圾郵件(spam)機器。一旦你註冊並提供你的聯繫人,這項服務就會不斷向你的朋友發送電子郵件,直到他們也註冊,從而造成類似PayPal般的成長。
在Plaxo於二○○二年成立之後不久,同樣積極資助社群媒體公司的麥可.莫里茨將提爾介紹給了帕克,希望提爾能夠投資。提爾說不要,他似乎不願與莫里茨和解。話雖如此,他還是和帕克結交為友。此外,提爾得知帕克也並不鳥莫里茨這位著名的矽谷創投業者之後,兩人的友誼便加深了。莫里茨可能希望帕克會因為Napster經歷而變得謙卑。恰好相反,根據某些人的說法,帕克表現得好像自己是出名的執行長。在二○○四年初,Plaxo解僱了帕克,指控他沒到辦公室上班,而且不時提供古柯鹼給員工吸食。帕克否認這些指控,聲稱這些全是子虛烏有,全是為了逼迫他滾蛋。然而,董事會還是開除了他。
帕克因為和莫里茨糾纏而與提爾有了聯繫,同時詢問他應該怎麼做。提爾告訴他,不要控訴莫里茨,重新成立一家公司。幾個月之後,帕克再次聯繫了提爾,還提出了企畫書。他先前遇到一位名叫馬克.祖克柏的哈佛大學生,祖克柏的網站風靡了常春藤大學的校園。他問提爾是否想要投資。
在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電影《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中,流行歌手賈斯汀.提姆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飾演的帕克和傑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扮演的祖克柏一起進入提爾的辦公室時,前者對後者開玩笑說:「你知道這裡是他們拍攝《火燒摩天樓》(Towering Inferno)的地方嗎?」這是真的,《火燒摩天樓》是在美國銀行的大樓拍攝的,不過其餘的會面場景與電影的情節有所不同。與帕克更親近的里德.霍夫曼是作為經紀人出現的,LinkedIn早期員工馬特.科爾勒(Matt Cohler)亦是如此。
祖克柏穿著灰色T恤、牛仔褲和愛迪達淋浴鞋,拖著腳走進辦公室。他在開會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盯著桌子,但他確實曾開口說話,告訴提爾他正在研究另一個點子:那是文件共享網站,名叫Wirehog。
提爾回他:「我沒興趣。」他只想談論臉書。
祖克柏說明了情況。臉書要求用戶擁有某些大學的電子郵件地址,先從哈佛、哥倫比亞、史丹佛和耶魯開始。臉書已經在數十個校區成立,每增加一個新校區,幾天之內,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校區大學生會註冊。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用戶每天都會上線,回來瀏覽內容。
祖克柏沉默寡言,舉止笨拙,但提爾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從這位年輕人的冷漠表情中看到一絲聰慧的跡象。他們是志同道合的人,真的:祖克柏和提爾一樣,在他入侵哈佛的網路目錄去創建FaceMash時,其他政治正確的同齡學生便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這個網站會隨機向使用者展示兩張哈佛一年級女生的頭像,那些學生不是十八歲,就是十九歲,然後網站會要求使用者投票選出誰更性感。網站的橫幅宣稱:「我們是因為外表而被允許入學的嗎?不是。我們會因為外表而被評判嗎?是的。」[祖克柏在二○○三年事件發生後不久就道歉,聲稱他並不想讓該網站在他的一小群朋友之外傳播。他告訴學生日報《哈佛克里姆森報》(Harvard Crimson):「我很清楚明白,別人可能誤會我的想法了。」]
「別搞砸了,」提爾在會議結束時如此告訴祖克柏。他同意使用羅斯個人退休帳戶的收益投資五十萬美元,該帳戶的收益因PayPal出售給eBay而大幅增加。霍夫曼則投資了四萬美元。
