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老子》的人生智慧

為了便於孩子理解和迅速把握原文的核心內容,以獲得更多的收益,我們沒有按照《老子》原文的順序進行講述,而是直接從人生智慧講起。因為《老子》是一部辯證法的經典,也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寶典。

歌德曾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年輕的時候。誰若遊戲人生,他就將一事無成;誰不能瞭解人生,就永遠只能是一個生活的奴隸。」

怎樣才能使孩子正確地認識人生,達觀地看待人生,成功地把握人生,幸福地享受人生呢?在教孩子學《老子》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很多深刻的啟迪。毫不誇張地說,《老子》能夠淨化靈魂,開啟智慧,是一本教孩子人生智慧、立身處世的絕好教材!

關於老子的「道」,中國學術界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孩子在讀《老子》時,一定要從中領悟到的一個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道」、「行道」。以追求「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在生活中左右逢源,無往不勝。

家長需要提醒孩子的是,「無為」的理念在《老子》中反覆出現,這並不是囉嗦或無謂的重複,真正的道理是不怕重複的。重複實際上是在加深讀者的記憶,讓這一理念在讀者的心中深深扎根。

老子之「道」內涵非常豐富

老子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用語言說出來,就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道。

老子哲學的理論基礎,是由「道」這個觀念引發出來的。「道」,是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

老子的「道」指什麼?它的確切含義是什麼?對這一涉及老子哲學的根本問題,至今人們還在努力探索,尚無定論。

但是,對「道」的內涵的豐富性,人們的看法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老子的「道」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含義。那麼,它的內涵究竟是些什麼呢?在《老子》中,「道」共出現七十多次,主要有如下幾種含義:

一、「道」是客觀存在的宇宙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一個混然而成的東西,在天地還沒有形成以前就已存在。它既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但卻超越萬物之上而永久不變,它無時無刻不在運轉而且永不停止。它創造天地萬物,可以說是天下一切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做「大」。

在這裡,老子用「可以為天下母」,來明確表達出「道」是宇宙本源的內涵。同時,對作為宇宙本源「道」的本質特點,作了精闢的論述。這就是,它「先天地生」,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質;這種原始物質,「寂兮寥兮」,無聲無形;它超然於萬物之上,無一物可以與它匹敵,所以「獨立」;道生萬物,萬物無時不在變化,而道永恆不變,所以「不改」。作為宇宙本源的「道」是絕對、永恆的,道是永恆轉動著的物質實體。

老子在描述作為宇宙本源的「道」的特徵時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微,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這段話的意思是:道,看不見它叫「夷」,聽不到它叫「希」,摸不著它叫「微。」這三者是無法窮原就委的,而是混沌一體。它上面不顯光亮,下面也不著陰暗,渺渺茫茫,不可言狀,只好把它歸之於無物。這就叫沒有固定形狀的狀態,不能用任何形象來比擬的形象,這就叫「恍惚」。

老子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來描述「道」的外在特徵,說明它是我們感官所無從認識的,它超越了人類一切感覺知覺的作用。道無色,無音,無形,無聲,無質,無量,沒有明確的形體,無法加以名狀。但是,它並非空無所有,而是混沌的原始物質。

對此,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是說:道這個東西,說它是無又似乎有,說它是實又似乎虛,它非有非無,亦虛亦實,是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不可辨認的。可是,在恍惚之中,它又具備了宇宙形體;在恍惚之中,它又涵蓋了天地萬物。它是那麼深遠而昏暗,可是其中卻具有一切生命物質的原理和實質。這原理和實質是非常真實的,其中有非常靈驗真實的東西。「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這一切說明,「道」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體。

二、「道」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也包括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在《老子》所出現的「道」中,這種含義是數量最多的。老子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這是說:「道」用言語表示出來,是淡而無味的。它沒有形體,看也看不到。它沒有聲音,聽也聽不到。但是,如果遵循它的原則去運用,就永遠也用之不盡。

這裡所說的「道」,很明顯不是宇宙本源之「道」,而是指客觀規律。

對於宇宙本源之道,老子認為是不可言語的。《老子》這部書的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然而,這裡所講的「道」,是可以「出口」的,也就是「可道」的「道」。顯然,它不是指宇宙本源的「道」。

同時,這裡所說的「道」是「可用」的,且「用之不足既」。顯然,它是指客觀的規律,人們只要掌握客觀的規律,且按客觀的規律辦事,就必然成功。

老子關於客觀規律的「道」的論述,有時是指事物發展的總規律。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時,它又指事物發展的具體規律。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之道,是減少有餘的,用來彌補不足的,從而和諧圓滿。但人有私有欲,所以人之道與天之道相反而行,它偏要剝奪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在這裡,「天之道」,「人之道」,指的就是具體規律。

三、「道」是古代社會最高的倫理道德標準,相當於今天所說的「道德」。

在《老子》中,屬於這一含義的「道」,有近十處之多。比如:在「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後,老子接著說:「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誰能奉行天道,將有餘的供給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得到。

這裡,「有道者」的「道」,顯然指的是道德的意思。又如,「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戰爭是不圓滿的東西,一般人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決不輕易發動戰爭。這裡所講的「有道者」的「道」,指的也是道德。

道,是中國哲學所獨有的一個重要範疇。老子所說的道,在中國哲學史上是有特殊貢獻的。

老子的「道」,是他哲學的中心思想。老子對「道」的貢獻,是他既繼承了前人關於「道」的哲學抽像的成果,明確了「道」作為客觀規律的內涵,而且把「道」由一個哲學概念上升和抽像為一個統函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的概念。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