數個月之後,亦即到了十二月,提爾在震顫舉辦了一場派對,慶祝臉書的第一百萬名大學生註冊(同時慶祝帕克的二十五歲生日)。不久之後,莫里茨的紅杉資本聘請的羅洛夫.博塔建議祖克柏來推銷臉書。祖克柏同意了,最後卻爽約。博塔打電話給祖克柏後,祖克柏穿著睡褲前去紅杉資本的辦公室,說他睡過頭了,然後用PowerPoint列出了該公司不該投資的原因。最後一張幻燈片指出:「西恩.帕克有參一腳。」此舉是在侮辱莫里茨。紅杉資本被這十年來最成功的新創企業臉書拒絕了。
儘管提爾對臉書的投資最終會轉成該公司百分之十的股份,但起初這筆錢是以貸款形式借出。除非祖克柏能夠在年底前達到一百五十萬個用戶,並且重新合併公司,使其總部位於對企業友善的德拉瓦州,並且擁有該服務背後的智慧財產權,否則他得償還這筆錢。臉書的股權結構表(cap table,這是矽谷說法)非常混亂,表示創辦人拋棄了太多的股權。祖克柏擁有臉書背後的技術,但這家公司原本設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家有限公司,由祖克柏、他的室友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和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共同擁有。薩維林多是祖克柏的同學,最初負責推展公司業務,但那年夏天他在一家投資銀行實習,沒有搬往帕羅奧圖到臉書上班。
祖克柏感覺到他的搭檔不想投入精力,便想趕走薩維林。於是他和帕克重新合併,祖克柏便擁有新公司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薩維林最終獲得百分之三十的股份。隨著臉書向祖克柏、帕克、莫斯科維茨和其他早期員工提供額外股份,薩維林的額分就逐漸遭到稀釋。與此同時,祖克柏最終將有權任命公司董事會四個席位中的三個。提爾是唯一的外部董事。
帕克慫恿祖克柏對抗薩維林,這兩人的爭端便成了《社群網戰》的重頭戲。但這部電影遺漏了一點,就是這場股權爭鬥類似於提爾在PayPal的IPO前幾天與莫里茨的高風險談判,而祖克柏則是有意識地聽從提爾的指導。他在二○○四年六月與帕克的即時簡訊中坦承了這一點。帕克提到提爾曾在談判中偏愛「耍手段」,然後又將這些伎倆稱為「莫里茨典型的垃圾步」。
帕克說道:「我敢打賭,(提爾)是從麥可那裡學到這些手段的。」
祖克柏回答:「嗯,我從他那裡學到了這些,會拿它來對付愛德華多。」
提爾日後會經常利用軟實力,讓事件發展到他無法控制的地步,但他卻能從中撈錢並擴大影響力,而上述事件只是開頭而已。他沒有強迫祖克柏去裁掉薩維林,但他在借出款項時,迫使祖克柏不得不重新合併臉書,否則他就要償還五十萬美元。或許更重要的是,提爾以身作則,找出正當理由來解釋這些行徑,好比他在PayPal時無情無義,犧牲了馬斯克、莫里茨和其他人,只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遵循提爾模式的企業創始人不僅被允許去扭曲正派經營的規則來保護自己的創作心血,而且會認為應該要這樣做。
讓我們回顧當年Paypal的情況,提爾曾極力想出售這家公司,即使它當時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在發展,然後又在公司賣給eBay之後辭職以求自保。即使他靠投資贏得了各方讚譽,如今又想如法炮製。這將成為提爾做事的一貫模式:他一旦賺了錢,便會尋求買家,或者以某種方式對沖他下的賭注。
提爾作為看跌的避險基金投資者,取得的成就備受讚譽,《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觀察到一點:「只要矽谷創投業者彼得.提爾接觸什麼,一切似乎都會變成黃金」,於是提爾開始更加認真投資於新創企業。
提爾悄悄地如此做了。他最初給人的印象是,他認為傻瓜才會去購買科技公司的股票。他在二○○四年時說道:「目前是當創投業者最糟糕的時期。」他不願投資伊隆.馬斯克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以及由兩名前PayPal低階員工陳士駿(Steve Chen)和查德.賀利(Chad Hurley)共同創立的新創企業YouTube。
然而,提爾確實做出了一些例外舉動,尤其是對於新的且大肆宣傳的科技新創產業。即使科技產業在泡沫破滅之後黯淡無光,前述產業卻似乎仍頗有前景,它便是社群網路(social network)。他少量投資了LinkedIn(允許人們在網路發布簡歷的商業網站)和Friendster(允許朋友透過數位方式相互關注的網站)。然而,提爾最重要的是投資了針對大學生的社群網路。
提爾因為一位名叫西恩.帕克(Sean Parker)的年輕企業家而注意到臉書。帕克十九歲時便與人共同創立了Napster,這種軟體讓高中生和大學生免費下載和分享數位音樂,從而竊取智慧財產權。創投業者普遍認為帕克很危險,因為他喜歡打破規則,但他卻是提爾喜歡的那種人:年輕好鬥,不遵守規範,甚至蔑視法律。
在Napster遭到唱片業控告而銷聲匿跡之後,帕克又創辦了Plaxo,這是另一種原始的社群網路,聲稱可以幫助人們管理聯繫人,但其實更像一個巨大的垃圾郵件(spam)機器。一旦你註冊並提供你的聯繫人,這項服務就會不斷向你的朋友發送電子郵件,直到他們也註冊,從而造成類似PayPal般的成長。
在Plaxo於二○○二年成立之後不久,同樣積極資助社群媒體公司的麥可.莫里茨將提爾介紹給了帕克,希望提爾能夠投資。提爾說不要,他似乎不願與莫里茨和解。話雖如此,他還是和帕克結交為友。此外,提爾得知帕克也並不鳥莫里茨這位著名的矽谷創投業者之後,兩人的友誼便加深了。莫里茨可能希望帕克會因為Napster經歷而變得謙卑。恰好相反,根據某些人的說法,帕克表現得好像自己是出名的執行長。在二○○四年初,Plaxo解僱了帕克,指控他沒到辦公室上班,而且不時提供古柯鹼給員工吸食。帕克否認這些指控,聲稱這些全是子虛烏有,全是為了逼迫他滾蛋。然而,董事會還是開除了他。
帕克因為和莫里茨糾纏而與提爾有了聯繫,同時詢問他應該怎麼做。提爾告訴他,不要控訴莫里茨,重新成立一家公司。幾個月之後,帕克再次聯繫了提爾,還提出了企畫書。他先前遇到一位名叫馬克.祖克柏的哈佛大學生,祖克柏的網站風靡了常春藤大學的校園。他問提爾是否想要投資。
在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電影《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中,流行歌手賈斯汀.提姆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飾演的帕克和傑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扮演的祖克柏一起進入提爾的辦公室時,前者對後者開玩笑說:「你知道這裡是他們拍攝《火燒摩天樓》(Towering Inferno)的地方嗎?」這是真的,《火燒摩天樓》是在美國銀行的大樓拍攝的,不過其餘的會面場景與電影的情節有所不同。與帕克更親近的里德.霍夫曼是作為經紀人出現的,LinkedIn早期員工馬特.科爾勒(Matt Cohler)亦是如此。
祖克柏穿著灰色T恤、牛仔褲和愛迪達淋浴鞋,拖著腳走進辦公室。他在開會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盯著桌子,但他確實曾開口說話,告訴提爾他正在研究另一個點子:那是文件共享網站,名叫Wirehog。
提爾回他:「我沒興趣。」他只想談論臉書。
祖克柏說明了情況。臉書要求用戶擁有某些大學的電子郵件地址,先從哈佛、哥倫比亞、史丹佛和耶魯開始。臉書已經在數十個校區成立,每增加一個新校區,幾天之內,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校區大學生會註冊。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用戶每天都會上線,回來瀏覽內容。
祖克柏沉默寡言,舉止笨拙,但提爾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從這位年輕人的冷漠表情中看到一絲聰慧的跡象。他們是志同道合的人,真的:祖克柏和提爾一樣,在他入侵哈佛的網路目錄去創建FaceMash時,其他政治正確的同齡學生便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這個網站會隨機向使用者展示兩張哈佛一年級女生的頭像,那些學生不是十八歲,就是十九歲,然後網站會要求使用者投票選出誰更性感。網站的橫幅宣稱:「我們是因為外表而被允許入學的嗎?不是。我們會因為外表而被評判嗎?是的。」[祖克柏在二○○三年事件發生後不久就道歉,聲稱他並不想讓該網站在他的一小群朋友之外傳播。他告訴學生日報《哈佛克里姆森報》(Harvard Crimson):「我很清楚明白,別人可能誤會我的想法了。」]
「別搞砸了,」提爾在會議結束時如此告訴祖克柏。他同意使用羅斯個人退休帳戶的收益投資五十萬美元,該帳戶的收益因PayPal出售給eBay而大幅增加。霍夫曼則投資了四萬美元。
數個月之後,亦即到了十二月,提爾在震顫舉辦了一場派對,慶祝臉書的第一百萬名大學生註冊(同時慶祝帕克的二十五歲生日)。不久之後,莫里茨的紅杉資本聘請的羅洛夫.博塔建議祖克柏來推銷臉書。祖克柏同意了,最後卻爽約。博塔打電話給祖克柏後,祖克柏穿著睡褲前去紅杉資本的辦公室,說他睡過頭了,然後用PowerPoint列出了該公司不該投資的原因。最後一張幻燈片指出:「西恩.帕克有參一腳。」此舉是在侮辱莫里茨。紅杉資本被這十年來最成功的新創企業臉書拒絕了。
儘管提爾對臉書的投資最終會轉成該公司百分之十的股份,但起初這筆錢是以貸款形式借出。除非祖克柏能夠在年底前達到一百五十萬個用戶,並且重新合併公司,使其總部位於對企業友善的德拉瓦州,並且擁有該服務背後的智慧財產權,否則他得償還這筆錢。臉書的股權結構表(cap table,這是矽谷說法)非常混亂,表示創辦人拋棄了太多的股權。祖克柏擁有臉書背後的技術,但這家公司原本設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家有限公司,由祖克柏、他的室友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和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共同擁有。薩維林多是祖克柏的同學,最初負責推展公司業務,但那年夏天他在一家投資銀行實習,沒有搬往帕羅奧圖到臉書上班。
祖克柏感覺到他的搭檔不想投入精力,便想趕走薩維林。於是他和帕克重新合併,祖克柏便擁有新公司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薩維林最終獲得百分之三十的股份。隨著臉書向祖克柏、帕克、莫斯科維茨和其他早期員工提供額外股份,薩維林的額分就逐漸遭到稀釋。與此同時,祖克柏最終將有權任命公司董事會四個席位中的三個。提爾是唯一的外部董事。
帕克慫恿祖克柏對抗薩維林,這兩人的爭端便成了《社群網戰》的重頭戲。但這部電影遺漏了一點,就是這場股權爭鬥類似於提爾在PayPal的IPO前幾天與莫里茨的高風險談判,而祖克柏則是有意識地聽從提爾的指導。他在二○○四年六月與帕克的即時簡訊中坦承了這一點。帕克提到提爾曾在談判中偏愛「耍手段」,然後又將這些伎倆稱為「莫里茨典型的垃圾步」。
帕克說道:「我敢打賭,(提爾)是從麥可那裡學到這些手段的。」
祖克柏回答:「嗯,我從他那裡學到了這些,會拿它來對付愛德華多。」
提爾日後會經常利用軟實力,讓事件發展到他無法控制的地步,但他卻能從中撈錢並擴大影響力,而上述事件只是開頭而已。他沒有強迫祖克柏去裁掉薩維林,但他在借出款項時,迫使祖克柏不得不重新合併臉書,否則他就要償還五十萬美元。或許更重要的是,提爾以身作則,找出正當理由來解釋這些行徑,好比他在PayPal時無情無義,犧牲了馬斯克、莫里茨和其他人,只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遵循提爾模式的企業創始人不僅被允許去扭曲正派經營的規則來保護自己的創作心血,而且會認為應該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